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程序

第七章 真孝道

  百行之首,以孝為先,為孝之始,保身為重,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蓋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觀夫,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可知父母愛子心切,惟恐兒子身體有所損傷,日夜常懷惕惕,子若外出,則終日倚門而望,惟恐有不虞之災也,吾人之身子,由父母所生,故為人子者,應時刻保重身體,無使有疾病有損傷,以貽父母之憂,方可稱為孝之始也。由此觀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當然勿使稍有損傷,完全還之於父母久可謂之大孝。若夫本性,元是受之於天,此又更須保重使之金歐無缺,以還上天,方稱至孝,此乃是天經地義,更不待言者明矣。

  夫吾人之性命,乃由無極之真,沖合於太極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之者為吾們之身命也,故謂之性命。性為先天真理,命為後天假體,真馭假中,如屋之有人,假依真立,如汽車之有司機者一樣,故曰,真假相依為性命,周子曰: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無極老母壇詩云

  二五相交性命全,三五凝結貫人天。

  何謂二五、目也(陰陽也)在天為日月,在人為兩目。

  何謂三五,加上一「性」也,性為無極之真,是謂真五。

  人能明白此理,就可以知道真性與假體合而為一,才能成人,無有真性而假體不能動彈,無有假體而真性無所依附,是以兩不可缺者也。故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性為本,體為末,本為重,末為輕,物無其本,如水無源,源無其物,則流不長,故曰:沃枝葉不加培根本。

  似此本末輕重,已知之矣,然夫子只說後天假體不可毀傷為孝之始,卻未曾言及先天本性是為至孝者何也,蓋因夫子主張實踐論,而重證言,凡百事理,皆以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使人易知易皖,易見易證,易悟易行之常道為主旨,欲教人以登高自卑,由近而遠,由人道而至於天道,雖然言淺而意實深,並有悠遠之依據,可使人容易明白,容易實踐之常道也,只因大道之奧妙,固非一說而可知,且真經不能明載紙字上,只可處處暗藏真機以待末後三期真儒復興之用耳。

  如離婁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之「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此言無非要使人知到天賦之本性,為人之本真,最宜尊重,無傷性德,無損本來,歸根復命於先天,老母方可謂之事天,才是純真之至孝耳,又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黃鳥丘隅等亦皆說本真之最貴者,且不可或離,焉可損傷乎。

  由是觀之,夫子何嘗不言天性之不可損傷也哉,不過真天大道乃宇宙之絕對真理,千古秘法,為教外別傳絕不能明言直洩,是以吾佛之超世論,多採用言在此而意彼之方式,表面上不論說飾形容得如何透徹,而究竟之真意,卻不能明白指出,似乎反倒用文字言語,把其真理掩蓋起來一樣,密不輕言。故難窺其奧妙耳。

  至於老子之絕對論,雖是以宇宙之自然,和大道之真理。統統似將水向漏斗中流出一般,並不隱秘,亦不掩藏,赤裸裸向世人來宣洩,但是其經文語句說法,卻使人感覺悠深玄奧而無辦法可以理解貫通的,雖不同於佛之「密不輕言」卻是「言不易知」既不易知自然理不易徹,不徹真理,何能實踐,假使強而行之,結果猶如雪中看山色,秋夜觀月華渺兮茫無從捉摸,所以夫子時以易知易行之人道引入而至於天道,雖不言出世法,而其世間法中無形地寓有出世法在焉。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此中藏意是言上天賦我靈性,下生東林要我們善體老母慈懷,代天宣化,救度眾生,率引後學歸宗認母,無後學者,則為大不孝之義也。「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此也不外乎明為世間法,暗為出世法以為三期末後之伏機,正是暗藏人之本性受之於天,務要克己復禮,恒保本來面目,存之養之,使其圓明無虧,奉還天地,毋沽辱乎祖宗,毋遺咎於子孫,這才是事天而為至存之人也。

  觀夫三期選佛,三教共訂章程(文中一部)

  「此回普渡收圓,尊重五倫八德,前番選舉天皇,老母示諭明白,時值午會延康,大道全歸火宅,悖了偷紀清修,不入選仙之列,最上一等佛仙,孝悌克全為則。立功立德立言,上品蓮台高絕,忠臣義士真夫,羅漢金剛等缺,謹厚守禮之儒,知恥立名立節,金仙一等加封,逍遙瑤圃金闕,婦女孝節雙成一品菩薩位設,克盡四德三從,二品三品各列......」由此章程看來,選佛有重五倫八德,孝悌克全為最上可知矣。

  課 題

1.對後天父母當如何方稱大孝。

2.對先天父母當如何方稱至孝。

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明暗二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