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語錄

呂祖曰。不灰何以未成灰。一點惺惺氣自危。守得惺惺能不昧。冷灰重燃內丹灰。數語甚是淺近精微。初學入門之要訣。仙家得道之正宗也。初設此壇。先付四語。願爾等佩服不忘。身體力行。是所望焉。否則天真消耗。精力日衰。將欲入道。其可得乎。朱子云。此心欽欽。終日惺惺。二語最為中理。蓋言一毫邪念不涉。一毫妄念不參也。書云。克念作聖。非是之謂歟。

在諸子之所以願吾收。而吾之所以肯收者。均有一段靈根夙因。久而自見。則諸子既拜之後。均宜維之以正。不可如世俗之結盟連社。故為誇張諧謔。彼此相求於成。庶不負我一番苦心也。所頒規約。最易遵奉。總以天理人心四字作主。為正人。然後能為君子。為賢為聖。窮則獨善。達則兼善。不失本來而面目。無虧聖賢道理。即便為現世之神仙矣。至於清淨無為。用坐功。凝神煉炁之事。概可不論也。

諸子初次到壇。毫無一點體統。因吾未頒條約。諸事忽略之處。吾亦不加譴責。比日以來。觀諸子到壇。凡一切衣冠升降之儀。稍加齊集。然亦不甚嚴肅。至於身心之誠潔與否。難以自問。及至既退之後。平時相見。往往任意取笑諧謔。全無親愛畏敬之心。成何規矩。論語云。君子不重則不威。諸子同在吾門。彼此不加自重。將何以自立乎。往往到壇。再無不問。然所問者。非為家計生理禍福。即為親朋代叩。於吾平日所指示者。並無一些關照。試問爾等之願吾收。而吾之所以欲收爾等者。究何緣故。全不向緊要處體認。則亦勿思之甚也。總之既收之後。皆屬吾徒。若有虧心劣行。自計擯斥可以塞責。殊不知既為吾徒。有犯告誡。輕則議罰記過。重則揮之門外。若果不堪而放縱者。決不輕留人世。幸而在壇無此種類。內有一二。恐變其常。不得不預言通曉。蓋亦防微杜漸之意也。爾等將吾所諭諸條。逐字思惟。自然有益。有未解者。彼此質疑問難。相勉而成。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而改。善莫大焉。萬萬不可自文其過。無論大小事務。一步一趨。皆有一定之理。隨時檢束。由勉而安。於為人之道無虧。即為仙入道有其基矣。至於功名富貴。俱由天定。不可強致。諸子紅塵路遠。遵吾所諭而行。他日出而臨民。亦不失為廉吏。不然。貪官奸侫。究於身家有何益哉。為人成道原無二理。能盡日用行常之道。便可到得精義入神。從此做去。於理無虧。較之凝神煉氣。打坐功。呼吸運用便更上一層樓矣。然而仙家原有一種要訣。只保得惺惺不昧。工夫已得其十分之八九矣。俟諸生行有成效。再講下手工夫。此諭最關緊要。熟記勿忘。并付南壇。嗣後上壇。既拜之后。往東者向東站住。往西者向西站住。不可任意亂行。此預為諸生演習。到期方覺吾言有益。不可迎面而立。

今日在壇諸子。各人所覆意見。總不合吾之意。一來爾等平日放緃無忌。二則吾所頒十戒。為日無多。不曾講求明白。即如第一條戒淫。非但能戒淫。而其餘諸條。遂可不戒乎。世間有從不涉于淫之一字。為人奇貪極劣。而於色慾上並無分毫干礙者。此等種類。豈謂亦能戒淫而不犯吾首戒乎。適纔體來所言。事事留心。此語甚是有理。諸子須謹記勿忘。夫此事事留心一語。極平常。而眾人俱不能道。可見平日之不留心矣。體傳近日性子欠靜。所覆數言。有不合處。情尚可原。俟伊心定之后。仔細見解。與諸子闡其義也。凡人一舉一動。隨時檢點。尚恐有過。如日全無下手工夫。則終無長進之日矣。萬不可存此等念頭。體機所覆。將吾之言。惟加讚頌。全無闡發之處。做人須從實地上。如云此十條之中。當勉力加意省惕。此意當實見之行事。不可口勤而身惰也。到處皆有用心之地。即如存心戒淫。而有可貪可刻自暴等事。寓之於前。而遂可不戒乎。諸子存心戒自滿貪刻等事。而有可淫可欺之事。寓之於前。而亦可不戒乎。惟此十條之中。時時省惕。工夫無做完之日。總之保得此心無愧。雖不加警惕。而十戒自全。工夫由漸而進。不可存苟且自安之心。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可見取法不可不高。心胸要放得開。工夫要做得勤。不可間斷。不期其效而自至。十條之言。無甚文彩。而包涵甚廣。做得周全。便是聖賢學問。成得聖賢學問。便是神仙境界矣。凡人見說修仙之法。無不願聽。以吾垂戒之言。視為庸近。則失之遠矣。只要腳踏實地。何詣之不純耶。逐條做去。逐條想出滋味來。便是善學孔子云。見不善如探湯。此言可謂攝十戒於簡明之地。不必過求高遠深微。循分做去自有無量之益矣。諸子到此地位。始信吾言之不謬。悔吾言之不早也。勉之。跂予望之。諸子一言一動。不求其有功。只免於無過。即稱善學矣。無過自然有功。有功自然有效。但不可先存一功效之念。今觀體真所呈。意見未始不是。但用功先從切近做起。現有十戒可遵。能做得周全。汝之意見即在其中。不必另起爐竈。添出許多枝葉。恐愈繁而愈晦也。然較諸子尚肯留心。目下所得未深。宜其有此一番饒舌。工夫做到入妙。將此十戒看為一戒。一戒看為一句。一句看為一字。廣而存之。斂而收之。擴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便是聖賢安行的氣象。亦是仙家脫胎換骨之光景也。中正和平路。同人自在行。並諭諸子。

諸子聽吾所諭。而緊要如十戒等諸條。細加尋繹遵行。保得惺惺不昧之心。揆之天理人心。毫無遺憾。則今日所言。語語皆有應驗。如謂自恃夙根。而漫不加功。雖幾次輪廻。仍然故我。不但不能長進。孽根愈深。永歸棄置。惟在諸子自為之耳。此番議論。就今日言之。未免近於無稽。何難將諸子因果緣由對照。便可瞭如指掌。無如各人紅塵正杳。竟以成仙了道為期。則一切塵寰事務概可勿論耶。況且仙家本領與聖賢學問。原無障礙。聖人教人孝悌而神仙中有忤逆之子。奸侫之臣。而可以入道者乎。只要全得本身之事。不犯十戒。能遵十行。盡得為人之道。即覓得成仙之路矣。成仙之路。原有數種。有從天分帶來者。有從工夫鍊成而修合者。諸子之中。負其天分而不加修合。是與凡夫何異。十戒為克己之功。十行為復禮之學。人能克己復禮。何愁不到聖賢地位。何患不到神仙境界也。夫聖賢能以自然之理還天地。人守十戒。遵十行。亦能以自然之理還天地。既於身心無所作塌。志慮心思。精神命脈。保合完固。豈不謂之神仙耶。若必欲白日飛昇。食丹煉氣。打坐功。凡一切當為之事。竟可置之度外。此種語頭。萬不可蓄之胸中。只戒所當戒。行所當行。其於入道也。何難之有。

諸子聽諭。為人之道。詳於十行十戒。然而下手工夫。全在各人自盡。諸子輩俱有謀生之策。不可謂能遵十行。能守十戒。而於謀生之道有礙。若涉此想頭。不但不能善會吾意。亦不得謂之能遵能守也。吾亦習舉子業。謀家室事。交接往來。一無所廢。迨後異人授以點金之術。只此一念。而計及於五百年後。復還原質遺害別人。遂而中止。此時並無他念。孰知此事為功莫大焉。後來稱祖。稱仙。稱帝君。豈疑吾有瑰奇之行而至此耶。不過盡吾當行之事。揆之天理人心。毫無遺憾。保得惺惺不昧之心。精神無處消耗。則志慮日增。耳目手足。日加精健。心地自然光明。識見愈臻高卓。行一事可以對天。可以告人。即行止坐卧。皆有自然之度。只要此心把持得定。不使出入。自然不至於汨沒矣。蓋人心最靈而虛。靈則無所不通。虛則無所不容。能通能容。則萬物雜投手中。豈必其事事皆合乎道耶。所以有觸。不可使心稍放。存誠主敬之功。宜愈加謹密。夫心本無實之可名。蓋統性情而言也。何謂之性。仁義禮智。此本乎天授。與生俱來之性也。聲色貨利。此血氣之性。雖人所固有。二者不容並立。當存當節。孔孟以及宋儒。言之最詳。諸子不可草草看過。至於情未發之前。至中而無偏倚。既發之後。能順情而出之。至和而無乖戾。中庸開章第一篇。大小註最明白顯暢。人言只要此心把持得定。不從性情上去用工。此心從何把持。從性情上用工。而不將禮義血氣。并七情辨晰明確。則性情上從何處下手。故欲使此心惺惺不昧。須於吾身至性至情流露發越之處。揆之自然無疵而後已。所以任性用情。最宜加意。不可有分毫不是處。人能於性情上無虧損。便於此心無愧。保得此心無愧。則惺惺者自然不昧。譬如人在暗中行走。常有一盞不昧之燈。東西南北。何不可往。然此不昧。最易滅息。養之不可無方。奸詐刻薄。所以幌其影也。敗身毀行。所以拔其根也。十戒十行。所以去其幌影。拔根之病。則膏油漸沃。光照愈明。雖無端風雨。不能動其原光。而灼然昭著。長為不夜明珠。何求道之不入耶。諸子皆有前程可期。皆有靈根可採。倘能有成。則無淺深之別也。至於與生俱來之理常存。每從性情之無私曲處應驗。能無私曲。則此理無虧。惺惺者受之於天。全受全歸。脫去凡胎。渣滓盡而清虛來。仙乎。否乎。

求道之方。全在與人言之盡而且詳。諸子全無功效可指。而一言乎道。則幾微渺茫。似與痴人說夢也。惟就切近處用功。腳踏實地做去。日之所行。清夜自思。何者有過。何者無過。逐日做。逐日想。過去而功來。養得此段天機活潑。靈慧頓開。能解透深徹。此時與之講道。豈不水到渠成乎。吾深樂與汝等講道。千日不厭。無奈聽之者懵懵。更有強不知以為知。隨口狡談。初學聞之。受其大累。總之理與氣。雖無形象可指。其中自有精微妙用行到其間。方能不言而喻。汝等不可焦心奢望。行一功。自有一功之驗也。

海濶天清。鳥啼花落。同人日坐危樓。憑檻遠望。所見所聞。無非現成景色。文章。應作如是觀也。惟善會其意者。超乎形色之外。入乎形色之中。不狃於近見。不礙乎靈機。斯稱善觀。亦稱善領其意也。蓋人之所以成人者。惟理與氣。而理氣之靈處。即入道之根也。於何驗之。平旦之時。其氣最清。毫無利欲之私。此極清之氣。即極靈之氣。惺惺者。於此時正驗其不昧矣。庸人安能常保其不昧。所以不昧者竟終於昧。總因不知戒之當遵。行之當行。即有時此心復明。不能如常。亦習焉而罔覺。日日有平旦。人人具不昧。仙凡雖別。並無幽深。第仙家刻刻皆平旦。千古皆平旦耳。人類之中。有存之數日者。有存之一時者。亦有隨明而隨滅者。以操存之疎密。驗此中之久暫。故工夫最忌有間。富貴不倦其心。貧困愈堅其志。此則隨時而存者也。交際往來。眾處獨處。大庭暗室。毫無殊致。此則隨事而存者也。如此類者。可謂能存。然亦未見精妙。惟物來而應。如甕中瀉水。全無窒礙。物去而此心湛然。猶桶底之脫。一望無所不見。雖晏安寢寐。清氣流行。一呼一吸。無往非清明之發越。無分晝夜。無分動靜。亦無分久暫。此則庶幾者矣。諸子之中。豈易言此。然自己立意用功。不可不作此期望。天理人心。為此中之綱維。十戒十行。為此中之條目。綱舉目張。自有可循之路。若悠悠忽忽。何時何以入門。何日可以升堂入室。不亦大可危乎。雖然。存之蓋有道焉。工夫逐漸而進。不可有間。亦不可有退。一年之中。一月之內。一日之間。隨事隨時。皆當省察。有犯即改。不可使其再犯。回視已往之行事。較之目前之行事。相去高下如何。復將未來之事。揆之目前已往。常存惟恐不及之心。即有非意料之所犯。亦可先去一半矣。雖此亦非難行之事。與謀生之策。並非有難。諸子亦何憚而不為耶。均有靈根可操。自甘暴棄。殊可惜也。資性雖分高下。由淺入深。由粗入細。無二理也。如自負資性靈根。勝於他人。則自悞極矣。具兼人之資性。高人之夙根。常存一不如人之心。而加倍用功。斯稱善學。成功更易。幸孰甚焉。

釜中魚。網中鳥。籠中鶴。阱中虎。俗眼觀之。疑其全無生意。恐未必然。夫未入釜之前。魚從何來。既入釜之後。魚從何去。蓋亦自有至無之象也。舉一魚皆可類推矣。魚不免於入釜。誠無可如何。人為萬物之靈。脫去樊籠。何者能免為不入釜之魚耶。魚可成龍。人可入道。當知有戒行之功在。略言淺近易明之說。抱知識者。應當猛省。上曰天。下曰地。立乎天地之間。則曰人。幽曰鬼。明曰人。介乎幽明之間。則曰仙。仙有二名。神仙人仙是也。預知禍福。動合天機。生來帶有仙骨。不事修為。即全本來面目。全受全歸。無可擬議。此仙家登峰造極之詣。不能學也。人仙者何。凡夫俗子皆具天真。特不知用功之法。則終於昧昧也。諸子皆具夙根。宜當勉力。較凡俗更易數層。十戒十行。已開汝等簡便現成門路。不能遵守。獲罪深矣。甚而至於故犯。則人不成其為人。何必入壇。是無罪而愈深其罪也。人也者。立乎天地之間。仰無愧。俯無怍。合天地而名之者也。仙字之上。加以人字。可見為人之道較求仙之道。更為緊要。無負乎為人之道。即不外乎修仙之道。人與仙初無二種。謂仙蓋因人而成也。此言從前雖未道及。而類如此意者。不啻再而三。三而四矣。諸子總未領略。其意何居。若以為庸近而忽視。則失之遠矣。平淡無奇之中。自有神妙莫測之用。逐條遵守。始終無間。便成正人。人而繫之以仙。不易易乎。諸子有志求成。只一人字認得貫徹明白。工夫已得其大半矣。至於仙家之祕。更為庸近。較之十戒十行。如一轍也。不必舍近而求遠。惟在溫故而知新。知新則能盡人不能盡之事。能解人不能解之旨。知行交進。工夫已高人數等。何見識胸襟之可臆度哉。此即人中之仙也。諸子所求者。亦只求一仙中之人耳。幽明無二理。仙凡只一家。汝等盡人以合天。到得仙家境界。並無異致。道人謝世千百多年。至今思昔。如在目前。並無異術。不過盡其當盡。非有異能之事。炫人耳目也。以道人當日用工之得力處。為諸子曉暢言之。見之於言。盡之於行。何仙之不可成耶。

諸子喜聞玄渺之說。不知虛者實之基。不從切近處加功。彼高遠難行之境。從何處行起。忽易而望難。難者終不可即。徒損神思。白首窮年。仍然如故。吾未歸洞府。言無異言。行無異行。迨至數百年後。稱祖。稱仙。稱帝君。不過盡素位之行而已。未登仙籙之前。豈期千載而下。有此尊崇乎。居今日而談往昔。似難言也。汝等傾心信服。不知造到此等工夫。便有此等境界。方有此等滋味。未可為淺嘗者告也。況諸子並無功效可期。若舍此切實之言。遽與汝等講鍊氣修神之法。是欲為方圓之器。而不使規矩繩墨也。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又云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巧豈不可使。巧則仍在規矩之中也。熟極巧生。自然之道。未盡其功。先期其效。此入門之大患。斷不可存此種念頭。總要常存不足之念。惟恐有犯。由勉而安。過去而功來。自有一番飄然之氣。形於四肢。將不得謂之身無仙骨乎。盡庸行而成仙道。及門而論。指不勝屈。如掃月白雲等。究無修煉之功。竟成仙道。諸子皆具夙緣。豈可遠遜前人。只能保得惺惺不昧工夫。扼其大要。謹遵戒行。勿傷大節。逐條做去。安知今日之及門不為后日掃月清虛乎。諸子皆具知能。各宜加謹相與有成。期望甚深。不惜愷切。雞聲斷。犬聲低。天欲旦。日光微。欲識前因。方知去路。四時有寒暑之分。二曜有盈昃之殊。問何以盈。因其昃也。問何以昃。以其盈也。明乎盈昃之理。則思過半矣。

十一

一線初開冷月。碧天掐破琉璃。幻中景象。共沐輝煌。漸而成盈。漸而成昃。此亦天地自然之道。猶之人情散而復聚。聚而復散。無二理也。可知聚散無常。盈昃有定。惟此輝煌之概。常在人耳目前。不可因其遇昃而異視也。諸子皆具惺惺不昧之良。皆有輝煌之概擴而充之。何至如斯月倐盈而倐昃耶。人心至靈。靈則無所不通。人心至明。明則無所不照。能通能照。何至惛蔽不悛。致使清虛者。受其障也。總因行之不果。信之不堅。有此一番作輟耳。道人苦口降諭。幾至舌敝唇焦。求其稍加長進者。百不得一。幸而此衷可告無愧者。尚有十分之七八。甚而至於反其素行。罰之無可罰者。即使置之重典。肝腦塗地。亦無庸也。日有精。月有華。陰陽之氣。團結而成。千古無不明之日月。何以能明。餘光普照。無地不容。是天地之無私也。九州薄海。同在照臨之內。至於風雨霜雪。不能掩其光者。因日月統率乎維皇之上。風之所拂。雨之所潤。霜雪之所墜。無非相輔二曜。鼓動萬物。春芽秋實。風雨霜雪。各顯其能。各成其用。而日月合四時而如一者也。翕聚閉藏。天道有自然之運。風雨霜雪。各司其令。春之日月。夏之日月。秋冬之日月。雖分衰旺。然而盈昃不逾乎其時。消長不失乎其度。氣候使然。謂無理之可指。乎太極自無而之有。生兩儀而復生四象。大都皆附麗於天地。同一始終也。合氣以言理。其理始明。合氣與數以言理。其理愈足。聖賢窮究天地之微。未見切實發揮。不過曰於穆不已而已。夫朕兆未形之前。何所指名。蓋空空如也。空則靈。是則靈也者。為精華之會也。人人具此精華。而無靈舍以載之。宜其日就消亡。不能如日月之旦復旦矣。日月遇晦而不失明之本體。人心遇動而竟無平旦。此可見精華之獨在日月。而不在人心也顯然矣。非不在也。有逐之者矣。曰氣。曰數。曰理。無輕重而分先後。氣在理之先。數在理之後。理兼氣數。人不能全。而惟天備之。結成精華。而付之日月。人不能而見其能者。應在不朽之輩耳。工夫全在何處。姑置數於不論。且與子等言理。理無象而可名。能盡則有子孝臣忠之象可憑也。由精而至微。安和不結其誠心而舍於光明之府乎。在人而論。則為純人。在幽而論。則為正氣之鬼。所以不得謂之仙者。因其功不臻于縝密。夙根未透也。然猶不失本來面目。再加修省。亦庶幾焉。理則至虛而至實。氣載理而運人。實具氣質而成形。有與生俱來之氣。運之以理。而有未為血氣用事者。言無畸言。行無畸行。略加點示。而戒行自遵。惺惺者。毫無昏昧。常見其靈而不見其滯也。漸而加功。未見有不成者。

十二

天道有自然之運。人心具不昧之靈。天與人原無二理。人之所以不能始終如一者。豈以性有異性。情有異情。而聖與凡判其厚薄之殊乎。總以靈之一字。徹始徹終。不涉於蒙蔽。聖與凡遂隔天淵。人疑聖人之性情。與凡夫頓殊。不加修省。徒藉口於生初。則亦勿思之甚也。聖凡之始而一。終而二者。蓋就已成而名。不可以存不肖不如之念也。靈機本乎天授。保全恃在人功。心本至虛。虛則靈。虛靈二字。諸子觀之。似有先後之別。恐未必然。其要全在分得輕重。靈則是虛。虛未必即靈也。夫虛涵萬有。不能運化。雖有如無。心竅中殊添壅滯耳。太虛無名。而四時往復。日月盈昃。星辰顯晦。河嶽停畜。此可見毫無障礙。惟其靈。所以能如是也。天之所以昭著而可淺見者如此。人具二氣之良。無所不備。分言之曰。五臟四肢。耳目手足。以需視聽之用。五官百骸。各効其能。樞鈕關鍵。全在何處。心為之也。心之扼要處在何處。靈為之也。心無可名。靈更無可名。有耳目。有聰明。有四肢。有恭敬。莫非心為之也。分而名之。有類可指。合而計之。統在一心。統在一靈。則感。感則無所不通。有先天之靈。有後天之靈。先天者何。即惺惺不昧是也。後天者何。即能保其惺惺不昧。全憑己之用功也。功從何處做起。靜以存之動以察之。十戒以防之。十行以遵之。暗室屋漏。如對大廷。行止坐卧。如蹈冰淵。非言恐也。蓋言敬也。道家開口說精氣神三字。不從心地上做。此三字從何處落腳。不知玄渺之談。悞人而最易動聽。諸子細思。精從何處固起。氣神從何處修鍊起。必皆應之曰。自然在心裏。呵呵。既知在心。何不竟從心地上用功。更覺簡便明快。徒分出許多枝葉。將喫緊處。置之膜外。耗盡血脈。虛縻歲月。不知有功之可指否。究竟精不能固。氣不能充。神不能足。此心全無把持。總因見解不清。旁見側出。以眩新奇。究其實。則終無分毫益處。諸子只從著着實處下手。精不養而自固。氣不鍊而自充。神不凝而自足。惺惺者灼然於中。物來具照。信之深。知之明。行之確。不為俗塵所染。一段清虛。靈機活現。謂之曰仙。然乎否乎。

十三

天圓地方。几上盤桓。就近切指。顯見行藏。可知道不遠求。隨理起悟。運用包藏。無所不見。只在善學者。隨地求益耳。一室之中。無所不有。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師在何處。即三人中也。為數甚寡。儼然典型在望。不善取益。雖千萬人亦何與之有。如乩盤有象地之形。始圈有象天之義。運用旋轉。變化錯綜。猶之萬物化生。推遷代禪也。諸子習視几筵。寐焉罔覺。隨時察理。觀變以悟常。即小以見大。不外乎日用庸行之道。即具精義入神之學也。若流於忽略。雖至理名言。竟等之朽腐矣。善於集益者則不然。理之所在。無分奇異。是必究心跬步。而寓行遠登高之象。逐漸而進。蓋日積而不自知也。功不可以泛求身心如一。始終不倦。何在非取益之資。務必看道書。學奇方。然後為之用心乎。書固不可不讀。讀書所以明理。道書未常無理。深沈玄渺。難於解徹。不從淺近處做起。何以到得深沈境界。不從切實處行起。何以到得玄渺地步。所以立意不可不堅。取法不可不高。玄渺之談。若據諸子今日資學而論。似難解徹。殊不知工夫行到其間。由粗至精。由淺入微。不加披閱一寓目而了如指掌矣。舍切近而求高遠。諸條忽忽。白首窮年。用心於無用之地。智巧日增。而天機淪喪。不惟無益。而且獲罪。徒具生人面目。其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更不知能全得幾希否。幾希者何。即惺惺不昧之謂也。人處乎天地之間。親乎上者近乎天。親乎下者近乎地。近乎天。則為仙了道。等而上之者也。近乎地。則庸夫俗子。等而下之者也。子等介乎上下之間。近乎上下。只在須臾之判。可不危乎。人人皆具知能。又云人之好善。誰不如我。子等豈無勇往之概。強毅之心。終日悠悠。而甘為近下者儔乎。恐未盡然也。望之甚切。而言之愈詳。發憤加功。毋替吾言。

十四

道學之傳。由來舊矣。闡其義者。分其說曰性。曰命。曰精氣神。究其所統。則總歸於理。儒釋道雖分異名。總而言之。不外乎道。性命精氣神五行。合而觀之。只完得一道字之義。理則統此五者而兼括之。若不知道學之方。而沾沾於逐末。誤矣。道從何處講起。性與命與精氣神。俱在人身之內。何者分為之曰性命。何者分為之曰精氣神。此緊要關頭。最要認得清潔。講得透徹。稍涉於偏。則毫釐千里矣。夫理具於人。本於天。未有性命之先。先有此理。懸之以待人得此正理。則盡性知命之功。有所着落。此就現成而論精氣神。是性命既有之後。方有此三件名目。道是率性之謂。循其理之自然。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此言最善。故道無彼此之分。儒與釋道。各行其事。並不悖也。全要靠得着實。性命兩字。大家俱不能離。總在理上做去。精氣神。儒家何曾不講。惟求道者。分晰得明白。理字看得圓足。儒之所以別於釋道也。若講清淨。講修煉。而無實際工夫。初學入門。最易悞事。惟集義工夫。為汝等喫緊下手處。能集義。則事事合乎理。即事事皆盡性知命之候矣。尚有精氣神之搖動乎。集義則理順。理順則道明。精附於氣。氣浹乎神。氣盛則精強。氣盛則神固。無非由集義而致。根之茂者其葉盛。理猶根也。精氣神。則枝葉是焉。以盡性知命之工夫。而欲冀成仙了道之事業。一轉移而窮神達化矣。轉移者何。靈為之也。靈則無執滯。靈則無障礙。有心靈神靈。一刻之靈。終日之靈。萬竅俱靈。通體皆靈。以此功之臻於化而神也。功不打實地做起。則空中樓閣。有規模而無基址。道成何物。性命成虛誔。精氣神成糟粕。故學者以着實為本。不可預萌速成之念。心志要守得堅定。不可左顧而右盼。一暴而十寒。始終到底。方為人手之第一。氣有先後之異。合性命以言。先天清虛透徹。懸于無滯之所。迨受質以成形。後天用事。不能肖於初生。其功不可以不盡補其不足。虛靈者復其本然。合精氣神而團結永固性命。合而分。分而合。與生俱來之物。醞釀發施有異名而無異用。始終如一。不假手于人工。此最上乘也。中人之質居多。後天之學。斷不可疎。節性以防淫。順時而安命。功之所着。日漸日增。靈心漸長。集義之方。習而愈醇。精氣神不求而自足。較之先天。毫無虧損。惺惺者灼然光明。不煩把持而自全。此之謂由勉而安。

十五

海濶天空任鳥飛。鳥飛上下合天機。至誠一點歸无妄。慧眼爭看舊屋基。无妄者。靜也。至誠惟靜。能歸无妄。人能靜。何外物之擾乎。靜以馭動。動亦靜也。子等不惟不靜。而且預存動念。宜無見解也。靜之一字。為字等下手第一妙訣。不必蓄疑。靜以自養可也。

十六

一曰一。二曰二。三曰三。共成多數。數合乎道。道通乎天。不附於人數成何數。道成何道。可見人為載道之器。窮數之根。人得成人。數與道當兼盡之矣。數學難。道學更難。畏其難。則終於難也。此段工夫。從何處做起。道數相臻惟至誠。惺惺不昧現全真。太清一指歸炁妄。半粒金丹不用尋。略示幾言。以徵實行。

十七

東西南北曰四方。春夏秋冬為四時。天位乎上。地位乎下。四時運旋。葢無定而有定也。四方屏隅。蓋有定而無定也。推之以象。按之以數。各安其常。同在履戴之間。不變者方位。至變者時序。理為之乎。數定之耶。數不違於理。理亦隨乎數。求數而察理。非天地之特遜能於至人也。人能盡其心思。窮究四時運旋之原。考核四方屏隅之象。於無定處而得不易之規。坎止流行。支分派合。四方之與四時。融成一片。天地相通。發古人未發之奧義。成一段絕大議論。以配合理數。纔算登峯造極。有理可談。有數可指。不能即時降諭。隨便聽講。惟冀身體為第一。

 

後記

此編言十戒十行。指示聖學下手處。乃身心切要之功。即克己復禮也。故曰包涵甚廣。做得周全便是聖賢學問。成得聖賢學問。便是神仙境界。至哉言乎。慈哉心乎。夫世之慕禪否者。每忽於實地。空鶩高遠。迄無成就。即稍明儒理者。亦不知性命之真源。修凝之至詣。今將三教同源處。入門路徑。導示明確。是孔孟心傳。亦禪玄要典也。

廣化弟子惠覺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