聖言真理

天道堂奉旨著作『聖言真理』 寶典

太上道祖道德天尊 

夫,道法三千六百法門,唯世人擇一苗根而修之,雖知些子玄關竅,不在三+六百法門之中,玄乎妙哉,道之為物,窈兮冥兮,其若虛;恍兮惚兮,其若無。人之修道,切不可執道,道本無,何執之有。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若執名於求道,猶執指求月,月不可得之。如是背道而馳,離法門則愈求愈遠矣!故,離指便見月,離名便見道,道一如是,見一如道,如在其中。修煉者須參悟與分辨,盲修瞎煉,了無可得矣!茲今,逢屏邑鵠鳴社天道堂神人請旨,著造聖言真理以教化世人,此冊必集三界高真心血之大成,以啟下萬世之修悟,大小無遺,體行兼備,有如霧中之燈塔,救世之寶舟。天行健,君子則須自強不息,則小用小得,大用大得,今值聞科著作,盼冀其早日付梓,特此勉之,引以為序。

 

抗州靈隱寺李修緣 

夫屏邑鵠鳴社天道堂創立於四十五年,曾著二科善書,復蒙上界聖佛仙真以及天道堂諸真每每揮鸞闡教指引人心向善,遵從三綱五常,發揮啟化萬民之覺路,而致力於濟世施救疾苦,善解冤愆種種造福人群,其大發火光至為豐碩,此係諸位執事者不遺餘力,團結一致,遵奉聖訓,篤誠力行,始獲今日之成就。今奉旨接著三科聖言真理,是以醒世、淨化人心,悟真哲理。當今世態人心險惡,謀財害命常有所聞,倫搶欺詐到處橫行,雖有律法阻止,作惡者視王法拋其腦後,為一時貪念,造成傷天害理之情事,殊不知人死後尚有冥律善惡之審判,善者福蔭子孫,惡者殃及後代。故老衲呼喚世人勿種惡因,勿得惡果,棄惡從善,回頭是岸。盼此有助人間安和樂利,誠為社會帶來慈舟。陳堂主辛勤督促全體堂生共同協力,以期編刊書成之日頒佈世宇,讓更多眾生受惠受益,點燃眾生心燈,挽轉愚痴迷途,淨化社會風氣,回歸國有純樸良俗,使人人徹底了解以行善因而得善果之真理,以此為序也。

 

本堂司禮神 

三科圓鑑表蒼天  堂散金光照碧空

四海昇平安樂享  諸生納福受無窮

著書神人有責,不可怠之,期期南天監鸞童子稟報堂中所視。

示:

一、著書期間不可有亂生,否則後果自負。

二、禮儀不可失之。

三、堂生雖少,但可協天助道。

 

恒春天道堂  福德正神 

 

福高祿厚自安然  德配天心化萬千

正義真修堪得道  神功妙奧定坤乾

話:簡述福德正神之史蹟

余乃春秋戰國時代山東省一偏僻人也,姓張名木琳,母林氏,妻慈娘,育一子,身為縣官數十年,於五十八歲時退休,因吾身體肥碩、髮白美髯,有福德之相,又精通病理醫術、善知藥材之用途,救人無數,賙濟貧窮疾苦之人,並引導鄉民從商之理,從農之笈,從工之策,使得農工商賈日新月異,生活改善安定,深受人們愛戴崇仰,又將數十甲田園所收成之食糧、水果均送窮苦之民享用,當時猛獸入侵,鄉民甚懼、荒糧無食、疾害遍地,便為天下人民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殺不食之,則而發奮圖強,故人人稱財神爺爺,直至八十八歲時,一日正甜夢之中,被一隻白色老虎引入山林曠野之際,眼前卻顯現『白鶴山白石洞』。夢醒成真,動物野獸竟成知己,此後隱居白石洞內,每月月圓時,成群結隊猛獸均來相聚,猛默之侵不再、荒糧無食不現、疫病不染,此頂天立地之舉感動上蒼,一日正當月圓高掛之時,猛獸來訪之日,興高彩烈之下,安安靜靜享年一○八壽庚,圓寂於石洞內,此時正是月圓八月十五日,忽見此刻天空顯現出『南天門大仙財神福德』幾個大字,這乃是忠心義舉感動了開山祖師、道租,道祖於  玉皇大帝御前褒揚余之宏功偉績,故旨派在南天管理財庫。余之才華溢世,  玉皇大帝旨派余下凡救世,有感重任在身,更不辭辛苦,於是在人間祠享香煙,是者,  玉皇帝大帝欽賜旨令,令在西元一八七五年(清光緒年間),台北府增設恒春縣誕生一二八年後,在恒春天道堂張天師旗內共攜天命,共造福於鄉里,同施德於世民,千秋垂世,香煙萬代。

福德正神乃民間信徒普遍之尊稱,也有尊稱為土地公、大伯爺公,山丘墳墓尊稱為后土,諸德所稱均可也,福德正神早在西元二三九年之間,由自然神演變為人格神,至西元六七六年間有信徒轉尊稱為城都城隍神之尊稱,因當時之管區上有州府,下有五土,一日山林,二曰川澤,三曰丘陵,四曰墳墓,五曰百濕,此或大或小天地皆有,眾多信徒尊崇福德正神,宏偉之神蹟,日日有增無減之,福德正神保佑務農者五毅豐登、六畜興旺之外,尚要保佑經商者日日得利,川流不息,故而士農工商無一不尊崇,其福德正神之神威赫赫,因此上蒼知曉,下旨欽賜土地公為財神福德。再者,民間習慣造墳墓之時,於旁邊造一后土神來尊崇祭拜之,因此后土神乃土地公唯一之女性,因天為陽、地為陰,墳墓也屬於陰,故而此后土神之職,理所當然由女性來當此職之。再者,習慣於每年清明日祭拜祖先,掃墓之時,先祭拜后土神(也就是女性之土地公),感謝一年之間看顧祖先之墳墓,後再祭拜祖先。此乃后土與其他土地公不同之處。再有一典故,明朝朱元璋掌天下之時,有一日微服私遊,來到重慶府巧遇一書生,兩人相見甚歡,故相招到當地一飲食酒店把酒言歡,不料進入店內卻見桌桌客滿,座無虛席,朱元璋眼見店內尚有一桌無人坐,桌上供奉土地公,故而與店家商量後,將土地公移於桌下暫放著。席間言談甚歡,元璋當下與其書生說,吾出一上聯你對下聯,如何?其書生曰可也,當下朱元璋賜上聯: 

『千里為重、重水、重山、重慶府  其書生答下聯曰:

『一人成大、大邦、大國、大明君』朱元璋甚喜曰之:對得好。

故二人半醉而歸,離席後,店家再將土地公移到桌上安奉。當夜店家夢土地公訴說:『皇帝命你在桌下安奉,怎可再移桌上安奉。』此乃土地欠安奉在桌下之典故也。福德正神因年代與地域之關係,故而每一地域之土地公之姓名與千秋之日均不同,本堂之土地公乃奉旨欽賜之財神福德,俗稱為『財神爺福德 』。乃一般商人所崇拜之土地公,故每月朔望之翌日,生意人均祭拜。於每年二月初二日頭迓,又曰迓福,乃迎接福運之意,每年十二月十六日為尾迓,又曰迓禮,乃祈春報福之意,本堂財神福德正是財神,故每年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為木琳之聖誕千秋日。

 

本堂註生娘娘 

詩一

楊枝淨水灑三千  開筆啟封感上天

諸子虔誠安足下  昊玄率覺入先賢

詩二

註生註死在南權  富貴貧賤總在天

欲得平安行善事  何勞算命訪神仙

話:本堂註生娘娘簡述

我國明朝末時,福建漳州有一趙舉人,單生一女,名曰貞娘,芳庚二十八歲,與本州之士紳張姓訂有婚約。有一日張士紳外出發生意外而亡,貞娘萬分悲傷,趙舉人就想移婚他嫁,但貞娘不從,說生為張家之人,死為張家之鬼。含悲出嫁之後受盡苦楚,其翁姑視為眼中釘,視她為剪刀柄、鐵掃婦帚,但貞娘任勞任怨,受本州長老之推薦至京都稟皇上,皇上賜一貞節牌坊,至四十五歲時無疾而終,福德老爺恭迎至冥府閻羅殿審之,見貞娘有功而無過,帶入修善所,學聖神仙佛之經道,並派回福建泉州城隍廟為註生娘娘之職至今。後來開台聖王鄭成功於永曆十五年征台,從泉州分靈來台至今已三百五十二年之久,台灣目前奉註生娘娘為主神者有六座,每年於三月二十日慶祝聖誕也。

 

恒春九蓮宮  九蓮仙子 

  寶島恒春  天道堂

春景好,春風清,窗前早備誥誦燈。

柳綠綠、竹青青,閒坐府殿爽氣生。

當矢志,要心經,滿腹經綸誰與我,鳴雞戒旦寢三更。

真好景,作速行,勿惹榮華亂心性,偷安苟且誤前程。

夏景好,夏日長,諸生速向把經攻。

薰風起,柳絮狂,滿地荷蕊淡淡香。

睡午夢,起晨鐘,夜裡流螢穿此案,簾前新燕戲輕風。

真好景,勿琉荒,來時秋桂榮華發,高攀獨步廣寒宮。

秋景好,秋月明,窗前不斷誦經聲。

無寒暑,悚心情,蟬噪夕陽斷再賡。

無錯過,勿遲行,風飄丹桂香入戶,雨洗芭蕉綠滿庭。

真好景,要勤耕,若待春雷一聲發,困龍直上九天庭。

冬景好,冬氣森,羅衣熨貼免寒侵。

無長短,半晴陰,刻苦詩書信口吟。

年將暮,急用心,荏苒光陰容易過,春風又送好花香。

真好景,細推尋,博覽群書成大器,花魁獨占眾咸欽。

詩一

開堂濟世育儒流  化俗整風自有由

立說著書貽法則  談經講史闡玄機

聖賢掃退當今弊  仙佛添來復古休

際此奇逢非易遇  諸生切勿負春秋

詩二

諸生勤勉眾神禧  著造完成天地知

日後自然有美景  始終一貫惠金枝

聖言真理正當時  報應臨頭賴桃枝

雞卵密封能出子  凡間立德德全施

 

台南麻豆護濟宮勗善堂註生娘娘 

坤儀有道齊家亨  內助功修品格清

君子造鴻居正體  淑人不忒位良卿

綱常重整山河壯  倫理嚴明社稷榮

千古不磨英烈志  芳徽萬載永留名

女人之吟

賢女相夫齊家乃由上孝翁姑,中順夫主,下偕妯娌,外睦鄉鄰,任勞不怨,刻己耐心待人,自然中下和悅,詬誶無聞,則身修而齊其家,謂之賢德之佳人。娘娘此吟,實曰傑作,可謂婦女之閨範也。此吟齊家有賴內助,內助主生春,春風添新彩,彩雲日之上,上報傳美譽,譽好羨仕人,人悟彝真理,理親德更親。

台北萬古聖公廟古聖尊王

忍暑耐寒化眾生  三科通達沐心誠

聖言真理宜深究  助道協天萬事成

述:富貴

夫,貧與富乃人之所成,不怨天,不怨地。壽夭乃前生因果所來,三千弟子、四配、十哲、七十二賢,皆復天地之正氣,照宇宙與寒暑。正氣參天五常備,伏魔大帝關聖帝君,乾坤復轉,四生六道,指經之道徑,道德良深,把元一氣之道,道德之門始終清真,漢河山川自古山明水秀,十字金篇精華青,三科寶箴聖言真理乃醒世明世之燈。

再述:

屏區闡教著金篇,邑地愚痴速悟堅,

鵠振維新堯舜世,鳴琴養性孝為先,

社稷和氣誠堪佩,天降綸音種福田,

道賀諸生勤修德,堂中照耀化災愆,

請迎聖佛群真降,旨掛縣城詠寶篇,

聖諭頒下知反省,言行實修極樂天,

真書告成歸正途,理登彼岸晤神仙。

 

鳳邑仁美社合善堂副主壇司 

日遠朴親喪睦和  須臾離兮惹風波

天真一片如嬰孩  因任自然獲益多

談:自然之道

夫,人之為,形神合則生,形神散則死,此所以魂魄抱一而不離也。所謂一即道,道即一,抱一則抱道而行也。蓋道不可須臾離,形神抱一,則身心內外合道也。內者無形之道,外者有形之道,無形在神,有形在氣,如嬰兒其精神抱一而無離,其氣純陽而未散,故柔者和也純也。純一片天真,性無善惡之分,心無美醜之別,隨圓就方,莫不合自然也。此以其和且純,故大道之軌跡,其自然循環,周流不息,不亦如如乎。是以老子效法嬰兒之天真以為教,無不與孟子「毋失赤子之心」,佛家「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同理,此中有大道玄機而失傳,斯道也,求則得之,捨則失之,自然之道與天偕行矣。

 

南宮呂仙祖 

大道無為化萬千  存真去妄自安然

始終貫一乾坤造  不減不增永世傳

述: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之真諦

夫,大道之行,降本流末,末復追本,有始有終,周行不殆也。溯至大道一炁化三清,三清肇五行,五行萬靈生,六合宇宙成,七星制度立,八針萬象備,九宮運數轉,十全復歸無。天地萬物自虛無中來,復自虛無中去,此乃大道周天之行,大始大終,周而復始,無窮無盡也。天地運行,東昇西墜,寒來暑往,四時交替,周行不殆,分毫不爽。從開天闢地為始,傾天陷地為終,無年無不是如此,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乃天地周天之行,大始大終,天長地久也。惜哉人之一生,初生時純潔無染,歷經人生旅程,難順自然,旁生多少枝節,增衍無數心慾,致老來難復本初赤子之心,故有始無終,難以復始,數自窮盡矣。蓋大道天地之行,由本生末,末復返本,乾乾不息,斯亦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之真義諦也,人苟得法之,歷萬數亦自不滅矣。

榮哉受邀參著本科,並謝諸生之効勞,有緣再會,余退。

 

三鳳宮中壇元帥 

完成品格在修為  外在事功不可追

奔競塵寰宜莫染  廓然性德耀光輝

談:完成人生與天地同其大,與宇宙同其化

夫,天地於「本來無一物」中生萬物,而萬物森羅後卻仍然歸於「本來無一物」也。六祖以「本來無一物」得之衣缽,故能體悟真如自性,亦即道體也。究極天地萬物與世間萬相,皆為虛幻,即帝王將相之富貴功名,盡如浮雲過目耳。故人生之完成,全在內在心性之修養,絕非外在事功名利之成就,以其人性修養之完成,盡人可成,修之即得,而富貴功名之擁有,非盡人可成者也。舉凡宇宙天地之大品,物庶類之繁,人欲奔競於千世,如「堯舜揖讓三杯酒,湯武征誅一局棋」,以堯舜湯武之聖王事業,猶視同其酒,則人世間之一切,又有何可爭可為哉。古聖曉然造化之機,廓然心境以對,棄富貴功名如糞土,視帝王將相如草芥,終其一生不為帝王家之所用。惟欲能臻此極境,無不在「道學問」與「尊德性」為下手工夫,尤以問學為然,學問未到,則見理不明;見道不真,自立德不宏,修道不切,欲期大成大用,不亦戛戛乎難矣。自古聖賢未有不讀書,不讀書何能明理,不明理從何起修,故學道宜博學與明道,讀書宜活不宜死,活讀則古人死句亦成活句,死讀則古人活句亦成死句也。讀書不知活用,縱能倒誦經典,雖歷千年亦不能入道也。故為學凡百事理宜觀察、體證、了悟,以至於實驗,與勿懈勿怠,必如是方能超越一切、涵蓋一切,而與天地同其大,與宇宙同其化矣。

今宵余受聘登台,以簡文與諸賢共研,期能為此次天道堂續著三科盡一分棉薄之力,願因此為挽轉頹風有所助益,則余感幸矣。謝謝諸生効勞,後會有期,余退。

 

本堂正主席張天師 

恭送三界諸聖真仙佛回駕。

再示:

本堂此次請旨續著三科,線本堂人力缺乏,承蒙諸友堂之襄助,尤以合善堂神人之鼎力參贊,若書成完竣,神人同賞榮勳,余在此代表本堂神人,致萬分之謝意。今宵就此,余退。

 

翰林院銅鐘夫子  王降

論詞

人道知天命而處世修身,人居世如幻影,無形接體,陰陽合性,其色是元魄,生化萬物,謂其最靈也。正者為於道,誠者為之性,是故正者其中,誠者能盡其性,世人迷性而悖道,逃陰非己不終,人天共盈,日載大千,運籌能鑑而絲毫不爽之,現世之人,力行善道,又化正心順天命,可期修脫陰陽,免轉六道輪迴矣!

大邑悟心社從善堂主壇司觀世音菩薩 

天書一部啟玄機  戛玉劍文翰墨輝

尼山道遠陽光照  泗水源流士子依

濟世慈航多處去  寶筏渡人四方歸

一角觚稜騰秀氣  棲聽噦噦鳳來儀

談:修身與立德

夫,人居凡界,受六道輪迴不息,盈枯得失皆是前世因果所致,今生享盡富貴榮華,悉為前功所蔭;今生貧賤,欠人他欠,孤苦無依,離鄉背井,皆是前世之應續也,絲毫不爽。故,天理昭昭,舉頭三尺有神明矣。經云:為善必昌,為善不昌乃祖德必有餘殃,殃盡祐昌;為惡必殃,為惡不殃,其祖宗必有餘德,德盡必殃。今世人受歐風侵染,自性蒙蔽,利慾薰心,道德背馳,造就愆尤,乖張暴戾,利己殃人,實為惡哉。人性本善,應知修身悟道,造佈功德,默耕福田。奈人性頑痴不悟,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為此三教聖人莫不為此而感嘆也,群起造纓以醒人渡眾,期能頹俗挽轉,重複古雅,匡正仁風,化濁以澄清,勤奮著書立說,盼人心知善修身以立德,功成果就消冤欠與孽矣,使人人本性復初,天下人人可有道而成矣。

 

鴻鈞老祖 

妙道虛無不可陳  為何固執任沉淪

依仁據德循天理  因應自然效聖神

談:「守道不得而自得」

夫道為道,無聲無臭,無形無迹,無端倪可見,無徵兆可尋。故聖人之言道,旁徵博引,無不是叫眾生見道、修道、行道、信道矣。人心雖老,道心雖微,抱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之分,善惡之別亦在一念之間耳,則一念善則喜,一念惡即惡;一念敬則聖,一念肆則狂;聖則神,狂則凡。故而修道在此一心,捨此別無他法可尋。聖人之所以無心為道,因為內外兩忘,是非俱泯,善惡亦泯,為阿不二,直向不可名處著眼,不可形處起修。故而若泯獨異於人,任世人逐物而動,聖人則抱道而居,故守道則天地萬物之秘,自然造化之妙,故而不得而自得,因而明此而得道證道矣!

 

鳳邑仁美社合善堂正主壇司 

行功濟物唱旋歌  立德依仁福自多

造果功高垂永遠  逍遙極樂享娑婆

談:行功立德之真義

夫,人生於也,不可無功無德,今生富貴貧賤,無不是前生有功有德之多寡。有云「得福原是種福人,檢金本是埋金人」,若爾等肯行功立德,天理昭昭,絲毫不爽,一切所求順心如意。世之愚人不知行功立德,故無功無德,若欲求名、求利、求子、求壽等事,豈能如願乎。是以功者濟物也,德者涵養品格也。人之行為,敬事敬物,不愧天也良心,持齋以修身,修真以救生,靜能渡己,動能渡人,如是功德無量矣。蓋行功立德求望報,其享不過世間洪福,若施恩不望報,是謂陰德,則逢冤必解,遇緣必結,功不思而自高,德不言而自厚,功高德厚,天地喜之,鬼神敬之,冥府敬之,凶星避之,福星隨之,命終丹書下詔,脫殼飛升,永享無疆之樂也。

 

幽冥教主地藏王 

塵夢擾人深  黃泉路無盡 

彼岸無限好  祇待有心人

談:人間、黃泉、彼岸

人居世塵,塵夢擾人,類多咸為名利,迷其心志,亂其所為,性蔽意迷,自困愁城。待塵夢醒,時覺已晚,良機失不復回,再覓不知何期。心悽悽,悔恨唯嘆當時,塵世夢勞我一生,猶是虛渡一場空,雖是有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黃泉道上空遺恨。住塵縱是豪傑,離世淪為走卒,奈何橋頂徒悲切。心茫茫,路濛濛,歸何處,難自主,觸目所見,盡同天涯淪落人,同病相憐,天不憐,夜叉無情催人行,人問唯夢,黃泉夢醒,百年不過曇花,黃泉卻永無盡,勸世人早回頭,彼岸無限好,祇待有心人。

 

鳳邑仁美社合善堂正主席八隆宮池府千歲 

入聖登真本性栽  吞心清靜淨靈台

日新月異能成果  悟覺今朝大道開

談:主靜入聖

夫,靜為入聖之門,進德立業之基,人生修養,不可一時或缺者也,靜所以養生、生慧、開悟、明道與通神也。廣成子仙翁曰「抱神以靜,形將自正。」靜者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也,蓋人心本體皆一般,衹要養之以靜,便自開大,為學宜由靜中養出個端倪來,人生修養,靜字工夫最為緊要,工夫若足,遇事能不動心,則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夢劇不亂,寵辱不驚,故明日之成就皆立於此也。是以靜中別有天地,靜中別有人生,靜中可以變化氣質,心性與形神,亦即超然天地外,不在有無中也。抑宗元有詩云「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此靜中之境界,可以見高雅、超脫、孤曠、空靈,亦可見吾與萬物無忤矣。故默坐澄心,體認天理,以立靜為貴,學人不明究裹,徒以棄靜,動則失之,如是何益哉。吾輩日纏縛於塵境,此心憧擾,無一刻暇適,苟非立靜以藥之,則日為軀殼之奴隸而已。人世間一切榮辱得失,不亦多累,人心本自靜定,本自泰然,何病之有。惟遇貨財則思爭奪,遇功名則思排擠,遇勢燄則思趨附,遇睚眥則思報復,遇患難則思推避,其未遂則心病於患得,既遂則心病於患失,於是日攻於心,而病入於膏肓,雖外有所養,終不勝內之所擾,此扁鵲所以望而走焉。以其心牽於物,而役於物;心牽於名,而役於名;心牽於利,而役於利;心牽於欲,而役於欲;無所不牽,則無所不役;無所不役,則無所不病。是故能以此心自作主宰,心必清靜,清則明,靜則淨,了無一物,了無一塵,人生自可廓然、泰然。則此心不能有所纏,有所纏則有所動,有所動則心未得靜定也。惟立靜可以安排此心,可以安排吾之人生,先哲詩不亦云乎「近名終喪己,無欲自通神,識遠乾坤闊,心空意境新,閉門只靜坐,自是出風塵。」是故立靜非玄非禪,須知吾道本於天,一朝忽顯真面目,方信誠明本自然也。

 

本堂司禮神 

恭送各界聖神仙佛回駕,賜起各生,今宵謝謝合善堂諸生鼎力相助,余代表本堂神人致萬分之謝意,回程一路順風,余退。

 

本堂主壇司 

諸生依禮儀排班,開封印筆。

啟開木筆達天邊  喜見諸生造喜篇

諷誦經文通上界  至誠方可感神仙

其二

金璽奧妙法無邊  莫說無為我獨先

最愛庶民行大德  安居樂業福綿延

仁美社合善堂副馳聘司降

道法自然有妙奇  日常體悟簡而宜

不明經義空嗟嘆  泥古執迷實可悲

談:天下無二道

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簡易平實,盡可人修,盡可人行,毫無神奇,或迷信之事,存乎其間矣。學雖有萬千法門,詳參窮究,經書典籍,無不汗牛充棟,隱語喻詞,其旨難明,而道脈正傳,因此則越惑而不彰矣。今人之學,讀經研義,如在刻棘中行,大致不知經義,若泥象執文,空自傲慢,至老死一事無成,若有人曉得諸經義,又何必分別老釋之異同焉。蓋天下無二道,聖人無二心,何況人人具足,個個圓成,如所謂處處綠楊堪繫馬,家家有路通長安,一旦取其捷徑,天下學道者紛然。良而修之不過,遇而不行,行而不動,乃老來甘心赴死黃泉之下,豈不悲哉。故正道在自心,道在自然,自求自得,修之而不至,不得者有之矣,未有不修而能至得之者也。

 

鳳邑雙慈亭天上聖母 

易學精華義理明  尋深致遠力勤耕

自然法則通其變  大道宏開萬事亨

談:易學精微

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易曰:「法象莫大乎天地,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此自然法象之旨也。蓋易一名而兼三義,其「不易」者天地之常,易之體也,其「變易」者天地之化,易之用也,其「易簡」者天地之行,易之則也。昔伏羲畫八卦,象萬物,窮性命之理,順道德之和,以其易之廣大,悉備潔淨精微,盡乾坤之奧蘊,顯體用之通變,可與天地之相終始也。惟老子知易之體,孟子知易之用,故明體達用也。易之全體大用,皆存於五千言中,隱伏精微也。故究老學,尢宜精研易理,入於易而出於易,以期深造有得,方能得其神化而通其妙用也。舉凡自然原理、無為原理、循環原理,與變通原理、反用原理,盡在其中也。則進退存亡,禍福之道,無不胎於易教,凡事有利必有害,有得必有失,,有成必有毀,有福必有禍也,故易貴未然之方,為無為而事無事矣。

 

北港朝天宮天上聖母  蕭降

因緣際會合群成  一貫真經感化生

當下明分知造化  匡時翰墨聚精英

述:大因緣微細成

夫,人之修道立業,無不望成,然往往蹭蹬者非為之不力,實業識病孽太重,致魔能作障也。因人心性之養成,貫乎前生,通及後世,當下之我性,乃承宿世之心識合聚而成當下之我性,故而當下之我性實累世之諸成,亦為來時造化之開端,是然能不因所障而退悔其心,倍加振奮,倍加精進,久之蹭蹬者亦必轉為順心,正所謂福至心靈開矣。蓋世上大功業之成,猶須過人之意志、順暢之運命,其意志之過人,乃其宿世之煉就,貫乎今生合而過人也。其運命之順暢,乃其累劫之造化,貫乎今生合而順暢也。故一分拼耘必有一分收穫,無分善惡事,理當此也,是以當下一分用心修命,必成來時萬年功業大因緣之一分元素也。君不見江海洶湧,驚濤拍岸,尋其源頭,卻祇是涓涓細流,默默無聞乎。

 

本堂司禮神 

諸生免禮,今宵至此,恭送三界聖神仙佛回駕,謝謝諸賢今宵之協力與效勞,余退。

屏邑廣寧宮三山國王 

著書旨在挽人心  闡理有勞聖佛神

教化無分同一志  虛靈處世樂天倫

談:人上人

夫,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受父母之養育而成,及長當有異於禽獸而不與草木同朽之智,仰不愧鈴天,俯不怍於地,以為頂天立地之人也。

男兒立志,必效賢良;女人堅持,必以貞烈。唯人生境遇不免乖違,故宜有天降大任於斯人之雄志,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動心忍性,行拂亂其所為,增益其所不能,如是不易其心,不變其志,遵道而行,以人定勝天之毅力,打破聽天由命之消極。蓋人生歲月如行雲流水,一去不復返,若虛擲光陰,怠忽人生應盡之責,徒自空遺恨而已。

古聖先賢教人以學,人不學,不知義。此所以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當思善處,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君子必立志、盡忠、盡孝、存仁、存義,以道德為依歸,人之為人,若自以為庸才,隨波逐流,醉生夢死,庶有忝此生之為人也。

 

屏束車城福安宮觀世音菩薩 

心中三萬六千神  勿使邪偏造妄因

正念修持堪治世  功圓可保萬年身

心者,萬法之根源,故曰「萬法由心生」,能以心而成,亦可心滅之。心乃吾人元神之主宰,可善可惡,善生福隨,惡作禍至,亦因果循環之使然。欲求福慧,必須行善方有所成,若不作惡,禍焉隨之,所以吾人所作之善惡可轉命運之禍福也。

心是心中諸內境,三萬六千神,凡人之身有三百六十五骨節,二八○經絡,所有之元神皆在人體之內,所轄之五臟六腑、九宮七政、四肢百胲、左三魂、右四魄、十二宮神,所以八萬神,能以耳入於腎,睹於目,生於肝;入於鼻,生於肺;所然,腎敗則耳不聰,肝不佳則引目不明,肺弱則鼻不靈,是以心譬如是君,五臟六腑為臣;身為國,三萬六千神為萬民,眼耳鼻以為門窗。若心以正,則可君臣同體,臣民合一為社稷創造生機,則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天歡地喜,天下太平,此是一國仁君所致,而造福社稷山河。若是心偏離正道,則逼臣為賊,從此社稷不安寧,國家不太平,蔓延民反、臣不忠,此是一國昏君所造成也。是故蓋國家之興隆是心之所宰,表示吾人知善積善,則可使社會祥和一片。若是不能興隆,亦是心之所宰使然,則是走入滅亡之國也,是以其惡貫滿盈,此皆是心之起念之關也。能以正念而修,則可返本而還源,若不知身修,則枉為萬靈之首也。是道則進,是錯則改,能以心正則返樸而歸真,是故心之好壞就在一念之間,上天堂、下地獄,由人之善惡而定,所以心可不慎乎哉!

 

台北萬古聖公廟古聖尊王 

修持道德感神人  為惡豈能日日新

眾善奉行圓果報  是非禍福究原因

談:善惡之應

夫,人之不修善,天必為之斬魂攝魄,使之顛倒,其之所為,亦為人之所厭,天之所棄也。故易志洗心,去惡從善,以天心之仁恕,豈能加誅於悔罪之人乎。蓋前愆可贖,後行可圖,萬勿自暴自棄也,是以行惡之人,人必厭之。昔有宋相秦檜,欺君誤國,殘害忠良,百世以降,人心無不惡其之所為。岳王精忠報國,丹心一片,千古迄今,後世靡不景仰其風範,故其祠鐵鑄秦檜及其妻王氏之像,跪於案前,祠內懸一木掌,遠近之人進謁者,皆欽拜岳王,而手執木掌以批鐵像焉。如是觀之,人非有私好、私惡之心,實則公道自在人心,於人心之本善處,見善與惡,自有景仰與厭惡之別,其同異者,無不是善惡之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