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說上經

易說上經

孚佑上帝純陽呂祖天師著

○○○ 乾上乾下 ○○○ 為尚未繪製之卦圖(以下均同)

。元。亨。利。貞。

初九 。濳龍勿用。

九二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旡咎。

九四 。或躍在淵。旡咎。

九五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 。亢龍有悔。

用九 。見群龍旡。首吉。

彖曰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寍。

象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復道也。或躍在淵。進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文言曰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初九曰 。潛龍勿用。何謂也。

子曰 。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旡悶。不見是而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九二曰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

子曰 。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旡咎。何謂也。

子曰 。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尤咎矣。

九四曰 。或躍在淵。旡咎。何謂也。

子曰 。上下旡常。非為邪也。進退旡恒。非離羣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旡咎。

九五曰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

子曰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上九曰 。亢龍有悔。何謂也。

子曰 。貴而旡位。高而旡民。賢人在下位而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

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旡咎矣。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旡咎。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為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為聖人乎。

古者包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察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八卦之元始於乾坤二義。乾健坤順。所以明太極陰陽之理也。貫三才而宗太極。統四象而彚五行。首之以乾者。蓋以為眾卦之父母也。非專言天地之位也。蘊先天一畫之玄。啟造化渾淪之用。剛健中正。純陽不雜。乾乃天德之剛也。元亨利貞。發於文王。以天明人也。四德之義著於孔子。以人勝天也。卦而純陽也。純心純政。終始不渝。擴之而廣大。行之而通達。得之而攸利。存之而貞固。冥運默成。無待勉強。此德化之盛。惟天與聖人始足以當之耳。卦辭之意不專言聖人者。不欲以是絕天下也。何也。乾德者。萬物之乾德也。天地非虛寂也。天人非遐隔也。聖人非生而有餘也。眾人亦非生而不足也。自強不息其致一也。三才之立始於乾元。而三才之用發於人心。是人心者。乾坤之變化也。易即人心之所藏也。有天地而無人心。生生之理。疇為大之。疇為通之。疇為利之。疇為貞之也。人心所至。鬼神所至也。鬼神所體。人心所體也。是故擬諸形容。象其物宜。上稽動變之繁。下徵蓍策之應。欲人反諸心而自得之也。故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一也。是以知。易。心易也。以易為書則泥。皆未明於大易之秘也。善學易者能於一念入微。極深研幾。適乎萬變周流之妙。則虛明寂照之體。可以合乎元亨利貞之用也已。

乾六龍。皆聖人也。潛見惕躍飛亢。惟其時也。時下則下。時上則上也。下非固於隱也。上非競於趨也。陽德之變化。聖人因之而上下也。如初有聖德時。當側微宜為潛龍之待也。凡聖賢抱大經綸。皆從潛養中出。曰勿用者。不用天下也。非天下之不用也。二之剛健中正。出潛離隱。猶龍之在田。居位不偏。處於平易之地也。然身雖寄於亩犬 畝。而德已顯於寰宇。乃聲施澤溥之機也。曰利見大人者。雖非君位。有君之德。天下利見之也。三處下之上。乾道猶未革也。幸其性體剛健。能憂勤惕厲。可以當任大責重之地也。四處上之下。乾道則已革也。欲進而革命。猶遲疑於天人去留之際。故為或躍在淵之象也。然三之將革。則待時而厲。四之已革。則揆時而試。皆與乾道相為變化也。淵視之田則危矣。躍視之見則疑矣。躍以安天下也。躍而不離乎淵。所以安其身也。五乘剛而居天位。象飛龍在天之慶。以聖德而御大器。則大人之路亨也。制度經綸與天下初為更始。非徒恭默而已。將以為萬物。快睹之休也。自五而進則極矣。陽極則亢。物極則反。上九所以有悔也。但乾道豈遂以亢終。識其通變之術。即可復於潛龍之用。故不言凶也。龍之言亢。亦聖人處於時之當亢也。時之當亢。聖人不能反亢之有悔。僅能易亢之無凶也。嗚呼天地既閉。則顯不如隱。萬物思治。則默不如語。惟其時也。堯舜遜上而五者也。文王遜五而四者也。周公惕於三者也。孔子見於二者也。亦潛於初者也。故曰乾六龍皆聖也。

六爻之體。初二為地。龍之下位也。五上為天。龍之上位也。三四不言龍。以人位而當時乘者也。而九三一爻居人道之首。故獨言乾乾也。聖人之乘六龍。無所不惕。而獨惕於三者。因三處上下之間也。蓋六龍誠無一首。而時乘必有六位。乾之下三爻者。皆不得位之聖人也。就不得位之中而安危復殊軌焉。初則潛而不見。二則見而不潛。三則置身於不潛不見之間。鄰於潛見之所難持。而又不能遽為飛躍之事。而利見之也。不能利見則必有反。而戕之者矣。故聖人危其地而係之辭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者。惟以進修為實地也。噫。君子居躬行事。反復善道。不但處三之危地者。利用在惕。即地不危。而欲以修身見於世者。亦利用惕也。是以知確乎不拔者惕於潛也。閑邪存誠者惕於見也。進德修業者惕於躍也。位乎天德者惕於飛也。不失其正者惕於亢也。故聖人乘龍御世。無時而不惕也。乾乾惕語

乾卦六爻之後曰用九。見羣龍旡首。何也。九為乾德之極。陽極於九。剛健之至也。極則必反。用陽之道也。乾以剛健為體。而其用則屈伸變化。莫測其所向。故謂之無首。君子體乾之體。用乾之用。飛潛躍見。圓融應化。亦不膠於一轍。時剛而剛。非有意於剛也。則非以剛為首也。時柔而柔。非欲變於柔也。則亦非以柔為首也。蓋君子夙昔抱負亦龍德也。當龍之飛躍天下。莫不快覩。及其乘氣茫洋窮乎玄閴之際。其首終莫能見也。嗚呼。乾之始物。聖稱先天。非無首也。乾始物而終之聖。先天而後之。神化之機皆不見。其為首也。始終先後之間。不失其節。不失其宜。乃所謂則也。天循則而行。故行而不息。君子循則而變。故變而不失也。是故天道之動靜無端。陰陽之迴環無始。理信然也。陽極用九

夫乾。天也。元亨利貞。其德也。天有四德。惟元所統。此元之所以為大也。元氣弘通。品物頼之而生成。化機因之而不滯。則陰陽之闔闢不偏。乾道之始終無間。乃天理之本然也。故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者。此天理之在萬常者也。理之在天地者與在人心者無二。在人心者與在萬物者亦無二。但萬物之生。雖或冥頑。而此理無不具也。故乾之為道。或使物隨時而漸變者。或使物感氣而卒化者。各能正定其性命而保合此生理也。且天之運行也。行以和也。和即所謂資始之元也。元為理氣之始。天德既以時而成萬物。即資元而以始流行之正。各保合於太和之中也。萬物各保其和。則真性不失。所以利貞也。元不生於元。而生於貞也。當變化之始為元。變化之成為貞。不貞無以為元也。不元無以能貞也。元以得貞。貞以起元。乃萬物之機軸也。聖人於此知大明終始也。噫。鼓萬物而不激。體乾元而有終者。正時乘御天之妙用也。乾道變化

天體至圓。行有常度而無停機者。天非有體也。因星之附麗以為體也。陽經陰緯。經之體縱。緯之體橫。天行度以二十八宿為經。五星之纏為緯。靜而有常者。經星主之動而不息者。緯星主之體如倚蓋南北二極。平分相貫。北高南下。極中一星旋轉尤速。曰天紐星。即天之樞也。天體不動非不動也。旋轉不離乎垣。猶樞之啟閉。不離乎舊。見以為動之用若是耳。究其體未嘗有所動也。故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天之所以為天也。聖心之運也豈異哉。堯舜競業文王緝熙孔子。不厭不倦。茲皆不待強而自無不息也。賢人以下非強以矯之。則不能勝矣。故曰君子以自強不息。夫易之象。心之象也。心之用。易之機也。用易者神而明之。即心用之也。是以六十四卦之大象。皆言以也。言以者。默而會之。則知吾心之用。與易象中之變化有當然之合也。天地萬物之象。皆吾心之象也。吾心之用。即天地萬物之用也。故遺心而逐象者。非玩易之玄。舍象而求心者。亦非知易之至也。自強不息

聖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飛潛惕躍乃物理自然之數也。吉凶悔吝乃事理當然之數也。故或隱或見。非聖人之得已也。潛雖聖人之不得已。而聖人無不得已之心也。故曰樂行憂違。確乎其不可拔也。憂樂者時也。聖人之心無憂樂也。從違者時之道也。聖人之行無從違也。或曰亢龍有悔。聖人遭焉則亦潛乎。曰在上則戒。在下則潛。亢非憂違之時也。貴極而無位可處。高極而無民可近。賢人在下位而敵。體不應動而動。皆悔之時也。聖人於此。惟抑其貴損其高。以下乎賢庶。不至於亢極之害也。如世道衰微。人心危險。當天下之責。豈可委身去之也。惟其不以位為心。則其處亢也。猶其處潛也。或曰見龍在田。何以言舍也。曰聖人潛而修也。飛而達也。不潛不飛。而在田也。特以為○廬而非所常寓也。匪進則退矣。此聖人樂行憂違之用也。樂行憂違

大抵君相之為千古之勳猷易。振寸心之誠慤難持。故夙興匪懈。全從德業之修進也。德業修進又從乎知至知終之妙。用知之德。即乾之至德也。天有常運。進退不失。是天之知也。故曰乾知大始。知之神化。人與天同也。昧而不覺者。不能復其體也。乾之九三。以大臣而處危疑之地。非以知至知終之惕厲。則不能免於傾覆之虞也。大凡德之極至。為至而至之隱微。為幾知其至而求。所以至之。則可與於微妙之幾矣。業之歸宿為終。而終之條理為義。知其終而求所以終之。則可存於精確之義矣。幾。能動者也。義。守靜者也。處進退之宜。知至而進。故可與論幾也。知終則退。故可與存義也。雖然知亦未易言也。以天地一誠之靈氣。凝而為知。無心出之。能合於變動始終之妙。苟非無欲者。其孰能之乎。知至知終

河圖洛書皆以五居中。而一居下也。大衍之數五十。而虛其一也。其一者。下之一也。一者萬物之根荄。即大造之化源也。故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二。不二。一也。乾者一數也。而初九之潛龍。勿用其一之主也。聖人繫之曰。陽氣潛藏。陽在下也。下者抱於一也。其潛藏者非謂有時而發用也。抱一而處。即發用而常潛藏也。其在下者。非謂有時而上也。抱一而出。即在上而不離乎下也。乾卦所謂勿用於潛龍者。即大衍所謂勿用之一也。四十有九之用。變化無窮。而未始離乎一也。故龍之見躍飛亢。六位成矣而未始離乎潛也。然而潛之為言也。非匿影銷聲伏其身而不見也。惟顯諸仁藏諸用。精與玄運。而神與天符。渾渾穆穆。韜光歛迹。與道為一。此聖賢之潛也。是故大舜以潛為治則恭已。孔子以潛為教則忘言。顏子以潛而處易則齋心。箕子以潛而蒙難則正志。皆體乎潛龍勿用之旨。而不違於天者也。噫。三代而下。賢知之士或以意氣自負。或以功名自急。識時而潛者鮮其人矣。乃若留侯之操椎。以潛為用者也。平陽之飲醕。以用為潛者。也皆資之近道者也。若漢文之謙讓。泥於潛矣。賈生之歎息失於潛矣。所謂潛者勿用而能用。能用而勿用。故勿用之妙。非有德者不能知之。陽氣潛藏

乾元既始而亨矣。有生生不息之機。即有生生各具之性。生之所存者。性性之所含者。情正而不偏。剛而能化。乾之性情也。各正性命本體。自成物之性情也。天無可擬之性情。以萬物為性情也。萬物有一定之性情。即天之性情也。是以收歛歸藏。乃見性情之實。此所謂霜降水涸。天根乃見者也。然以發生之初。推至於化成之後。不有乾元。何能通物之始。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是故始而亨者。必乾元也。利而正者。必性情也。蓋謂性者。天生之質正而不邪者也。情者即性之所欲也。若不能以性制情。使情流失性。則不能久行其正也。故君子體乾之用。專直而不撓。健運而不息。事合於理而不偏。志絕於邪而不雜。乃得乎性情之利貞也。性情之實

六爻之潛。見惕躍飛亢。變化不測而藏。顯之機固曲暢而無餘矣。然萬化歸元。即六爻之發越。揮散旁通於萬物之情者。皆本於自然而然。無所勉強也。是以大人之乘時。即所以御龍。御龍所以體元。體元所以法天也。推而廣之。見大則旁通矣。體仁則見大矣。六爻發揮

天地鬼神與道為一也。聖人全體乾元亦與道為一。

以易簡之。德合其體以生成之。德合其用以先哲圓通。合日月之明以闔闢慘舒。合四時之序以彰善癉惡。合鬼神之吉凶。默而契之。神而明之。無適而非天理之宜也。是以堯舜在上而蓂生鳳儀。晝不暝宵無光者。先天而天弗違也。孔孟在下。而懼亂臣賊子。息邪說橫行者。後天而奉天時也。聖人所以參贊於先後天之間者。以致中和也。今夫人莫不有本。然未發之中和。未發之中。即先天也。發而中節即後天也。堯舜致中和於上者也。孔虛致中和於下者也。所以先天後天者。非有意而別之也。以德與之先後也。以時與之先後也。以道與之先後也與天地合其德

大哉乾也。伏羲畫之一。以專其統也。文王象之元。以大其生也。孔子又名之曰乾。知大始以盡其德也。始而曰大。是至虛而未見乎氣。至神而獨妙其靈。通天徹地貫古悉今。皆一知也。惟聖人體之純粹。用之中正。明於未然。行乎當然。準於盈虛消息之間。而不流於得喪存亡之繫。故能見天地之心。而復一元之始也。天之數終而復始。陽極而剝也。乾上而亢也。時也。時或有過也。而道無過也。體道而行則不失其正也。故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正者貞也。乾元之用所歸宿也。萬物不貞無以為元也。君子不正無以體乾也。知進退存亡之正

 

○○○ 坤下坤上

。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彖曰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旡疆。

象曰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初六 。履霜堅冰至。

象曰 。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六二。 直方大。不習旡不利。

象曰 。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旡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 。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旡成有終。

象曰 。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 。囊旡咎。旡譽。

象曰 。括囊旡咎。慎不害也。

六五 。黃裳元吉。

象曰 。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 。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象曰 。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用六 。利永貞。

象曰 。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文言曰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旡咎。旡譽。蓋言謹也。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易首乾坤。而乾統乎坤。坤體乎乾者也。坤不體乾。則其德不順。而義非代終矣。何以明臣。道之當順也。曰利牝馬之貞者。乾以龍御天。坤以馬行地。別其限以明陰陽。飛伏之分也。馬而曰牝順之至也。從陽也。陰從乎陽則吉。疑於陽則凶。故曰先迷後得主。利先陽而往則為迷錯。後陽而往則得其主而利矣。茲陽為陰主之義也。曰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者。西南陰也。東北陽也。以陰詣陽。何以能吉。惟政而詣陰。則舍朋得主。化育以成斯終。其慶矣。蓋陽非陰之朋也。往東北則剛暴。是偕失其同心之助。往西南則柔嘉為侶。而有類應之吉也。坤之體以順承為生化之源。坤之德以博厚為載物之本。坤之攸行以順健為致遠之具。坤道之所以為安貞者。以潛孚為類。應之合也。視之商之。應宮箎之應塤。潛通迅速。抑又甚矣。象以地順而厚萬物並載。坤之謂也。君子體此以厚德載物。擴包與之。量弘仁澤之施。生意滿懷。靡不翕聚。其為承天時行之道也。深矣。造化之功用有乾以主始。有坤以代終。主始者無為而專成。代終者至柔而健順。坤之不先天而生意。自裕於中不後天而化機。默達於外。豈非承順之功用乎。觀坤之為道。恬退無為。其至柔也。及其代天有終。沛然莫禦。動何剛也。惟剛乃見其用。柔之至矣。當淵默無事。至靜也。想其賦形有定。貞固不移。德何方也。惟方益知其守。靜之至矣。柔而用剛。方以持靜。而中德之藏美之至也。初陰始生。是小人初進之機也。

曰履霜者。一陰之象也。堅冰者。六陰之象也。君子能防微杜漸。則不至於危矣。故六爻之動變。至理之推移。防龍戰之危於始。則無堅冰之禍於終也。卦惟二五。柔順中正。默應乎乾者也。主乎內者無邪曲而直。見乎外者有矩則而方。故二之曰直方大。五之為黃中通理也。所謂直方大者。乾元資始之氣。發見於坤。而洪纖高下。飛潛動植無所回隱。無所錯亂也。此非坤之能自大也。惟其體乾之大以大也。體乾之大以為大。夫豈待習而始利耶。五之曰。黃裳元吉。溫恭抑抑。不與陽爭。渾渾穆穆。通中之條理。而暢於四肢。亦猶是也。然諸卦之五皆為尊位。而坤獨安於下者。配乾之用。而避乾之陽也。如三之無成。從乎陽而不居成也。四之括囊。順乎陽而不爭智也。上六曰龍戰。坤失其德矣。盛而不已。陽所不堪也。其曰血玄黃者。陰之傷也。非陽之傷也。氣陽而血陰也。陰疑於陽。則血亦疑於玄矣。故營玄黃者。天地之雜也。曰於野者。陰勢泛漫。散溢無底。是無限制之意也。惟其勢之盛也。乃其道之窮也。用六之言利永貞者。戒其變也。能守之而終不失其貞。則免於戰矣。象曰以大終也。乾以大始。坤以大終。守陰之義也。聖人之於坤也。美而有戒。稱而有抑。所以明陰陽敬義之大分也。此即天地尊卑之妙用。陰陽變化之玄機。而吾人學問亦即此而寓矣。是故敬非他也。即坤之直也。生生自內而中正無邪者也。義非他也。即坤之方也。生生直達由中及外而方整齊一者也。內本直也。外本方也。非直之而後直。方之而後方也。始即終之。事也終復。始之機也。此終之不得不成於始。非始之有待於終也。則知心體自然之妙兆。與天地造化之妙同歸一致者也。

○○○ 震下坎上

。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 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寍。

象曰 。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初九 。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象曰 。雖磐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六二 。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宼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象曰 。六二之難。乘剛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六三 。即鹿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象曰 。即鹿旡虞。以從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六四 。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旡不利。

象曰 。求而往。明也。

九五 。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象曰 。屯其膏。施未光也。

上六 。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象曰 。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屯為洪荒未闢。乾坤之始交也。蓋剛柔二氣感應未孚。情意未浹。下之陽既處於難際。而上之陽又陷乎險中。陽為陰遏。陰為陽擊。所以為屯也。然以震遇坎動而不已。將出於險。故曰大亨貞也。利貞以善用其動。建侯以善用其貞。始治有統。而屯可濟矣。此卦震為體。而坎為用。陽制乎陰之說也。天地之絪氳方舒。剛柔之情性未合。清濁混淆。事機未定。故曰難生也。然以震動之才。動乎險中。能觀變審時。以正為應。不為險所困。何患不亨也。雷雨之動滿盈者。震將為雷。坎將為雨。氣機方動而猶鬱塞盈滿。此即是天地初分之候。萬物冥昧之交也。萬物以人為首。故屯為人道之始。所以繼乾坤而立極也。人之精神與天地之氣化。相為閉塞。當屯之時。不可獨有所往。利在建侯。以撫萬方。則眾效其力。屯無不解矣。猶言不寍者。因陽體未剛。初動乎險中也。象以雲雷交作。閉塞未通。屯之謂也。君子體此以經綸。雲在雷上。陰陽始交而未成雨故為屯。若雲在雷下則已成雨而為解也。經綸治絲之事也。經者總其緒而分之。象雷之自歛而發。綸者理其緒而合之。象雲之自散而聚。雖然經綸之事。豈一人所獨就哉。所以利建侯也。屯之六爻。以二陽為主。然五之居體為坎陷而失勢。初之居體為震動而得時。當屯之世。貴在方進之陽。不貴已上之陽。故初為屯之主也。初之在下而曰利建侯者。震為長子。代父用事。初乃長子之爻也。但無可進之勢。又無共事之人。故為磐桓進退之象。當斯之時。養德於靜。待時而動。故曰利居貞
。利建侯也。此陰求於陽。弱求於強。所以為利也。二居屯之下。乘初之剛。是為迍邅之象。若守正居貞。則不為匪宼之嫌。終得君臣之遇也。三無濟屯之才。徒有妄進之思。此不虞為難。將有入林之困也。能居貞以待養。定識超舍去之即為吉也。故二之相比久而可字也。三之既間。則幾不如舍也。至於四則正。應已而四。又比於五。故復為乘馬班如也。但初之與四本有婚媾之情。則求配必合往無不利也。故四而應初藉於初之德也。五雖有德位之尊。而時勢乖違。故威福不行。而屯其膏矣。若能委任於初。使之為正。則亦可小獲其吉。必欲恢弘而強為大事之圖。寍不凶耶。上六以陰柔之才。猶復侈心於好進。不安其位之甚也。往無所之。惟有泣血漣如。憂懼而已。夫二四之言乘馬。初為之乘也。上之言乘馬。五為之乘也。五之乘不如。初之乘也。五無可進者也。初有可進者也。故屯之所貴。貴於初也。雷雨釀。陽醞陰。而為膏也。能為膏者。初之德也。不字者。二之貞也。往之者。四之遇也。屯而無應者。五之時未光也。噫。當屯晦之時。天以險制人。人亦以正制天。故貞以動即可以盡人事。以回天運也矣。

○○○ 坎下艮上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彖曰 。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象曰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初六 。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象曰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九二 。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象曰 。子克家。剛柔接也。

六三 。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旡攸利。

象曰 。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六四 。困蒙。吝。

象曰 。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六五 。童蒙吉。

象曰 。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上九 。擊蒙。不利為宼。利禦宼。

象曰 。利用禦宼。上下順也。

蒙者。物之始生。穉而未開者也。然物無弱而不壯。運無塞而不通。所以蒙之必亨也。蒙者之得亨。由明者之善教童蒙。而盡初筮之誠。告者即不厭再三之瀆。究其所以為告。從蒙者本來之良以為培養。非有矯強之致而然。故貞之所以為利。而蒙之所以得亨也。此卦艮為體。而坎為用。陰化乎陽之說也。夫卦而言蒙。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窒滯未化。險而止之時也。君子當蒙昧之時。即知物之將亨。而淺深次序各循其候以教之。則不失時而得其中也。蓋物之當亨。時也。亨之順時。道也。天至而人從。志至而氣感。非可以妄求也。是以君子不違天而動。不先物而應。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謂也。初筮則告。累瀆則吝。因其機之通。不因其志之蔽也。時之謂也。再三瀆者。瀆於此而復瀆於彼。物不信而求我。不孚而應。則取其所不信。而示之以不孚也。是非蒙之瀆我。我之瀆蒙也。夫物而蒙也。則其天猶全蒙而瀆也。則其真已鑿。即聖人成已成物之功也。象以山下出泉。其源可通。其流未達。蒙之象也。君子法之。以果行育德。果其行如水之必流。育其德如水之有。本使初筮之誠。漸達於懿美。即累瀆之蒙。終不蔽於知能且育。德者體艮之靜止也。果行者體坎之剛中也。當行而行。當止而止。內外交養。得其時中之義也。深矣。蒙之六爻。陰為蒙而陽為主。所以貴九二與上九也。然九二居則得中。而上九以剛居上過於中已。九二應則得時。而上九險而不止失於時已。九二有互震之象。而能出乎險。上九居艮位之終。而自止於剛。二又為蒙之主也。故二之詞曰包蒙吉。納婦吉。瀆己者容之而待其化也。順己者納之而成其德也。且以剛接柔。能濟其任者也。若上九有待於擊。是強致之用也。故其詞有戒而無與也。夫能發天下之蒙者。不以己為也。以直繩枉而收其名。以法裁物而攬其勢。皆為宼者也。君子之治蒙也。如禦宼然。機不輕發。志不他用。惟使蒙之不能為害而已。無所利焉而已矣。擊蒙者物與敵者也。包蒙者物自正者也。擊或過於嚴而不勝。包則得其情而無不克矣。賢愚均益。故二之所以為吉也。五以柔中相應。真實不彫。童蒙之吉也。初以朴忠承二。以警惕不遑發蒙之利也。初以陰居下。雖為無知之蒙也。亦非不移之蒙也。故以人示法。不任法也。以說感人不強人也。若桎梏以往。則棄德尚威。民免而無恥。吝莫甚矣。然初之言吝。非四之言吝也。彼吝在己。此吝在民也。三之近二也。非若初之近二也。以柔闇之資。失中正之位。外雖從善。內則懷私。苟利所在。忘身以狥之。己又何有於二也。故曰勿用取女。為二戒之也。二之才能堪任。為克家之子。而取女則吉。如三之天真汩沒。失於所克而何有於利也。大抵蒙之為蒙也。惟蔽於利。欲者之為甚也。蔽於利。欲者始則為蒙。終則為邪矣。故三不言蒙也。三為邪匪之倫也。反戒於二者。乃責賢者以絕不肖也。且大臣當發蒙之任。而好佞比淫。先自蒙良矣。能以發人之蒙也哉。金夫之羞。為小人言也。取女之戒為君子謀也。是以童蒙未鑿之初心。即聖人養正之本體。聖人已發之功用。亦即是童蒙初筮之本體而已。所謂大人不失赤子之心者。當於斯義而推之。

○○○ 乾下坎上

。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彖曰 。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 。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初九 。需於郊。利用恒旡咎。

象曰 。需於郊。不犯難行也。利用恒。旡咎。未失常也。

九二 。需於沙。小有言。終吉。

象曰 。需於沙。衍在中也。雖小有言。以吉終也。

九三 。需於泥。致宼至。

象曰 。需於泥。災在外也。自我致宼。敬慎不敗也。

六四 。需於血。出自穴。

象曰 。需於血。順以聽也。

九五 。需於酒食。貞吉。

象曰 。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上六 。入於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象曰 。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需者從容寍耐。而無凌逼之意。非悠忽玩易之謂也。君子以斯道為體。以斯世為任。德性堅定。品節詳明。有所需者。乘其時也。非乘其便也。時之未至遠難而守需也。時之已至蒙難而行亦需也。進者無逼。處者無距。故曰有孚也。曰光亨貞吉。利涉大川者。既昭融以晰物理。且欵曲以合時宜也。此卦乾為體。而坎為用。貴陽賤陰之說也。夫乾之三陽有需於上。坎之一陽有需於下。陽貴而能下。陰賤而不競分。不相越德則相須。需道所以成也。有孚者待時而動。不失其信也。先時遽進。為妄非孚也。後時遲疑為愆。亦非孚也。曰光亨貞吉者。正有孚之所致也。位乎天位以正中者。指九五而言也。坎之一陽處乎險中而下。當三陽競進。如人主處險陷之時而下。有強臣竊據。非有中正之德稱其天位。烏能免於凌逼之嫌哉。是故德所以居位也。位所以行德也。德位並茂。則剛柔相附。觀變順動往而有出險之功矣。象以雲上於天時。至氣合需之象也。君子因此以飲食宴樂。蓋陰陽相得而自成為雨。則剛柔相濟亦可自成為功。又何容逞銳於其間哉。惟優游安靜俟。其德化之有成。不溺志於怠荒。不侈心於巧利。進無所害。退無所疑。不失其常。而自得其樂也。六爻之義剛柔同歸於需。故需於郊為無咎。需於沙不失吉。而需於泥不言凶也。何也。所謂需者不以進退為異也。初之在下。未可應機。處於曠達。安靜自守。志雖有須。而恬然若將終。置身於利害之外。其慎始之道也。二當世難方殷以身近之。不免有羣小之譏。則失時矣。三過剛躁。動不安於時。承上而亦如初也。則無功矣。故二不得避言而自阻。三不得畏宼而自退。惟寬容以濟其任。敬慎以備其災。始可以為需也。四之需於血者。迫於時也。四為九五之衛。位居大臣。身當國難下之。三陽駸駸。欲進懼其凌逼之勢。則以身距之也。距必相害。故傷而有血也。然三陽以健為正。本無凌上之私。而四能易仇以為親政。距以為遜。同於奉公。不懷釁隙。聽時之自然。則得出穴之安已。至於上六處。卦之終非塞途者也。與三為應。則三陽皆五援也。但才涼德淺。因人為功。不得不入於穴。以待其至而已矣。戰於先而出於後者。需道也。入於先而待於後者亦需道也。所謂剛柔同歸於需也。九五處於險中。必需同德之援者也。陽彚而升。陰引而伏。險解難夷則惟優游恭己。與天下相安於醉飽之樂。故曰需於酒食也。或謂九五治險之主也。何以為酒食是需也。豈知陽剛中正不黨不偏。安常而能慮變。應變而不失常者。德之至也。且於劻勷急迫之中。有和順從容之致。立於不測而游於無有。所以能招同德之陽。而制異類之陰也。是以知采薇出車之憂慮。乃敬慎不敗之謂也。既醉鳬鷖之燕樂。即酒食貞吉之謂也。樂所以需也。懼亦所以需也。故曰有所需者乘其時也。非乘其便也。噫。世非可以旦夕治也。物非可以俄頃化也。需之而已。如五在險中。上下皆陰。不易需也。彼能使四之一陰制三陽。而不害上之一陰。召二陽而相敬。則坎者得平。險者得夷。政教之行不告戒而自孚矣。然皆本乎堅忍沉毅。不苟於為而後能有為也。豈若悠悠忽忽。而以秦越視天下者。能知需之時義哉。

○○○ 坎下乾上

。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 。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凶。訟不可長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於淵也。

象曰 。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初六 。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象曰 。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小有言。其辯明也。

九二 。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旡眚。

象曰 。不克訟。歸逋竄也。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六三 。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旡成。

象曰 。食舊德。從上吉也。

九四 。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

象曰 。復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九五 。訟元吉。

象曰 。訟元吉。以中正也。

上九 。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象曰 。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訟之為卦。乾以健而變於剛。艮以止而變於險。上乾下艮則為遯。上乾下坎則為訟。艮為止而坎為險。故彼以遯此以訟也。險而接健。訟所由起也。然訟非美事。可輕舉乎不得已。而情真受誣。當內訟。惕中以止為吉。若終訟不已。則孚反窒而凶也。此卦乾為體而坎為用。陽激乎陰之說也。夫上剛制下。下險伺上。剛險相接。則內懷奸深。外持雄悍。致訟之尤也。然以剛來得中。雖有健訟之資。終無好惡之偏。能以理惕中。必得伸有孚之情。而不受入淵之險矣。聖人知健訟之為害。一則曰惕中吉。而即以終凶之危懼之。一則曰利見大人。而即以入淵之害危之。正謂訟不可興。使民歸於無訟之化也。且訟者乾德之變也。故象不曰天水相違。而曰天與水違行也。天水一氣也。變而後相背也。乾性動而健。水性險而順。則乾居變之先也。水不能先乾而行也。陰不能先陽而唱也。天道之與人事一也。訟之始也。惟剛者始之其成也。又剛者遂之。故變者乾之為變也。亦勢為之也。是以知天下之不能無爭者勢也。其不容有爭者。理為之主也。君子體之以作事。謀始其防微杜漸之深心。不徒絕訟於爭端已發之後。殆絕訟於人情未違之先也。訟之諸爻。其終吉者柔也。終凶者剛也。初與三終吉者也。上則終凶者也。初之不永所事者。才弱勢卑。中懷畏懼。心不欲永其訟也。三之食舊德者。守其常分。不與人競。心不欲成其訟也。初處坎之下。三介剛之間。雖有正應。皆強敵也。能以柔心處夫強敵。故一則小有言而不求辨。一則從王事而不求功。此不訟而止訟者也。所以皆獲吉也。二四皆剛也。所居則柔。故一則以分自安。一則以義自變。能訟而能不克訟者也。但二居坎體。則其中險尚有欲訟之私。四居乾體則其心夷。終無搆訟之意。所以二止於無眚。四則得其吉也。曰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曰渝安貞者何也。蓋民受中以生。所謂命也天之所受。何有於危。何有於凶。惟心有所偏。則氣隨之而起釁生事。命因以失矣。是舍其所有之安而自罹於危。棄其所有之吉而反就於凶也。若能以柔制剛。復其所受之中。則善氣相迎。惡機潛弭。如二之退居小邑而甘為屈服之休。四之舍置險途而得安貞之吉矣。五以中正之德為訟之主。是藏其形迹以避名。約其奉御以遠利。正本清源大畏民志。使民各得其情。而安於旡訟之吉也。若上九者。剛而不柔。極而不已。始則訟人。終為人訟。鞶帶三褫。其誰咎哉。錫帶而被褫。較之卻邑而無眚者。知過遠矣。嗚呼。訟非治世之事也。民之不畏於下。而以詞相陷。國是不定於上。而以議相激。德其衰已。有道之世其誰是耶。故無聲無臭者乾德也。奏假無言者。大君之體乾德也。天下失其實心逞其虛訟。即為乾德之變也。奈何世人不察。偏以剛險自用。溺於得喪之間者。比比是也。孰知健而且險。雖得之亦為喪也。柔而能止。雖喪之亦為得也。故易之安貞者有得無喪也。元吉者無得無喪也。吉凶之故詎非人自召之哉。

○○○ 坎下坤上

。貞。丈人。吉旡咎。

彖曰 。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 。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初六 。師出以律。否臧凶。

象曰 。師出以律。失律凶也。

九二 。在師中。吉旡咎。王三錫命。

象曰 。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六三 。師或輿尸。凶。

象曰 。師或輿尸。大無功也。
六四 。師左次。無咎。
象曰 。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六五 。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凶。
象曰 。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師。使不當也。
上六 。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 。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師者兵也。兵之動。聖人所不得已而言也。故寓兵於農。不欲以兵示天下也。此卦以地為體。以水為用。陽制乎陰。陰歸於陽之說也。夫師貴有名。貴於擇將。又貴於肅律。必求老成練達之丈人。始得奉天伐暴之正。蓋興師必以眾。動眾必以正也。行以剛中之德。始威而有惠。勇而有謀。雖動乎危險之中。而自得乎仁義之號。故毒天下而民從正。所以計要天下而民悅也。無敵於天下者。此吉又何咎矣。象取於地中有水。如水寓於地而水不洩。猶兵寓於農而兵不亂。君子以容民畜眾。利用而藏險。居安而慮危。皆以不得已之心為之也。六爻之義於用師之道無不備矣。而其言抑何危懼也。因師之初出在於行伍之整肅。不可用無制之兵輕於攻取。無制之兵縱獲功閫。外終必有凶。二以剛中之德。能勇與謀。合威以恩。施律以行權。則師獲萬全之吉。終無敗績之咎。三以陰柔之體。妄舉囂動之中。且無出師之才。而當戰爭之任。必有師徒撓敗之凶。四陰居陰位。無克敵之才。有量敵之智。雖不能戰勝。功取能退舍。完師亦無履敗之咎。五柔中居尊。便非好兵之主也。然或蠻夷擾亂。害我生靈。不得已而聲罪致討。如田有禽而利執言也。何窮兵之咎。且有丈人以主其律。更得二為長子以壯其威。則師出萬全矣。然不可信任不專。使少年之弟子輕舉敗事。雖正亦凶也。上六柔順承符。師當終事。正在論功行賞之時也。宜優功臣而廣封建。待天下以大公無隱之誠。又當御才將而絕禍機。措天下以可久可遠之業。始銷兵鑄農。永無亂邦之慮也。然六爻之言皆有戒而無喜。正謂兵不得已而用之也。至其所以為行師之道。曰貞也。丈人也。律以齊其始也。吉以制其暴也。左次以求全也。不惟陰謀掩襲狙詐傾覆之術者無取。即桓桓撻武執訊獲醜之盛亦不足尚也。其意可測矣。且王者之用兵不貴戰也。不貴勝也。貴其當也。貴其節也。如五曰。田有禽。利執言。旡咎者。亦言始事之當也。曰開國承家小人勿用者。亦言終事之節也。此王者所以異於霸者也。王者與物均履載而以眾為師者也。霸者與敵爭雌雄。而以已動眾者也。若夫末世之行師也。鷹隼其卒。牛羊其下。而惟霑項漸襟之是快。又豈王者所忍見哉。則執禽之象其義深矣。然喜事樂禍之小人。亦猶禽也。用之追逐可也。用之為政是執田之禽。而復驅禽於田矣。此消兵而反樹兵也。易之所深戒者也。嗚呼。王者之待小人也。猶之待敵也。王者之用兵也。猶之用小人也。故曰兵者聖人所不得已而言也。

○○○ 坤下坎上

。吉。原筮元永貞。旡咎。不寍方來。後夫凶。

彖曰 。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旡咎。以剛中也。不寍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凶。其道窮也。

象曰。 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初六。 有孚比之。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

象曰 。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六二 。比之自內。貞吉。

象曰 。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六三 。比之匪人。

象曰 。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六四 。外比之。貞吉。

象曰 。外比於賢。以從上也。

九五 。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象曰 。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上六 。比之旡首。凶。

象曰 。比之旡首。旡所終也。

比為親輔之義。然比繼於師後。亦非上世之道也。有間而後有比也。必以元善之德。深窮其故。筮決其意。始無間斷而永無姑息。而貞乃可統天下。而咸歸於順從也。此卦坤為體。而坎為用。陰趨乎陽之說也。蓋元者人所同得之良。上秉之以為倡率。下亦從之以為聯合。茲亦出於情之不容已也。故粹然孚應。存此不忍則為元。運此不息則為永。守此不雜則為貞。以純王之德行。純王之政。得所比而旡咎也。能如是。四方之求其安者。孰不聞風而類應。然有眾之所安。必有獨違於時而後至者。即為眾之所惡。故曰不寍方來。後夫凶也。雖然上以原筮感。其感未神。下以不寍來。其化未光。故曰非上世之道也。象以地上有水。相親無間。比之謂也。先王體之以建萬國親諸侯。則通天下於一身。上之情得行於下。下之情得達於上。所以比天下而無偏黨也。君之比天下以德。天下之比君也必先以誠。如初之有孚盈缶者。實心中溢不為虛飾也。曰終來有他。吉者。久而信於人。人自孚之得非意之吉也。初言他吉者。無位而吉。吉在人也。二四言貞吉者。得位而吉。吉在巳也。二居中而靜以待求。四近主而行以趨事。內不失時外不越位。皆得其正者也。若夫質本暗昧。居非中正。六三是也。將比於四。而四則外比已。將比於二。而二則正應已。乃復比於無首之上。則為匪人之比也。上六之無首者。處險之極。無所倚戴而強自立者也。人孰與之。將何終焉。故曰比之無首凶也。夫眾陰之所比者五也。五為比主而曰顯比。則與玄感者異矣。爻辭之用軍禮為喻也。明非垂裳之治也。三驅之禮。禽之逆來趣已者。舍之背已而走者。射之此愛於來而惡於去也。故其所施常失前禽也。四陰之比趣已者也。上之無首背已者也。撫降服判用誡異方。不得不顯也。至於邑人又何誡焉。遠則又告。近則不誡。比得其術矣。嗚呼。君之而曰比也。比之而曰顯也。世之所趨也。待言說而後喻者。喻於淺者也。待指麾而後動者。動於末者也。故九經之治。唐虞以下之治也。三章之約。三代而後之約也。故曰不道之道無為之為。浩浩乎其至矣哉。

○○○ 乾下巽上

小畜 。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彖曰。 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密雲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象曰。 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初九。 復自道。何其咎。吉。

象曰。 復自道。其義吉也。

九二。 牽復。吉。

象曰。 牽復在中。亦不自失也。

九三。 輿說輻。夫妻反目。

象曰。 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六四。 有孚。血去惕出。旡咎。

象曰。 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九五。 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象曰。 有孚攣如。不獨富也。

上九。 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凶。

象曰。 既雨既處。德積載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自乾坤而下。陰之用事。始於小畜之機也。其為德也。受坤道之柔順。而代母用。事以養育乎陽者也。曰小畜。不但畜止為德。亦有畜養之意焉。其在於女。則上以承夫。下以孕子。其在於臣。則上以承天王。下以制強國體。卑而力微。有制而無害。陽氣自抒。陰道未行。所以得亨也。此卦乾為體而巽為用。陰承乎陽之說也。彖言柔得位。而上下應之者。因四居巽之下。為巽之主。上承二陽以行其權。下畜三陽以施其德。黨勢雖孤德權自重。故上下應之也。陰據其權而陽乃得亨者。內既剛健外逢柔順。剛發於中。操縱得宜。不被摧抑而志意得行也。以君子之勢。行而上進。則正氣伸而小人退。陽之尚往如初。陰之設施未竟。其猶密雲不雨自我西郊之謂乎。象以風行天上。披拂遠物宜小畜之也。君子體此。動止有度。言語有章。聚文德於一身。振芳名於海內。是亦小畜之義也。六爻之辭俱無凶。戒獨上九。言征凶者。為陽言也。虞陰之至於盛也。虞以順而為逆也。虞以制下者而敵上也。蓋陰陽消長在乎幾微之際。所當謹也。如初與二皆言復者。因乾非在下之物。進而上升則為復也。初之復也以道德自持。正應在四。故曰復自道也。二之牽復也。似乎藉援以同德在下。故曰亦不自失也。陽性至健而復以道也。復以牽也。上無所逼下有所全。故不為亢激之患。若三之剛而不中。無自守之節。舉動不得自由。則四所必抑也。既為所抑將有說輻之象。而必至於反目之爭也。四以一陰居於眾陽之中。凌逼所不免也。但虛中巽體能制於下之三陽。而不為暴孚於上之二陽。而得其助。則合順以制逆。害去而懼除矣。若夫居陽而體陰者五也。以巽之陰畜乾之陽。誠意相孚。既足以固眾志而不忍離。且又足以召賢豪而不敢背。推其富以益之。得道之助者多矣。至於上九則巽陰至此而盛。乾陽至此而窮。故陽不復進。而受畜也。陽受畜則不犯陰。陰體順則不侵陽。陰陽兩無所傷。故曰既雨既處也。陰之尚德至此亦已成矣。陰德將盈反非陰之福也。故於月為幾望之月也。如陽復上征。則為陰所疑矣。惟其幾望而不至於望。則巽德自全。陽而不使其征。則乾德無損也。統而論之。密雲不雨者。陰力之微也。既雨既處者。陰德之盈也。陽唱陰和。陽薄於陰。陰能固之。然後蒸而為雨。陰先陽唱。陰抗於陽。陽失其制。故不能和而成雨。是以陰之不能畜陽勢也。以一陰而畜五陽者。數益不勝也。然巽之為陰。以和以順。能上能下。以柔順之德孚於上下。彼此攣係而助之也。陰為陽助。巽德益盛。乾勢益孤。則知柔之制剛。弱之制強。豈一朝一夕之故哉。其所積者然也。但義取諸風。風者有氣而無質者也。風行天下則能施及萬物。而所畜者大。風行天上則惟卷浮埃止飛鳥。其所畜者小矣。君子觀小畜之義。則以懿美其文德。如文王之演易。箕子之敘疇。非懿文德之謂哉。鳴呼。志在明夷。業在小畜。皆聖賢不得時者之待也。

○○○ 兌下乾上

。履虎尾。不咥人。亨。

彖曰。 履。柔履剛也。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象曰。 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初九。 素履。往旡咎。

象曰。 素履之往。獨行願也。

九二。 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象曰。 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六三。 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為於大君。

象曰。 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咥人之凶。位不當也。武人為於大君。志剛也。

九四。 履虎尾。愬愬終吉。

象曰。 愬愬終吉。志行也。

九五。 夬履。貞厲。

象曰。 夬履貞厲。位正當也。

上九。 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象曰。 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易之一書。洩天地之苞符。盡人事之變化。原為人涉世而作也。故其辭多危。曰履虎尾。則危之甚也。危非自至也。觸其機則所在皆焦原。順乎理則所至皆坦道。顧名思義。聖人本示人以處危之道也。此卦以乾為體以兌為用。陽過乎陰。陰承乎陽之說也。彖言柔履剛者。以柔躡剛之後。將以見其危也。然而君子自無危也。兌以為說乾以為應。上不驕淫下不諂媚。悅非乖戾應非佞邪。何自而得危也。且建中表正德稱其位。有說於外無疚於心。禮樂文章自能光顯而丕變也。象取於上天下澤。蓋言天有定分之施。而人多強得之。欲君子體此各因其定分。制為典禮以辨之。使民安於分之所當得。則往來皆亨矣。初言索履慎於始也。如君子在下僅卑而自屈。高而自負非也。必安履其素。富貴不移。寵辱不奪。不為物遷。又不與物競。便否塞不能抑之。何懼之有。夫在下而往猶易全也。至於當位與世涉矣。而二能以陽處陰。居易俟命獨行其道。故為履道坦坦。幽獨守貞之象。然世非有險途也。以吾之行險而觸其險也。如履在於道。吾已處於平易不爭之地矣。豈與世相波流哉。恬淡自足不失其幽。乃為貞吉也。初之曰往。居在下而非忘世也。二之曰幽。處在事而非逐世也。以之應乾宜其亨也。若夫三之進不量力行不度德。而強以干世。則為武人之凶矣。且處乾之下。居兌之上。宜以道為說而反以武為悅。無中正之德而有剛愎之用。必上厲下凶。播惡於眾。而取傾敗也。四之愬愬。危機暗伏。非中道也。彼能知戒懼。不敢自肆。履說而應乎剛。則終獲吉也。此終其位之吉也。非終其身之吉也。五有剛暴之才。又居於危險之地。尊而無制。勢可為也。剛而難言應不當也。任其逞欲而行。危多出於所恃也矣。故云夬履而厲。然求吉之盡善者。惟上九之位也。其辭曰視履考祥。其旋元吉。蓋履之為道貴其祥也。於始而占。於終而考。天之降祥豈有所嗇而有所篤哉。賦吾以善。賦吾以祥也。履無不善。則動無不祥。以祥而往。以祥而旋。始終無虧。吉乃全矣。故君子之為視也。不視於天。不視於人。而惟視於履。其時危而其事不危非危也。其事危而其身不危非危也。若非履之為視。而以苟免為安。是處兌而不應乎乾者也。若以躁動自快。是履乾而不體乎兌者也。即幸而不值乎危。亦終非吉道也。而安知其果不危也。統而論之履之猶言乎履。其主於行者也。而初曰素履則行不越其位。二曰幽人則事不改其貞。皆能行而慎於行也。三勇於行而凶也。四懼於行而吉也。五銳於行不得其輔而厲也。上反其初進退得宜。則有慶矣。甚矣。不得其時而躁進。其為人害也必矣。易之於陰陽動靜之分。剛柔進退之際。深致意焉。故曰易為涉世而作也。

○○○ 乾下坤上

。小往大來。吉亨。

彖曰 。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象曰 。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初九 。拔茅茄。以其彚。征吉。

象曰 。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九二 。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

象曰 。包荒。得尚於中行。以光大也。

九三 。旡平不陂。旡往不復。艱貞旡咎。勿恤其孚。於食有福。

象曰 。旡往不復。天地際也。

六四 。翩翩不富。以其鄰。不介以孚。

象曰 。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六五 。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象曰 。以社元吉。中以行願也。

上六 。城復於隍。勿用師。自邑吿命。貞吝。

象曰 。城復於隍。其命亂也。

泰者。天地交通貞元會合之謂。本世運以推其機。實從天運以定其數。故聖人之道。與造化相為消息也。而或先焉或後焉。往來各有相成之妙。先之而圖也。後之而維也。體天之心。以用天之權。則天莫之違。而天下亦不難為也。故曰吉亨之卦。以乾為體以坤為用陰。輔乎陽之說也。蓋時當其泰。天地以氣交。而萬物化生無不通也。君子以心交。而致治之志無不同也。且君心之所存者。皆陽明之德。而陰暗不足以累之。君心之所發者。皆剛健之才。而柔順不足以雜之。是以信而任者皆君子。疎而遠者皆小人。豈知小以成其大之來。經國之謀日長。大以制其小之往。而害民之事日消矣。然世運之盛衰。往來莫測。不欲否者天也。不常泰者亦天也。故否泰之際。乃天與聖人交相為頼。而交相為用之際也。象取乎天地交泰。以裁成輔相為宜者。正言天以一炁渾淪。明四時而經九野。善萬物於當然之用。聖人輔而相之教之。以法天時因地利。秩人倫於一定之符。若此者敦元復性。將以開萬世之泰焉。於爻辭見之矣。初之拔茅。以一人倡之羣賢彚起。而從之是先天而圖也。二為大臣執中。為德待人有包容之恩臨事有馮河之勇既寬而有制且嚴而不苛自得乎中行之尚可不勞而治也若九三之艱貞已處乎陰陽之交時將大變世將大革小人無常往而勢復將來其信然也故當艱難其思慮正固其施為而後可以無咎曰勿恤其孚於食有福者此不憂六四之孚而惟養其善類以施福於天下也食以養陽因其衰而為後天之維也然維於九三猶可為也維於六四不可為也。何也。陽易往而陰易來也。陽之進也。有待於拔而陰則翩翩輕疾矣。陽之征也。有待於連彚而陰則不戒以孚矣。至於三之言。勿恤者治在於我不在於人也。五為泰之主。清心寡欲以應於二。是忘勢下賢。克行其願。能屈陰以從陽者也。必賢才輔而政事昌。以祉元吉也。六之城復於隍。泰轉而居否矣。邪媚近倖之流交相欺蔽。如喪師而不可用。擁命而不得行。雖有正人亦且窮吝。因往來之。正不能圖於未亂之前。而欲收於已壞之後。貞亦可為羞吝也。噫。聖人能用天之權。而不能使天之不否也。因天運循環。其數有時而塞也。故君子不憂天之否。而憂聖人盡誠以回天。其道尚有時而塞之也。故天之未始不可為也。在人事之初機。而時之未始不可挽也。在往來者得其相成之道耳。

○○○ 坤下乾上

。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彖曰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象曰 。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初六 。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

象曰 。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六二 。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象曰 。大人否亨。不亂羣也。

六三 。包羞。

象曰 。包羞。位不當也。

九四 。有命无咎。疇離祉。

象曰 。有命无咎。志行也。

九五 。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象曰 。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上九 。傾否。先否後喜。

象曰 。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否者。天地不交陰陽閉塞之故也。泰先言小往大來。而後言吉亨者。是以天運推之人事也。否先言匪人。而後言大往小來者。是以人事參之天運也。以人事參之。則知小人用事。三綱淪矣。九法斁矣。非復人道之常。盡反乎中正之德。不利君子貞也。此卦以坤為體。以乾為用。陽抑乎陰之說也。且否之小人。順承之小人也。陰雖居內。陽猶在上。其勢相敵。故其惡未形。而禍未著。是以不言凶吝也。象因天地不交取之為否。君子當此若以德自見。必中小人之忌。惟收斂其用。不行於外。以避小人之難。更當知幾測微。善藏其智。不以祿位榮之。始為善於處否也。夫順承之小人卽惡逆之小人。惡逆之小人又卽順承之小人為之也。君子苟樂其順承而不虞其惡逆。則未有不為所中。而天下之事從此而僨矣。故聖人於爻詞之中。獨言二五之大人。蓋二則因其畏名重義。五則因其順時反正。當否之時所以深致意於君子之修也。如初之居陰在下。連二而進。志方求用猶未涉事。且介於邪正之間而未甘為小人也。故其始進也亦為拔茅連茹之象。於此能貞則又變為君子。而君子於此亦未敢遽必其為小人也。至於六二陰已居中而當位矣。惟恐君子之不能容也。內蓄其邪。外示其順。雖或包容承順乎君子。不敢輕肆其害。是亦小人之善也。故曰小人吉也。小人之吉。蓋欲致君子於議論。以為竊發之端。而大人能以否為亨。則豈可亂也。君子不亂則小人之勢孤。而庶幾自變於否矣。六三之包羞。位居不當又短於才。有害正之心而終不能恣其毒。惟自藏其羞而已。四當將濟之時。而天心厭亂。將有轉泰之機。况有所命令皆出於道而不為。過舉則賞罰得中。舉措無失疇。敢自離於福祉。而反為小人也哉。此亦惟无咎乃能展其志也。四之言无咎也。以剛居柔也。五之言吉也。以剛居中也。君子之所瞻也。小人之所憚也。曰休否曰傾否。非大人不能也。否不可以急治。而休之於先。否不可以終長。而傾之於後。得此方能為濟否者也。然非以身先當其否。則不能以身後享其成。其亡其亡。繫於苞桑。先否之謂也。心存禍患若繫於苞桑無所庇蔭。而不能自安。抑何否塞之乃爾也。苟能知其否塞而善用之。則泰運由之而開矣。嗚呼。治天下者懷苞桑之念於拔茅之時。則否不生矣。存傾否之憂於包承之際。則否不成矣。旣否而復戒其成。功之難如此。曰大人否亨。又曰大人吉。聖人深致意於否之君子。各自行其志。毋溺於時之變。可也。

○○○ 離下乾上

同人 。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彖曰 。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 。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初九 。同人於門。无咎。

象曰 。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六二 。同人於宗。吝。

象曰 。同人於宗。吝道也 

九三 。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象曰 。伏戎於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九四 。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 。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九五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象曰 。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上九 。同人於郊。无悔。

象曰 。同人於郊。志未得也。

同人者。卽君子善與人同之。道本之以至正相勉之。誠行之以大公無我之意。然其所以為同者。非有偏黨之私。惟德是比。不同俗。而同理出於君子之正。乃為於野而亨。此卦以乾為體。以離為用。陽化乎陰之說也。以九五中正之德。有待於六二之應。六二柔中之德。有待於九五之感。故曰同人也。同人之義以乾而行。是剛德勝而私情黜。故亨而利也。利君子貞者。蓋以文明之德。燭於和同之介。而定其取舍之衡。得於相應之正也。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吾能得其所謂正。卽能得其所謂通。能通天下之志。自然渾融萬物。纖無間隔之情矣。象取於天在上。而火炎上。其性同也。故為同人。君子體之。必先審異以致同。故云類族辨物。辨者使親疎貴賤各循其分。而不相假借。類者使親疎貴賤各遵其制。而不相混淆。始為大通無弊之道也。但同人諸爻俱未盡為全得者。惟初居人下而曰无咎也。上居人外而曰无悔也。此皆以無所私昵亦無所係。應不流偏黨之咎也。亦終非同人之道也。若三之乘墉也。四之伏戎也。五之用師也。皆處於理勢俱屈之時。而各有智力相爭之險情之不廣。故為有克。有弗克之象。此皆失其所以為同也。二之於宗得其正應。故能遏三之戎。而使其不興困。四之攻而使其弗克。然以吝狹之心。不能為大同之道。似欲行渾穆之義。而實起釁隙之端。所謂為權首而任其咎者此也。故云同人諸爻執同以為同。同而不和。均未有全得者也。嗚呼。以同而為異也。以易而為險也。此起於有所欲也。於野則何欲哉。無欲則至明矣。無欲則至正矣。故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行。健不以武。而以文明用之。則何險之不易。相應不以邪。而以中正應之。則何異之不同。是故處上而不害。不必下也。涉世而不傷。不必外也。或曰於野。亨矣。不幾兼愛乎。曰此一體之仁也。非兼愛之私也。兼愛則非文明也。非中正也。文明中正則雖廓然大公。而實井然有辨也。故以於野之心而時於宗焉。則不為吝。以於野之心而時於郊焉。則不止於無悔矣。今夫元首之重也。而手足之輕也。心膂之急也。而毛髪之緩也。然而一體之心未嘗輟也。故惟一體推之。則統同未嘗不辨異。辨異未嘗不統同也。天同覆而生物自殊也。火同照而辨物有別也。噫。此同人之真義也。

○○○ 乾下離上

大有 。元亨。

彖曰 。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象曰 。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初九 。无交害。匪咎。艱則无咎。

象曰 。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九二 。大車以載。有攸往。无咎。

象曰 。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九三 。公用享於天子。小人弗克。

象曰 。公用享於天子。小人害也。

九四 。匪其彭。无咎。

象曰 。匪其彭。无咎。明辨晳也。

六五 。厥孚交如。威。如吉。

象曰 。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備也。

上九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象曰 。大有上吉。自天祐也。

大有者。據天下之大勢。盡君臣之功業。運用得宜。調燮無弊。以大有為之君。再濟之以大有為之臣。出其精明乾健之德。詳審周密為紀綱法度之治。推而廣之。無所不通。故曰元亨。此卦以離為體。以乾為用。陽用乎陰之說也。蓋當大有之世。利用柔也。故柔之爻吉。而剛之爻言无咎也。剛之爻有戒。柔之爻無戒也。然以一柔而納五剛。以五剛而應一柔。上無所攝。下無所陵。非以大中之德主之不能也。故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就五陽以柔道相應。初之柔而處大也。二之柔而居中也。三之柔而乘離也。四之柔而應天也。六之柔而獨制。無二陰以分其應也。自乾坤而下。柔道之善莫過於斯。故曰應乎天而時行之至也。象取乎火在天上。無所不照。言文明四燭。何物不容。君子體此。以時當大有。固足以振有為也。然過於繁盛。民物易於善惡之淆。以善者揚而顯之。惡者遏而絕之。又能推天地之弘量。揚其所本。有遏其所本。無則順天休命。可為大有之永計耳。如初當盛始。私感未萌。尚無驕盈之害。惟艱以處之。時時戒謹。則可終於無咎。二以剛中應。主抱負旣宏。肩荷亦重。能以柔順而往。則旋轉自如。如大車之載矣。三居用顯之時。又遇下賢之主。凡諸大有之謀。猷無不可入。贊於爾后。故曰公用享於天子。然剛中靖獻君子能之。小人弗克也。四以剛近柔。主才望日隆。寵權日重。不覺自滿。而漸流於當局之迷也。已故為匪其彭之象。五虛中實德。能推誠任賢。可以固結乎臣民之隱也。故曰厥孚交如。然君道貴剛。太柔則廢。更當以威濟之。使下之仰上者。旣懷其德復畏其威。則永吉而有備矣。上當大有之過。將為滿則招損之機已。猶幸下從六五履信思順而尚賢。自格天心之祐。而享其清和之吉也。故曰吉。無不利。凡若此者。惟能有其物而不有然。後能無不有也。曰厥孚交如。以德感而不以私也。曰威如吉。以義制而不以情也。是能不有其物者也。故上下之應。皆應其不有物者也。此象君主之自明其德。則莫非德也。初之無害其道廣也。二之能載其器大也。三之用孚其驕抑也。四之匪彭其盈損也。亦皆能不有其有。而得其有也。此皆非六五之為有也。若乃居無位之地。清淨高潔。則上九不可攖矣。諸爻以不有而處有者也。上九以不有而為有者也。則非六五之所能有也。然而非六五之大。不能容上九之高。則亦六五之有也。噫。有而能大非柔而善用者。其孰能之。

○○○ 艮下坤上

。亨。君子有終。

彖曰 。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象曰 。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初六 。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六二 。鳴謙。貞吉。

象曰 。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九三 。勞謙君子。有終吉。

象曰 。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六四 。无不利。撝謙。

象曰 。无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六五 。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

象曰 。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上六 。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象曰 。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謙者。能持有而不居之義也。吾人身在宇宙。雖有蓋世功勳。返之本來如浮雲耳。只因人德器淺薄。承載不起。便有驕矜之見也。若謙德君子。處心抑抑。視盈若虛。則行無不得。故亨而終歸於有也。此卦以坤為體。以艮為用。陽止而陰順之說也。內止則實而無偽。外順則應而不窮。所以有終也。外不順則為矯。拂內不止則為象恭。雖或勉強用謙。一有所欲則競。有所負則矜。安能有終乎。彖之所謂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者。惟謙之為道。尊大而光顯。故雖卑屈而不可以尚之也。不與物校何其尊也。不為滿累何其光也。以尊且光者。更能卑以自處。何可踰之。故人能謙則必為人所好矣。以之居尊則德因謙而益顯。而光自不可掩以之居。卑則德因謙而益重。而人自不能踰也。象取為地。中有山。高不離卑。故曰謙。君子體此裒多益寡。稱物平施。蓋言有終之義也。地中有山。山雖高峻平而不傾。物多植焉。亘萬古而如斯也。君子體謙之義。戒其自滿之心。行其謙遜之念。則能裒聚其多而增益其寡。道在稱物以施。得其平而已。不盈故裒。聚其多也。能受故增益其寡也。此忘物忘我。稱量乎人己之宜。而平其施也。以我為重非謙也。以物為重亦非謙也。有所重則有所輕。低昂不定謙不終矣。無所重無所輕。如山之無所凌而無所剝。則無傾壤之虞。為有終之義也。釋卦之義。其下三爻。體艮者也。則皆言吉。其上三爻。體坤者也。則皆言利。艮靜而坤順也。順則多利。靜則多吉也。初居艮之下。柔和自尚。謙而又謙者也。則其氣以不盈而安。志以能歛而定。以同心之德而收弘濟之益。卽涉險而無患矣。二之謙。德積中。聲譽嘖嘖。且發於中心之自然。纖無矯飾之私。故貞吉也。三有剛正之德。為上下所歸。功在民社。然能自視歃然。所謂勞謙之君子也。然以師濟之才。加之以揖讓之德。功莫與爭。位可常保。故有終吉也。四下乘功臣上近大君。居多懼之地。非利也。然柔而得正。上而能下。則無不利也。雖指撝經畫非謙之狀也。而曰撝謙者。乃大臣事主之謙。非循墻巽怵之謂也。五柔居尊位。以謙得眾。中外悅服。况勞謙者為之力。撝謙者為之謀。故為不富以其鄰之象。夫謙而為人所與。何事不可為。卽用以征伐。亦無不利也。上六之謙。德雖盛而才力不足用。以行師無勘亂之才。何以行天討之令。僅可征邑國而已。就六爻統而論之。初非濟川之位。五非伐國之才。而言涉川征邑者。極言謙之能有為也。二居位而無應也。上居高而無位也。則不容以不鳴也。然鳴而皆不違乎謙也。二承剛而得其止其鳴也。鳴以自適。故曰中心得也。上乘五而失其順其鳴也。鳴以自訴。故曰志未得也。志未得者利在從時。中心得者利在守己。故一曰貞吉。一曰利用行師也。謙之為義也。止而順則非懦怯而無為。順而止亦非阿順而無節。曰涉。曰勞。曰撝。曰征伐。非任意行權。亦非謙之能濟天下之務也。鳴呼人之心體本無障礙。猶太虛之無物也。以無物之心而稱乎物。所以得其平也。以有物之心而加乎物。所以違乎謙也。可不知之然。世更有貌恭而色佞。中非有孚。其為謙之賊也歟。

○○○ 坤下震上

。利建侯行師。

彖曰 。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 。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初六。鳴豫。凶。

象曰 。初六鳴豫。志窮凶也。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貞吉。

象曰 。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六三 。盱豫。悔。遲有悔。

象曰 。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九四 。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象曰 。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六五 。貞疾。恒不死。

象曰 。六五貞疾。乘剛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上六 。冥豫。成有渝。无咎。

象曰 。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豫者。和樂之義也。豫則人心和。樂事無不宜。將溢天下之歡矣。然樂不可極。聖人深防人欲之流也。故曰利建侯。行師以愛戴之誠。濟之以公憤之舉。則萬姓歸心。三軍用命。克無不利也。此卦坤為體而震為用。以陰從陽之說也。蓋豫起於人心之和。而實由於修德之盛。順天理合人心。朝野悅服。其志行也。然人而過豫也每流於縱。恣事而過豫也每失於寬假。如是則不可以經邦訓俗矣。惟建侯行師齊之以懽。豫濟之以威嚴。一理所動。上下協應。則天地亦如之而不違耳。天地之動原無不順者也。聖人推造化之樞亦以順而動。本諸身而建諸政事者。皆順理而無悖。則不煩刑罰。而民皆悅服於順動之中矣。由是天地因之以化成。聖人因之以制治。而人心安有不從者乎。象以雷出地奮。鼓天地之和氣。萬物莫不和暢。故為豫也。然雷之奮發也。氣機因之而生動。及其震迅也。氣機亦因之而凜赫。未始有寬假之意。而為乖戾之失也。故作樂崇德以召和也。薦上帝配祖考以致敬也。以和以敬。此聖人示人以豫之道也。初應於四。濡迹權門自為得志。而豫發於音聲。三承於四。仰視權臣。恣情縱欲而豫見乎形色。初之輕浮淺露。三之驕肆。睢盱皆沉溺而不自知者也。其凶其悔宜矣。五居尊位。陰柔不振。耽於逸樂。以天下之事委之權佞。而漫不知省。此貞疾之證也。猶幸四之承。應位雖危而不失其中。故曰恒不死也。四以有容之度。且安處於下。旣能盡其調燮之功。又能殫其披露之隱。是為君民相豫者也。曰由豫者。由由然。不過豫也。大有得者。豫不逼上。又能保其下也。然而為眾所應。亦居於危疑之地矣。故聖人戒以勿疑。但聚天下之賢者以媚於上。不得狥一人之見以成其黨。則得矣。簪聚於上。故取譬焉上六陰柔之極處。豫之終已昏迷而不知自反者也。然在震之極外有奮迅之機。內有渝變之理。故當翻然悔。悟振之以威武之為。而改其冥豫之習。此從苦海沉淪。指出回頭是岸之謂也。曰威而有渝。猶言夢中一喚。倦後一鞭。借震驚而還覺性也。此聖人引人以補過之道也。諸爻惟二為吉。以其處中正而無應。能為自守之象。豫之最善者也。然曰介於石。則有競業自持之操。曰不終日則無耽戀自溺之心。真見機明。决不以豫處。豫者也。嗚呼。惟不以豫處豫。而後能保合太和。三才一致。得其豫之時義也。已讀豫之卦。而知聖人遏人欲於將萌。維天理於未絕。戒於順動之中者豈易易哉。

○○○ 震下兌上

。元亨利貞。无咎。

彖曰 。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无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象曰 。澤中有雷。隨。君子以響晦入宴息。

初九 。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象曰 。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六二 。係小子。失丈夫。

象曰 。係小子。弗兼與也。

六三 。係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象曰 。係丈夫。志舍下也。

九四 。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象曰 。隨有獲。其義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九五 。孚於嘉。吉。

象曰 。孚於嘉。吉。位正中也。

上六 。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享於西山。

象曰 。拘係之。上窮也。

隨者。以臣從君之義也。王者治化精純。揚溢宇內。德足以致人之隨。而下之情意相洽。因有歡然樂從之象也。故曰元亨。然隨由悅致。悅則易涉於私。故聖人首戒以利貞。蓋隨而不正卽為邪僻之道也。憑天理以招徠。不假私情為聯結。始無干譽之咎。此卦震為體而兌為用。以陽從陰之說也。剛來下柔。○柔之德立極於上。而剛德之人信從於下。雖然上無以致人之隨。人豈隨之乎。故動而悅則凡。所以致隨者皆出於精神之欣洽。而非名分之束縛也。但世之人非其時而強進者多。故當戒之以隨時。以正為隨。自然人心順應。而天下無不隨之矣。豈驩虞小補之術哉。象取乎澤中有雷。雷在澤中。動而能靜。隨之義也。君子推之而應事也。葆時止之體。為時行之用隨。時隨理而此心仍歸於寂然。故曰向晦入宴息。蓋澄其心於何思何慮之鄉。凝其神於勿助勿忘之候。得隨時之正者也。故諸爻陽不言係。而陰獨言係。因係之非正應也。如初居震之初。隨之始也。泛以隨人主宰之君。不能無渝。惟以貞則獲吉。以公則有功也。二陰柔無守而係戀庸流。必有遺失賢豪之過已。三道義自持中心有主。依名流而舍鄙夫。得所隨矣。然二係於下。三係於上。均之為係得失異焉。蓋有上下不同之道也。四與五同德相隨。諫行言聽。無求不獲。然位高勢盛。不免有淩逼之嫌。雖正亦凶也。戒之以孚於上。孚不在道則為容。悅道不以明非知機。故孚必在道。道必以明乃無咎也。五以陽剛中正之君。下應乎柔順中正之臣。同德相孚。嘉謀嘉猷。入告爾后。自無僻邪之疑也。吉何如之。上六以陰處上。不能從陽。小人之勢悍者也。故必拘係之乃從也。然而強之使隨。其隨不固。欲其維而不可解。則必如王者之享於鬼神。盡其誠意。是無有不隨矣。故曰維之王用享於西山。然隨非致凶之道也。故諸爻皆不言凶。而獨於臣位之極者戒之。因獲天下之隨者。恐有逼上之凶。雖正必戒耳。聖人所以明君臣之分也正矣。噫。貞之所在。卽為時之所乘。而時之所趨卽為隨之宜也。則知隨時之義大矣哉。

○○○ 巽下艮上

。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彖曰 。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象曰 。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初六 。幹父之蠱。有子。考旡咎。厲終吉。

象曰 。幹父之蠱。意承考也。

九二 。幹母之蠱。不可貞。

象曰 。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九三 。幹父之蠱。小有悔。旡大咎。

象曰 。幹父之蠱。終旡咎也。

六四 。裕父之蠱。往見吝。

象曰 。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六五 。幹父之蠱。用譽。

象曰 。幹父用譽。承以德也。

上九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 。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蠱者。積弊致蠱之義也。有天下者不事事。則事壞而不能無弊矣。當蠱之時不可坐諉於氣化。必以濟險之才。力迴天運於復興。挽人事於未潰。精勤惕厲。補弊興衰。如涉大川以求必濟之象。故取先甲三日之辛。以虔其始。取後甲三日之丁。以善其終。乃乘其機而有所治之也。此卦艮為體而巽為用。以陽革陰之說也。蓋剛上柔下。上亢而不能下濟。下卑而不能上承。因循苟且。坐視其弊而莫之救。所以成蠱也。夫蠱以天下不治言也。然亂必有治。豈可優游玩。愒終任其頹靡也哉。當君臣惕厲。往有事以治之耳。至於治之之事。曰先甲三日後甲三日者何也。蓋甲於先天卦。在東之離也。逆數者三。則當艮位而日為辛。順數者三則當巽位。而日為丁。物盛於火敗於金。先甲為辛盛之衰。而蠱之始也。後甲為丁蠱之盡。而盛之始也。故曰終則有始天行也。君子法之先甲而圖之豫。除其弊於亂之終後。甲而為之漸維其機於治之始。幹蠱之道盡矣。象取於山下有風。披拂震蕩。變遷無定蠱之義也。風從下而上。則長養萬物。從上而下則剝落萬物。如風俗頹壞之時。而欲為政權鼓舞之用。君子惟剛以振民柔。以育德持國脈於惺。存迴天心於動變。斯濟其艱矣。初當蠱之始。事未盡頹。尚可幹旋也。如有子而克蓋前愆。是為幹父之蠱。可以旡咎。然旣謂之蠱。時事已危。必詳慎謹密。善繼其志。終可得吉。二以剛乘柔事。多拂逆。必委曲周旋方克有濟。若自以為幹。直行無避。反失其因革之宜也。三當大臣之任。更張積弊得幹蠱之權也。但過剛不中。未免有遽之悔。猶幸巽順而止。用之革故鼎新也。終無大咎。四以柔弱之才遇事寬裕。旣不忍更張。以彰親之過。宜安分以承父之艱也。故曰往見吝。五以柔應剛。剛柔相濟。君臣一德。已相與厲精剔弊。善繼善述以光先人之令緒。幹蠱之功臣也。曰用譽用民。譽以為羽儀。而徂詐跅弛殆不至矣。上九幹蠱旣畢。則宜釋去權利。不事王候。高尚其事也。蓋人當處蠱之時。不患少事功。而患少節義。如苟且以置身决裂以措事。自多辱己。惟緩以投機。徐以觀變。斯得治蠱之善者也。故初之厲首事也。二之戒承陰也。幹蠱之首。時有損益。則以意承之。處陰之險道難屈伸。則以權濟之。故曰意承考也。二曰道得中也。三之幹由凶而趨吉也。四之裕由吉而趨凶也。五之譽得其濟而功成也。六之不事。以不用而成用者也。君子審於前而决於後者。各得其時。至事宜之用也。是故君子當蠱之難幹。有先去而不事者。微子季札。以之當蠱之旣幹。有後去而不事者。范蠡張良。以之先去者欲以覺悟君之心而保宗祀。後去者欲以成全君之誼而明臣節。皆所以為幹。蠱也。雖然聖賢之行。身或去而不事。原其心未有不為天下。而深維其終始者。豈徒以為高為潔。自保自重。而坐視其蠱之弊也哉。

○○○ 兌下坤上

。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凶。

彖曰 。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至於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象曰 。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旡窮。容保民旡疆。

初九 。咸臨。貞吉。

象曰 。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九二 。咸臨。吉旡不利。

象曰 。咸臨。吉旡不利。未順命也。

六三 。甘臨。旡攸利。旣憂之旡咎。

象曰 。甘臨。位不當也。旣憂之。咎不長也。

六四 。至臨。旡咎。

象曰 。至臨旡咎。位當也。

六五 。知臨。大君之宜。吉。

象曰 。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上六 。敦臨。吉旡咎。

象曰 。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臨者。監臨之義。以君子而進逼小人。猶陽道浸長而逼於陰也。聖人於陽長之時卽慮其衰。故曰至於八月有凶。八月者由建丑而至建未。遯之復萌也。當二陽初長之時。卽慮及於二陰復長之日。可見消長之機倐忽變換。防之不可不早爾。此卦兌為體而坤為用。陽制乎陰之說也。夫陽得其時方長於下。而其勢浸上。漸以制乎在上之陰。必持之以和悅之德。應之以天德之剛。內則心氣和平。外亦舉動合理。始小人受我之臨。而不敢為邪。此臨之義也。然爍金之夏必有伏陰。桂滿之夜必有虧魄。盈虛之道豈可據耶。故曰元亨者。幸之以勢也。曰利貞者。維之以理也。曰八月有凶。以消長之時惕之也。象取於澤上有地。地之臨水。水盛則地陷矣。故陽之逼陰不戒。則反為所逼矣。君子體之不徒曰教。而曰教思無窮。不徒曰養。而曰容保無疆。以蕩蕩之恩。淪肌浹髓。與地同其廣也。與澤同其深也。初當陽剛。方長之時其勢漸盛。必不濫不求。感之以正。使小人無隙可乘。而吾道始得正其行也。二近於上。舉動得宜。權勢在我。以誠感之。無順無逆。則可以為臨之主也。三陰柔不正。以甘悅臨人。而實不利於君子。若君子不受其非道之說。彼能知而憂之。改行從善。盡其道以為感則旡咎矣。四雖以陰居正。下應初九而密比於三之邪。恐為所間。必切至其臨與正相符。乃得旡咎也。五處尊以柔用剛。自得其執簡御煩之體矣。故曰知臨也。陰本柔闇。而以明為臨。則剛柔相濟。行中之謂也。上六陰柔在上。自遠於陽。必敦厚以臨於剛斯吉而旡咎也。且任賢之道。貴不奪於外物。去讒遠色。賤貨貴德。所以為敦也。曰志在內者。志不忘於天下之內也。噫。此卦初與二皆曰咸臨者。以下臨上不可凌逼。利在感孚。所謂咸臨也。初尚未當臨陰之任。故曰貞吉。二當臨陰之任。故曰吉無不利。正以為主。利以為用。臨道盡矣。三以兌體而逼於剛。故為甘臨之象。然初與二皆陽德之君子。靡隙可乘其術。雖工有憂之矣。咸臨者君子正大之情也。甘臨者小人邪媚之態也。咸臨而無不利也。甘臨而無攸利也。四之至臨臣道也。以身為臨下於陽也。五之知臨君道也。以心為臨。委於陽也。上六不以高自居。志順情厚。聽命於陽。所謂敦臨也。總而論之。初則戒以正志行。二則戒以未順命。若三之憂。與四之至。五之知。六之敦。皆為陽道之謀而預防之也。噫。卦之曰臨。時當陽長之初。猶世之方盛時也。而聖人卽防焉。爻則僅言其吉。卦則預言其凶。致意於消長之關者有如是。則知盛衰之際不可不貞者也。

 

○○○ 坤下巽上

。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彖曰 。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象曰 。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初六 。童觀。小人旡咎。君子吝。

象曰 。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六二 。闚觀。利女貞。

象曰 。闚觀女貞。亦可醜也。

六三 。觀我生。進退。

象曰 。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六四 。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象曰 。觀國之光。尚賓也。

九五 。觀我生。君子无咎。

象曰 。觀我生。觀民也。

上九 。觀其生。君子无咎。

象曰 。觀其生。志未平也。

觀者。篤恭而化之象也。以二陽在上為四陰所觀。仰而觀化。以靜制動。亦扶陽之道也。此卦坤為體而巽為用。以陰逐陽之說也。夫觀化在民為觀。在已王者必躬修玄德。允執其中。不以顯而修。度者為億兆之作。則直以闇而修。德者儼明旦之操存。乃為有孚顒若之敬也。蓋小人盛於下。君子欲為天下之大觀。必其德順而巽。始為恭默化成之主。順則心和。平而不拂。巽則氣沈摯而不浮。以是居躬。自然建中有極超於聲色之表矣。盥而不薦。以誠交神。而不在物也。聖人德感玄應孚信在中。顒然可仰。不待觀其行事而化一。觀示間冺然默運。上無所著意。下無所庸心。誠意相孚。神矣哉。觀之道乎。聖人以神道設教喻之以意。而不言天下亦喻於聖人之意。不待象指之煩。均服於德化之中而不自知矣。象取於風行地上。徧及庶物。觀之義也。君子體之巡省四方。省觀民俗設為教典。同歸於中正之化。如風之行地也。布於四方無所不厯。各得其剛柔緩急之用。纖無偏枯動靜之殊。則知神以法天。省以襲地。而觀之道亦至矣。然大觀在上疇不欲快覩。熙明以為道德之光。但初遠於陽。柔不及遠。為淺見之象。宜居以自安。若進而干位則吝矣。二近於初。才識不足。為偏見之象。亦宜固守。退而處內。如女之蕭居獨處則貞矣。三居下體之極。是有可進之時。但居上體之下。復為可退之地。故宜靜觀吾道之通塞。而為進退之權衡。不可汲汲然。苟且徇人輕赴功名。以失生平之守也。四近於五為觀光之象。邦家有光則人主之道德可見矣。旣覿其休光。自當黼黻皇猷。大展生平抱負。上慰其大觀之主。故曰用賓於王者。正謂其出不輕。其進亦可重也。五為大觀之主。天下之風氣係焉。必反覆詳審內觀。我之道德果能建中表正樹生民之望。使天下潛移默轉。皆有君子之風。始為觀民之有徵者也。上九雖不得位。而德足以為人之觀表。故君子之修天下應之也。以君子之身為天下之應。進則當設教以化民。退則當師表以善俗。豈可晏然恣逸。謂已無與於天下而可自放者乎。故曰志未平者。其道宜和光同塵。其志當出類拔萃。不自失其儀表。斯無愧於觀望之責也。總觀卦之義。本小人盛於下。而逐君子之象也。故諸爻漸近於陽則吉。漸遠於陽則凶。因陽之爻皆為君子。勉之不曰吉。而曰旡咎。其扶陽之意亦至矣哉。

○○○ 震下離上

噬嗑 。亨。利用獄。

彖曰 。頤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象曰 。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勅法。

初九 。屨校滅趾。旡咎。

象曰 。屨校滅趾。不行也。

六二 。噬膚滅鼻。旡咎。

象曰 。噬膚滅鼻。乘剛也。

六三 。噬腊肉。遇毒。小吝。旡咎。

象曰 。遇毒。位不當也。

九四 。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象曰 。利艱貞吉。未光也。

六五 。噬乾肉。得黃金。貞厲。旡咎。

象曰 。貞厲旡咎。得當也。

上九 。何校滅耳。凶。

象曰 。何校滅耳。聰不明也。

噬嗑者。有物間於頤中。去而合之。則害亡而亨通也。物去其害。治得其平。卽聖人用獄之心也。蓋天地不能以春生而廢秋殺。聖人不能以弼教而弛明刑。故獄以濟德禮之窮。而得中又以妙用。獄之道也。此卦震為體而離為用。陰陽分雜之說也。夫一統之時有梗化而違法者。是為頤中有物之象。必去之而後四海同風也。然治獄之道貴於威明。明合動而明益顯。動合明而動益神。威明得中。則執法之義與矜恤之仁並至。雖濟以用獄之剛。自能勝其位也。象以雷動於下。電明於上。震曜相摧。陰陽和合。噬嗑之謂也。先王法之以明罰。勅法其防閑之意深矣。不言用罰而言明罰。明之於先。使人知所避。不言行法而言勅法。勅之於初。使人知所畏。蓋不得已而用刑。而不欲用刑者。其心也此。所謂柔得中而用乎剛也。初之滅趾。制其小過於始。使其惡不得行。故在上者可無咎也。二乘剛而刑噬過其分。三失中而刑噬遇其梗。二之滅鼻似過。欲服其心亦不為峻。三遇毒似吝。而時當用刑。義亦無咎。四之噬乾胏。大臣當專征之任者也。五之噬乾肉。人主當平亂之後者也。以威天下。故曰得金矢以利天下。故曰得黃金也。得其情而服其心。噬嗑之功於此成矣。獨上九過尊而處剛噬之太過。流而為暴情與法不協。於中人與已亦不得其平。如何校滅耳。則凶可知矣。蓋明不足以恤民之隱而惟苛刻。為能如申商斯高之所以毒天下也。且物而至於噬而後嗑。德下衰已。故三辟之興。皆叔季也。若剛柔不分專用於刑。如二之滅鼻。三之遇毒。皆不免於過也。卽四之乾胏。五之乾肉。雖為噬得其道。亦恐比於情法之偏也。故一則曰艱貞。一則曰貞厲。惟初之滅趾僅為無咎。而上之滅耳不得其中。凶不免矣。刑其可不慎哉。

○○○ 離下艮上

。亨。小利有攸往。

彖曰 。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象曰 。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獄。

初九 。賁其趾。舍車而徒。

象曰 。舍車而徒。義弗乘也。

六二 。賁其須。

象曰 。賁其須。與上興也。

九三 。賁如濡如。永貞吉。

象曰 。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六四 。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宼婚媾。

象曰 。六四。當位疑也。匪宼婚媾。終无尤也。

六五 。賁於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象曰 。六五之吉。有喜也。

上九 。白賁。无咎。

象曰 。白賁无咎。上得志也。

賁者。飾也。聖人虞文之盛而為是說也。天下之事固非文不行。然自質而趨文易。自文而返質難。聖人當文盛之時。不得不為末流之弊。而先慮及於靡靡之失也。文極則往而不返。故曰賁。亨小利有攸往。造化之生也。本則為質。用則為文。文質彬彬。剛柔對待。文之所由始也。此卦以艮為體以離為用。陰陽交錯之說也。艮之上六來居離之二位。柔來文剛居位得中。是以亨也。乾之九二寄居艮之上爻。棄中而就無位之地。是以無大利也。蓋質勝之時以文濟之。文勝之後卽以質救之。文以濟質。質不為陋。固文也。質以救文。雅道之中文亦寓焉。能如是則天人之蘊相符。小利有攸往也。柔居剛中文也。剛上柔下文而止也。故曰文明以止。文明以止者是人道當然之文。剛柔交錯者乃為天道自然之文。言文而必原於天。觀變之始事也。言天而必及於人。化成之終事也。則知造化之運遷也。自質而生文。聖人斡旋也以文而返質。故文者不可無也。而亦不可盛也。象取乎山下有火。光明下蘊。不為風所逐。能明而不炫者也。君子體之。內外修明。又不敢自恃。惟慎於庶政之操持。不輕折獄之果決。正所謂文明以止之防也。初有德而時在下。無所施於天下。象為賁趾不以爵祿為榮者也。二為文剛之主心志相孚。其象賁須應。附上而為賁者也。如舍車而徒。眾人所羞。君子所賁也。若賁其須。則彼此相成矣。因居位之與無位異也。三處離之極。以一陽居二陰之間。是陽得陰賁。奔走承宣。凡所猷為自成色澤。乃賁之盛者也。曰永貞之吉。欲保其剛而不溺於陰也。夫藉物為飾而不為物溺。此當離之終已。有艮之意矣。四與初為正應。本當賁如。而為三所隔。欲靜則疑初之應。欲進則懼三之難。故心雖若白馬之疾。亦必待三之不為已害。始得與初為婚媾也。蓋乘險而求合者。君子之所戒也。五居得致之位。事無所不用其飾。卽束帛戔戔。亦不過制此。敦本尚實終為吉者也。上九處飾之終。飾終則反素矣。以質為尚則天下無不足之患。上所以得志也。是卦內三爻以文明為賁。而外三爻以篤實為賁。曰皤如曰丘園曰白賁。皆尚素也。故曰賁無色也。聖人虞文之太盛也。卽聖人妙於用文之道也。雖然專任乎文。固非化民成俗之宜。若必盡去其文。亦非因時通變之治也。惟於剛柔摩盪之交。天人旋轉之際。探文之原。救文之弊。不流於頹靡無底之患。則為章於天者不動。而變而化成於人。亦可久而可大也矣。

○○○ 坤下艮上

。不利有攸往。

彖曰 。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象曰 。山附於地。剝。上以厚下。安宅。

初六 。剝牀以足。蔑貞凶。

象曰 。剝牀以足。以滅下也。

六二 。剝牀以辨。蔑貞凶。

象曰 。剝牀以辨。未有與也。

六三 。剝之。无咎。

象曰 。剝之无咎。失上下也。

六四 。剝牀以膚。凶。

象曰 。剝牀以膚。切近災也。

六五 。貫魚。以宮人竉。无不利。

象曰 。以宮人竉。終无尤也。

上九 。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象曰 。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剝當陰盛之時。正誼衰而邪僻盛。君子勢孤小人志肆。是非顛倒禍亂無常。而舉動之際所當加慎也。君子知時運之隆替。遜言晦跡遵養待時。不可輕有所往也。此卦艮為體而坤為用。陽格乎陰之說也。夫剝之繼賁也。聖人豈無意乎。其為君子之慮患也深矣。蓋文盛則道窮。所以剝也。陽性為健。其去陰也。決陰性為柔。其侵陽也漸。故曰柔變剛也。邪之傾正。曲之撓直。萋菲浸潤。傷而不覺。是為變也。剝極於勢五陰而逼一陽。剝至於坤則盡剝矣。但陽無終盡之理。雖坤卦之六陰盛極。而未盡者猶存。方生者復萌也。剝之不終為剝也。此天行之道也。當剝之時強亢激拂。如盡力以排之。則身殞而功不就。故宜順而止之也。順而止之不徒為今日之消虛。且為日後之盈息也。蓋君子之道陽道也。消息盈虛隨陽而轉。所以合天也象以山附於地。為下所凌剝之義也。君子以天下為宅。欲其安甯厚載。則不薄小人而厚之貽之。休養使為我用。猶山之不讓土壤。是所以治剝也。但事異世殊。陰當剝陽之始。雖小人未能卽去。君子然已侵其權竊其位。害正之勢漸行矣。故自足而辨。自辨而膚剝以漸而變也。君子不能防之於早。身之下足之上不免於切近之災也。三為羣陰之中。五為羣陰之極。而曰無咎無不利者。一則應陽。一則承陽也。小人知有君子。則君子亦不嚴絕於小人。就其意向之私。開以補過遷善之門。不使終為剝也。卽所謂厚下之心也。上以一陽獨存。天留一君子以延。危微之關也。曰碩果不食。天遺其實以復生也。剝未盡而復生。此非消長之機乎。當此時君子居之。則為眾陰所載。象為得輿也。小人居之。其欲未厭。則必剝害君子。然違於天而窮於道。亦自失其所覆。故為剝廬之象也。噫。大抵小人之欲去君子也。不過欲縱其志以利其身耳。而不知君子旣盡。大道淪夷家危國破。小人亦無所容其身矣。是卦也君子則勸之容小人。於小人則戒其剝君子。扶陽抑陰委曲以致其意。聖人為世道人心之計也深矣。

○○○ 震下坤上

。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彖曰 。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象曰 。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初九 。不遠復。旡祗悔。元吉。

象曰 。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六二 。休復。吉。

象曰 。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六三 。頻。復厲无咎。

象曰 。頻復之厲。義无咎也。

六四 。中行獨復。

象曰 。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六五 。敦復。无悔。

象曰 。敦復无悔。中以自考也。

上六 。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於十年。不克征。

象曰 。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復者。一元復起之義。君子旣往。復來陽和旋轉。吾道發舒。自可以漸有為而亨也。陽旣復已光亨而盛。則已之出入固無憂疑。而朋類之來亦無阻抑。故曰出入旡疾。朋來无咎。然自姤至復。陰消陽長反覆計之。當有七日之循環也。此卦以坤為體而震為用。以陽進陰之說也。夫陽以上為順。順動而行則不疾不徐。可以養我之元氣。而善其出入。而朋亦得附我之操存而歸於順動。此天以時而開人。人以定而勝天。默為消息而迎其剛。反之機也。所謂反復其道者。蓋剝而將盡。君子之勢已窮。剛而復反而天地之心未遠。準之以來往之期。當知七日之復。凡卦氣分流。每卦得六日七分之半。茲言七日舉成數而言也。六十四卦無非天地之心寓焉。而獨見於復者。正惟動靜之間為能見其心也。天地之心不欲消物而欲生物。當消之際其心隨物已歛。及生之時其心又隨物而顯。故君子推於消長之間。動靜之際。而天地之心隱然可得其端倪矣。象取乎雷在地中。以動為靜。陽氣漸生復之義也。先王以微陽不養氣則不固。至陽至之日。閉其道路之關。止其省方之事。守精一於危微之候。茲燮陰陽以敷教。贊化育以奉天。默用其裁成之道也。是以柔之盡者剛之反。靜之極者動之機。乾陽之變化以一而成六十四者也。故剝復相連。復之下爻卽剝之上爻也。引而伸之。乾坤固無一定之機。而陰陽又豈有膠滯之理耶。如初以陽居陽。情識之染未深。真妄之關未逈。天良一觸固有昭然。故其復為不遠也。二柔順中正。外無浮氣之矜。內無勝心之恃。不敢為泥。自能安就乎初之仁也。乃為休復之吉。三也旣不能居柔而守之以仁。每欲尚剛而奪之以義。出入於理欲之關而莫為之儆。故為頻復之象。然能操心愓厲。則為頻復之安。不為頻復之危也。四居陰之中獨與初應。是恥凡民而以豪傑自期。卻塵迷而以天心獨復。不偏不倚獨得乎中行之善也。五中順居尊操存貞固。以至誠之體敦於無息之功。自然天理流行。屏其私而完於初也。何悔之有。上六居復之終。最遠乎陽。不知所省。此在復而自迷者也。且陰柔之人闇不自明。狠而好殺。絶天之道失人之心。俯仰交慚。有災眚矣。不固其本而務遠圖。故以其國君凶。若終不復其初而逐於外。將有十年不克征之敗也。已是故求勝於外者。非善復其國者也。求理於外者。非善復其心者也。商旅不行。外者不入也。后不省方內者不出也。不行不省則情忘識冺。人淨而天完矣。此真見天地之心而善復者也。聖人無失故無復也。眾人不能無失。失而後有復者。諸爻是也。失而不能復者上六是也。曰休曰獨曰敦曰頻曰迷。非天之降才殊也。蓋當剝盡之時能剛反之。與不能剛反之也。聖人重以為戒。深有見於陽之不可遠也。如是夫。

○○○ 震下乾下

无妄 。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彖曰 。无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象曰 。天下雷行。物與无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初九 。无妄。往吉。

象曰 。无妄之往。得志也。

六二 。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

象曰 。不耕穫。未富也。

六三 。无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

象曰 。行人得牛。邑人災也。

九四 。可貞。无咎。

象曰 。可貞无咎。固有之也。

九五 。无妄之疾。勿藥有喜。

象曰 。无妄之藥。不可試也。

上九 。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象曰 。无妄之行。窮之災也。

卦之无妄。乃真實无偽。卽誠者天之道也。人能念慮不淆。惺存不滅。循事理之當行。識天命之本體。則得元亨也。但无妄而貞者。不惟妄念不形。卽无妄之念亦不可著也。曰匪正者。不惟以妄滅妄為非。卽以心照心亦不為正也。安望其為攸往之利乎。此卦乾為體而震為用。陰輔乎陽之說也。夫旡妄之為卦也。以坤之初變震之初。純柔變為天德之剛。有去妄為正之象矣。初以剛自外而主於內。五以剛居中而應於下。下剛而動上。剛而健。私欲不萌。柔邪自滅。所動自健任有為。而不撓於物欲。所應自中任酬酢。而不雜於詭隨。如此而行則大亨以正。能順天之命也。天命人心之判在於危微隠顯之交。設有不正則不利。有所往卽欲往焉。無所之矣。人之游衍動作莫非天也。妄則逆天。逆天而行其能行哉。象以天下雷行。震動發生至誠翕聚物與无妄者也。曰物與不言與物者。蓋雷不期物而行。物不待雷而發。茲无妄之至也。先王觀此以茂對天時養育萬物。順萬物而不逆萬物。養天下而不私天下。正所謂因時而施。非有心於迎時也。因物而化。非有心以合物也。體天道之自然。各得其性命之正。而全於无妄者也。初當純一未分。篤實无妄。四以天德為主。外无牽引。初无所應而行。四无所應而守。皆以天命為行止。而不以私心為行止。此无妄之正者也。凡學有計較得失之心皆妄也。有怨尤憎忿之心者亦妄也。二以正應正故。為无妄之福。三以陰居陽故。為无妄之災。不耕而穫不菑而畬。福非有求也。且以動之順而得之。不為計較之私也。或繫之或得之災非自作也。然以動之妄而觸之。不免有怨憎之起也。二處柔為正。三應上為妄。甚矣。順動之間宜正而不宜妄也。五與二雖非中正相應。而上剛下柔。才不相協。中外之變起於不虞。疾之致也。但无妄之世。邪佞屏斥。感應无間。始雖未佞。終必相濟矣。故曰勿藥有喜也。上九居乾之終。當健之極。事宜靜而知止。不宜動而妄行也。若不知變化。與時俱抗則有眚矣。噫。禍福存亡本无定轍。總由於人欲天理之存。凡人主之威強旣廣。則當養民息兵。人臣之功業旣盛。則當引身知退。故動而柔順正也。動而過剛非正也。動而過剛蓋溺於欲之無厭也。欲而無厭妄之所由來。禍之所由伏也。鳴呼。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夫焉有妄哉。亦因人欲無厭斯有妄也。妄則不能復其真心矣。是以禍福成敗一聽於天。而無所期望。旡所設想。安於義命之自然。卽所謂无妄也。故戒剛約柔。養陽制陰。此无妄之所以繼復也。經言无妄又戒言利貞。戒之匪正者何也。恐人跡雖无邪心。有偏倚卽為妄。已如仲子之廉。莊子之放。其為人豈求福計利者哉。因存一念之偏。卽非天命人心之正。若以之處世。輙多過眚。豈可以為經方軌物之道哉。則知易之極深研慮。申戒於人心之初也。至矣。

○○○ 乾下艮上

大畜 。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彖曰 。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養賢也。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象曰 。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初九 。有厲利己。

象曰 。有厲利己。不犯災也。

九二 。輿說輹。

象曰 。輿說輹。中无尤也。

九三 。良馬逐。利艱貞。日閑輿衛。利有攸往。

象曰 。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六四 。童牛之牿。元吉。

象曰 。六四元吉。有喜也。

六五 。豶豕之牙。吉。

象曰 。六五之吉。有慶也。

上九 。何天之衢。亨。

象曰 。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大畜者。含弘廣蘊之義也。夫含蓄之懷。貴於光大又貴乎貞正。以聖賢為宗。不以曲學為附。大而能止。與物无礙。故曰大畜利貞也。畜之大者。施為必大。故窮居獨善不能展布王家。非大也。受祿而尸。素無謀不能濟天下之險難。亦非大也。故曰不家食吉利涉大川。斯為大畜之象也。此卦艮為體而乾為用。陰止乎陽之說也。凡吾人學術經綸。必躬行實踐。以剛健為先。始合乎德性之用。不為勉強之失。未事時胸中不可存一毫之寬假。措手處胸中又不可著纖忽之虛浮。懇摯日新闇然章光自不可掩。故曰篤實輝光日新其德也。然猶不可自限也。循此而上之。以剛德而尚乎千古之聖賢。以止機而合乎天行之健體。乃為大正之學術也。進有道而止不泥。非至正者不能也。以所畜之正際之大行之會動。與天俱相時而行。可以立功而利也矣。象以天至大。而在山中大畜之象也。君子體此以為德。由畜而大。凡前言往行多識以為修德之備。蓋天下之物無非心也。多聞廣識以畜其心之德。則無耳目之支離也。此畜所以愈大也。初以剛居剛故抑其銳。二以剛處中故安於鈍。三以剛應剛與上同德。進無違距者也。然得意於功名者卽失意於道德。宜知艱而自防。亦不可輕於進者也。故曰良馬逐利艱貞也。四居臣位其制邪也致其詳。民德之污隆關於大臣之憂喜。四能防微杜漸。如童牛之牿慮於未發之前。禁於已發之後。則得勝殘去殺之術矣。大善而吉也。五居君位其制邪也操其要。民情之格化由於君心之儆愓。五能正本清源。如豶豕之牙。道之斯行止之則戢則刑。清民服大胥慶已。上九處畜之極。畜極則通剛明之賢。進無阻塞。治化四達。如往來於天衢也。曰道大行者。猶之周公以東山之斧滌皇路之大清。共濟天下之險。而涉川之功成矣。此豈非一道同風之化乎。夫乾進也。曰利已曰說輹曰艱貞。理貴以止為進者也。艮靜也。曰牿牛曰豶豕曰亨衢。事貴以靜制動者也。彖曰尚賢。而爻曰制邪者。去邪正所以畜賢也。體乎此而參和不偏。所謂日新其德也已。

○○○ 震下艮上

。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彖曰 。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 。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初九 。舍爾靈龜。觀我朶頤。凶。

象曰 。觀我朶頤。亦不足貴也。

六二 。顛頤。拂經。於丘頤。征凶。

象曰 。六二征凶。行失類也。

六三 。拂頤。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象曰 。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六四 。顛頤吉。虎視耽耽。其欲逐逐。无咎。

象曰 。顛頤之。吉上施光也。

六五 。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象曰 。居貞之吉。順以從上也。

上九 。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象曰 。由頤厲吉。大有慶也。

頤為正養之道也。夫養之係於吾身不小。則養之之義存於吾心者以正而吉。然正與不正介於隱忽之間者最微。必養德出於性命之合。而不為他歧之惑。養身持於義理之節。而不為飢渴之害。乃為人心道心之交歸也。此卦艮為體而震為用。陽納乎陰之說也。頤之為卦上艮下震。動而求養。靜而知止。養道之善者也。養之不貞。嗜欲紛雜。義理蔑如。則妄動而失所養矣。必身心有主。貞而始吉也。卦畫上下二陽中含四陰。外實中虛。為頤頷之象也。陽為實。實能養陰。故曰觀頤也。陰為虛。虛則受養於陽。故自求口實也。推頤之道而極言之。天地施澤以養萬物。聖人弘道以養萬民。養之以時卽得乎天理人情之正也。象以山下有雷。閉固節藏。不過於動頤之象也。蓋山之廣大物無不養。而雷所以發動其生養者也。山止而能生雷。動而能止。生化不息。君子體此而慎言語節飲食。皆所以止其動也。然慎非不言也。當時有可言雖披鱗而不羨乎括囊。節非不食也。當時宜不食。雖採薇而不惜乎邱壑。能如是豈惟養身。德亦養矣。如初之陽剛以自養。而累於動體。偶為富貴所移。卽失於性靈之固有。猶靈龜之舍也。舍素修之操甘。非義之祿。朵頤之凶。其自致也。二陰柔不能自養。資身無策者也。求養於初。卑賤之比遺譏於士類。越五以為養。斥辱之恥。又見誚於庸流。拂其正養之道。故為顛頤之悖也。惟安於丘園猶可頤也。若更往而求上。必失類而凶也。三以陰之質居動之極。不安於養。矯世自高。織屨擗履之流。拂養之道者也。故曰拂頤。其所守雖止而不免有傷於物。不可以用世。故曰十年勿用。無攸利也。四應於初。賴其養以施於下。故曰顛頤。吉也。求賢養人而不求自養。其威嚴可重。天下仰之。如虎視耽耽也。其欲逐逐者。專志求賢。始終靡間。反已之功可謂深矣。崇貨以自殖則所處卑鄙。貴德以養民則所施光明也。六五以陰柔居上。僅於自養者也。夫養天下者乃君之大經也。今不能以善養人。而用人以養。是為拂經之甚也。然居貞守志。果能篤於任賢。則天下亦蒙其澤。可得為吉也。若冒昧行之。養無所備。其為涉川之險何恃而不恐哉。上九以剛陽處極。責任旣重施予亦繁。不可不存心惕懼。保其弘濟之安。故曰由頤厲吉。利涉大川也。然五六過則為拂吉之在貞。上九濫則為瀆吉之在厲。一曰不可涉大川。一曰利涉大川者。君不可喜功。臣不可避事也。君喜功而天下不得養矣。臣避事而天下失所養矣。皆非頤之道也。六爻上三爻吉而下三爻凶者。下妄動而上能止也。曰逐逐曰貞曰厲。皆所以善用其養。本於義理之宜。而不過於性情之偏者也。是以古來經濟必從兢業中出。吾旣體乎天地同德之心。則天下萬物皆托命於我。苟精神一息不運。恩澤一物不周。則天下萬物不得所養者多矣。若拂於以上養下之正。而己飢己溺之意。烏能自慊於天下之任耶。

○○○ 巽下兌上

大過 。棟橈。利有攸往。亨。

彖曰 。大過。大者過也。棟橈。本末弱也。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大過之時大矣哉。

象曰 。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无悶。

初六 。藉用白茅。无咎。

象曰 。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九二 。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象曰 。老夫女妻。過以相與也。

九三 。棟橈。凶。

象曰 。棟橈之凶。不可以有輔也。

九四 。棟隆。吉。有它吝。

象曰 。棟隆之吉。不橈乎下也。

九五 。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无咎无譽。

象曰 。枯楊生華。何可久也。老婦士夫。亦可醜也。

上六 。過涉滅頂。凶。无咎。

象曰 。過涉之凶。不可咎也。

大過者。過於時也。時事過於常。則政教流於敝。權衡失其平。非庸庸柔弱者所能克復其過也。必有大過人之才。起而振刷其間。始可以濟時之失。通時之變。措國事於亨也。此卦巽為體而兌為用。陰滅乎陽之說也。夫聖人之心如權衡然。不與物為低昂。亦不為世道所沈溺。當衰難之時事有所不得已。勢有所不能遂。卽挺然濟變。越常理以勒奇勳。挽頹風而歸正化。然其於道未嘗不中其節。而於心卒未嘗有過者也。卦以四陽居中。上下二陰。不勝其重。為棟橈之象。但時當大過又以才弱承之。不振作於其始。卽不能挽復於其後。本末俱傾衰。難之極也。旣遭衰難利有所往以拯之。故曰棟橈。利有攸往也。猶幸二五得中。內順外說。以平易之德而為剛明之濟。所以亨也。聖人之作事也。惟其時惟其中。當時大過。過而不失乎中。非大有德力者。其孰能之。故曰大者過也。象以澤中溢木。浸滅失宜。大過之象也。蓋澤無滅木之理。汎濫之極。氣不得勝。而木為之滅。過常之甚也。過常之事豈常人所能制哉。惟君子獨立。無懼遯世無悶。乃能然也。此其所以為大也。凡人情有倚藉之偏。卽多顧懼之念。惴惴然不能自立於危險。君子以至夷之心。處世之至險。以至易之心。當世之至難。則心無所賴於世。而始能救世之過也。初當過時以柔處下。旣能謹密。復善圖維。可免害耳。未得為大過之咎也。二得中居柔。復比於初。是剛過之人而能以柔相濟也。老過則枯。少過則稚。以老資少則稚者長。以稚分老則枯者榮。當至衰而如至壯。以至壯而輔至衰。過而不為過也。大過之善者也。其枯楊生稊之謂歟。三以剛居剛。係於上而拂於下。動違中和。物莫之輔。大過之失者也。故為棟橈之凶。四剛柔合德。不過乎剛。才可以肩鴻而任鉅。已若處事不加詳杜佞不深。至是有大過人之志。而不能行大過人之事。終有他吝也。五當陽過之極。又比於過極之陰。元氣旣衰。功業必薄。不足以共有為也。惜乎有大過之位。而未能盡大過之道。象為枯楊生華。無益於枯。老婦士夫終難生育也。上當危急之秋。不知才弱自安。反以陰越陽。好為抗激之事。是履險犯難。僅知拯救於時。而不知拯救於身。有滅頂之凶也。然有濟過之心。不獲濟過之益。於義則無咎。大抵陰宜慎而不宜過。故藉茅則吉。滅頂則凶。陽宜濟而不宜過。故二四則為利。三五則不利也。然則大過之所謂大過者。義當取於無過也。雖然末世盡浮沈也。人情易反覆也。不測之險巇忽形於俄頃。自完之全局誰能必於將來。苟非慮於無可慮之先。防於未及防之際者。亦不能為天下之任過者也。

○○○ 坎下坎上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彖曰 。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象曰 。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初六 。習坎。入於坎窞。凶。

象曰 。習坎入坎。失道凶也。

九二 。坎有險。求小得。

象曰 。求小得。未出中也。

六三 。來之坎坎。險且枕。入於坎窞。勿用。

象曰 。來之坎坎。終旡功也。

六四 。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无咎。

象曰 。樽酒簋貳。剛柔際也。

九五 。坎不盈。祗旣平。无咎。

象曰 。坎不盈。中未大也。

上六 。係用嶶纆。寘於叢棘。三歲不得。凶。

象曰 。上六失道。凶三歲也。

坎為北方之卦也。重坎險之極也。聖人觀坎之象。為險難之義。故於重卦中而獨言習也。蓋險難之時非經。便習不可以行。故曰習坎也。能以實心安於義命。靜觀時變。不為僥倖之圖。素位而行終可成。出險之功乃為行有尚也。此卦以金為體以木為用。陽主乎中之說也。水內陽而外陰天。德凝於中。化機應於外。但卦體重險平陂之勢。不分趨避之情難見。知愚皆自失者也。猶幸陽在內。為有孚之象也。明在內是心亨之義也。誠則明生。旣有真見自無疑事。故曰有孚維心亨也。能亨則雖險而夷也。剛中自守。陷於勢而不陷於義。以此而行宜有尚也。內亨外闇。內剛外順。茲處險而出乎險者也。故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聖人以此釋坎之有孚也。第水來重險。陵谷傾陷。非淺岸平溪之所比也。王公觀其勢之必行設戒預防。法天險之無形。設為紀綱法度之防。法地險之有形。設為城池甲兵之備。其為用時之險。亦可謂深切而周至也矣。象以水流洊至兩險相仍習坎之義也。君子習於坎。然後乃能不以險難為困。故德行不失其常。使利害得遠於身心。教事不弛於習。使理義日新於聞見。以此而濟身。卽可以濟天下之險難也。凡處險者。以陰柔之質居重險之下。上無授應又無自濟之才。如初之入於坎窞者是也。當上下之重陰。雖未能出。然有剛中之德。德足以孚人。才足以自衞。如二之求小得者是也。但上下俱陰。柔弱不足以當大援。故云小得也。若內無濟險之才。時又當多難之衝。所與非人。而所履亦非其位。出之則坎。居之亦坎。支枕不安。其陷亦深。用之不能有功者六三是也。四當險而處柔。且得位而承剛。故曰剛柔濟也。至德為之主。太和為之表。所以終無咎也。但當險難之時。非明信結於君。何以得行其志。故一樽之酒二簋之食。以缶為用。不假虛飾。質之至也。質實之人易失於徑。直必自牖而納委曲以行。始得乎用險之宜也。五以陽剛之才。處極尊之位。中而且正。可以有為也。然適在坎中未能遽出。有須待之義。故曰坎不盈祗旣平也。坎不盈猶有險也。祗旣平則無險矣。陽動而上不終陷也。上以陰柔不振之才而當重險。危疑之日更下乘五剛。將有係寘之患已。故曰係用嶶纒。寘於叢棘也。險終乃反寘於悔過之地。三歲之後或可求復。故曰上六失道凶三歲也。坎六爻雖不同義。惟陷於陰。則險斯成。惟居於陽則險可濟。噫。豈惟世事有陷溺哉。卽人心亦有之也。苟非剛中之君子。烏能得與於斯。蓋水為生物之先。利為事機之始。水溢為陷。利聚為害。重險者界於利害之間者也。且水之性為智。以智相競則與勢相傾。傾險成習。陷溺之所由來也。故武王曰吾與其溺於人。甯溺於淵。溺於淵尚可救也。溺於人不可救也。何也。溺於人者固陷溺其心者也。

○○○ 離下離下

。利貞。亨。畜牝牛。吉。

彖曰 。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象曰 。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

初九 。履錯然。敬之无咎。

象曰 。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六三 。黃離。元吉。
象曰 。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九三 。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象曰 。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九四 。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象曰 。突如其來如。旡所容也。

六五 。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象曰 。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上九 。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无咎。

象曰 。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離者。南方之卦也。乾之用為坎。而坤之用為離。離為火。火體陰而用陽也。陰附於陽。其性炎上。易於躁動。躁動則失其宜。必得畜牝牛之順。乃為利貞也。正則疑忌不生。寵注日隆。吉之徵也。此卦木為體而土為用。陽蓄乎陰之說也。以陽蓄陰。相繼為麗。故火麗物則明也。物之麗者易至於不正。故必以正則亨也。正則能明君臣。上下皆歸於中正。則明德可以化天下也。文明而治。萬物蔚興。麗乎天者正中而光大。麗乎土者柔順而化生。不流於察察。不偏於炫惑。以恭順之為宣懿美之德。如牝牛之豢也。貞且吉矣。象以兩明繼起。炎威交作。離之象也。大人法此以繼明其德。臨照四方。蓋明之為明。神用於外不能常有。必含輝養熄。則照臨不絶。火傅於薪日繼於夜。其道廣也。故用晦惟明。正所以繼其明也。六爻之義皆是意也。天下事未有不以敬而成。以不敬而敗者。初當履錯之日。中存敬畏之心。不為躁動之事。是無紛錯之咎也。二柔離自明。不激不隨。秉中德以事一人。人臣之正道可居。大善之吉也。三處離之終。盛極將衰。日昃之象也。旣不安於常道。妄為倖難之功。徒戚戚於危亡之憂耳。四當復明將繼之際。國勢漸張。人情復振。惟敬慎以惜事始無禍也。若以剛廹之必。為死如棄如之患也。五柔離乎中。雖非過弱。然不得其正。廹於上下之制。政權下移。不免有涕嗟憂懼之形矣。上九處離之終。明過之極。明之為用在去邪遠惡。故曰王用出征。然曰有嘉折首獲匪其醜。則刑罰不濫。亦能慎其明者也。當繼明之任梗化亂。治不得不嚴。非以好大也。若好大用兵傷民於和。則不明甚者矣。故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前離則鼓缶。而後離則出征者。因作者過於動故止之。繼者安於逸故振之也。臣之炎盛則不能以剛為柔者也。君之憂嗟則能以柔為剛者也。故臣死棄而君獲吉也。初居下之下。四居上之下。志皆躁動者也。但初慎於進。四急於進。故吉凶之所由異也。曰突如其來。則非所謂履錯然者也。曰履錯然者。將進不進徘徊躊躇。其跡紛錯然也。鳴呼。聖人於剛柔進退之際詳審如此。則知用明之道匪易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