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智慧

心空意靜

濟公活佛慈示----

心要空,意要靜,不為外物所擾,不為牽掛所動。
所謂----
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
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慾不入。
不動心可以達到仙佛的境界。不動氣可以達到聖賢的領域。
是故----
多心自增掛慮,疑心自造困擾。
心念一起,百慾俱生;志一動搖,萬事皆休。
所以,你們要時常『關心』自己,才能『開心』。
『關心』----關閉一切邪念之心念。
『開心』----敞開一切正思惟之心扉。
關什麼心呢?
貪心,妄心,嗔心,痴心,邪心,偏心,驕心,疑心。
開什麼心呢?
善心,誠心,正心,真心,赤心,虛心,敬心,信心。
聖人求道在求心,凡人求道在求神。故不識本心,不能明心,不識本性,不能見性。如果不識本心,學道無益;不明本性,學法無得。

心懷惻隱

濟公活佛慈示----

蓋人自有生以來,至今六萬載(按:指本元會而言),生死輪迴,轉變不息,因果循環,善惡相報。嘆黎民妄爭妄貪,殺生害命,而供口腹,一生中殺害百千萬億眾生靈魂,借下了百千萬億生靈債,輪迴相遇,遞相食噉,無有了期。何以故?一切有情眾生皆是累世冤親善惡眷屬,墮入輪迴,改頭換面。以他極苦,為我極歡,傷殘生命至極,為我一時適口,放筷以後,滋味已空,而殺業俱在。故-----

欲享天年,須戒殺以養生。
要登聖域,須存仁以立德。

你們喜歡消災避劫?須從餐桌上做起-----此乃戒殺。
人為天地之心,統萬物之靈,貴在五德俱備。倘犯殺戒,便將人之美德毀壞無遺。

屠戮他身,甘肥自己,便是不仁。
離他眷屬,筵我親朋,便是不義。
將他肉體,供獻神明,便是不禮。
稱延祿命,應食腥羶,便是不智。
設餌裝媒,引入陷阱,便是不信。

若不趁斯時,根究本心,擴充仁術,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天有五穀、蔬菜、水果給你吃,何必殺害那有生命、有眷屬的動物,那有公理嗎?
仁德五常首,慈居萬德先。
好生發乎人性,慈悲發乎天良。
願眾生心懷惻隱,以修大道。

止於至善

一個大人所追求的最終目的,就是止於至善,所以大學之道到最後就是止於至善。何謂大學之道?就是大人所要走的路徑。止於至善即是真善美,沒有一點的造作與執著。老子曰:「大道汎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為小,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34章)因為道能容一切萬物,故能成其大。「大」就是寬懷的心胸,一個人能虛懷若谷,自能處處受益,而有長進,這是大人所要追求的終點站。
修道最容易執著的是一個「得」字。人如果有所得,必然有所失,大人達到最後,就是無得無失,功成而不名有。是以一個真正有為的大德者,是在幕後默默耕耘,腳踏實地,認勞認怨,而不去炫耀自己的品德才華,不去誇楊自己的功德苦勞,真正達到無德之心,那就是至善的境界。

以儉為寶

濟公活佛慈示----

老子有三戒:「曰去甚,曰去奢,曰去泰。」儉之一字其益有三:安分守己,無求於人,所以養廉。減我身心之奉,賙濟困苦之人,所以廣德。忍目前之不足,留有餘於他日,所以無後之憂。
老子以儉為寶,不只用當儉而已,一切事常思節制----
儉於飲食可以養脾胃。 儉於嗜慾可以智精神。
儉於言語可以養氣息非。 儉於郊遊可以擇友寡過。
儉於酬酢可以養身息勞。 儉於夜坐可以安理舒神。
儉於忮求可以清心寡慾。 儉於思慮可以去惱息擾。
凡事省得一分,即有一分之益。

永離驕疑

濟公活佛慈示----

心驕則敗,偉業難恆。
心驕則矜,勸諫難納。
心驕則懈,學志難持。
心驕則止,大器難成。
心驕則慢,上命難從。
心驕則廢,德業難伸。
心疑形偽,至誠難有。
心疑專權,任而難信。
心疑反覆,優柔難斷。
心疑神病,動盪難定。
心疑畏葸,施捨難多。
心疑猶豫,佇足難前。
修道人一旦有驕疑二字存在,則會把自己從道場中淘汰掉,最後如果不是稱祖為大,則入左道旁門矣。

立德成業

濟公活佛慈示----

敬於身則不慢於身,敬於心則不動於心,敬於行則不縱於行,敬於是則不怠於事,敬於天地鬼神則不忽於天地鬼神。茍能如此,持己以敬,豈有德不立而業不成?
自敬則能自重,能自重則能貴己,而不為外物所役。
役於物則勞其形,役於名則煩其心,役於利則累其神。如能自重,則不為物欲昏其心。重,則能轉天下;輕,則為天下轉。
自重則能自愛,自愛才能自全。
愛其身則全其身,愛其神則全其神,愛其德則全其德。
不論自愛、自重、自敬、自尊,總歸不外要求一個人能有偉大的成就。

光明心地

一間房屋如果沒有窗戶,就不能流進新鮮空氣,照進和喣的陽光,將永遠是陰暗。一個人如果不肯改過向善,是無法接受別人的忠告與真理的啟示,那麼就沒有光明的行為,生命亦將呆滯無望。所以,先去私心而後可以共公事,先平己見而後可以聽人言。
要糾正錯誤的觀念,去除不良的行為,變化粗野的氣質,必先置之死地而後生,先把自我粉碎無存,經過十字架的痛苦,然後才有復活的生命。能放下一切人我是非,自可超凡入聖。放下與存誠,是入道的捷徑。看得破,認得真,才能擔天下之大任,脫世間之韁鎖。

和光同塵

濟公活佛慈示----

入世之法,並非同流合污,而是有「和其光,同其塵」之心靈;對別人要有寬恕之量,對謗語要有忍辱之量,對忠言要有虛受之量,對事物要有容納之量。是故「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

勿以才能而驕人,勿因困窮而變節,勿當得意而忘形,勿為小事而聒嚷。
凡事聽其自然,便能減去不少的煩惱。

小理聽其自說,便能減去不少的辯論。

與眾相處,切記一個「默」字;與世相處,切記一個「寬」字。能隨遇而安,方能與人同住;能隨緣攝化,方能廣結善緣。

放下煩惱

濟公活佛慈示----

情慾俗務,此心紛擾,不得安寧,謂之煩。
忤逆違意,此心忿懥,不得溫和,謂之惱。

處難置項,此心憂忡,不得清靜,謂之煩。
憎會者聚,此辛苦悶,不得舒暢,謂之惱。

貪得無饜,此心患失,不得泰然,謂之煩。
言行衝撞,此心偏激,不得平衡,謂之惱。

追求名利,此心憸險,不得坦蕩,謂之煩。
事後知過,此心懊悔,不得愜意,謂之惱。

瑣碎繁忙,此心疲憊,不得憩息,謂之煩。
事壓境拂,此心驚惶,不得愉悅,謂之惱。

歷經變故,此心無依,不得撫慰,謂之煩。
假體病纏,此心難過,不得開朗,謂之惱。

餘愿未了,此心牽掛,不得放鬆,謂之煩。
子弟頑梗,此心痛楚,不得教誨,謂之惱。

煩則生鬱,惱則生怒,此心若為煩惱二字所左右束縛,則無法超凡入聖矣。
時通融入真理之間,則塵心潛消。
倘習聖人禮儀之為,則俗氣漸消。
感悟富貴名利之幻,則爭勝頓失。
激劇道念真誠之中,則人心減退。

修行法要

修道要能-----
反省,以杜人之罪我。容忍,以受人之欺我。檢討,以解人之謗我。
忠誠,以使人之信我。虛心,以聽人之教我。盡職,以報人之任我。
恭己,以得人之敬我。平易,以讓人之親我。量力,以助人之求我。

修道要有-----
光風霽月之心胸。雲中白鶴之亮節。海闊天空之度量。
匠心獨運之慧智。金聲玉振之言辭。一柱檠天之才幹。
頂天立地之行為。迎刃而解之道學。普濟三曹之仁心。

修道修心

濟公活佛慈示----

修者,修理也,把不好的去掉,把好的保存起來----
將污穢心換清靜心。 將我相心換公正心。
將虛榮心換道德心。 將人相心換和平心。
將迷糊心換不苟心。 將懈怠心換精進心。
將虛偽心換誠實心。 將散亂心換禪定心。
將愚痴心換智慧心。 將驕傲心換謙恭心。
所以修道人要----------
化抱怨心,有達觀心,眾生心,行平等心。
去貪妄心,存知足心,除暴戾心,生慈善心。
戒吝心,發佈施心,剷罪惡心,擴善德心。
善念雖小,其心可喜,其行可嘉;
惡念雖小,其心可誅,其行可怕。
故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
善惡在一念之間,天堂地獄也在一念之間。
是以修道最重要是注意自己的心------
見理能進,見考能定,此謂智慧之心。
見苦能救,見人必渡,此謂慈悲之心。
見逆不怨,見仇不報,此謂平等之心。
見色不迷,見財不貪,此謂貞廉之心。
見善必行,見過必改,此謂上進之心。
見賢思齊,見到成道,此謂自立之心。

真捨真得

濟公活佛慈示----

一個人如果有貪妄之心,那麼對於任何事都會有所奢求,有奢求就有執著。執著為敗事之因,如蠶作繭自縛。故修道必須克服貪妄----
爭功好勝則貪。
自專自是則貪。
逞強恃能則貪。
急功自矜則貪。
要將貪妄化為好善,奢求化為佈施,執著化為達觀。
無私心則寡欲,無偏心則寡尤。
無惡心則寡欲,無欺心則寡侮。
一個真修行之人----
行善之報莫想它。
行惡之心莫生它。
行德之功莫記它。
行道之果莫求它。
一個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省察克治的錘鍊,那麼人生就沒有圓滿的收穫。惟有自制克己,才能不為外來事物所欺所誘,而能心平氣和,不管對人對物必將無往不利。

素樸養生

濟公活佛慈示----

修道三要素----
(1) 口素:入清不貪圖口腹,出清不言非禮話。
(2) 身素:行為乾淨磊落。
(3) 心素:意念潔白無瑕。

善養身者----
寡慾以養精,寡思以養神,寡言以養氣。

善養氣者----
氣欲順而不逆,欲柔而不強,欲定而不亂,欲聚而不散。嗔則氣逆不順,強而不柔,亂而不定,散而不聚。
故修道者最忌「嗔」字。

能忍自安

濟公活佛慈示----

以妙智慧做忍辱之啟示,自無短見輕視。
以大悲心做忍辱之容度,自無嗔恨忿怒。
以無我相做忍辱之實踐,自無怨懟煩惱。
以大忍行做忍辱之極則,自無猶疑不堅。
以正義觀做忍辱之主力,自無驕揉造做。

忍辱可以消災解厄。
忍辱可以添福少怨。
忍辱可以感化群生。
忍辱可以和氣致祥。

逆增上緣

環境可以塑造一個人,一個人也可以創造時勢。每個人的命運,都在自己的手中,只有弱者才會讓命運掌握。在順逆之間,往往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志是否堅定。每個人於修道過程中,都有許許多多的不如意,在考驗修道信心。所以,上天在順逆之間,淘汰不良種子,成就健全棟樑。
逆境是磨練意志的大洪爐。
困境是完成人格的增上緣。
考驗是一座分金爐,能分出金銀銅鐵。
智慧是一面照妖鏡,能照出妖魔鬼怪。
修道人因孽障與魔力之考驗,而藉此得以超越,也因此道物得以擴展,功德得以增進。所以,處順境需用收斂法,處逆境需用開拓法。

常照爾心

衿高色傲無非驕氣,降服得驕氣下,而後正氣伸。
情慾意識皆屬妄心,消殺得妄心盡,而後真心現。
是以-----
我慢習氣,不能聞道。 流俗知見,不能入道。
偏執滯迷,不能語道。 依穢為淨,不能知道。
心浮意亂,不能養道。 顧是習非,不能謀道。
囫圇吞棗,不能悟道。 喜新厭舊,不能趨道。
宴安怠惰,不能學道。 將就苟且,不能修道。
法縛理障,不能見道。 以文義解,不能會道。
業纏情絆,不能行道。 開齋破戒,不能成道。
以上這些都須不斷反省懺悔,才能即時改正錯誤,勇於改過,才能增進智慧。

理性良知

人真正擁有什麼?人應該放棄什麼?
人並不真正擁有什麼事物,因此也不必放棄什麼東西,只要把佔有慾放下就行了。其實,誰都想佔有,而誰卻都佔有不了什麼。人空手的來,又空手的回去,在這匆匆數十年間,究竟能佔有什們?
人從無開始,又回歸於無。既不能佔有自己,又怎能佔有別人?想想看;何須佔有?整個人生,在慾海中追逐,越佔有月覺得自己可憐,越不能滿足,因此越想佔有,到頭來究竟有什麼?佔有了無盡的慾望和無窮的痛苦。
相反的,人無須佔有,即可享受一切。如果能除下佔有慾的眼鏡,在來看看世上的一切,更會覺得沒有任何事物,是自己所能佔有的。人之所以有佔有之心,原因是出於自利,循著自立前進,必然有我無人,罔顧大體。
看看世上的一切,是沒有永遠不變的。即使是人,人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更不可能長生。然而,人可以不朽。雖然死了軀殼,卻能使精神不滅,所謂「死而不亡者壽」。這是一種生的轉換,另一種生的追求,是死的解脫,更是正確的生的方法及表現。
想要死而不亡,必須了解理性,並且去實行。理性是人秉受於天的知覺靈明,獨特性質,有理性才能使人盡忠孝,行仁愛,守信義,重道德。若人有理性而不知,或知而不用,不發揮,則是無視於理性得存在,無感於理性的重要,無體於理性的功效,無鑑於理性的價值。
良知與理性是一體兩面的事情,人循著良知的指引,去行其所當行,不為其所不當為之事。若人的思想、言語、行動不受良知的約束與驅使,則雖有良法美制,不足以鼓舞其為善之心,雖有嚴刑峻法,不足以警戒其為惡之念。
良知是個人在道德上的自覺、自動、自發。道德德行為絕不能只是偶然的行動,必先具有為善之心意與絕惡之覺悟的先決條件。由於良知是對人絲毫不稍寬假的審判者,人在面對良知時,一點也作偽不得。須知做人的根本在於誠實。無一事不涉及誠實。
忠誠之為物,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至理。具有誠信篤實的思想與操守之人,自然誠於中,形於外,表現出至人的義節。忠誠不在文字或言語表現一番而已,忠誠是要銘刻在心,實實的體驗。
一個人唯有勤其業,利其志,在立足點上牢牢站穩,不依恃一切外界力量的力量,不依傍一切不正常的關係,自立自強,努力不懈,顛沛不移,如此才掌握住成功的關鍵,方屬可靠。
我們必須知道時代巨輪,是輪轉不息,不會等待因循苟且、趑趄不前的人。依但被撂倒在前輪的後面,必會輾碎於後輪之下。道德的偉大事業,永遠做不完,為待人去開創,去完成,這種精神氣慨是光輝燦爛的典範。

祥和道場

濟公佛活慈示----

白陽弟子要培養廣大寬闊的胸懷。慶幸他人的成功,讚美他人的傑出,禮敬他人的辛勞!培養讓世界與我們一同歡笑,也讓宇宙與我們一同歡笑,讓眾生與我們一同歡笑的精神。

六祖云:『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時刻存著感恩和懺悔的心,去觀察周遭環境的順逆,對這一切都用一份微笑的心懷去注視,則免除了許多煩惱。

珍惜每一個可以成就自己的考驗,尊重每一個眾生的看法和批評,也學會接受別人的指點與呵責,都以圓融歡喜的心胸去接納。為師將為你們祝福。如此,不但可以建立個人完美的人格,也可以建設完美而祥和的道場。

善言化人

人往往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禮。
所以,得意時勿出驕泰語,失意時莫發激憤言。不雅的言詞,應該不是出於修道人的口中。
一句刺痛心的話,能令人終身悔恨不忘。
一句感動人的話,能令人一生奉行不懈。
君子遇人癡迷處,一言提醒之。
遇人急難處,一言勸解之,亦是無量功德。
上天給人一個嘴吧,用意就是叫你們講善言。
善言者,就是能夠使人遵從效法覺醒,而不是挑撥是非,惡口兩舌。

超塵脫俗

修道要遣其慾,淨其心,改其過,從其善,才能達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效。修道人不可逃避世間,厭惡世間,要能超塵脫俗,在塵不染塵,同留不合污。
遣慾-----是對私慾而言,為私易害公,故要寡慾遣慾。
淨心-----是對行善而言,淨心行善是自然而然的。
改過-----是對心志而言,唯堅心持志的改過,方可避免罪過日積。
從善-----是對真理而言,真理之下,無自尊、權勢與名位之別,接受真理是平等的,如大雨潤地,樹木花草同受之。
無逃避世間是面對現實,是責任與義務。無厭惡世間是應用世間。
在塵能脫俗便是奇,做作為善者非奇而是異。
同流不合污便是清,斷俗求淨者非清而是激。

意義價值

人生就像一篇文章,要緊的是其內容,而不在乎長短。
人生福常,皆有分數。惜福之人,福常有餘;暴殄之人,福常不足。
人生難得三無:無憂,無爭,無愧。
生活難得三有:有節,有規,有常。
人生看得開,則得失可淡。
生死識得透,則無什可求。
我見放的下,則爭執可除。
責任擔得起,則聖業可辦。
行為做的正,則訾論可減。
事理講得對,則人心可服。

慈心成全

濟公活佛慈示----

不當眾訓人,不背後罵人,不暗中傷人,不厲色凌人。
怨莫大於不體人之苦,而又攻之。
仇莫大於不隱人之私,而又訐之。
是故----
寬人之過,化人之惡;讚人之善,繼人之德也。
教人有三苦----
苦口勸告,苦心善導,苦行身教。
導人以正,功莫大焉。
愛人以德,善莫大焉。

慈祥仁恕

濟公活佛慈示----

修道者對眾生須懷慈悲寬恕----
彼以害來,我以善應。彼以怒來,我以和應。
彼以頑來,我以柔應。人出巧詞,誠以接之。
人出利詞,婉以答之。人出謔詞,莫以待之。
所以----
遇欺詐之人,以誠心感動之。
遇暴戾之人,以和氣薰蒸之。
是故----
和氣迎人乖殄滅,正氣接物妖氛消。

德澤流芳

積財以子孫,子孫未必能保之;積書以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之;為積德以子孫,子孫才能得其澤蔭。
【道德經】云:「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44章)故積才不如積德,愛身不如愛道。
耶穌說:「不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地上,因為有蟲蛀,也會生銹,又有盜賊破門進來偷竊;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天上,在那裡沒有蟲蛀,不會生銹,也沒有盜賊進來偷竊。」(馬太6.19~20)故俗云:用東方的「錢財」,「買」西方的果位。

歷事練心

濟公活佛慈示----

在修道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會受到阻礙的歷練。一條成功的路,並不是平平坦坦地走得容易,如果因小的阻礙與考驗,就半途而廢,那又如何談得上成佛作祖以及見功立業。
修道的阻礙,其實不是外來的,而是自己本身考驗自己。所謂:「外魔易治,內魔難治。」難管的是任意,難防的事慣病。心中的眾生:嫉妒心、邪見心、好高心、狂妄心、慢人心、自是心、一切不善的心,若不革除,則是修持上的絆腳石。
要管別人,先管自己,要管自己,先管自己的心。
收得心性,就可慎獨。
放得心下,便可做人。
忍得氣住,就可處世。
化得氣下,便可成事。
鏡要無塵,才能照出黑白。
心要無私,才能明辨是非。
玉要無瑕,才能光澤耀人。
心要無慾,才能悉通天地。
莫使物動心之靜,莫使意亂心之寧。
莫使慾擾心之安,莫使情困心之靈。
凡事要看的開,道理要想的開。
迷惑要解的開,嗔恨要化得開。
此身常放在閒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
此心常安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
自己不能吃虧,又何必佔人便宜?
自己不願受刺激,又何必批評別人?
凡事將心比心,退一步為別人想,自然能心安理得。
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一些誤會與事情的發生,往往是因為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而造成。故當言則言,不當言則止,話不要亂說,亂說則惹麻煩。人言己之非,不可遷怒於人,當自省以敦品德,如此則漸入聖賢之門矣。

隨處見真

濟公活佛慈示----

一個人能夠從逆境中掙扎出來,而且能鍛鍊出堅強的意志,才真正是上帝的選民。
人在順逆中,常常會放鬆自己,而在逆境中卻往往會提醒自己,所以逆境未必是壞,有時甚至於能提高一個人的德行和品格。
修道者處在波浪的洪流中,雖然遇到衝擊、挫折,若能不退縮,不餒志,則可以成為聖賢之後代。古聖曾說:「大水沒有波浪,無以見其雄勁;人世沒有波浪,無以見其不凡。」
種種困難,皆為我練心之助。
種種危險,皆為我練膽之助。
種種煩惱,皆為我練智之助。
種種橫逆,皆為我練力之助。

謹慎言語

身為一個修道者,必須謹言慎行。
行為言之表,言為心之聲。以行觀言,以言觀行,是謂:「誠於中,行於外。」
做人要坦誠、老實,而不是虛偽、表面。喜不形於色,怒時能假笑,人前裝和氣,背後暗箭傷,這一種人是口蜜腹劍,口是心非,此為修道之禁忌。
語言是人與人互相溝通的用具。善用之,則可勸人為善;不善用之,則可使人身敗名裂。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甚其所立乎。
所以-----
說話莫逞一時之快意,以免劫仇積怨。
做事莫逞一時之任性,以免後悔莫及。
一言不正,可啟萬人之譏。
一行不正,可以萬人之責。
一身不正,可惹萬人之厭。
苛言必結恨,兩舌必增罪,妄語必損譽,綺語必致殃,惡口必遭辱。
君子不談是非而化是非,小人挑撥是非而生是非。
別人的好處多說幾句,別人的壞處三緘其口。
言語切勿刺入骨髓,戲謔切勿中人心病。
人之謗我,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辱我,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靜時常思幾過,閒談莫論人非。
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傷人以言,勝於劍戟。
一星之火,可燒萬頃之山;
半句非言,誤損平生之德。
上天造人,只賦與人兩耳兩目,但只一口,無非是欲使人多聞多見少言語。故修道人當三緘其口,守口如瓶。
偶聞毀謗之言,當知涵養。
忽遇拂逆之事,切莫輕狂。
如果說話只求言之悅耳,那何用修道。
如果事事要求順己之心,哪何須煉性。
是故------
當人毀謗我,要忍辱笑納之,對修道方有所助益。
當境拂逆我,能從容接受之,對德性才有所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