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清元始天尊啟智通靈真經 (粤语)

先天之氣

彌羅造化

無形無象

無始無終

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

其大無外

其小無內

至綱至微

至妙至玄

儒曰太極

道曰金丹

釋曰正覺

散之萬殊

歸為一本

包羅天地

生育萬物

胎卯濕化

昆蟲草木

皆在殼中

運行旋磚

氣者物之

由造化而成物

物者氣之質

由造化而賦氣

天地者

大道之氣所生

萬物者

太玄之精所化

夫一為陽

地二為陰

人三而成陰陽

性與命而合化

性賦於天

特厚

命立於地

獨優

故人能達命知天

而能窮天地之理

人同天地而得其氣

人同萬類而得其生

天賦本性良善

皆因生長之間

虐境之不同

隨緣而變化

沉迷名利

貪戀恩愛

道德不敦

元氣不培

而使先天之性

難配後天之命

違背大道之心

失卸至道玄微

心之迷惑

萬惡之首

心之覺悟

有善之端也

大道無名

強名曰道

道者

太空之真氣

無體無形

道者

人生之至寶

無聲無色

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

旋轉陰陽

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

無形先天大道

生於鴻濛之始

混於虛無之中

塞於太空之間

無形之始

有象之先

道在先天

生陰生陽

唯有動靜

包羅萬象

道在後天

生人生物

唯有靈性

包涵萬有

大道無為

傳自中庸

贊天地之化育

作萬世之規章

道之光明

如燈炬之光明

道之燦爛

似星辰之燦爛

日月往來

非氣不得其明

寒暑交更

非氣不得其序

道氣通乎陰陽

一晝一夜

歲月流連而不息

道氣通乎寒暑

一往一來

草木榮枯而有數

惟道之體

言空亦空

無處而可道

惟道之用

言實亦實

無處而不道

天地從道而生萬物

由道而成

故大道者

萬類之母也

道之大

生育天地

可以包羅萬象

可以彌綸太虛

可以格物窮理

可以旋轉乾坤

日月照其明

春夏順其序

陰陽以分晝夜

寒暑而成歲時

日諸月往

循環不息

蔭陽兩者

造化之本

陽主義

陰主利

西南陰方

東北陽方

陽主生

陰主殺

消長分焉

縮慝別焉

乾者健也

陽中之性

而帶剛也

坤者順也

陰中之性

而帶柔也

乾動而圓

其氣輕清上浮為天者

陽也

坤靜而方

其氣重濁下降為地者

陰也

人受之為性

天賦之為命

靜以鍛其陰

動以煉其陽

悟陰陽之變化

識玄機之隱微

忠恕修

而德不孤

鉛汞煉

而道無窮

事不善不得其極

理不參不得其明

善惡之人

形體雖同

性隔天淵

似水清濁

惡與濁

乃陰氣之凝重而下墜

善與清

乃陽氣之結

輕而上昇

此理能知

大道自通也

先天之道

贊天地之化育

凡人得之

可以證聖成真

吉凶禍福

造化之機也

榮枯得失

天地之道也

死生鬼神

陰陽之理也

性命長短

命連之因也

天地生物

生乎其理

陰陽化育

化乎其形

在天成象者

則有日月星辰

晝夜上下

在地成形者

則有山川河嶽

南北高深

天命之謂性

陽中之陰

人性之於命

陰中之陽

人生天地

萬物之靈

得天之陽

得地之陰

陰陽相濟

五行兼備

能知天人性命之學

得曉內外雙修之法

兩者並行

一心貫徹

以期超凡成真

高登聖域無難矣

性之於人

或優或劣

命之於性

或長或短

以養性而克服先天之命

而修命以保全後天之性

洞徹陰陽之理

修煉性命之全

以陰煉化純陽之體

以剛克制至柔之根

以無為靜

以有為動

群陰除盡

純陽則生

陰盡陽存

而成法體也

立天之道

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

曰柔與剛

立人之道

曰仁與義

人生天地之間

包乎陰陽之內

秉誠得參造化

至靜能通鬼神

儒教道德為基

綱長倫理之道也

道家陰陽大道

水火相濟之理

佛門菩提妙諦

般若之法也

其名雖異

其義則一也

世尊救世

演法法華

靈山心印

妙悟蓮花

參禪念佛

不著於邪

皆空色相

法門獨家

大哉道祖

其法玄玄

以虛形實

以汞入鉛

龍虎降伏

烏兔烹煎

丹成九轉

果證金仙

孔聖之道

允執厥中

仁義為旨

忠孝為宗

精一無極

造化陰陽

超生脫死

妙果圓通

道之黃庭

性命之妙玄也

儒之易經

修道之玄機也

佛之心經

涅槃之精髓也

皈依道

不可不明清靜虛無

皈依儒

不可不知定靜慮得

皈依佛

不可不參真空妙有也

自古三教儒道釋也

雖分門別戶

其宗旨合一

三教聖賢

體天行道

普渡蒼生

大費婆心

各盡其道

指迷開覺

勸人行善

棄暗投明

其治世濟世

其逵一也

其理不外忠孝仁義

慈悲博愛

清靜虛無

各為教門之綱領也

儒教至聖孔子之道

以德化人

以道律人

教以修身

導以養性

以三綱五常為宗

以四維八德為則

修身以齊家

治國平天下

忠恕之理也

道家教主太上道祖

以先天清靜無為大道

而教人參禪

採藥煉丹

鍊精化氣

鍊氣化神

鍊神還虛

運行五行

其宗旨為立德修身

濟世之大道也

釋門教主釋迦古佛

清淨不二法門

鍊心虛至定慧

以寂滅為宗

以慈悲為用

五蘊皆空

四相俱了

無上菩提之妙諦也

儒之忠恕

道之無為

釋之慈悲

皆不離仁

儒之仁民

道之濟世

釋之救苦

則利人也

修己也

綜合三教大綱

無非修善之法

教人棄惡從善

導人棄邪歸正

無論何種之教門

各有宗旨為體用

故無論入何教

應有良知

良能尊重先天善性

不敢非為妄作

持齋禮佛

休管人間是非

樂道參禪

莫貪世上名利

心存濟世度人

願抱安份修己

孝行父母

敬重仙神

忠於國

齊其家

一言一行

必求有益於人

一舉一動

務期無害於世

人道全而天道無不全

性命固而元命無不固

外功圓滿

而修內果

修鍊大道

清靜身心

心不靜

參禪不能通神

身不靜

鍊道難得受益

靜坐參禪能悟性命

精微之理

明心養性

得悟陰陽消長之機

可以去人慾之私

可以全天理之正

以氣全形

以道全真

由俗心鍊為道心

從凡骨鍛為仙骨

自能超生脫死

更得返本還原

永證金剛之體

自在萬劫不壞

豈不妙哉

古之大道授於天子

今之至道傳在庶民

士農工商皆可得聞

三教之道

道源歸一

各教之真理體用

皆以修身行善為剛領也

世風日下

毀謗大道

入儒門則言儒學之特長

入佛門則言佛法之獨優

入道門則言道教之超群

此謂之教

不足以謂之道也

世俗有分

聖賢無異

無論何教弟子

不可執著偏見

分門別戶

互相攻訐

視如仇敵

三教聖人

悲憫蒼生

何嘗有別乎

三教不外一理

一理宜貫通

不澄其衷

其義難以明也

方法不外一心

一心宜領悟

心不純其念

其道難以成也

天地愛人

聖賢救世

到處開壇闡教

隨方現身說法

以期早日浪子回頭

誰知迷者不醒

詎料昧者難悟

或掛名以修道

或假意以參禪

外貌現出慈悲

內心早存詭譎

此等之輩

善無半點

為鸞壇之敗類

為宗教之罪人

亂世教門喪敗不堪

公德微

人情薄

人心險惡

萬端巧計

詐術百出

異端四起

邪道橫行

利慾昏心

迷昧真靈

漁利之徒

藉機取材

至於此極

可不痛乎

以釋論之

今逢三期

或持齋多年而開殺戒

或出家到老而後還俗

念經先講報酬

說法不持般若

念空其實不空

執相還兼著相

三規五戒不遵

宣淫污穢佛門

慈悲何在

方便皆無

實堪嘆哉

儒家亦然

聖賢不重

見人崇聖

則言迷信

忠孝廉潔

幾個克敦

仁義禮智

幾人能守

讀聖賢書違聖賢訓

如此孔聖門徒

實儒教之罪人也

道教者亦如是

或有半仙

或有乩童

開壇濟世

消災解厄

畫符咒詛

治病處方

或打地獄

或換花叢

藉術以騙人

誑言而惑世

敗德招愆

害人無窮也

身為教徒

宜遵行教規

行方便

重福田

重道德

修善果

以期還本還原

脫離生死之關

莫以迷而不醒

直到惡貫盈

死後魂歸陰府

受盡輪迴之苦

永失人身

豈不可惜哉

儒道釋之學

傳於世久矣

經天緯地

冠絕古今

儒教理陽

說無限經術

為後學格致誠正

修齊平治之安

佛教理陰

開清靜法門

為當世救濟扶持

極度張癉之規

道祖所傳之教

玄玄清靜虛無禪定功夫

全在玄關祖竅

神通妙諦

不外造化陰陽

金言良箴

足以啟發人之善心

菩提妙諦

足以涵養人之靈性

大定大智大慈

為佛之三德

至靜至仁至誠

為道之三善

行忠行孝行恕

為儒之三仁

古今同欽

萬世尊崇也

道德勤修

講因果

體天行道

經典深研

說忠孝

覺世度人

忠恕為立身之本

綱常齊家之原

崇入世之機

修出世之法

莫以大道為虛無

休將真空為縹緲

鍊丹者

悟陰陽造化之玄

念佛者

參菩提般若之諦

讀書者

明哲事理

崇聖賢之學

性命雙修

功圓果滿而證果位

豈不善哉

持齊一生

外功不立

難得證果也

念佛半世

內果不鍊

豈能證真乎

修真學道

心堅意誠

保固形命

涵養性情

如以五常

忠恕為經

道以五行

感應為德

佛以五戒

慈悲為門

修鍊弟子

教門休分

修心養性

持齊誦經

不貪利慾

不慕功名

道以心得

心以道寧

以心觀道

以道觀心

修之達竅

養以通靈

靜心寡慾

益壽延齡

外功建就

內果鍊成

脫離苦海

好還天庭

天尊說經已畢

駕上五彩祥雲

還於玉清

諸天聖眾

皆大歡喜

作揖而退

斯經為度殘靈

玉清元始天尊

啟智通靈真經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