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程序

第十九章 滅無明

1.何謂無明

  無名者,乃本心晦冥否塞,覺照不明,真妄不覺,是非莫辨之義也。原來吾人之自性,本是「真如凝然,不作諸法。」因被妄念之無明所薰染,是謂隨緣無明,由此隨緣無明,而生真如緣起,變成阿賴耶識之「名言種子」和「業種子」之「智」與「識」之正妄兩途了。故曰︰「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由此真如自性之轉動,遂生起萬象矣。

  明朝于朝恩大元帥,一日訪問寺僧,求問「無明」之意義,僧故譏之曰:汝亦有求問無明之資格耶。元帥大怒,僧曰:此則「無明」也。

  唐半偈取解當年,偶爾受豬一戒之愚弄,心生惱怒,終至肝火動,燒絕了棧道,脾風發,吹斷了天街,肺氣弱,御不得列子之車,腎水枯,泛不得張騫之棹,等等之應驗,由此觀之,無明之厲害,可見一斑矣!

  一把無明火,燒盡崑山玉。

2.阿賴耶緣起

  由無明而生真如緣起,由真如緣起,而成阿賴耶緣起,而生「智」與「識」,智為「名言種子」,識為「業種子」,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與法性契合,識為妄想之心,對於六塵而起,耽迷不覺,與牛羊無異,故恣識妄為,則增長妄惑而已,故學人宜定止妄識,策發真智,依智不依識,此乃上達之道也。金剛經所言之「應如是住。」(生智)「應如是伏其心。」(止妄)即依智不依識也。

  故此阿賴耶識,即善惡、真妄、分流之處,迷悟、昇降、分界之所也。夫道心、人心,本是渾然之心體,一覆上無明,便失了原相,不能再稱作真如,而稱作業識,順次下流,從妄起妄,精明外溢,由是造出因果,終受因果之淘汰,故心一動,心相必生,如水之波紋,和風之聲浪一般,層層而起,便成千變萬化之法相矣!執著心相,迷於聲色,有造作人為,便是有為法,故為輪迴之起因也。此即所謂轉智為識,使業種子之威權,漸次擴展,遂成迷界,是謂之流轉門,而名言種子之勢力範圍,日見縮小矣!

3.滅無明

  故修道者,必須滅去無明者,即此之故也。茲將「真如」譬為水,「無明」譬為風,風起時,則湛然之水面,必生波浪,這便是真如凝然之體,因無明之作用,而緣起萬有之差別相也。雖然成此起伏之波浪,但並不能離開原來之水,即千波萬浪,亦終是原來之水性只因勢之所逼,乃生波浪而已,所以雖展開無盡之萬業緣,而真如之體,並不能有所變化,終是不滅常住,絕對存在的。

  果能打滅無明,以無漏智之名言種子作因,再以諸佛聖之教為緣,自能將有漏之業識轉化成為無漏之智慧,是為轉識為智,由是而展開悟界,是謂還滅門。

  此和前者,相逆之方向,真如被阿賴耶之薰習,轉無明而向覺性方面展開,此為上達成仙成佛之道也。

  故曰:三界唯心,心外無別法。

4.無明由何處生起

  人之無明,概由「氣」字上得來的,此氣何氣也。並非正氣、剛氣、義氣、神氣等之浩然之氣也。不過是那些浮氣、躁氣、血氣、俗氣、暴氣、戾氣、痴氣、怒氣、矯氣外一切小氣而已耳。

  此等小氣,盡人而有,或於貌上流露,或於言中爭勝,或於事中爭強,或於念中逞雄,或在石火電光中,爭光陰,或在蝸牛角面上,較雌雄,大都認氣不認理,焉有正氣、剛氣,神氣、義氣、浩然之氣、之可言哉。如此等人,也來學道,豈不可笑,此皆由於人心未化,道心未徹,易起無明之所以然也。

  修道之人,欲求斷絕此等病根者,必須庸德庸行,裝愚作憨,方遏一切小氣,莊重曠懷,養浩然之正氣,扶植堅忍低柔之德,持其志,勿暴其氣,常依乎儒之「醒」,釋之「覺」,道之「悟」,能醒、能覺、能悟,則天下事,可以透徹,而無明當亦可滅矣。

  佛經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本章要項

1.阿賴耶緣起說明?

2.無明何來?

3.流轉門與還滅門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