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證釋(上經第8冊):謙卦豫卦隨卦

 

謙卦艮下坤上

 

宣聖講義

謙卦上坤下艮。以卦象言。五陰一陽。與師比復剝各卦相似。其往來卦為豫。其反為剝。其對為履。其取義同于泰。蓋坤在上而其下為陽。其初動也為復。其次則師。其次則謙。謙為內卦之變。即坤卦之三爻變乾也。凡陽皆出于乾。故謙有似于泰。泰為坤乾合。謙為坤艮合。艮為少男。亦乾之體。故其象亦為天道下行。地道上升。陰陽交合之卦。而所異者。陽少陰眾。陰陽錯行。以陽為貴。而陰能順之。陰柔從順。而陽剛在下。不屈不撓。卑以自牧。不詭不隨。靜以自止。乃見道之象。成德之器。其德用至純。和利于天下而毋違。孚感于鬼神而毋戾。通于性命而不害。發乎情義而不執。大而能化。虛而能容。生成之而無功。位育之而無為。蓋本乎天道。而能用其始。本乎地道。而能用其終。是能全覆載之德。齊始終之道者也。地道代天。無成有終。山道象地。知止有定。返本復始。以溯諸無始。全體達用。以至于大用。則謙卦之所以成象也。按諸古易。艮為連山之首。以立人道之極。夏后氏仿之。以治天下。坤為歸藏之首。以立地道之極。殷人仿之。以治天下。而謙兼之。是合二易之用。而成人道之本。人道在艮。人生有性。其德至靜。艮止以靜。乃孚天性。與乾之天道。坤之地道。列為三才三極。以盡天下之道。而生成萬物。以建天下之極。而變化一切。故道始于虛。發于靜。行者先止。動者先定。乃本末之事也。艮為人道之本。萬物之始。于五行為土。德合于坤。土為生化之母。其象著于河圖洛書。無土無物。而人類亦無所生養存在。則世間之所賴者。厥唯土。坤司其體。艮主其用。或先或後。以化成萬類。坤化坎以為水。艮因乾以為山。山水相連。以盡其力。而人物生養繁息。以至無窮。此皆坤艮之德。而謙兼之。故能通天地之道。化陰陽之界。而立人道之本也。謙卦本乾陽下屈之義。而明靜止制動。柔伏制彊之道。此多謂為道家言。實則天地自然之理也。陰貴陽用。陽貴陰用。凡易卦合此例者為當。反之則凶。故地天為泰。而天地成否。此聖人上察天時。下察地理。發揚微妙。制立中極。而以卦著為至教。懸為定則也。觀謙之用。尤可證明。謙以艮少男從坤母。艮猶嬰孩。和而英發。生育之始。純乎天真。無物欲之侵濡。保性情之正軌。故能順從母意。委宛安詳。如孩提之愛其母。與天澤履之乾兌相孚。老父少女。親愛之情。同出天性。無絲毫做作。其卑順不屈于勢。其和樂不鄰于詐。故在下而能大。居卑而仍尊。和易光明。醇善綿密。中無隔閡。以底于終。為人道最美最令之德。行諸遠近。無不同化也。傳曰。謙輕而豫泰。輕者易也。和易能近。道德自然。不假人為故曰輕。即所謂輕而易舉之意。非不重也。以輕則無所容心。而出于至真。以輕則無須用力。而成于自然。故謙非讓也。非退葸也。非為名也。非戈利也。性也。道也。順之至也。此謙為聖人之教。君子之行。而取法于坤艮之合者也。道通天地。德洽鬼神。功達中和。用成位育。而約之以誠。納之以性。即老氏所謂沖也。沖虛而全其德。故用之不窮。誠之至也。謙卦為易道最精。易教最明之卦。取象于坤艮。坤為地。艮為山。山在地面。而反居地下。坤為順。艮為山。山止于內。坤順于外。故名謙。則本于靜止與卑牧之義也。夫陽主動而性剛。以屈于靜順。而得其位。以自守不失。則卑而不辱。止而能進。則君子之志也。順天之道。而下育萬物。本地之利。而中藏乾元。應天之高明而上濟。成地之博厚而上升。合為人之悠久。以至誠不息。蓋已盡三才之道。孚神形之用矣。故謙本地道。以昭天道。而建人道。人道立。而謙道行。人德明。而天地之德著。在天為道。在人為性。在卦為謙。在人為誠。謙而能誠。人道之極也。故其用見于中爻。中爻者人爻也。九三六四。一陰一陽。而人道備矣。與謙比者曰豫。豫之異乎謙者。亦唯中爻。九四六三。陰陽相錯。乃成德之象。成功之日。與謙之有所建立者不同。謙進而豫退。謙勤而豫怠。謙立而豫行。謙輕而豫泰。謙為乾惕以成始終。豫則堂皇以治功業。謙返躬以致其道。豫推己以布其德。故謙內而豫外。謙謙而豫豫也。其係在三四兩爻之陰陽。謙內陽而外陰。故成道自內。豫外陽而內陰。故立功于外。斯皆人之行也。而君子法謙。以謙之無待于外也。無待于外。故無入而不自得。可行可止。能大能小。治亂咸宜。德業並茂。稱天地之道而與之齊。孚剛柔之德而歸于一。此謙之所以繼大有而克承其緒也。謙以五陰一陽。陽為主。而居三爻。亦陽位。有同于乾九三之朝乾夕惕。而辭曰勞謙。勞即乾惕勵也。乾以天行健。君子自彊不息。謙以勞。而君子有終。是艮之一陽。即乾之一爻。故彖曰天道下濟。艮為少男而象山。取義為止。止則有守。山則大生。皆陽德而陰用。剛體而柔外也。故乾道本之。天地之覆載生成。莫不如是。陽內陰外。以成其大用。此泰之象也。而謙亦然。謙之六五。與泰之六四。皆曰不富以其鄰。以其取義同也。陽貴陰賤。陽寡陰眾。道之正也。事之順也。故謙雖卑而猶光明。雖屈而能伸。止而能行。此天下之至順者也。在卦之象。與師比復剝均相似。而以爻位殊其用。故謙之與豫。為往復卦。其道亦往復也。反謙成豫。則大人之事。蓋謙不以位貴。不以時勝。不以物為用。不以人為才。悠然自得。以同于天地。此人道之極也。故無不利。為其行止無礙。用捨自如。則雖富貴不能加。貧賤不能少。而無所動于中。無所役于外。宜其有終也。是能體乾之光明。行坤之靜順。而如艮之不移不易。則其自立也固。自知也明。則其持己不越于道。馭物不違于情。此立誠之行。而止至善。明明德之旨也。故謙字首言。言為行之彰。言而信者。行必誠。誠者必謙。謙者虛也。虛則能容。虛以靜。道之所寄。虛以容。德之所大。故聖人致虛靜以成其謙。人之行也。易始難終。唯謙有終。德之至。道之凝也。至德不名。凝道無物。成行者超物。達德者通神。謙之有終。豈獨人事哉。脩之至也。而必細求于象。方知致力之要。莫外于一陰一陽之道也。則中爻之九三六四。蓋人道在是。天地在其上下。交錯往來。以成既濟之象。固不獨成德也。既濟三四二爻。亦本此象。熟讀之當明其趣矣。

 

謙亨。君子有終

 

宣聖講義

此謙卦彖辭。言謙卦全體大用也。謙以陽屈于下。陰伸于上。而交契無礙。得中和之義。忠恕之情。其得亨。能通一切也。謙本以一陽貫通六爻。故字從兼。兼則能通。亨而通。則謙之道。無往不宜。而以坤合艮。艮主終始。坤為代終。故曰有終。事之為始易。為終難。得于先者。多失于後。行于暫者。多阻于久。利于此者。滯于彼。達于外者。困于中。唯謙則無不宜。故克有終。有終則始不必言矣。故唯謙克全始終。艮以止而不移其志。坤以順而不滯于物。故亨且有終。斯君子之道也。稱君子者。為謙以德為基。卑而不屈。尊而不傲。處常變咸宜。遇治亂不易。故比之君子。君子以成德為行。謙者德之最弘。而用之最利。故稱亨。而君子以之始終也。夫謙道無求于物。而不忤物。無待于外。而能行外。為其道之全。而中之固也。道全則能盡物之性。中固則能包外之情。故行止自如。遠近同順。揆之卦象。中互師比。則有眾也。交往豫泰。則自愉也。有眾則天下歸之。自愉則性道渾然。無憂無慮。天道之玄。可則可象。人道之大。故謙兼內行外功。天道人事。無不利也。無不吉也。

 

宗主附注

謙卦六爻皆吉。人皆知之。而何以吉。則未能盡解。不獨取其謙讓也。乃謙之卦象所召。卦以五陰一陽。陽居三爻。為人位之正。而上下皆陰。但就三四兩爻言。九三六四。恰孚一陰一陽之道。陽內陰外。剛中柔表。本末兼賅。體用俱備。斯人道正軌。人之德性所見也。故有守有為。能進能止。克剛克柔。可伸可屈。合于時中之聖。而無可無不可也。人之言行。各有過不及。皆不合于用。故強弱異宜。智愚殊道。而謙則無此弊。時有治亂。有宜不宜。亂世為材者。治世為賊。治世為賢者。亂世為昏。出處不同也。而謙則兼其長。持己有方。接物無忤。事上有度。待下成德。故無地不吉。無時不吉。乃道出于中和。德成于至誠。而脩養止于至善者也。故聖人用之。君子師之。以為成人成物之行。而達于天地鬼神之德也。蓋三代之始。成于三易。而謙備焉。道之教主于性道。而謙著焉。此謙之所以為貴也。細求卦爻之象。當自得之。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彖辭。明君子有終之義。而見謙道之大也。謙之下卦艮。乃乾一體。乾主陽。九三一爻。即乾九三在坤之下。與泰相類。故曰天道下濟。光明者。以艮之止。而象山之崇。艮為少男。陽初長。如稚子嬰兒。得天之全。嗜慾不加。中心誠坦。故曰光明。而九三陽居陽位。不為群陰所蔽。而能乾惕自貞。亦光明之象。坤升于上。故曰地道卑而上行。陰卑陽尊。坤道自卑也。天道在下。而能上洽。地道在上。而能下交。交相和協。以成謙卦。虧者不令滿也。益者補不足也。天道下濟以益坤。故曰虧盈益謙。益為巽震合。以巽陰震陽。震。陽之復。巽。陰之長。故名益。亦取補益之義。傳曰。損上益下為益。謙之乾屈坤下。即損上以益下也。變者。易也。改換也。流者。留也。傳與也。坤本靜順。而代乾。則為健動。地本卑下。而上行。則為流變。謙以地之上升。而艮之下。亦為陰爻。猶山之入地中也。地道既升。以變易原用。陰爻仍在下。以傳益于艮之陽爻。是變易其盈而流與謙也。害者惡之也。福者喜之也。鬼神無質。以陽為德。福善禍淫。即貴陽賤陰也。人道亦然。人之性也。與神通。惡盈好謙。亦以陽貴陰賤。天道下濟。以成其善。地道上行。以易其惡。故鬼神福謙。人道好謙。皆以謙之孚于道。合于性也。謙之為德。上有靜順之坤。以化其剛暴。則遇物同和。下有止健之陽。以固其守。則持己不忒。在卦象言。為盈虛適中。剛柔合道。而在卦德言。雖卑而居上。則不踰越。雖尊而自下。則為光明自在。故曰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以之終成其德。故曰君子之終也。尊而光。指艮之一陽。貴而居下。尊也。而獨持其德光明也。卑不可踰。指上卦之坤。本地道之卑也。而上行以代乾有終。則不可踰矣。就卦用言。謙以虛用。德以止成。道以順行。故謙之為謙。本天地之道。兼健順之德。而為人道之基。天道所益。地道所流。鬼神所福。人道所好。德之至也。道之至也。又謙卦以象得名。以名明用。前半所釋。象也。而明名之所由來。後半所釋。名也。而推用之所及。至天道云云。為象言。亦為名言。為名言。即為德用言也。盈者謙之反。有謙必有盈。舉盈以況謙。實明謙之妙也。謙之異乎盈者。在能舍己從人。而不失其己。正以一陽之在下也。陽貴而止于一。不以多為勝。陽高而止于下。不以上為榮。而反協于眾陰。以有餘補不及。以適于中和之道。忠恕之行。為道則道凝。為德則德至。宜乎其能終也。終字亦含深意。必達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方為道之終。必至于四海之內。無一夫不獲。方為德之終。故稱曰君子。明其道德之成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宣聖講義

此全卦象辭。明人道之謙。而申卦象之旨也。謙之為義。人多未得其解。恆以退講為謙之訓。實未知卦象者也。卦象以山在地中。乃謙之本旨。夫山本居地上者。今乃在地中。豈非戾于情乎。然其為謙者正在此。不獨不戾于情。且能超情以適性。蓋山地。象也。由象生義。則易之道也。地中有山。以居高者。自卑而就下。在下者。因勢而上升。于是謙旨乃明。謙道始大。謙之用有二大義。一。居高者謙而下于卑也。若非高而下者。非謙也。二。在下者因上之謙而能高。若非由此自高者。非謙也。故謙義歸于平。去其泰而即于益也。捐其豐。而成于咸也。加其損而登于升也。極其剝而復于中孚也。故謙為平。平則無不平。地之有山。未平也。山下于地。平矣。人中有上位。未平也。上謙以就下。平矣。物有富盈。未平也。富以益貧。平矣。是謙志在平。而其道用之無窮。故君子以謙而裒多益寡。稱物平施。裒者節其有餘。益者補其不足。稱者量之使當。平者均之使合于中道。其為用與履相對。履以天澤合。五陽一陰。君子以之辨上下。定民志。為求平也。謙以山地合。五陰一陽。君子以之裒多益少。稱物平施。亦為平也。二者道同而用殊。以位異也。故謙為人道。履為治道。謙行于人類無不宜。履行于天下無不治。無他。得其平而已。稱物平施。有為也。以謙之德。非自利而已。必利物以成用。蓋謙繼大有之後。大有為物之豐盈。乃人類和平與戰爭之樞紐。聚之于一。則戰爭起。散之于眾。則和平見。謙也者。散而求其平也。平則和矣。裒多以益寡。則寡者亦不患貧。稱物而平施。則物力皆得其用。此成物也。利物也。物之為用。已詳大有卦。而如何成用。則賴有物者之能謙。故稱字最要。稱者。如其量而遂其才也。唯稱則無棄物。無廢才。無傷于腐朽。而供一人之嗜慾。無敗于爭奪。而啟天下之干戈。故物得其平。而天下亦平。後世論者以唯物之說。倡共產之議。而反促人類之爭。蓋未明謙之道也。失道則為害。得道則成利。是以君子先求物之平而必本于道。施者即與也。施報之施同義。非以為恩惠也。而必使之有利。所謂惠而不費。則在因民之利利之。蓋本于謙之天道下濟。其德必光明。以下濟而能升地道之卑也。故用在利人。而非利己。然人利矣。物利矣。己安往而不受其利哉。世無經濟之爭。國無貧富之怨。以其早為之計也。繼謙之後為豫。豫于事先。則有備無患。豫于事後。則安居樂業。故謙卦之反。即豫也。裒多八字。皆為豫謀。而實施其成物之道。且本大有萬物豐盈。而昭示其處物之法則。立人道之綱維也。履為禮教治平之源。謙為物我兼利之本。二者相須成用。天下永治。人類永安。豈獨一時之利。一人之便已哉。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宣聖講義

此謙初六爻辭。明初爻之用也。謙之初爻。即艮之初六。艮本山也。山為止象。為靜義。為少陽之動。為有限也。而上合于坤以成謙。則異艮矣。蓋艮為土。坤亦土。兩土合。則變。艮主靜。坤亦靜。兩靜會。則亦變。且艮為陽加陰。其體靜而氣升。其德土而名山。其用止而志崇。是其變也。先見于艮。故爻辭喻之涉川。謙謙者。以謙之君子而能謙也。愈謙愈退。而德愈進。故謙謙有所行也。且遠將至于無疆。則應坤之牝馬。行地之義矣。體止而用行。道靜而德動。心近而志遠。身退而澤流無垠。此以艮而涉大川。且為吉也。世之物事。或體用不同。本末異致者。皆如此例。而謙以艮為體。以坤為用。艮始于下。坤成于上。故艮之德比坤。而類于牝馬之行也。古無大舟。為行之阻者。莫如大川。果大川可涉。則何往而不達哉。曰用涉者。明其象之非。而本末之異也。若象有涉水。而體用同。則曰利涉。謙固熟于山道矣。而反以求于下。則涉水亦吉。此即天道下濟之所為也。天一生水。天道下濟。水乃不為險。觀于卦象。二至四互坎。即水也。而三至五互震。即木也。合則雷水解之象也。木行水則為舟。解則無阻。故宜于涉川。此皆爻之變。而屬體用之差。本末之殊者。乃比之君子。能渡大難。越大險。而無不吉也。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君子無不謙。而尤能卑以自牧。是謙之又謙也。牧如牧羊之牧。自牧者不待人之責。不因外力之迫。即克己也。克己以從眾。取卦象九三一爻。下濟以從五陰也。艮之三爻。二陰一陽。陽本居三。今謙之九三。反居坤之陰爻下。故有克己之義。而初六一爻。處位最下。是謙之又謙之象也。初與四應。兩爻皆陰。亦謙謙之象。且下卦主升。而陰爻主降。初位為剛。而六主柔。宜升而降。可剛而柔。是其卑以自牧。尤為明著。此全卦皆以謙名。而初六則稱謙謙也。然謙之主在九三。君子之位也。九三下交于初六。以成其謙。雖卑不辱。雖下不賤。仍不失為君子。而能用以行于天下也。釋體雖不及涉川。其義已寓卑牧中。為卑能近水。牧能行險也。故謙謙君子。卒能致其德于無疆矣。

 

宗主附注

謙卦辭旨最含蓄。乃周文王當被囚之時。以君王之怒不測。而臣節之全不易。既次序連山歸藏二易之舊。求于天道人道中。得一至宜至善之途。則莫如謙。謙本于艮坤之合。而坤在艮上。則止于下。而不希崇高。靜于上。而不失柔順。以道自固。以德自全。則雖亂邦可居。危邦可入。故名曰謙。明其恬退之志。而能以人勝天。以邀吉利于神人。不逢災害于時位。故六爻辭皆吉。示其無可無不可。隨遇皆安也。既況之君子。而曰謙謙。卑以自牧重言之。使人知所重也。夫謙之于人道。順乎天。得乎人。不以時為言。不以地為論。而無不吉。則其所持者至矣。而不外一謙。唯謙乃能兼人。唯卑乃能勝人。此老氏主柔靜之旨。古之聖人。皆用之以淑身濟世。不獨避一時之災。一地之害已也。故先自下。以禮自待。禮自卑而尊人。則取謙義也。謙履相對。其功同也。禮可以衛身。可以保國。可以安天下。而莫非謙之道。履之行。故禮先敬人。而謙先克己。二者其旨歸一也。履言時位。以禮樂必自天子出。謙不拘時位。則盡人能行之。謙以陽行陰。以剛行柔。雖極崇高。而仍自卑。極貴富。而仍自屈。故守貞如一。而能亨于天下也。于此可見聖人愛人類。重天下之利。雖危亂之世。仍不忘于行道。謙為行也。故初爻即曰用涉大川。此謙之所以為亨也。學者于此。當悟其辭趣。而明其用。不獨拘拘于自保也。

 

六二。鳴謙貞吉。

 

宣聖講義

此謙六二爻辭。明本爻之用。而見其所以吉也。鳴者有所告也。積于內。而宣諸外也。六二居內卦之中。近于九三。而蓄德待用。脩道待時者也。位中而心志益謙。交近而發揚可期。故曰鳴謙。以謙自鳴。而外聞其聲矣。在謙爻六二上六。皆曰鳴謙。而二為最吉。則位正而爻當也。正則有守。不失其節。當則可大。不失其功。故六二之鳴。乃不鳴自鳴。愈見其聲之遠也。夫鳴。鳥之聲也。鳥以飛騰為志。以求友而鳴。鳴則志已得。其為哀鳴者。必失志也。上六失志而鳴。鳴之哀也。六二得志而鳴。鳴之樂也。蓋得近九三。有唱和之友耳。然六二位居中。而德主靜。乃不失其貞。貞者正也。謙之本也。以貞自守。固吉。況有良友之相契哉。故鳴謙貞吉。亦君子之志也。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明六二之得志也。中心有得。不虛此行。則貞吉之占。分所宜也。上六之鳴。則為未得。恰與此異。蓋時位之殊也。雖無他害。有比于危亂時君子。究非治平之可擬也。然以其能謙。終無不利。足見謙之皆吉矣。中心二字。合為忠。忠恕之道也。能忠恕。則盡己矣。推之為忠信。能忠信。則行乎蠻貊可也。是六二之吉。不獨為一人占也。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宣聖講義

此謙九三爻辭。言本爻之占。並明全卦之大用也。謙卦以一陽居五陰之間。實即一乾爻參入坤卦。此乾爻。九三是也。故九三一爻。為全卦主爻。謙之大用所寄也。九三者。即乾九三。在乾之辭。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而謙之辭。則曰勞謙。君子有終吉。二者辭異而義一也。勞謙者。乾惕若厲也。有終吉者。無咎也。而義尤進一層矣。蓋謙九三雖同于乾。而其鄰六四。則坤也。九三六四。合孚其德。不獨無咎。且占終吉。若乾九三則承九四。二爻皆剛陽。重剛失中。本有咎也。以君子朝乾夕惕。僅乃免耳。是謙九三。既無重剛之嫌。加以勞勤之德。其獲于天者。固不止于免咎。故曰君子有終吉。此句與彖辭同。則以此爻主全卦也。其義已見前。唯九三之有終。兼人事言。則以勞謙也。勞謙正如乾惕若厲。乾惕為勞中謙。若厲為謙中勞。朝夕者始終也。君子朝夕不懈。自始至終。乾惕若厲。則為謙者至矣。故曰勞謙人事也。就天道言之。則勞為慰勞。如勞來之義。天以君子之謙而勞之。俾有終吉也。故乾稱天道以勗人事。謙則重人事以明天道。二者雖同。而致力殊也。夫勞謙因自勞。而得天之勞。因自謙。而受人之謙。則勞者不倦。謙者不卑。其有終吉可知矣。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明終吉之實。而證勞謙之大用不虛也。天勞之。民服之。正由其能勞謙。勞則與天之行健。同有不息之誠。謙則盡人之性德。合孚仁智之道。故得天者得福。成人者成己。此其所以有終也。有終含成功之意。天生地成。道生德成。言有終。已包生成矣。故爻辭曰。有終吉。而釋文指明為萬民服也。夫謙者自下于人。非欲服人也。而其終則人咸服焉。是謙之成用。為自尊也。而曰謙者。正以謙之用。在人己同成。謙者我之謙。服者萬民之謙。人己同謙。此所以為成也。為終也。為吉也。大哉勞謙。直與天同道矣。

 

宏教附注

謙通天人之道。賅內外之行。所取義。即在三四兩爻。而尤在九三一爻。九三皆陽。而居群陰中。得位為守。順時以行。故可行可止。可大可細。無不自得。而能吐納天地。交錯陰陽。取既濟之中心。孚交泰之德用。故在道為成性存存。在德為位育無疆。不獨以謙退為處世之要也。又曰世人以謙為私德。為消極之行。徒避禍患于一時。亡情于國天下者。實未明謙用之博大也。 夫子詳為講解。使讀者知聖人之心。早已防經濟之爭。共產之害。而求物之平。大眾之利。于謙卦寥寥數語中矣。果細悟之。當得解決今後糾紛之正道。

 

六四。無不利。撝謙。

 

宣聖講義

此謙六四爻辭。言本爻之用也。六四為上卦之始。即坤卦之初。下與艮交。而成一陰一陽之象。蓋艮之上爻。當乾九三。而此爻當坤六四。二爻恰相偶。以孚一陰一陽之道也。且六四本坤柔之德。升而居上。柔道外著。為地道大行。以協于牝馬之義。行地無疆。以成其厚載之功。其德用最純。功效足稱。與九三相得。為人道之全。以合于仁義體用之性。是謙卦之大用。當取則于三四中爻也。三為陽。主進。主有為。故名勞謙。為體于行健不息之道也。四為陰。主退。主自反。故名撝謙。為體于順承代成之道也。撝者猶揮也。發揮之也。猶為也。作為之也。撝以為退。則如使之下。撝以有為。則如致之成。皆取順守之義。率循之誡。不自主持而更張之。不因位勢而擅專之。故曰撝。撝古揮字。亦同偽。蓋明其聽指揮。而為人也。指揮者。令之則從。命之則承。以六四下與九三應也。柔道也。為人者。無出入其度。常始終其職。以六四接九三之後。而代之昭垂于外。陰道也。陰代陽。以施之于物也。柔秉剛。以推之于道也。不自主持。更何患乎害。不失軌度。更何往而不利。此六四撝謙。而占無不利也。各爻占辭多在下。而此在上者。實寓深意。蓋全卦之妙用。全在一陰一陽之交互。陽在上而居下。陰在內而出外。而九三六四。又陽與陰之代表也。九三以順上而交陰。六四以倒承而應陽。此象之自然。而辭亦如之。故九三終吉在下。而六四無不利在前也。夫六四之無不利撝謙。明其所在皆利。而致之也則為撝謙。蓋謙之用。至六四正當發揮之時。光大之際。尤在能循守舊業。推展前猷也。

 

象曰。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言不違于九三之度。而常遵坤之順承代終之道也。在九三之時。以勞謙之功。得萬民歸服。是天下已定。大業已成。此後所需。守成也。率度也。不愆不忘。克繩前烈而已。故重在撝謙。謙而撝。則不違其則。不戾其道矣。況六四居外卦之始。為推行之初。而群陰以此爻率之。有如大眾領袖。一爻之順。全卦咸從。一人之和。全體咸睦。故六四撝謙。其照應全卦各爻者也。而其無不利者。正不以謙而以撝。撝則謙之用尤大。謙之德尤純。故曰三四兩爻。人道之本也。

 

宗主附注

謙以第三爻為主爻。乃眾陰中一陽。陽少則貴。而居剛地。所謂重剛也。重剛雖不中。而在群陰中。則不害其德。且得六四之配。六四重柔。剛柔相合。故用宜于時。道著于位。此謙之所以為盛德也。乾九三與坤六四。兩者俱備。以立人道。其為完善。可以見矣。坤之在上。則柔而不辱。乾反居下。則剛而不亢。二德皆兼。而當三四人爻之位。人本居天地之中。內守乾剛。外行坤柔。內外交濟。以成其道。故謙之為人道。實本于此。而三四在數為七。在運為金與木。當東西之會。得天心之復。于氣為和。于形為平。平和得中。以保持元陽。永古不敝。而日升月恆。以進其德。是人類之福。天地之常序也。無過不及。故無災害。以久遠達無盡。故無夭折。此天時之和。地利之中。人道仁義之備也。猶一歲之春秋。四方之東西。無極寒極暑。偏旱偏潦。故為平為直。而無患于變也。其致此者。全在九三六四兩爻之得當。乾剛坤柔之合孚。而兼內外仁智之同化也。讀者于此。當細味之。又曰。謙與泰類。故爻辭亦有相同處。然泰為坤乾。謙為坤艮。其氣數不同。德用亦異。謙六爻皆吉。而九三六四最為吉利。以居中爻。為人道之基也。九三以陽領陰。六四以陰從陽。凡卦皆以陽為主。陰為從。為順。反之為逆。謙之三四爻。順之至也。順則利矣。六四以無不利三字冠全爻。明其為至順至利也。撝有如臂之使肘。手之使指。指揮自如。意不違拗。亦順利之詞。撝從手從為。言如手自為之。事之易者。多以指掌反手為喻。以其動則有成。舉則有功。不勞不困。而能措置如意。故曰撝。恰與九三勞字相對。九三以陽動而求進。故宜勞。六四以陰靜而志順。故利撝。勞為撝之先。撝為勞之果。此始終初成之事。人道實如是也。君子先難後獲。先勤後裕。先自勞苦。以進其德。而後指揮順利。以成其業也。故九三為則。六四為不違則。九三為憂勤致力。以開其先。六四為和易順承。以守其成也。故謙道見于此二爻。而人己內外。同定于此二義也。舊注多專于字訓。而忘其大。或拘于文意。而失其通。使謙卦之用莫明。易教之奧不著。故此次特指出之。讀者勿囫圇吞棗視之耳。

 

宏教附注

六四爻辭最要。即無不利在前。撝謙在後。蓋無不利者。天道也。撝謙者。人事也。因天道而及人事。以見人之所以應天者之為重也。易之立教。全係此旨。而謙六四特著其例。則以謙為人道之本。而人道尤以六四為先也。蓋創始固難。守成尤不易。得天固難。應天尤不易。此義實聖人昭垂萬古。特諄諄于文字間也。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宣聖講義

此謙六五爻辭。言本爻之用。及其所宜也。在泰之六四爻曰。翩翩不富以其鄰。而謙六五。亦曰不富以其鄰。以謙泰相類也。泰上坤下乾。陰升于上。謙上坤下艮。陰亦上升。其象同也。而泰三陰三陽。二氣均平。謙則五陰一陽。陽寡陰眾。是其異也。其同者。陽下濟以引陰上。陰得陽而居高位。陽自卑而為謙。謙者平也。平則均。均則同富貧。蓋即裒多益寡。稱物平施之義。故曰不富。泰之不富。陰陽自平。無多寡之殊也。謙之不富。以陽濟陰。裒多益寡。成其平也。故泰為天道。謙為人道。又謙卦承大有之餘。本富有也。天道忌盈乃受之以謙。謙則兼也。富以濟貧。貧以均富。而富者不自富。天下亦無貧矣。夫不富者。非貧也。乃不獨富也。何以不獨富。以其鄰也。鄰者近也。人各有近。推之至于人類。皆鄰也。皆均濟而得其益。則一人不富。天下無貧矣。此稱物平施之效也。物稱是也。施則不同。施于一人為富。施于眾鄰則不富。施于一方為富。施于天下則不富。是物成用。而人類同利矣。然不富以其鄰。正由鄰之望其富也。謙以利人為先。則凡未富者。皆宜先益之。使與同富。則不富者。正以其鄰不富故。而不肯獨富也。曷言鄰而不及眾。以由近及遠。君子之施也。若徒言兼愛。而厚薄不分。或厚者反薄。薄者反厚。是墨也。非君子之志。顧鄰雖近。而居不得無鄰。推之天下皆鄰。則天下皆莫能外。君子之施。固無垠也。取義于牝馬行地之象也。其行無疆。其始足下。是以其鄰者。近猶遠也。且鄰字含憐惜意。近者目睹。則憐恤之心易生。故舉鄰為言。此義已見泰矣。唯泰陰陽兩均。不待裒益。故曰不戒以孚。而謙陰多于陽。必賴平施。故爻辭異也。稱物為致物于用也。平施為求人之成也。則宜有所褒貶。有所賞罰。有所予奪。以劑之于平。則彊者抑之。弱者扶之。善者護之。惡者膺之。則利用侵伐。以期于太平。亦裒益之義也。物之所積。盜賊瞰之。富之所儲。淫佚滋焉。在我不獨享以濟人。在人或專斂以剝眾。則為上者。不得不有所懲制也。故侵伐之不可以已。非為己也。六五居上卦之中。當上位之任。誅有罪。討不戢。乃其職也。本謙之道。致謙之用。先能不富以示天下。而後責人之獨私者。雖用侵伐。無害于謙。故無不利也。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義。而見侵伐非好用兵也。蓋六五以陰居正位。有如在上者柔謙以下人。而先自卑抑也。然柔者必濟以剛。謙者必守其節。六五雖柔而位當也。雖謙而行正也。居正位者。法之所寄。司政令者威之所存。六五與九三相應。得陽剛之輔。所謂三五同功也。故有侵伐之象。然侵伐必為征誅有罪。必以不服教命。而後用兵。以六五先能自謙。以公平示人。天下咸服其德。則無須于侵伐。苟有不服者。不克奉謙公之教。隨平施之化。則不得已而用之。其所向亦無不利也。誠以侵伐非為私也。將以成其平。非為暴也。將以成其謙。以平以謙。則何往而不利哉。謙卦至五上兩爻。皆有用兵征伐之辭。不外成其謙。而劑之平也。謙之終也。則天下同謙。有一未謙。謙未至也。平之成也。則人類同平。有一未平。平未至也。蓋征伐有所要焉。天道以生殺相成。人道以賞罰相濟。無他。一陰一陽之道也。剛柔相調。寬猛相得。則道自成。而德益大。謙者柔道也。五上二爻。柔之極也。物極必變。用極必反。柔極必以剛濟之。謙極必以威成之。故謙卦有師之象。前亦言之矣。征伐之事。師卦之義也。師以坎合坤。亦五陰一陽之卦。而謙卦內亦互師象。此用兵之合于象也。師與比反。謙倒互比。比之匪人。為盜寇之象。亦不服也。故用師以征伐之。為糾之于正也。正則定矣。天下正定。而人類安和。則侵伐之功。與謙卑同其用矣。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宣聖講義

此謙上六爻辭。言上爻之用。及謙卦之至極。其道且變也。上六當謙卦之終。居最末之位。乃全卦之極也。而由內外言之。乃推至無盡之域。猶地之極。以行之且窮也。謙以坤道行地無疆。至上六為坤之終。亦行之極。極則變。變則反。故上六之變。為豫之初也。謙豫為往復卦。謙反為豫。豫復為謙。謙之終。即豫之始。鳴謙之義。已見六二爻。皆以謙鳴示于眾也。謙而鳴。其德至矣。六二之鳴。以居內卦之中。當謙之正位。謙以自卑為德。內正其貞。恰孚其德。是成德之始也。故在內鳴。上六在外卦之末。謙德既大。天下望之。是成德之終也。故鳴于外。內鳴者。求己已盡。尚未徵信于人。鳴之以詔人也。是為忠。上六之外鳴。則推已之義。近者已悅。遠者且來。而猶或有未洽者。則鳴以廣其謙。是為恕。又上六乘六五之餘。當高位之地。宜以謙推之天下。無所不應。若未應者。求之己而已盡。是當本六五行師侵伐之義。而討其不服。責其不謙。蓋謙之極。其用反柔為剛也。已見六五爻講義矣。而上六之鳴謙。正如鳴鼓而攻之。鳴則聲罪致討之意。又較六五之侵伐有殊。侵伐或明師。或潛襲。當視所宜。以征誅之。若上六則不服者。罪已著。害謙者。眾所怒。唯有聲明其故。而出師征討也。故曰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邑國者。屬國也。非所直治之國。在今日言。則遠鄙之國。蓋其居遠。不得親受政教之化耳。如昔諸侯國下之邑也。非天子自封。不直隸于王。故恆梗王化。而害于教令之普行。謙之不克及于天下。是謙之用未盡。謙之志未得。則居上者。以謙行謙。不得不用師以成謙。即所謂用柔成剛。用陰成陽也。謙之對師為互象。師用于外。謙用于內。謙之未達于遠者。必利用于行師。而申征討也。邑國之象本于坤。坤為土。凡率土者。莫非國。苟有國名。即當率王教。雖非直治。而德用猶天之覆。地之載。無不被也。況國異而人同。謙者人道之本也。有不率人道者。人類之賊。必有天誅。則征討者。猶申天誅也。故謙之行師。為成謙之志也。志未得而後用師。用之而謙用愈大。故利用師以大謙。則謙道無不包被。無不率循。而天下人類無不知謙之美且善。則鳴謙。實謙自鳴矣。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坤之上六。曰龍戰于野。其血玄黃。師之上六。曰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謙取坤而用師。故曰利用行師。征邑國。皆本剛柔相濟。內外相成之義也。上六與九三應。九三為剛。且為全卦主爻。上六應之。故有行師征討之辭。上六以柔極反剛。而所居地位極高。征討之任不得辭。與六五之侵伐一義。而九三在卦之中。將全卦五陰隔絕。陰陽相從。而升降有別。陰在內者易從。在外者難服。以處地殊也。故六二鳴謙。為順以往外之時。其志相得。上六鳴謙。為逆以推行之際。其志不得。以上六居極地。若不反。則將窮也。故釋文曰。鳴謙。志未得也。此與六二之中心得也一語。恰相照。同一鳴謙。而六二為得。上六為未得。蓋上六之志在外。不得于外。由外之不服也。六二在內。內已從矣。故無用師征之語。且謙之互師。在三爻。即二三四爻互坎。五上初爻互坤。合成地水師也。則三爻為內卦之中。上爻為外卦之正。是已反初為終矣。故用師為反行。為逆推。以上六變居外中爻。內與九三應。成外柔內剛之象。恰孚師卦。故曰可用行師征邑國也。凡用互卦皆如此例。或從上互。或從下互。謙從下互。則為水地比。以四三二為上卦。而初上五為下卦矣。又互剝與復。剝則反艮居上。復則反震居下。皆一陽五陰卦相互之象也。一卦六爻。其互亦同。唯質卦不變。如乾坤之類。無論如何移易。仍乾坤也。故謙卦可互師比剝復。而與豫反。豫亦與謙之互同。謙變則成豫矣。謙以五陰從陽。而陽自卑。故曰謙。言其本高而自下也。以艮之一陽。反在九三故也。豫則以雷地合。而九四為陽。以震之一陽本在下。今居上卦九四。是復于上。其倒卦即地雷復。亦取陽復之義。而地位有高下。則其所行有遠近。所達有難易。復遠豫近。復難豫易也。若與謙比。則謙遠而難。豫近而易。皆以陽言。陽主升。以至于上爻為志也。故謙為不足。豫為有餘。謙為貞。豫為利。即以謙之內外言。亦為內貞外利。而由卦德言。則內為貞。外為悔。以利則易悔也。有餘亦易悔。有餘即過。過則悔也。故在六二曰貞吉。在上六曰利用。雖不及悔。悔自伏焉。蓋以謙之德能無過也。故必曰鳴謙。若離謙。則有悔矣。雖用剛而利猶在。能始終于謙也。謙之為用大矣哉。

 

宗主附注

謙卦至上六。已為謙道之終。而與豫相接。故豫之用。即在此上六一爻。謙豫相反相成。一往一來。一逆一順。謙往豫來。謙逆豫順。謙以陽下濟。為往為逆。豫以陽復升。為來為順。往而逆者艱難。故必謙。來而順者便易。故名豫。謙以己從人。而自守不屈。乃能承大有之業以不渝。豫以人從己。而自裕不危。乃能全謙之德以交孚于天下。然謙為己。亦為人也。成敗利害。皆齊之于一。故有吉無凶。豫則成人以成己也。得失榮枯。各有所判。故憂樂恆視其德。吉凶亦半焉。此則用之有殊。而持之有別也。則由陽爻之在上與在下。所生成者不同也。在下則道長而常虛。在上則途近而易滿。虛以自警。則有備無患。滿以臨人。則多欲害德。豫之名豫者。聖人恐其過于逸豫。而忘其害。欲其時自惕勵。而有所豫也。豫則立。不豫則害。大哉豫乎。豈徒優游暇豫之謂乎。故君子因豫而知戒。戒則復于謙矣。又曰謙為坤艮合。卦皆主靜。而說卦稱謙輕。人多未解其義。輕者輕視一切物也。以性主靜。而氣常止。靜則寡欲。止則克己。故能輕諸利害。獨往獨來。不為物役也。又輕者。譬之輕車減從。無所牽累。行止自如。不求人重。而先自卑。不以名重。而豫自抑。雖浮游于天地。如一羽之莫沉。雖吐納于洪鑪。無一毫之被損。此即所謂輕也。輕則清。清則升。天之上浮而虛者。輕也。道之無往不入者。輕也。唯能磨礪至于純精。而後能超然高舉。不滯于俗。唯能剔洗至于極細。而後能翛然直往。不拘于形。故曰化。中庸稱至誠能化。孟子稱聖人大化。皆必先有謙之德用。輕之道力。非一蹴可幾者也。大道若虛。大德無名。謙從地道之純靜。以習于虛。自山道之知止。以進于大定。與佛教止觀定慧。同一法門。又兼連山歸藏二易之妙用。以發為道儒兩家之至教。故字從言兼。兼指兼二易。通二教。連山易。原名兼山。言指致誠。孟子所謂知言。誠必始于言。故謙德非獨退讓也。乃人道根本。合天地之道。而得其中和。明性命之理。而通其妙竅者也。謙豈易言哉。試讀 夫子講義。當知其精蘊矣。

 

宏教附注

謙為人道根本。而所取義由于易之謙卦。關于卦象卦辭者。皆至精要。並非徒釋卦也。乃指示謙德得名與成用之道。此本于連山歸藏二易原義。而復經文王推衍為辭。其卦合坤艮。即連歸二易之首。故包舉三易之全。定人生道德之本。無論為道為儒。舉不能外此為自脩及安人之備。故稱謙為吉卦。言其克孚天地人三才之德用。而能諧性情之正者也。

 

豫卦坤下震上

 

宣聖講義

豫上震下坤。與復卦同體而異位。皆以陽爻為主。陽上升之卦也。在復以震居坤下。一陽始動。為陽氣初復之象。在豫震反居坤上。一陽在第四爻。是為陽氣奮升之象。其異在道之遠近。位之高下也。豫與謙為來往卦。謙以艮在坤下。一陽居第三爻。反上為下。故有謙退之象。豫以震出坤上。一陽登于本位。故為豫逸之象。豫者。餘也。盈也。寬裕也。其異于謙。在進退之間。與卑亢之殊。謙退而自卑。豫亢而能進。謙為自下。豫為自寬。其德用不同也。豫以有餘。而得地有為。故宜于進。其動至順。謙以不足。而志在下濟。故宜于退。而其動也必貞。故謙以貞用。豫以利成。豫之利。誠利也。利于天下。利于萬物。蓋能體坤之順。應乾之剛。一陽在外。五陰隨之。故志行而用利。此乾之大利利天下。得坤以順承之。而行地無疆者也。豫之卦象。五陰一陽。與謙復師比剝五卦同。其對卦為小畜與姤。小畜為正對。姤為錯對。蓋姤與復對也。故體陰而用陽。以一陽在外也。陽外則推之于遠。陽在四爻。本震之初爻。在震為初動。在豫為直上。以原在下。而今居上也。與謙之艮卦一陽原在上者。移居下卦。其義恰相對照。故謙為自卑下濟。豫為上升以高以遠。其卦爻陰陽數同。而地位異也。四爻為陰位。而陽居之。陰陽相濟。與六三相應。六三九四。乃未濟之象。而豫以得六二之輔。乃變為和平之象。則不因中爻之交互言也。謙之為道。取中爻九三六四合于既濟。乃為下濟。而豫則以九四六二相應。乃為剛應。一濟一應。見于彖辭。可知其取用之道矣。豫之九四。為全卦主爻。以一陽領五陰。而得柔應。以行其志。在外以推其德。居中以馭其下。本道以成其功。故豫為有功。為和樂。為措置裕如。則以順動也。陽外陰內。而陰能應之。陽升陰降。而陰能從之。故曰順。此譬之賢主在位。令行而法遵。德孚而功建者也。陽雖在外。不出中爻。仍能統制全體。且以剛行柔地。無所阻逆。尤見其順且易也。故為利。利及一切。而行若無事。此所以為豫也。豫卦之象。以陽之上出。升在坤面。乃得奮豫之稱。則以震為雷。雷聲振于地上。其接近者。聞聲最烈。而所感者。亦自奮起。是為萬物共奮之象。譬之春日。雷聲既鳴。萬物皆出。天下同春之象也。陽主升。乾為大生。震之一陽。即乾之初爻。乾動而成震。震而合于坤。即陽氣升于地。地為人物所寄。地受之。人物亦皆受之。故奮豫之用。天下皆見其功也。豫之為辭。從予從象。言天所予之也。天予之者。天以時假之得生成也。人物生成。莫外于天之德用。動而為用。止而為業。皆天所予也。春生秋殺。皆以時成。豫者天予以春生之時也。利用其時以生成萬物。亦天所予也。故豫為天予之象。而予。自稱之辭。豫之所得。由天予。豫之所成。由自致。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自求多福。在我而已。故從予。言我所得之天者。當有以象天之德。而推之萬物。共成其豫也。豫因謙以承大有。序卦曰。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可見豫之來。非偶然也。由大有之後。而克承之以謙。始獲亨之以豫。豫者。報謙者也。非謙不得豫。非大有亦不得豫。大有以富庶之。謙以安和之。而後天下同豫矣。蓋豫者。天所厚也。人無以順承之。安望能久享有乎。豫字從予。其旨深矣。豫以陽氣和布。物類向榮。德施周流。天下同樂。則其致之也。非有道者。豈能及哉。故謙豫皆重在人道。以卦爻言。陽爻皆在人爻。可見聖人命名之意。固側重人道。而不徒明天時之用也。天以時相假。人以事相濟。則積之為德。散之為功。行之為道。致之為用。無不豫也。而豫亦永久不變矣。唯人情恆樂于豫。而不思豫之由來。恆好用豫。而不知豫之所致。身豫而荒淫。心豫而閒蕩。志豫而流連忘返。事豫而懈弛無度。豫不為利。且益害焉。是果天之咎耶。人之咎耶。聖人知其將至。則求所以警之惕之。戒之勉之。豫而曰奮。冀其各自奮起也。豫而曰怠。冀其有戒于怠荒也。天所予者渥矣。人必有以承之。天所假者厚矣。人必有以紹之。豫從予者。實含此義。而豫為時言。則為逸豫。為事言。則為備豫。能豫于事。方豫于時。不豫于前。安望其豫于後哉。此豫之為豫。天道也。亦人道。成物也。亦成己。內無所豫。外亦將蹙蹙無所歸。己無所豫。物亦將皇皇無所適。人無所豫。天亦將茫茫無所屬。是豫在天。而成豫在人。豫在物。而用豫在己。豫在外。而思豫在內。果能體豫之象。行豫之道。廣豫之德。推豫之用。則功業益大。而不負大有與謙之先烈矣。大哉豫乎。讀者當勗之。毋以順動之為易。逸樂之為安。而忘其奮與怠之教也。

 

宗主附注

豫者裕也預也。一為寬裕。一為預謀。蓋有寬裕之時。足以預為之謀。然常人之情。樂于暇豫。而忘其豫備。竟令優裕之時。輕易過去。而不克有為。一旦事變發生。無不手忙腳亂。以至僨事。此不知豫卦之用也。天所以與人以豫者。非無故也。必有勤勞于事先。以措一切于安定。而後悠游于今日。以圖將來之發揚。是豫為豫備者多。為暇豫者少。且無豫備。終不得暇豫也。豫雖天予。而在人能善用之。以全其始終。若用之未善。貪一時之逸樂。忘百年之憂虞。迫且立見。奚有于豫哉。故豫為謙之報。謙為豫之施。互成因果。不可或離。無施安望報。有報不繼其施。報即盡矣。則豫豈能久乎。易以豫次謙。而傳稱為怠。蓋深知人情之敝。而亟欲其精思勇行。以體奮豫之義也。

 

宏教附注

豫卦辭多與謙相應者。以謙豫本同體卦。在用者之為主為客耳。如用為謙。則其對面即豫。用豫亦然。凡為往來卦者。皆視若賓主。亦猶一物之表裏。一器之內外。無不相連者。豫以愉快為志。故曰豫怠。要在用之者以怠為戒。則無不豫矣。

 

豫。利建侯行師。

 

宣聖講義

此豫卦彖辭也。豫之名辭。已見前講。按字義言。豫為和易。為寬柔。為綽有餘裕。其趣為樂悅。為舒徐。為有可為之時。當可為之位。蓋皆本于卦象也。卦五陰一陽。陽在上卦。而居中爻。前後寬餘。一陽領眾陰。奮起地上。有為之勢。居中御外。四方順從。可為之時。故豫曰奮豫。非逸樂之謂也。而豫于事者。先豫于心。豫于物者。先豫于己。豫于後者。先豫于前。豫于遠者。先豫于近。豫必有所備也。或備其力。或備其謀。或備其制。或備其令。皆以德為本。道為主。備者必有所承。有所施。以豫之先。必承于有餘。豫之後。必施于無盡。則始終皆豫。而克成豫之大用。設有一不備。非真豫也。易以豫紹大有謙。而啟隨蠱。大有謙豫其前。是承也。隨蠱豫其後。是施也。豫以順動。故繼之以隨。豫以有為。故繼之以蠱。蠱者事也。而豫之大用。則在治道。此人道之最著者。天地不忒。日月不過。寒暖以時。晝夜有序。皆治道之明顯于天地間者。聖人則之。則以豫成人之治。蓋豫固有位也。有時也。有可為之時。有能為之地。則其成治。不已順乎。彖辭明示之曰。豫利建侯行師。治道也。治道萬端。而以建侯行師為主要。蓋賞罰之事也。政治之柄也。天下雖大。人民雖眾。而政不必煩。令不在多。賞罰得。則皆從矣。故曰建侯行師。治之本。豫之用也。夫建侯行師者。立國之本。古者劃土分疆以為治。必建邦國。封諸侯。將以賞有功。獎有德也。將以分其權。而專其職也。將以平其政于下。使親民也。將以屬其土于位。使守域也。故建國有制。而立侯不貳。為重在治道。不以分裂為嫌。為責在德孚于眾。不以親私而徇之也。先策其地。得其民情。而後封之。以地屬之。以民付之。使靖供其職。綏撫其眾。衛護其土。無或隕越。此賞之最大者。若有未宜。不予封也。雖小不貸。雖大不遺。必視其德。而論其功。方為建國。國異。而天下仍同。方殊。而民情仍一。雖遠無疏。雖近無暱。故侯國皆天王之輔弼。而民心無離貳。而天下安治。此上古封建之制。有異于後世者也。若建侯既定。分治既成。萬邦翕和。天下安定。天子垂拱于上。無為而治。不假于政令。而教化大行。不藉于刑誅。而風俗同厚。則大同之世也。即豫之象矣。苟有侯國。未體先王之德政。而違一道之典謨。則天下惡之。諸侯責之。而與師以申討。用刑以究罪。雖盛治之世。或有不免。則行師之義也。蓋有國者。必有賞罰。有建侯者。必有行師。師者眾也。因眾致討。足見其征誅之正大矣。師之行。為明罰也。為正治也。為安天下也。為拯人民也。非為申一人之威。快一人之志也。故行師而民服。而天下亦治。此皆治道之大者。豫之大用。即在乎是。利者順也。順以成利。則殺之猶生之。罰之猶賞之。為其賞罰皆公。生殺悉平。公且平。天下尚有不服者哉。故裂土分侯不為泰。興師致討不為狹。封之無恩。殺之不怨。予以國者。天所錫也。非天子之殊遇。殺其人者。天所誅也。非天子之私仇。生之無恩。殺之不怨。是予奪皆豫矣。豫則予之不為多。奪之不為薄。為其得中也。得民心也。得天時也。皆豫所固有也。豫以一陽居中。象天子在位。眾陰拱服。象侯國靖共。而五陰聽命于陽。正與師比相類。有比之邪行。必有師之征討。故豫取行師之義。以成其罰罪之功。而致其安輯之治也。前講謙卦。以謙與豫為往來。謙以貞為德。豫以利為用。蓋均本坤德也。而人道亦然。人道以地道為先。以利貞為本。豫之利。即謙之貞。貞于先者利于後。貞于內者利于外。謙貞以持己。故曰君子有終。豫利以成物。故曰建侯行師。以二者為成治之本。即成人成物之道也。由己推人。由近及遠。由內達外。由少至眾。皆豫道也。故曰利建侯行師。言此為順利之事也。豫以震之一陽。奮出地上。原在下。而今出居上位。必德有所孚。力有所厚。則其動也必順。順則利矣。建侯行師。動之大者。猶且順利。則所行無不利矣。建侯之利。天下以安。行師之利。天下以定。如春雷一振。萬物同生。而雷霆昭威。妖孽消跡。即豫所謂也。蓋以剛陽主位。而柔應之也。剛伸柔伏。安有不歸服者乎。賞之固悅服。而同供其職。罰之亦攝服。而共畏其威。懷德畏威。天下咸定。賞罰之能事盡矣。豫之利用亦至矣。故曰。豫治道也。成人成物之道也。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宣聖講義

此申釋彖辭。有同乾坤之文言。明釋豫之時義。而見人道之與天地合也。豫卦上震下坤。震動而坤順。故曰順動。坤為母。震為長子。子隨母。而震陽也。坤陰也。陰從陽。上下相應。剛柔相從。既動以順。復應于剛。其行至宜。其志亦得。故曰剛應而志行。本震以推于外。由陽以被于遠。內無為之阻泥。中無與之扞格。則其志行可知。志見于中。行徵于外。震動者行也。陽上者志也。剛以濟柔。則動而順。內以及外。則行而豫。豫者有餘也。有備也。充實曰豫。光大曰行。以豫而行。其順利可知。此天地所取法也。天有四時。地有四方。天之寒暖有節。不因時而異其度。豫也。地之高下有宜。不以域而改其序。豫也。為其有餘于後。有備于先。從容中道。以合其用也。如夏暑。而有春之溫。冬寒。而有秋之涼。不急遽以倉卒。則舒徐而安和。高山之崇。而有陂谷。大海之汙。[同窪一作污洿]而有厓岸。不峭削而汎流。則康莊而坦豁。此豫也。天懸而不墜。地憑而無搖。輕不為颺。重不為墮。上者復下。沉者復升。起者有伏。屈者有伸。同而異之。散而聚之。繁而約之。束而擴之。充實者而光大之。積蓄者而遠久之。推以無垠。任以不息。天地之所以覆載。日月之所以代明。皆豫之道也。皆順以動也。悠久無疆。而法度長在。中和不失。而德用靡窮。人能仰之。其用可勝言哉。故曰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蓋建侯行師。不過豫道之一耳。豫道之大。天地尚不之違。何況人乎。賞罰之義。亦如寒暑迭遷。晝夜交替。春秋生殺。水陸舟車而已。有一則有二。所要在得其平。故必豫。豫則不過不忒。不過者。無太過也。不忒者。無不及也。皆適于中道耳。是豫之為用。即從容中道四字。從容中道。道之至也。德之至也。尚何有不當者哉。故曰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時義云者。以時成用之意。蓋豫之道。有比于時。善用之。為時宜。不善用之。為失時。如萬物之春生秋殺。皆時也。時至則然。時過則否。在天曰時。在人曰中。時中者。中道之至也。以中為極。而不限于一時。以變動有常。無不中道。故貴時中。天以時成道。地以利為宜。人以中致用。三者一也。豫主動。動必以時。豫為順。順者順時也。動違其時即逆矣。故豫以時義為貴。豫卦既承大有之餘。得其備也。又在謙之後。得其益也。而後動合乎時也。大有以裕其物。謙以助其德。德業兼具。斯為及時。有一未足。非時也。即非豫矣。豫與謙所殊一間。即一陽之在三與四爻耳。而內外上下遂別。故曰當時。動以順。故曰當時。有其位。有其德。故曰當時。有其事功。故曰當時。時至則德益大。位益固。事益隆。功益弘。故建侯而利行師。無不成矣。正如日月中天。四時守序。江河行地。四方孚化。無為而無不為。無勞而獲。無慮而中。無言而信。無施而感。蓋至順也。順時而已。然時易逝。事有緩急。時恆流。行有得失。苟不知豫者。當時而忽之。非時而為之。乃與時違。遂不克豫。故稱豫之時義大哉者。欲人知豫之屬于時用也。夫豫為謙之報也。大有之紹也。由事言之。成功之時也。由道言之。則無時非積德累功之日。蓋道以不息為用。人以至誠為歸。至誠無息。一息則時逝矣。積德者。備他時之用。累功者。成他日之業。皆關時義也。皆豫也。然時以道用。豫以道成。中道者無不合時。道猶時之影。時猶道之光。豫而後知時之可貴。設不豫。安有愛于時哉。故豫曰時義。正與隨卦之隨時同。皆本乎順動者也。豫以震坤合。隨以兌震合。皆取陰陽相從之象。剛柔相濟之效也。動以行時。則時為貴。若靜止者。不問時矣。故謙無不利。為不擇時也。豫則貴時。非時無以成其豫。稱時義大者。實卦象之所致。天地之道。猶以時行。況人乎。人而不識時。尚欲成其德業哉。時者成德之機。立功之紐。時有時宜。猶天之有冬夏。地之有山川。而人應之。以適其道。則不獨建侯行師已也。

 

宗主附注

豫卦辭象均關重要。乃天下國家治亂之機。謙為人道。豫為治道。謙主德而重在人。豫主法而重在政。故古聖人建邦立國。定制設度。莫不本于豫。而其政治可垂久遠。法度可範圍天下。皆用豫之義也。有志于政治者。必先注意焉。又曰。豫卦之用。在于便利。以有可利用之時地。居中御外。如臂使指。無不如意。河南稱為豫州。以在國中也。昔代建都。必擇于此。亦就地利以便人事之意。故名豫。正取豫卦之象。天子居中央。而侯國環拱于四方。即豫卦所謂建侯之義。本卦象一陽在中。領率眾陰。而皆應順也。此建國必因地利。必孚天時。必合人情。必達物理。而都城所在。必超于全國之上。所謂建瓴之勢。順動易成。四方同應。若僻在一處。失其控馭之效。必將遺棄國疆。以授他人。正如卦象或師或比。各有偏注。徒供一事之用。一部之效。而非豫之所擬也。建國如斯。其他政令亦莫外是。失中則必有所損。就正則能得其全。天地各有中心。日月各有正軌。不得相差也。豫之彖辭。引天地日月順動為喻者。實此義也。懸象以為則。立德以為識。莫不以至高至中者為最宜。何況一國政令所自出乎。故豫卦以建侯行師為言。可見古人之善用豫也。

 

宏教附注

豫為治道。而首重賞罰。足見政治之要矣。讀者于此。可以明古人致治之原。以後所講。尤關重要。蓋賞罰要以順成。要合中道。信賞必罰。而在公平。方使天下咸服。天下之亂。未有不失于賞罰者。賞罰不當。民心不平。則亂起矣。此豫言治。必重賞罰。而賞罰必貴順動。則其為利。全在得當。利字從刀。而半為和字。則可見利雖有決擇。而仍將成其和。不和者。必不利。而罰亦及之。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宣聖講義

此釋豫卦象。言豫之見于人事也。夫豫有天道焉。有人事焉。天與以豫。而人受之。人報以豫。而天享之。天人交豫。豫之至也。此豫重在人事。而首在報德。唯祭祀。為報德之本。而天與祖同享之。尤見天人合德。以成其豫也。雷出地上。乃生氣之升騰發揚也。雷以動之。天下同震。其勢勃然。其氣崛起。有如物生之苗。泉流之涌。故曰奮。以當冬令蟄藏。久伏思起。俄逢春動。奮出土中也。是豫為天下同春之象。生生不息之道。年有春季。物以春生。生于春者。陽之動也。豫以震卦一陽直升于坤之上。象地中之物。啟生于地面。一也。唯生者有本。出者有自。何本乎。天地。何自乎。陽也。震之一陽。得夫乾者也。故生之本。天也。人之所生。祖也。祖有祖。莫非同出于天。祭祖者。不忘本也。祭天者。亦不忘本也。祭祀之義大矣哉。或者謂周以孝治天下。故重祭祀。實則由來久矣。人莫不有其祖。莫不有其生。生于天。則祭天。生于祖。則祭祖。祖猶天也。不有天。則生安本。不有祖。則生安自。豫者餘也。有本始豫。無本者。朝生夕滅。莫知所存。何由豫哉。故祭祀為豫之道。上有所豫以育下。下有所豫以奉上。乃生生不已。豫之無窮。窮則豫絕矣。陽在天地間。循迴無已。或升或降。或消或息。陽不絕也。絕則生斷。有生者。必有此陽氣。而豫著其用焉。夫治民者。先育之。後教之。育猶生之也。教猶育之也。唯教先孝敬。正以豫之不可已也。孝其親。以知身所豫。而復豫其親。敬其天。以知性所豫。而復豫其天。天人同豫。祖孫同豫。而後天下永泰。人類永安。此有國者必先以孝敬教其民。教之先其身。身行令從。天下同化。故豫之象辭曰。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身作則也。豫以予象成義。予之象。使有效也。先王不指一人。莫不如是也。作樂崇德。豫之道也。不豫何樂可作。何德可崇哉。祖豫其孫。天豫其人。乃得作樂崇德也。夫樂者。心之誠。德者事之光。心有誠悅。以奉于先人。德有光輝。以媲于上帝。則作樂也。崇德也。禮儀斯備。而誠意可接。光耀斯臨矣。此乃神人交會之道也。殷者勤也。不息也。意誠則志專。禮隆則敬至。故不倦怠也。作樂崇德。為祭祀之本。蓋古者祭祀。必先有其德業。有其功勳。有諸中。而形于外。發于心。而見于事物。在人曰德。在已曰樂。樂樂也。心所樂也。有德及民。有功及物。而後心樂。非貪享富貴之為樂也。有德者天下服之。有功者眾姓歸之。故樂。樂而發為歌辭。協以音律。而樂以成。故作樂與崇德。猶一事也。崇先人之德。而自崇其德。德音永續。方為至孝。故時念其祖。殷薦于上帝也。配祖句。猶曰以祖配也。古人祭天不敢忘祖。祀祖不敢先于天。祭上帝且配以祖考也。薦者。有所獻也。即樂與德之謂。樂以抒其情。德以致其敬也。猶曰吾既承祖先之餘。受天帝之賜。而克豫其德業。豫其心身。而天下咸服。眾姓永賴。皆祖與天之蔭也。則心發乎誠。禮發乎敬。以樂與德。獻于天與祖。而報本也。故豫乃不絕。本固枝榮。生厚澤遠。天人祖孫同樂。而豫斯無窮。蓋莫不同此一陽之化也。所謂天人同樂者。不止我一人。天下眾姓無不同也。然必我之先豫。而後豫及天下眾姓。人各有其祖。各受天之恩。則其所豫。固如我也。有未省者。我則教之。故祭祀之禮。與天下共之。孝敬之教。與眾姓化之。天下無不知孝敬。眾姓無不重祭祀。則已豫及天下矣。豈獨一人之豫哉。此先王因豫而崇祭祀。而教孝敬。由來久矣。夫農者。春祈秋報。乃禮之常。人者。追遠返本。性之正也。而有生之物。莫不思所自生。有情之倫。莫不念所自出。況在上者。而不常求其報本之道歟。故因豫而知天之恩。祖之澤。為不易也。豫者懌也。必得其時。必適其位。如物之生。必及春。其啟蟄也。必因雷。故以雷地奮豫。而更增其報本之情焉。在彖辭所言。皆崇德之豫也。而象辭所言。則性情之豫也。彖以天道及人事。重在治道。象由人事以承天道。故重在祭祀。二者一也。本末始終之事也。豫必有本末。全始終。故彖象分別言之。其義最精。非簡言可盡也。豫卦之對為夬履。履正對豫。則陽與陰交互成對也。故豫之用。有取于履。履者禮也。禮以祭祀為先。履者立也。立以封建為大。豫彖言建侯行師。而象言薦天配祖。其義同也。履之辭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義已見履卦講釋。豫之所用亦頗與同。蓋辨上下之分者。莫嚴于祭祀。定民志于一者。莫外于孝敬。孝親敬天。人之不忘本也。薦神配祖。禮之篤于情也。古者祀祖多屬私祭。而祭天則與眾共之。蓋示民以有尊也。天子尚有所尊。況眾人乎。尊天以報覆育之德。尊祖以敦追本之誠。其所以教者。唯孝與敬。自天子至于庶人。無異也。凡屬斯民。莫不有其親。莫不戴天。則莫不重祭祀之禮。篤孝敬之志。故祭天則天子猶卑。祀祖則君民同等。其所辨分定志者。為義深矣。夫祭祀之禮。隆于一切。而孝敬之德。首于眾行。雖鄉野之士。農工之民。莫不率斯教。而遵其制。而天子居萬姓之上。為一國之尊者。尤當兢兢然于其典禮。皇皇焉慎其威儀。一人之令。天下望之。一事之舉。萬方師之。書曰作之君。作之師。師即君也。師本師卦之義。而與豫固同體異用。以祭祀為豫者。正申豫之存有師道也。以率行言謂之履。以教育言謂之師。師明其道。履著其德。師寓其旨。履敷于事。故用豫而天下治。人類安。為禮樂成。而教化徧也。禮樂之備。則天人同休。教化之行。則上下共育。蓋豫之時用也。唯豫則能致之。禮樂非可驟成。必有其德。有其位。功業彪炳。制度丕煥。方克及之。而豫固已裕如矣。教化之行。非可彊制也。必有其庶。有其富。利用阜生。飽煖安適。始可促之。而豫固已富有也。因豫以為禮樂。則禮樂不衰。因豫以作教化。則教化不絕。蓋豫以繼豫。無時不豫。無民不豫。事半功倍之道也。故以之建侯。則萬國尊王。以之行師。則八方向化。亦由是禮樂教化之餘烈耳。而其本則在孝敬之德。祭祀之儀。讀者當一貫之。庶深明彖象二辭之用意也。

 

初六。鳴豫凶。

 

宣聖講義

此豫初六爻辭。鳴豫鳴義與謙上六爻正同。蓋一處謙之上。一居豫之下。其地似異而實同。豫以一陽居第四爻。與初相應。以陰求陽。有如鳥鳴求友之象。唯在下卦。又居初爻。處潛息之地。當蟄伏之時。是宜靜以順之。不當急于求見。故鳴豫為凶。且謙之鳴。以自卑也。雖鳴無所招忌。豫與謙反。豫而自鳴。人將嫉之。故凶。蓋豫之鳴。多自負而侈泰。不知天下不豫者多。以己之豫。而鳴于眾。猶鬥奢爭富之意。人將鄙其俗。而妒其夸。或且招盜賊之覬覦。為禍害之媒介。情之所同。勢之所迫。羨富而恥其貧者有之。失求而懷其怨者有之。苟靜以安居。淡而無汰。則亦免咎之道。今以在下位。無功德以聞于人。素佚樂。為恣嫚以驕于眾。君子遇之。不過嗤其愚而已。小人遇之。未有不怒其妄。而思有以洩其恚者。故豫不易處。尤不易鳴。果當功業既成。德澤已遠。己不鳴。而人皆譽之。則又何凶可言。初六之鳴。不當其時。其所謂凶。自取之也。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凶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而見志之窮也。就卦爻言。陰主降。德主靜。初六在下。無可降。而不能自靜。則所往皆不免于咎。是其志當窮也。在他卦以極為窮。多指上爻。而豫之窮在初爻。則以全卦僅一陽。而在外。其內純陰。無所附麗。又當豫之際。以寬裕為貴。初六逼處于下。地非寬餘。不自知其所處之艱。而反鳴其所承之豫。因豫反為不豫。故曰志窮。窮者絕也。言自絕于豫也。正如富家子弟。承先人之業。固可安居適性。乃蠢然不識人世之進退。貿焉自恃家貲之富足。而以財賈禍。日趨困窮之喻。蓋由己志不立耳。故曰志窮也。夫謙上六曰鳴謙。志未得也。今曰志窮。其意固同。其用則異。謙以卑抑。無所得咎。志雖未得。尚無凶也。豫易自滿。其氣浮夸。其志乃窮。而不免于凶。故承豫難。

 

處豫尤不易。況初六之豫。其力既弱。其年又稚。其地既卑。其輔又無人。則其志窮。亦可見矣。或曰。志者心所之也。志窮。心往于窮。猶自求其窮也。人未有自求其窮者。而因不得向于達。乃反而趨于窮。雖非初心。猶自欲之。譬如子弟不肖。日趨下流之意也。何以處豫而志窮哉。則由天道之有偏。而人事無以救正之也。如居上流。易于隨波而下。苟無識途者為之牽挽。未有不日就下矣。初六在下。而恰與九四相應。人之求顯。物之求崇。乃常情也。以居下而豫。豈不欣上位者乎。故望九四而心躍躍欲試。竟忘其為下位。而遽于其上。竟忽其無所知。而姑衒于外。此所以為鳴豫之象也。鳴者凶之因。豫者窮之緣。苟不鳴。則免于凶。不豫。亦免于窮。天下禍福之相倚也。如此。由斯爻之辭。又足證明因果之說矣。

 

宏教附注

謙豫相反。故謙無不吉。而豫則有凶。然天道凶。人事可移之。知其凶而速避之。則免矣。如初六。不熱中于九四。則不鳴。不鳴則志不至窮。則無凶矣。吉凶天道。而得失人事也。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宣聖講義

此豫六二爻辭。明本爻之用。及其吉凶也。豫之六二。即坤之六二。坤居下而六二為正位。象主位。六為陰。乘二為陰加陰。乃重陰。上與九四相應。同功異位。又非同性。一剛一柔。柔比于剛。有介于石之象。石剛而所介者柔。柔則善退讓。以順從人。故不終日即解。言不久持也。六二得內卦之正。孚貞靜之德。純本坤之行也。雖有彊敵在外。而內不失其貞。不乖所守。則外之彊敵。亦無由損之。故曰貞吉。內卦居貞。以貞則固也。且六二以柔道為守。柔則無忤。豫之所以為順也。柔順以禦外侮。貞靜以持內節。則雖有如石之敵。而不冒然犯之。委曲以避其鋒。而誠信自孚其下。艱貞自保其位。此所以為吉也。夫介于石者。非易進也。不終日者。非難解也。而吉在一貞字。以得正位也。正則貞。貞則固。然君子處之。不失其豫。小人遇之。將因豫成災。蓋豫之為用。全在能備。而六二之吉。全在能貞。居貞者天。履貞者人。得正則吉。失中則傾。此天道之吉凶。半係于人事也。故曰君子不失其豫。小人將反為災。凡卦爻之言貞者。有天道焉。有人事焉。六二之貞。天道也。以比于九四。其勢迫。其害逼。不許從容應付也。而以得內卦之正。為眾心所附。又能以柔禦剛。以貞制暴。其吉乃理數之自合也。苟一事不勝其用。而悖于柔。急求一逞。雖有其位。而無其德。以失其眾。而悖于貞。先潰其內。則雖吉亦凶矣。則人之不克貞也。爻辭必曰貞吉者。明貞乃吉耳。失貞者凶。故亂之久暫。亦當視其在位者之貞否。

 

非爻辭之含二義。乃人事天道之不相洽也。豫六二雖居正位。而上下皆陰爻。上與九四互為艮卦。艮者止也。有山石之象。而六三在其間。六三為陰乘陽位。易與九四近。且上與六五互為坎卦。合之變蹇卦。蹇者。難也。坎者。陷也。有艱險之象。故自六二以進。有愈行愈難之象。且六二九四。一陰一陽。不得相合。柔道順行。剛道逆行。順逆相爭。背馳不復。則豫于前。將困于後。豫于此。將困于彼。以卦言之則豫。以爻言之則困。故爻辭與困之困于石。據于蒺藜之辭義相類。不曰困而曰介者。以六二得正位。一也。未及于六五。坎象未成。二也。居正位。則有守。未及于陷。則猶可解。故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困以兌坎合。蹇以坎艮合。其義之同異。全在陰陽剛柔。上下升降也。而豫以震坤之合。震出地上。主以順動。陰直從陽。而六二之介于石者。徒以六三在中。阻其交親之道也。故曰介。介者。如紹介。言在中也。又介為甲。亦堅也。重陰必陽。重柔必剛。以敵言。則為彊敵。以己言。則為自堅。蓋陽與陰匹敵也。六二之正。應在六五。上下皆陰。有同于坤。此爻之用。以坤為本。坤本貞靜。而順承乾陽。今以不得順承。遂有介石之憾。然道以柔勝。位以正當。既志于貞。乃解其害。故不終日者。天道也。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中正專指位言。而仍重在貞字。貞則克孚中正之德。如不貞。雖幸得正位。將無以守之。故爻辭言其吉。而釋文更申其義如此。或者曰。不終日者。位不可久也。是宜視其在位者。果貞與否。蓋易辭恆包賓主言。主之吉。賓之凶。若以爻言。既居正位。當屬于主。不過為下卦而屬陰爻。則非正主可知。豫貴順動。失順則非吉。故人事之違天道者。必無成也。又豫易怠忽。六二之位。果不戒于怠忽。亦非吉。以其失貞固之道。而犯豫怠之咎也。讀者審之。

 

六三。旴豫。悔。遲有悔。

 

宣聖講義

此豫六三爻辭。言三爻之用也。豫全卦皆主順動。皆以陰從陽。柔從剛。而六爻祇九四為陽。餘皆陰。則吉凶應相類。何以相殊也。蓋陰降陽升。位有剛柔。道有遠近。合之則吉。反之則凶。反者背于陽也。三與初爻。皆陽位。而陰乘之。其地不當。其行易悔。以處豫之難也。六三當下卦之終。即坤卦之盡。接九四之剛。而反于泰與既濟。卻與否未濟相似。則皆六三九四也。其說已見謙卦。三為陽位。而六陰加之。四為陰位。而九陽加之。陰陽背道而馳。剛柔不協其德。陰者不可長也。豫者因陽為用。今陰居陽位。以藉于豫。其不肯自卑從人。

 

自勞服人可知。故其辭曰盱豫。盱者張大也。張目曰盱衡。與初六之鳴豫同義。皆自衒之象。自夸之辭。鳴出于聲。發于口。盱出于目。見于色。鳴者在下。人未至也。則高聲以動人。盱者在中。人已近也。則厲色以威人。皆小人得志之態也。因陰爻與陰爻應。而不得處于豫之道者。故皆不吉。初爻位低。不當自鳴。其害尤烈。故曰凶。三爻位已高。眾人所望。而高視闊步。其害較淺。故曰悔。悔者自貽伊戚之意。不當侈泰以取咎戾也。盱豫者必悔。遲有悔句。乃決言其必有悔也。以卦論之。內貞外悔。以內多貞。外多悔耳。六三內卦也。亦有悔者。以失貞也。失貞則悔至。以地位之故。或不及見。故曰遲有耳。若曰早遲有悔耳。遲則時過位亦移。內且易外。貞亦為悔矣。然盱豫之悔。非天道也。多由人事。以位之不當。易激其驕恣之情。則易致其將來之悔。人事之不臧。固無以幸免。爻辭特著之以為戒耳。凡豫卦各爻辭義。多屬垂戒之語。以恆情處勞易善。處逸易惡。豫之為道。在勞中求逸。若因豫而自怠荒。以逞其欲。則豫不為福。反為害矣。凡處豫者。宜以豫為可憂。而時思免其害。方可長保其豫。如初六六三二爻。皆忘豫之有害。而恃豫之為福。悖乎豫怠之訓。忽乎奮豫之辭。則在初六之豫。而鳴以召凶。六三之豫。而盱以來悔。其害之與豫。如響之應聲。福之與禍。如竿之見影。豈不大可慨哉。

 

爻辭明示吉凶。將以儆後人之處豫者。不獨為釋卦爻象也。夫豫初三爻皆不吉。而六二何以吉。則以得中位。而有貞德也。得中位者。聲威足以服人。有貞德者。誠信足以孚眾。雖介于石。而仍吉也。初三二爻。其位既偏。其德又失。以陰居陽。則不勝其位。高鳴恣視。則不足于貞。其為不吉。不亦宜乎。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旨。更勗後人知位之可貴。而宜慎保之也。位字包德言。有位者必有德。有位無德。位非其有也。六三之位。逼于九四。而在位之人。又盱睢自恣。則其德位已乖。其悔必至。雖或一時幸免。而終不能自臧。釋文明其位之不當。以見悔之難免也。說者謂遲字當屬上句。以為盱豫者。悔遲必有悔。言果自知豫之難處。能燭照于先幾。而追悔于俄傾。則尚可免。若悔之不早。其悔必見。猶曰早自改其所為者。可無悔。遲則有悔耳。蓋以盱當審視講。而悔遲當改過不速講。亦通。總之。豫之不易處也明矣。當其豫。未可自以為豫。當其已覺為豫。即已失處豫之道。豫固不得存于心。行于外者。發于其心。害于其事。發于其外。害于其身。豫必自怠。而百事以廢。豫必相諉。而百惡以集。故行豫者。不以為豫。處豫者。不以自豫。則無時有豫。亦無時非豫。

 

此君子兢兢業業。自彊不息。而後謂之豫也。若小人之豫。遂以恣其情。快其志。在下而鳴之。在上而驕之。不知豫且遠。害立至。尚何足語于用豫之道耶。豫之大用。在成天下治平。在措人類于安養生息。苟我不豫。人將奚豫。而我之豫。即不息也。我息。人不得息矣。天地自息其機。世間尚有何物哉。爻辭以鳴豫盱豫為不吉者。良以處豫不得自以為豫也。豫即息矣。至誠無息。故能成人成物。此義宜細思之。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宣聖講義

此豫九四爻辭。言本爻之用也。豫以九四一爻。為全卦之主。以其獨為陽也。在謙卦一陽居內。即九三爻。而豫卦反居外。為外陽內陰。陰居陽位。而陽乘陰爻。恰與謙反。謙之大用在此。豫之大用亦在此。蓋豫以雷出地上。陽升于陰為用。其德為向外發洩。其志為乘時致功。其動為順。其變為散。故九四一陽。主升散。推于一切。而五陰從之。雖不居外卦之中。而為全體之主。主者天下之所望也。故曰由豫。由從也。眾所從。如道也。戶也。人有行必由道。有出入必由戶。則九四者。全卦之道與戶。全體之所由也。人由道行。則不迷。出入由戶。則不致疑。以其光大自在。明坦無隱也。一爻主之。眾爻順之。一爻導之。眾爻附之。則由豫者。大眾所同豫也。故曰大有得。大有之義。恰如火天大有。類相從也。乾離同類故也。九四以雷交于地。而眾陰相從。正與大有相似。大有以五陽同一陰。豫以五陰同一陽也。同則為大。大則為有。豫之大有。天下無不豫矣。故九四一爻之豫。而全卦從之以同豫。是曰由豫。言全卦以此一爻而得豫也。然大有得何也。得者指九四一爻言。九四主也。大有者。全卦也。因九四而全卦大有。是大有由九四得也。且大有之後。繼以謙豫。謙得其道。以保持之。豫得其德。以宣發之。是大有之用。至是始完成也。故大有得。不獨指豫九四之得大有也。夫豫之以吉占者。唯此爻為著。蓋以九四能率行豫道也。豫道在乾。即一陽所自得。乾以朝乾夕惕。行健不息為道。豫之由豫。亦自彊不息。自貞不二之義。因乾而成其道。則由豫雖一爻。有比于大有。而豫本于坤也。坤以靜為道。以貞為志。則九四之一陽。雖發于乾。而成于坤。由豫之吉。由其貞也。貞則由之不失其道。故曰勿疑。疑者不信也。由豫以疑。則失乎乾之乾惕之義。坤之貞順之旨。則豫之為豫。亦將如前爻盱豫之有悔。鳴豫之有凶矣。唯其不疑。則乾惕在心。而不至于驕恣。貞靜處事。而不敗于怠荒。則由豫不獨無咎。且為吉矣。所謂勿疑者。對人言為信從。對己言為信譽。皆為行豫之要道。豫者將以豫天下。非豫一人。將以豫萬世。非豫一時。則其于所豫也。必致其誠信。以孚天下之望。必推其敬信。以安遠近之心。

 

則由豫非一人之功也。必有其朋類也。朋盍簪者。志同道合。而聚首一室之謂也。簪以聚髮。豫以聚眾。盍者合也。而不曰合者。言其聚如戶之闔。能自闢也。古盍闔本一字。盍簪。如以簪聚髮而不亂也。言九四能以一陽統五陰。而使不糾紛也。既不疑而共處。又合志以聽命。故曰勿疑朋盍簪。言其如朋之集。如髮之總。毫無離心也。或曰勿疑。教人無自疑貳。朋盍簪。示人之相投合。為朋為類。如盍簪也。取簪為喻者。蓋以九四居中馭外。如髮之總聚于簪。有條不紊。與彖辭建侯行師相應。建侯者就治于君。行師者群聽于帥。皆如髮之隸于簪也。朋盍簪三字。頗有深義。則因豫九四。居中爻而屬外卦。其下有三陰爻。上有二陰爻。陰主降。陽主升。其類不一。在陰爻言之。固皆陰。就上下言之。則在下者為從。在上者為友。既非一類。則合之也不得不辨。故曰朋。朋者群也。類也。言各以其類合也。此朋字本坤卦西南得朋。東北喪朋。二朋字之義。言合者為朋也。今九四以陽總陰。若皆合矣。而不可不為類。使其相近者聚之。正如人之總髮。必前後左右。順其勢而梳理之。然後總聚于一簪。如網在綱。必分為若干條。而後總于一也。蓋天下之大。人民之眾。情性各殊。習俗各異。不聚之。無以使之一。彊聚之。亦未能即一也。必擇其所宜。因其所利。各自為類。而後可一也。故曰朋盍簪。此豫之建侯行師所本之義也。

 

建侯而天下歸于一。各侯國不必同治也。行師而彊弱服于一。各地方不必同用也。視其宜而任之。聽其便而信之。則天下同豫。而志亦行矣。此爻辭以朋盍簪為喻也。又有以由豫為猶豫者。謂取猶豫多疑之義。明陽爻處陰位。以柔行道。以緩成用。故曰猶豫。然緩可也。而不可不決。柔可也。而不可有疑。雖剛以柔成。急以緩濟。而豫之為豫。在能使緩而不害事機。柔而不悖道用。方終始如一。遠近皆亨。若一昧柔緩則怠矣。故復以勿疑為戒。四本多懼。況當由豫之時。其能免于疑乎。則由豫者。要仍如前所講。處豫而不自豫。行豫而不恃豫。則庶乎免耳。夫九四以一爻而主全卦。有類于一人。而主天下。其豫可知。其所以致之者。實本于前烈。即上所謂大有也。大有啟之。謙助之。豫成之。至是而豫之時用見矣。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志字指豫之全卦言。蓋豫之志。在使天下同豫。天下同豫者。人人皆樂其生。處處皆安其業也。九四一陽獨豫全卦。雖上下之志或殊。而主從之心同切。故曰志大行也。在豫卦之最吉者。當推此爻。而其所伏之害。亦以此爻為甚。則以剛柔難劑。盈泰易怠。雖得時位。而不克保持。雖際亨通。而恆失其貞靜。則為福為禍。當視其所行之如何。故爻辭勿疑五字。大可留意也。要知一人之勳名。必千萬人之心力。一時之福利。必千萬日之經營。豫豈易得者哉。飲水者勿忘其源。享祿者勿遺其友。則豫可久。而福可大。此象辭以殷薦為言。而四爻以朋簪作喻也。

 

宗主附注

豫卦主爻在九四。以其為陽爻。全卦祇此一爻為陽。以陽統陰。而在中。有如居中馭外之象。所惜者。陽居陰位。而屬外卦。其勢易孤。其情易散。此豫為怠之原。為亂之本。豫而忘于勤。則自易怠荒。豫而恃為常。則下易離心。皆由此一陽居外卦。而乘陰位也。凡乘陰之陽。宜自卑下。以順陰靜之德。而循柔伏之道。在乾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言其由上而下。可免于咎也。若悖于此義。則必有慢忽與驕吝之害。則易于怠慢之咎。所謂處盈者難也。今豫九四。以一陽而控制全部。其得志可知。徒以六三以下。皆有攜貳之心。六五以外。又生輕慢之志。則大得志者。稍一不慎。必反受其災。災者。相見不以誠。相遇不以信。則雖成功亦難久。故爻辭以勿疑為戒。勿疑則得其用矣。豫之所以異于謙者。正在此疑字。謙則交孚。豫則互忌。即由于一陽在內在外之殊耳。蓋在內則為既濟。既濟尚何疑乎。在外則為未濟。未濟自難孚眾。是在用豫者善為備之。勿使相疑忌耳。

 

六五。貞疾。恆不死。

 

宣聖講義

此豫卦六五爻辭。言本爻之吉凶也。六五居外卦之中。得全體正位。而近于九四之陽。下與六三應。與六二對。皆為陰。而以陰居陽位。為柔乘剛。陰近陽爻。為客逼主。以上陰爻對下陰爻。為重陰。以六三與五相應。為同病。蓋六三亦柔乘剛也。五與六二皆為陰爻。而內外重陰。其象與坤同。唯中隔九四。則異于坤。坤主靜順。震主動奮。六五居其間。兩不相得。在象為陰勝陽。邪陵正。故有疾病之語。以柔乘剛。柔道以貞為正。雖逢疾苦。不失其貞。則得五之正位也。五在中。而數為陽。德屬貞信。氣孚后土。則于疾苦。有可治療之象。于災害。有可解脫之望。蓋土得中氣。德合太和。如人之脾胃未敗。猶能食飲。雖病毋害。故曰恆不死。在事理言之。豫者以愉樂為志。愉樂過度。反為憂患。憂患之易見者。莫如疾病。疾病之來。原雖不一。而其初必自不慎。或忽于飲食之過節。或緣于起居之失常。或為情欲所傷。或為逸勞不當。所謂一時未慎。而六淫間之。厥氣不和。而五邪干之。皆非一朝一夕之故。故病起于豫。豫損其真。而邪淫乃至。豫傷于和。而疾苦斯生。病者不和也。和則無病。乾辭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則可知疾病之至。乖于乾道。違于太和。害于性命者也。乾之正性命。保太和。皆以豫道致之者。故必終日乾乾。自彊不息。少有不慎。性命失其正。太和失所保。則疾病以生。災害以見。是以善養生者。必豫行其乾惕之誡。而守其正保之道也。六五之疾。固由乖于正保。忘于乾惕。而所幸者。得坤靜之教。猶能不失其貞。不忘其中。貞不失。則太和可復。中不亡。則性命可正。是雖疾。恆不死也。六五在震之中。震出于乾。而成于坤。其體備變化之例。其行多疏虞之憂。故傳曰豫怠。謂忽于其變化之時也。若永久不變化。則無所害。六五之疾。由于變化而怠。其不死也。由于守中保貞而反于恆。恆則不變化也。恆為雷風合。乃乾坤得其中也。上震下巽。恰成一男一女。配為三陰三陽。無多少輕重之偏。剛柔奇正之過。故曰恆。謂不變也。能悠久者為恆。得中者悠久。六五之恆。以未亡中也。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恆不死。中未亡也。

 

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義。而見中道之可貴也。柔乘剛。乃變化之源。如以小人居大位。未有不招變亂者。而疾不死。則在中位未失。中道猶存。爻辭所謂貞也恆也。是其不死之由來也。貞為其因。恆為其果。貞則變化不為害。恆則仍復于中和也。貞疾二字二句。貞言爻德。疾指爻用。

 

在爻辭讀。可連恆不死。在釋文讀。宜分貞疾。若細講。恆字亦一句。以古文一字含數義。如恆指恆久。亦指恆常。屬上言。為疾病久纏。屬下言。為往往不死。獨釋之。則為永久不變。皆文中應有之義也。在他卦以內為貞。外為悔。豫則內言悔。外言貞。以豫之難處也。內失其貞。固有悔。外守其貞。亦可免悔。讀者當與六三爻辭合觀。三爻與五爻。同功而異位。三多凶。故易悔。五多功。故克貞。雖關人事。而時位使之。故曰豫之時大矣哉。時所繫之重要如此。

 

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

 

宣聖講義

此豫上六爻辭。明本爻之吉凶。與其德用也。上六已屬至極之地。豫之用且窮。而事之極者必反。物之窮者必變。豫之初三爻曰鳴。四爻曰盱。皆張也。昭著也。向外宣發也。迨至上六。其氣已盡。其德已竭。則前之張者弛矣。明者晦矣。宣發者閉塞矣。故鳴盱者變為冥矣。冥暗也。蔽也。杜也。茫茫然。寂寂然。幽潛之象也。如人夜行。如目盲。如地窟。前進不知其道。唯有昏然退立。此謂之冥。冥者。陰之至也。冥豫者。陰極似陽。豫極反困之謂也。其為時無幾矣。而曰成者。本坤無成代終之義。而竟奮豫之道也。成字當作終字講。不曰終者。豫不可終也。終則無豫。豫皆屬作始之事。有終則豫已盡。尚何豫之言哉。故曰成。

 

言其實豫之成也。奮出者至此止。愉豫者至此窮。怠者至此愈怠。亨者至此不復亨。而豫之業已終矣。故聖人告人曰。冥豫成。明其不可復進也。天時已改。人事都非。欲求再豫。正如盲人瞎馬。逍遙于夜中之喻耳。更何所圖乎。然冥豫者。有所藉也。陰雖極。而九四在前。道雖窮。而餘蔭在彼。則處之者。猶可少緩須臾。善為用者。儘可知難自退。蓋臨巖勒馬者。不遭傾跌之災。見幾先作者。不遇冥昏之苦。則雖窮猶免于咎。重在自革其行也。故曰有渝。渝者變也。革其初心之謂也。夫行豫者。將以快其志于天下也。故建侯行師。德威兼著。祭天配祖。人神共欣。豫之至也。往者不復。盛者必衰。既至冥豫之時。將奚以繼其前烈哉。曰冥豫。即言豫道之已晦塞。豫用之已竭盡矣。欲其無渝。奚可哉。識者本順動之辭。因時中之義。潔身引退。自免于咎。不智者昧于此旨。一意盲行。則咎之來。追悔何及。蓋我不順而自變。天亦將有以變易之。故曰成有渝。言其必變也。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言明必變之故。而促人先自省耳。夫冥豫之辭。與盱豫恰相對。一則有明。一則無見。有明者。尚不可過。以遺後悔。無見者。豈能彊留。以自取咎戾耶。無咎者。言其有咎也。有渝。若就人言。指左右攜貳。遠近分離。若就事言。指時勢變遷。規章改革。皆渝也。不曰變者。以豫本順動。取譬于水之渝。由積漸而至。非驟然改易也。凡豫卦各爻。皆用順進之義。以震之一陽。能領群陰也。然極則變而反于謙。謙以自卑從人為用。與豫之人來從我正對。故至上六。應師謙之志。而自退屈以從眾。若不然。則將變為干戈之爭。蓋豫之對為師也。而己反成行師中之敵矣。當豫之盛。以師討不服。乃豫之窮。將反受師之討。亦一變也。

 

宗主附注

豫六五與上六。雖陰爻。以在九四之外。又係外卦屬震。與下三爻之屬坤者不同。其吉凶亦異。在九四爻之內者。其動易悖于道。在九四爻之外者。其行易合于義。蓋陰降陽升。五六兩爻。得與九四相孚也。故爻辭較前三爻為吉。

 

宗主疏述

豫卦大用。在九四一爻。以一陽領眾陰也。與謙卦同在中爻。而謙之陽爻在內。豫之陽爻在外。在內為含耀葆華。不求外顯。故為謙退之德。在外為抒光發采。務其遠達。故為豫奮之功。一則重道在躬。休乎有容。而天下望之。一則懷才待用。恢乎有度。而天下服之。皆所以為人道之本也。然謙以艮之上爻。退居坤下。為高位自卑。豫以震之下爻。升而出于坤之上。為潛德自發。在君子用謙以善其身。而道德不渝。用豫以善天下。而功業永大。故謙屬于處。豫屬于出。謙重于養。豫重于用。謙宜于下。豫宜于上。謙弘于己。而推己及人。豫裕于物。而利物成道。是謙豫二者相反相成。相須為用者也。在豫之象。居中御外。順勢立功。其事至易。而臨高位。握大權者。恆易傾。挾盈滿。行順利者。恆易敗。則豫之害。過于謙矣。君子因豫之奮。而戒其驕。因豫之舒。而戒其怠。其最要者。欲豫而不可自豫。成豫而不得忘豫。則以豫之一字。固含有二異義也。一為豫悅。以成功為快。一為豫備。以深慮為志。二者義若相反。而實為因果。前者屬樂。後者屬憂。憂樂異情。而豫乃兼之。蓋樂者享其成。而豐功不常見。偉業不長守。是樂極必生憂也。憂者懼其害。而遠慮為成德之本。早謀為達道之基。是憂中固有樂也。人之生也。先哭後喜。物之育也。先屈後展。則豫之為豫。必先憂後樂。始克孚于道。夫坤順而震動。動則多勢。順則多辱。勞辱不免。而豫以成。若畏勞自輟。則功敗垂成。恥辱不前。則事失無志。皆豫之害也。故豫者。必知震動多虞。以乾惕出之。則雖奮不涉于險。卦中藏坎。險之所存。必知坤順多怠。以光明出之。則雖安不乖其守。以卦內坤。得六二正位。

 

有守之象。譬之治道。功業務大。而不可驕淫。心志務安。而不可懈怠。驕淫懈怠。皆豫之賊。故君子慎之。又如人生亦然。脩養亦然。積德累功必求于豫。而待人接物。必處之以和。天道自生。人性所秉。必潛養以固其本。地道多載。人情所似。必弘推以竟其用。則豫者。為世道人心之大綱也。偶未留意。弊害滋生。功業無成。性情皆誤。是不善用豫者也。易經以豫剛應志行四字。明人道之大則。而九四一爻。曰由豫大有得。釋文謂為志大行。尤可見豫之用。貴在志。志必先立必有守。必能大。必能行。有守則不至傾。能大則不至困。立則順而不辱。行則動而耐勞。勞以不勞。辱以非辱。豫之成矣。人道之全矣。夫豫之為用。乃順天地之道。自然之義。而施行者。非人為也。易彖辭特揭出時義二字。即明指豫道之大。而教人有以知豫之用也。此時字與中庸時中。論語時習。使民以時。孟子不如待時。時字之義相似。即自然而然之意。譬之夏葛冬裘。時也。陸行水渡。時也。日作夜息。時也。推之如父慈子孝。君義臣忠。夫和婦順。亦時也。推之如盡己以忠。推己以恕。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莫非時也。蓋非其時。則不可行。非其時。則不得其用。雖有智者不能使之明。勇者不能使之行。

 

仁者不能使之服。慈者不能使之愛。則乖時之咎也。乖時即違天悖道。此豫之順動。而釋為時也。時之真義。恰如日之光照。地之高下。歲之冬春。日之所照。光亦異焉。而恰成其用。即時也。若夏日而得冬之寒。秋日而得春之溫。皆非時。非時則物失其生成。則天道乖矣。地道敗矣。非時則人事不齊。物力不備。更何豫之可言。故豫以時行。志以時大。動以時成。功業以時建。建侯。時也。行師。時也。殷薦。時也。配饗。時也。何莫非時之所為哉。時義在各卦所同重。而豫尤著。以豫之本用全關乎時耳。如言豫悅。必有其可樂之時。言豫備。必有其宜憂之時。果失于豫者。必有其受害之時。得于豫者。必有其成用之時。皆不得離時也。天道尚以時成。地道尚以時明。而況人乎。而況物乎。而彖辭以刑罰為喻。亦指賞罰必以時也。時即順動。順動即時。時至則豫至。時行則豫行。天下之大。萬民之眾。同生此時。息此時。則何人不可治。何地不可安耶。故豫之用。唯在知時。時樂則歡娛非怠。時憂則勤苦不勞。失時者。則非怠必勞。非勞必辱。悖道而動。逆天而行。欲不勞辱得乎。故曰豫之時義大矣哉。

 

宏教附注

宗主此文。申明豫之大用。而所含尚多。蓋豫卦合于道用。全在九四一陽。而用之不得其時。則害亦在此一爻。譬如靜坐。引丹田之陽外出。果勉彊行之。必反生病。即未能明順動之義。而失時之咎也。故在豫既欲其升。又須防其亢。既欲其順。又須戒其怠。以陽已在外。其志易洩。內無堅貞之守。必至一洩無餘。故用豫者。必戒于始終。切不可初勤終怠。以豫之志固易怠也。細繹講文自明。

 

隨卦震下兌上

 

宣聖講義

隨之象。上兌下震。震動而兌應。為上下相從之義。全卦三陰三陽。陰陽數同。而上下不均。在下為震。以一陽初動。主陽氣之長。在上為兌。以一陰居上。主陰氣之消。兌消則為乾。震長亦為乾。雖三陰三陽。若二氣平均。而實則陰消就陽。應以陽為主。陽以乾行。震應乾。而兌應坤。坤順承乾。兌亦從震。故曰隨。言隨乾化也。二陰居內。二陽居外。陽德主洩。而陰在其上。陰德主藏。而陽在其下。是動靜相和。剛柔相濟之象也。震之一陽在下。其志尚進。而得兌之一陽。為之維縶。

 

兌之二陽主散。而得震之二陰。為之牽挽。相輔成用。相錯成文。兩者志趣雖殊。性情易洽。故為隨。蓋震為長男。兌為少女。一長一幼。志殊而德不相比。兌遜而震傲。兌弱而震彊。是以兌恆隨震。乃陰從陽之大則也。陽者正也。從正則道大而用光。功弘而德美。此隨之四德俱備。有同于乾也。卦之備四德者。皆如此例。而隨尤著。則以震兌之近乾也。震當主器。乾之所重。兌為弱息。乾之所憐。二者皆近乾。而卦爻配。合恰得歸于乾。是隨之用。乾所出也。故四德之全。亦與乾同。凡三陰三陽之卦。如泰否。既未濟。其最明著者。上下平均。剛柔適應。乃乾坤坎離四正之卦。相交錯而成者也。他如咸恆損益。噬嗑豐各卦。則為四正與四隅交錯而成者。其上下不均。剛柔不應。則其用亦相殊。德亦自異。唯隨與蠱為相對卦。蠱為艮巽合。乃少男與長女。恰與隨相對。蠱為巽宮歸魂卦。隨為震宮歸魂卦。其所變之位次亦同。蠱則二陰居外。二陽居內。一陰在下。一陽在上。陽反從陰。剛反隨柔。則以柔大而剛弱。陰長而陽消也。故蠱為陰勝。為暗昧。與隨之陽勝光明者。正相反。此在隨為得乾之用。而蠱為得坤之用。隨為上下相順于正。蠱為內外相比于奸。以易道尊陽崇正。則隨為吉卦也。隨之反為歸妹。歸妹亦陰從陽。而陰道窮。以歸妹上震下兌。陰居陽下。而陽有遣陰遠離之意。名歸妹者。言震遣嫁兌也。兌震一男一女。

 

而非配偶。不似咸恆。咸恆以長女長男。少女少男。兩兩相得。故比之婚姻夫婦。隨歸妹與蠱漸。則一若姊妹。一若主僕。以剛柔之數有差。而尊卑之級以別也。在隨與蠱。以事言為正變。以人言為主從。以道言為正邪。以德言為剛柔。皆由陰陽消長之殊也。隨之下剛上柔。柔能順剛。雖上下不侔。而內外相應。陰所悅者陽。陽所親者陰。此隨下動上說。內剛外柔。孚于道用。合乎人情。四德以全。道行于天下。乃卦象為之也。夫隨繼豫者也。傳曰豫必有隨。此義人多未明。蓋豫之用在順動。順則為柔。柔則易悅。動則為進。進必以剛。剛進而遇柔悅。是隨之所由來也。震。動也。剛也。兌。悅也。柔也。豫以九四一陽克率眾陰。陰以從陽。剛以化柔。陰柔既化。理數乃孚。而其變為三陰三陽。兩得其平之象。自泰否至此。實乾坤再錯之一度也。雖卦非出乾坤。而內含乾坤之象。亦猶泰否之交互也。隨以象泰。蠱以象否。其不同者。乃錯非交。交則為正。錯則為變。是隨與蠱。乃乾坤之錯。而泰否之變也。故二卦以變為本。而變之最著者。即由謙豫之一陽五陰。變而為三陽三陰也。謙豫得其正順。而道以平。隨蠱承其變動。而道以廣。則隨蠱一正一邪。一善一惡。相形成用。而後世情益顯。人心益明。而道乃益複。用乃益雜。此作易者。體會其變。揭櫫其故。欲人知道之不可久。而用之不可窮也。故豫之後受以隨。隨生則豫盡。隨行則豫窮。豫以順動。而持其常。隨以應變。而革其舊。傳曰隨無故也。故即故舊。變則更新。豫變成隨。是世道將新之象。無故云者。謂豫之舊制。不復存留。而隨之舉措。皆從改創。或曰無故者。無親也。以震陽剛。而翕服陰柔。有滅親之意。然非其本義也。故者久也。無故。未久也。以隨之德同乾。乾本天道初建。混沌始分。其非久有可知。隨以豫變。而大異于前。亦有初創之意。且故者即經歷也。俗曰事故。故猶過也。已往之事皆故也。隨以變生。而刪除往事。本剛動之德。致更張之功。其道頗宜。其時亦合。故曰天下隨時。時至則變。時至則新。既曰隨時。自非守舊。凡稱時者。必指新言。豫之時義既窮。隨時之象以啟。則隨者。乃與眾俱新之卦也。

 

宗主附注

隨為兌震合。乃陰陽平均之卦。而陽與陰接。陰能從陽。故名隨。以隨字義言。如小兒之隨尊長。僕從之隨主人。相陪于前後左右。若近若離。似合非合。與泰否既未濟各卦迥異。類同于咸恆之象。則以陰陽爻交錯。而未勻配也。兌為二陽一陰。陰在上。震為二陰一陽。陽在下。在陰陽數言。為相對。在上下卦言。則不侔。而有尊卑先後之殊。主從左右之別。故名曰隨。隨乎正也。陰陽皆得正位。亦與既濟相似。而其用不同。又與否卦相類。而其道不一。則由初上二爻之陰陽。不相悖。且相得也。陽升陰降。初終相濟。故也。故隨為四德俱全之卦。而辭多吉占也。

 

隨。元亨利貞。無咎。

 

宣聖講義

此全卦彖辭也。易卦備四德者。除乾坤外。唯屯臨無妄革與隨。則其用得乾坤之正。或其備也。隨之為義。有隨和隨順隨率之異。隨和者不著是非。聽人所為。而附和之。隨順者。順乎道理。毫無改背。以遵行之。隨率者。盲從故同。曲意逢迎。以苟合之。皆隨也。隨和為上。玄德無聞。大道不辯。渾然從同。以體太和。其義與和字相近。蓋本乎天性。而得其全者也。其次為隨順。順正以動。舍己從人。建中立極。孚于天時。行其道。履其則。以終以始。無過不及。此明乎性情。而得其正者也。最下者為隨率。有知無知。善惡不分。為正為邪。苟合是先。巧言令色。媚己悅人。而趨利取盈。滑稽突梯。如婦人僕役。唯唯否否。此全蔽于情慾。工于趨避者也。君子所羞。志土所恥。名曰詭隨。乃隨道之污也。而天下之釋隨者。多誤認焉。蓋隨一也。順天者得其道。順理者得其德。而順情者徒得其咎耳。故隨為全德。而人道必自利貞始。利者義也。貞者正也。正義不明。而言隨。未有不取咎戾者。此隨之大用。以四德之備。而咎戾之免。為準則。否則非隨之道。將受其害。君子審諸。

 

隨字又含遂字意。隨猶遂也。遂其生成。使之順遂。遂者成也。故隨有玉成之義。即順以成之也。乾為大生。坤為代成。生成者乾坤。遂之者隨。生成必因天時。必因地利。隨亦包具其用。而在人事。則以時宜為先。隨者隨時而致其成也。隨時而予以利。隨時而得其宜。斯無悖于隨遂之義。此隨之四德比乾坤也。隨以包含一切。而致其用。為利為宜。其道必大。臨者大也。而隨有同于臨。隨以順時成德。依天地之生成而遂之。體萬物之長育而成之。成者屯也。而隨有似于屯。謂屯初生之象。臨已長之象。初者得其成。長者致之大。皆隨之用也。隨以正為本。順正守道。以發為德業。居貞盡利。以底于元亨。則內有其誠。外著其善。誠善者。無妄也。而隨有媲于無妄。隨以變為主。順變不拘。因時立義。求宜為志。孚利為行。不泥于舊。則德日新。不執于故。則道日進。新進者革也。而隨有取于革。謂隨合震坤之德。秉乾兌之功。震動以伸之。兌悅以易之。萬物同伸。而天下樂易。故有近于無妄與革也。無妄得其誠。乾惕之義也。革致其變。代終之義也。震出于坤。而附于乾。兌出于乾。而歸于坤。一剛一柔。一陰一陽。合之為用。乃通乎常變。乾坤為生成之母。震兌為長育之機。二者德同志合。故隨。隨卦之辭。皆本此義。而其進也以漸。則風山漸。乃卦中之互象也。漸以進。則變不失其道。新不乖其舊。猶震兌之出于乾坤。而其德用不違乾坤也。

 

故六畫之陰陽同。唯錯綜異。異者用也。同者本也。百變不離其宗。隨之道也。譬如天時。一歲數易。而年年如故。譬如地利。四方互殊。而處處有同。則隨之道所著也。元亨則通于天下。而無不宜。利貞則應于事物。而無不便也。隨時之義大矣。隨時者。順變也。順變不睽于正。道與革同。革為變之大而顯。隨為變之約而隱。則時有未至。事有或宜也。用隨者。不可及革。用革者。不可及隨。傳曰。隨無故也。革去故也。一無一去。輕重自殊。無者漸。而去者突。無者緩。而去者急。無者如忘。去者如斷。忘必以漸。斷必以速。用隨者。必參屯生艱難。臨大寬洪之義。必循無妄誠實而正。革改新而中之道。以兼此數者。方能竟隨之用也。故彖辭如此。

 

彖曰。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宣聖講義

此明釋隨卦全體大用也。剛來而下柔。柔字或屬下句讀亦可。以隨卦之初爻為陽。而四五兩爻亦陽。陽主升。故曰來。陽在外。而初爻分處于內。是能下也。陽為剛。德能下人。以柔用也。內卦二三爻皆陰。而隨初爻動。以與上爻應。是柔之動也。陰本降。而內卦二三爻乃隨陽升。上爻雖極。而下與五四兩爻交。是相得也。相得為說。說同悅。

 

以相愛悅也。故曰柔動而說。若屬上句。則謂剛能下柔。若屬下句。則謂柔能隨剛。二者一義。不外相交相濟而已。初爻之陽以動。而得上爻之陰為悅。在數言。為初剛終柔。在事言。為內剛外柔。在道言。為體剛用柔。不外于交濟之義。交濟。既濟卦為大則。既濟六爻。三陰三陽。陽居陽位。陰居陰位。相次成序。一絲不亂。故曰既濟定也。言其次序有定。剛柔調濟。不相犯也。隨卦異于是。而初爻為陽。上爻為陰。亦協其位。內得二陰。外得二陽。互為調配。亦孚其道。雖內陰外陽。有乖至數。而初剛終柔。足概大用。是亦為交濟之卦。而名曰隨。蓋如六位皆協。則名濟矣。以有彊弱之差。次第之別。而能相攜相抱。故名隨。猶行路者相先後也。隨者必相得。必相需。得則為合。合則為大。需則為慕。慕則為亨。蓋其用弘。其道通也。既大且亨。而上下不失其正。即六二與九五也。二者卦之正位。乃乾坤本德。得正為守。是即貞也。貞以守正。亨以致用。大以告成。天下隨時。而無咎矣。隨時之義大矣哉一語。總括隨道之全。而明隨用之妙。蓋隨者。必有所憑依。如幼隨長。弱隨彊。寡隨眾。卑隨尊。必有率者而後隨之。若無之。將誰隨乎。隨人者賤。隨力者辱。隨事者鄙。隨物者惑。皆非隨之大用也。唯時為尚焉。時者無窮而有序。多變而不紊。有用而通。無方而大。如天之四時。天道且隨之。地之四極。地利且隨之。隨之以成其用。違之乃背其道。

 

故以隨時為隨之用。而天下無不隨之矣。且隨時二字深義。不獨指時之宜。而在時中。蓋時中乃時宜之本。即元亨利貞之利也。利以和義為本。義為事宜。即無不宜也。凡宜于此者。不宜于彼。曰利則可。非義之和。宜于今者。不宜于後。曰時則可。非時之中。中和天下之達道。時中隨時之要旨。苟非時中。實偏于一端。必受其害。故時以時中為本。而隨之用如之。大扺用時。多拘于近。而忽于遠。執于一。而忘其他。則時之效不廣。非隨時之義也。故必以天下隨時為言。天下隨時。無不隨矣。隨時而道成。而德至。天下亦成道至德。此元亨之所著也。隨時為應變。而不徒順變。為利用。而不徒致用。即廣狹之辨也。以隨之大。有類乾坤。則其為用。亦當如之。

 

宗主附注

隨者。順從也。附和也。以陽為正。而陰從之。以剛為中。而柔和之。故名隨。蓋以卦中九五六二兩爻相應也。九五為外正位。與乾同。六二為內中爻。與坤同。是能得乾坤之道者。故備四德。然隨處變故。而易離經常。內含巽卦與艮卦。為風山漸。有浸潤之象。如失其道。則附庸于人。而無自主之權。浸至流連忘反。猶江河之日下。不可復止。故其敝為詭隨。詭隨。小人之道。曲從阿附。以取悅于當世。脅肩諂笑。以爭媚于大人。遂乖隨之義。而必受其咎。是隨之咎。

 

由于不善用之。即王良所謂詭遇者也。以其迎合物情。而不知時務。則雖得志。亦不免于咎戾。此君子之所戒也。要在處變而不違時。順時而能應變。中有所主。百折不回。大而能細。一貫其道。則無時不適。無事不理。故曰隨時。即不為固拒。不為曲從之謂也。相時而動。見機而作。以坤之順承。乾之乾惕。為行止之本。則所如無不合矣。此用隨。宜明隨時之義。而戒詭隨之行。學者識之。又曰。隨為剛柔交互之卦。剛以交柔。而柔能從剛。是相契以誠之象。剛不陵柔。而柔克濟剛。是相愛以德之象。故在內能自固。對外能自彊。而天下順之。萬民服之。其道至矣。而用之或有害。則以隨之過。反為比。比乃水與地合。以一陽升于上。而下沉浸于陰也。隨由豫變。亦易類于比。比則非交互為善。乃朋比為奸。此由隨之敝。在不勝其柔。即震之德不勝兌也。其次則為蠱。蠱以山風合。以陰大而陽稚。陽被陰惑。不克自振。兩相蠱惑。而為奸宄。以成其私。隨之反即蠱。用之不及。則退為蠱矣。此亦隨之敝。而由陽剛不振。失其貞正之故。致為益者反成損。為泰者反成否。皆味于隨之正用也。隨之正用在時中。時而中。則無敝。蓋陰從陽失其中。為大過。過則類比。陽交陰失其中。為不及。不及類蠱。是皆知有隨。而不知時中之義。徒以隨附交結為用。而不擇邪正順道者也。故其至。

 

必受其害。所謂咎也。咎在徒隨而忘時中。徒順而忘正義。是以彖辭稱無咎。而釋之以隨時之義。可見聖人垂教之至意。咎豈天道所予哉。悖時即違天。失中即逆道。此所以有咎也。苟明四德之義。而達時中之行。更何咎之可言哉。故隨之咎。人致之也。

 

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宣聖講義

此釋卦象。言隨時之義。明人道之一也。隨時者。以人順天。以事依時之謂也。澤中有雷。陰中有陽也。雷升于澤。陽出于陰也。澤為低窪之地。雷乃升騰之物。澤有潤物之用。雷成雲雨之施。二者升降雖殊。功用相倚。為類雖異。為道則同。故曰隨。言隨從而見其德用也。隨以隨時為大。時以成用為本。用以及時為先。不關于事者。不足名用。不見于用者。不足名時。不合于道者。不足名德。德也。時也。用也。事也。一以致之。曰隨時。蓋人道不得背乎天。違乎時。以生息也。此象辭嚮晦宴息。明釋隨時之義也。人之生也。有作有息。不可闕一。乃體天也。天有日月。有寒暑。有晝夜。人有起居。有動靜。有作息。一也。未有久作不息者。亦未有息無其時者。天之寒也。日之夜也。皆息之時。人亦如之。而最著者。一日之時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之常也。既作皆興。既息皆默。制之定也。人道依天立制。以教天下。則天下化之。無不隨時。一人隨時。一方隨時。一事隨時。一物隨時。推之天下皆隨時。則隨之道成。隨之用見矣。故君子因隨而定其作息之制焉。不曰作者。言息必有作也。息之時定。則非息時。皆作之時。古文簡而義賅耳。嚮晦者。宴息之時。即一人一日工作且畢之時也。嚮晦有二義。嚮與向同。俗亦作晌。或曰向午。或曰向晚。向晦者。午與晚也。向午則食。向晚則寢。食有食時。息有息時。總稱之曰宴息。宴安也。食也。作既至時。乃食乃息。以體天道。而節人之勞逸也。或曰向晦者即向晚。天晚歸息。故曰入宴息。言非天晚。常在外勤勞也。義無大殊。不過農民耕種。往往稱一日。或半日。或一憩之時。曰一晌。或半晌。晌即指工作休憩之時。大抵農民耐勞。必待晌始休憩。而有竟稱為一晌者。又有稱一日所能耕畢之田。為一晌者。皆指休憩之度言。各方微有別耳。向晦入宴息。指為一日安息可。指為午食晚息亦可。總不外因天時之早晏。定作息之制度而已。宴與晏亦通。宴必晏時。無非節其勞逸。順其生成。使得天時。而合人道耳。至說者謂宴息必向晦。似專指農工。則泥也。宴息二字。不獨為一日言。即學者息游。亦宴息也。脩者靜定。亦宴息也。勞者有休養。苦者有安慰。何非宴息之義。不過經文舉一日之制。以概其餘耳。人之生息。必依天時。必賴日光。必避暮寒。必防過勞。必戒夜行。為以育其體。且養其德。和其性。且調其情。亦不外本乾道變化。正性命。保太和。乃利貞之義。宴息即利貞之事。此隨之德用。取法乎乾也。

 

宗主附注

隨為乾坤交錯之卦。而異于泰否。則以兌震為乾坤之變也。兌震各得乾坤之數。合之成一乾坤。分之則為兌震。故可視為乾坤錯雜之卦。而非乾坤交互之卦也。然錯雜者為位。而其道仍交互也。故名為乾坤之交。即泰否之變也。凡各子卦。交互而成三陰三陽者。皆如此例。皆稱為泰否之變象。泰否異類。陰陽至情。而隨之六爻。上下交錯其位。來往回環其途。則為類有同有異。而致用亦有同異也。隨象雖錯。而分配得宜。數雖雜。而調劑得中。故為吉卦。能體乾坤之道。以通常變之德。故曰隨時。時自天成。稱天時者。多包地利。此隨之四德具備。而能順天時。以應地利也。然彖但曰隨時者。尤重在天道。蓋震長子代乾。兌少女親父。最得近于天。而克孚于乾時也。故象以嚮晦宴息為言。亦順天因時之意耳。又曰。隨卦之用。所包者廣。而象辭獨以向晦宴息為言。是中義理。人多未明。蓋古時物質簡陋。測時驗日。唯憑日之晦明。作息飲食。唯依時之早晏。故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中而食。入夜而寂。皆時時流露于談笑中。為以適人之生存。孚天之氣候。節勞逸。

 

則養其力。順溫涼。則保其身。定起居。則動止有度。而易防奸。明工作。則勤惰有稽。而易興業。官上制之為法。民人守之有常。舉國從之。不失其時。天下聽之。不遠于道。故人生與天道相合。物業隨時令以成。視為固然。莫知其紀。則皆古聖人之教也。而易特著其例焉。治曆明時。為一歲之計也。尚晦宴息。為一日之計也。論語所謂使民以時。尚書所謂敬授人時。皆此旨趣。大之則盡人以合天。而返本復始。小之則法天以為人。而保生善身。皆不得不明于時。此隨時之義之為大矣。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百姓日用而不知。此所以謂之大。故隨時之精。推于體天立極。位育無疆。而其粗。則起居飲食之事耳。舉細足以明巨。著易足以知難。隨象辭之謂乎。故向晦者。天道之自然。宴息者。人事之節制。天道不變。人事順常。天道無窮。至誠不息。天道往復。作息有時。此易之含有三要義。不易。變易。知易。而皆見之于隨卦也。隨者順變以為常。因常以達變。變而不變。不變而變。此隨時之義。而序所謂為無故也。正如日月代遷。旦夕交遞。無一時之舊。而無非常。無一刻不在變中。而無由見其變象。此則隨之真意趣。亦象辭所含之真竅妙也。

 

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宣聖講義

此隨初九爻辭。言初爻之用也。隨之初爻。即震之初爻。以震奮之象。乘剛陽之動。位雖在下。而升進之勢。前途未可量。故以官稱。官者在位者也。初爻上與九四應。而皆剛。官位甚隆。祇以六三六二兩爻為之阻隔。其升進必有變。渝變也。越也。渝其初志。變以相從之道也。而陽德方新。剛能柔用。則仍為吉。以善保六二之中位也。貞吉者。以貞得吉也。處變之道也。順靜而不失其正。則為貞。貞則吉矣。初爻居下。本地位也。順承從上。利貞之德所著也。故有貞吉之占。以震之一陽。志在向外。陽升而好動。雖有貞吉之訓。卻非株守之論也。故曰出門交有功。言其進必得志也。交。近指六三。遠指九四。一陰一陽。相輔成用。曰有功。即有成也。蓋初九居則宜貞。進則有成。行止不相類。正以隨之為變。以時為貴也。有渝二字。明指多變之秋。貞吉則有守。有功則有為。有守有為。乃蓄德之士。而乘時之才也。要在內不失其貞。外得其友。內外相倚。所如必成。此隨初爻之妙用。恰與卦象孚。讀者可細悟之。總不外上所云作息有度。行止得道而已。隨爻辭稱貞吉者。必先自守貞而後協吉。以地位宜貞也。隨初九本迅奮之勢。懷飛騰之志。不甘人下。固所難免。而以二三兩爻之陰間之。所居又在下位。乃潛龍勿用之際。其不宜急進。亦數理使然。應以貞自守。而後占吉也。貞者正也。內卦以二爻為正位。二為柔。

 

則宜以剛用柔。剛以從柔謂之貞。比之烈女。外柔內剛。不失其節。故稱貞。今初九進而從六二之德。以全其貞。則其為吉可知。

 

象曰。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言官之遇變。當擇正是從。不得貪戀祿位。以失其節也。或曰初九性剛。不隨二三之柔靡以求合。故曰貞吉。此在他卦之辭。或有是義。若隨卦取上下相隨之義。非自別于二三以獨行也。二三皆柔。而二為中位。初以從二為正。況合乎剛用柔之旨。宜以從中位為貞。蓋從中位。乃易卦大例。而隨特揭出者。因時有變也。人情遇變。多不知所從。而隨聲附和。是蹈于詭隨之弊。非貞也。故爻辭明告。以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句中略一功字。蓋初九居有為之時。苟不違于正。則功可立致。以二三兩爻皆喜近陽。而二爻正位。倚畀尤殷。果出而為之盡力。其功必大。故曰功不失也。或謂不失者無過也。其義亦通。蓋有功則無過。如危急之際。有靖難之功。其行止雖略于細。而不得見責譴。則因功足蔽其過也。或以不失為不失所隨。則意近牽彊。釋文固明言從正而得吉矣。豈復有失乎。蓋所居既下。無自主持之權。所藉者微。無自表見之勢。必因時會而得交孚有功。必因貞固而克順從正位。方合于其用。既以有渝之時。

 

又得從正之吉。則其所交有功。己之功亦不失。所謂從人貴也。終不越隨時之義耳。有功指人。不失指己。雖非因人成事。實為附驥得展其才。雖異徼倖成名。實係乘時得竟其用。此所以為吉也。

 

六二。係小子。失丈夫。

 

宣聖講義

此隨六二爻辭也。與六三係丈夫。失小子。辭相表裏。即明二三爻之用。並相交以成其德也。六二居內卦之中。得位之正。而以陰乘陰。重柔無剛。其德不充。尸位無能。其道不大。故其用侷促。顧此失彼。與六三略同。而兩爻一則曰係小子失丈夫。一則曰係丈夫失小子。辭旨頗深。人多未得其解。係者連屬也。牽覊也。以其位所近者為相得耳。陰樂近陽。柔樂近剛。二三皆陰柔。而所在地位不同。所接之爻亦異。故其得失相反。六二之係小子失丈夫者。以重柔之德。雖居中位。不稱其職。有悅于細人。而不願近君子。因初九之相從。遂相與維縶。以成一系之象。故曰係小子。小子指初九之陽。為德尚微。為道尚疏。有比于稚弱童騃之象。而六二喜近之。樂其馴而不我忤也。然隨卦之陽爻。外有九四九五二爻。九四近三。與六二比。九五居中。與六二應。皆有剛彊之德。弘遠之道。尤以九五類于乾位。得地乘時。其勢不可嚮邇。與六二內外匹敵。本宜相從。而中隔三四。三為陰。四為陽。

 

一逆一順。為之梗阻。故曰失丈夫。丈夫指九五。以其用大而德充也。然六二之志不在此。不願與勝己者處。故寧係小子而失丈夫也。丈夫猶魁偉奇傑之人。不易羅致。不易驅使者也。六二地位所限。遂得此而失彼耳。

 

象曰。係小子。弗兼與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言不得兼有之耳。與即相與。猶相得也。與六三正同。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宣聖講義

此隨六三爻辭也。六三以陰加陽。而居中爻。得九四之協和。其道較大。其德較充。其用亦較廣。故其辭勝于六二也。雖以上下剛柔異志。亦如六二不能兼得。而變為係丈夫。失小子。與六二恰相反。丈夫亦指四五兩爻。小子仍指初爻。以六三居內卦之終。接外卦之陽。以性相從。而得相與。因六二之故。遂與初爻相失。是六二所得者。六三則失之。六二所失者。六三則得之。其不能兼得。則同。其所得所失。則異。亦以地位為之也。然六三陰加于陽。又鄰陽爻。居人爻之地。而與既濟反。與未濟相類。陰陽失道。剛柔失宜。雖接于陽。而難得其和。

 

其行宜慎。其德宜貞。故曰利居貞。明其位之多凶也。然以樂近于剛陽。而得九五之比。九四之助。其所獲益最多。故曰隨有求得。得字或連利字讀亦可。蓋文中略一利字也。言隨所求而得利。其義恰如初爻之交有功而得功也。六三以志在得陽。而近于九四。又繼之以九五。五四相與。其利孔多。此隨有求而得利也。隨卦皆以相隨為用。六二六三。隨進而竟震動之功。雖得失不同。而其有得可知。六三處地較宜。因時致用。剛柔相濟。故有求即得。而最要者。則在居貞二字。以得失關乎數。而福禍恆相倚。相交者。情之切。相厚者。誼之至。皆在于誠之孚也。居貞者。不以求之易得而貪也。不以利之可求而侈也。蓋六三之用非全。雖得丈夫而失小子。即可見得失猶參半。若不自慎。得亦失焉。故以利居貞戒其貪侈也。內貞外悔。卦情之常。而隨尤明。初曰貞吉。此曰居貞。其義一也。

 

象曰。係丈夫。志舍下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與六二相參。已詳前講。下指初九。舍下者。以近九四九五。隨而上行。遂舍初爻。不復下顧。故有係丈夫失小子之象。陰以從陽。柔以順剛。乃道之正。德之常。是以有利居貞之占也。利言其用。貞言其德。德用具備。而下卦之震。大用已成。此後則交兌矣。

 

六三九四居全卦中爻。兼內外之用。內止于震之六三。而其德為貞。外起于兌之九四。而其德以通為尚。是時位之異也。震本陽動。而利居貞。以在內也。兌本陰柔。而尚亨明。以在外也。所處既異。其志乃殊。況六三九四。一剛一柔。本體固別。一上一下。遭遇又差。則六三所宜者。九四所否。六三所貴者。九四所不孚。此隨時之以順變為用也。變者有時位之殊。有性情之異。有事物之差。有本末之別。而皆以適中為利。孚用為亨。故六三之居貞。至九四則大變矣。

 

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宣聖講義

此隨九四爻辭也。九四既居外。而其德剛。則非靜默退居之時。而有進取遠大之志。此爻辭稱為有獲也。在六三居貞為利。而九四以貞凶。其相反如此。大抵卦用貞無不吉。獨此云凶者。非貞之咎。乃時之乖。以九四藉震動之勢。得時位之隆。正宜發皇經綸。光大事業。以安天下。育民物。所謂立功之日也。若畏縮退避。尸位而無所表見。優游倫安。荒職而意圖己私。是違天負民。瀆位棄職者。其凶可知。然所謂凶者。正以其得位也。得位必乘時。時與之而弗為。位居之而弗惜。貪天而不求功。苟安以喪其志。斯乃凶矣。非貞之咎也。不當貞而貞之過也。譬諸天道。當春陽之時。而無生育之功。乃仍如閉藏之季。以安于枯寂之境。是失天德。而背時政也。其凶之至。亦可知已。有孚者。德之盛。道明者。時之隆。有得于天。則天下從之。有明于道。則天下順之。此功業弘大之日也。隨而致之。更奚咎哉。隨卦各爻之辭。唯九四爻明著隨字之用。以隨有所為也。有所成也。將以行道也。立德也。將以致功也。豈徒隨哉。若為免禍而唯唯否否。非隨也。若為僥倖而旅進旅退。非隨也。隨人而無害于己。隨眾而有造于眾。方謂之隨。故隨九四明指其效。在有獲有孚。明道明功。非然則奚取于隨。隨之本義。因時立德。因位立功。而皆歸于道。道在則天下莫不隨之。以我隨天。天亦隨之。以我隨人。人亦隨之。非隨天隨人。乃隨道耳。辭曰有孚在道。下句省一道字。言有孚于天。有孚于人。實有孚于道。有孚于道。天下無不孚。天下皆孚于道。則道大明。道明則德立而功成矣。此九四備述隨之真用。而特揭一道字。以示其網領重在此六字。六字三句。其義相續。而益精弘。有孚者亨也。在道者。元也。以明者元亨之至。而兼利貞矣。不曰利貞。而曰元亨。不言元亨。而言孚明者。以隨四德具備。而用有先後也。唯有先後。乃下卦先利貞。而上卦及元亨。元亨固由利貞致之。不過至上卦。已非徒言利貞之時。故曰貞凶。以徒貞而無元。其道將絕也。此即貞下啟元之例。而關鍵在此二爻。故六三以居貞為利。而九四以明道致功也。

 

象曰。隨有獲。其義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而見九四之真用也。恐人誤以貞凶為不可貞。故曰隨有獲。其義凶。言貞凶者。由有獲而來。若無獲。自宜貞。今有獲。或在其位。或逢其時。則有為之日也。故曰義凶。言含凶之機也。譬諸匹夫懷璧。以致其罪。設無害于道。又奚罪耶。曰其義凶。非真凶也。有獲者。必有孚。有孚而在道。必有功。此天所予。人所歸。時之會。位所賦也。九四之有獲。將以成爾功。而六三之居貞。反足害爾德。于是隨時之義大明。而順變之才斯貴矣。譬之一日。當日中必動而作。不得宴息偷安也。九四之貞。即猶晝寢。非怠荒。即病矣。此所以為凶也。時貞則貞。時不宜貞。則貞為凶。貞尚有凶。況失時之不貞者乎。在六三居貞之利。時也。若違時失貞。其禍更甚于九四之貞。二爻皆關人事。故言之特詳。讀者當細繹之。

 

宗主附注

隨卦之用。在順時應變。與他卦有守不移者不同。如在六三。以貞為利。九四則以貞反凶。其內外行止。全不相類。乃時位之殊也。所謂易地皆然之義。必依其所處。而定其所為。如禹稷顏曾。道非不同。而處地有異。禹稷在位。則憂人之憂。樂人之樂。顏曾在野。則閉戶自足。避禍自全。其德無異。其行不類。此即隨時之義也。居則獨善其身。不必為他人謀。出則兼善天下。不得徒為一己計也。此用舍行藏之道。乃有所貴也。學者于此最宜注意。 夫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伊尹曰。一夫不獲。時予之辜。其志未嘗有異。其行則不同耳。又曰。隨卦分內外。內以六二為正。外以九五為正。合之則以九四爻為中位。以主全卦。故六爻中。僅九四一爻。明著隨字。而詳述其用。讀者通九四之義。即得隨卦全體之用矣。蓋九四雖非主位。而得權勢。以隨之精義在于隨。無論隨人隨事。隨上隨下。皆隨也。非以自身為主。故正位不主。而九四反變為主。此即隨之妙用也。九四近乎九五。應乎六二。上下內外。一身兼之。所遇既隆。所負尤重。故其行止。關乎全體。在前有如宰輔三公。在今有如元老議會。皆所以輔弼成治。掌握權衡者也。一人之下。萬民之上。總理樞機。關繫安危。其重要可知。而乘時以行其道。因勢以達其德。不隨眾而不違眾。隨君而不逢君。方能應天順人。弭亂致治。故有丈夫之喻。丈夫者。猶英傑奇魁。不與庸俗同也。九五尚重託之。以成垂拱之治。況其下乎。至九五雖居正位。而無所為。以有九四代為之也。此即隨之微義。隨無不隨。上下相隨。無一獨主。九四特出乎眾。猶有上隨九五之義。此其所以相隨而成用也。讀者于此。要認明耳。

 

九五。孚于嘉吉。

 

宣聖講義

此隨九五爻辭。言本爻之用。而明示其吉也。以九五得乾之正位。為全卦之主。當位乘時。其吉可見。而曰孚于者。以能隨時也。凡稱孚。皆本中孚之義。皆依乾之保合太和之道。孚即和也。合也。九五居正位以臨天下。乘時以御四方。其孚可知。孚于天。孚于人。孚于一切。而無不孚。故曰嘉吉。嘉亦吉也。重言之。明其為元吉耳。元亨之所合。故曰元吉。嘉者亨也。亨以嘉會成禮。此云孚嘉。足見隨九五當復禮樂之盛。重逢文明之世。是在天運所際。而視乎人事之應耳。爻辭僅述其占。未著其事。以五六皆天爻。天道為先。人果應之。其效立見矣。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義。而見占吉之由來。位正者。德必正。時中者。道必中。此在天道之光明。而見時運之泰昌也。若隨時之變。以達于是。則夏之仲康。周之宣王之謂也。順變以成其德。因時以立其功。得九四之賢輔。而孚天下之殷望。其功業可知。是在當之者之順承耳。

 

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宣聖講義

此隨上六爻辭也。上六居隨之終。為兌之上。兌卦之用。即在此一爻。與震卦之用在初爻。其義正同。兌之上爻。既為兌用之主。亦為隨卦大用之終。隨以隨順為義。而以成功為志。各爻相隨。以迄上六。其行已窮。其事將終。是用告成之時也。猶行路者達其地。作工者終其日。已不再進。則必有所止焉。止于此。以結從前。則計功之時也。故爻辭曰拘係之。乃從維之。言相隨前進。至此不復往。遂相率以留止耳。拘係者。猶繫罪人。不許私逃。猶留嘉客。不令他去。即束縛之謂也。為道已盡。行已阻。無可再進。不得不同留也。拘係之未已。更從而維之。足見其留止之堅決矣。兌義取決絕故也。維之猶係之。較係尤進一層。係阻其來。維遮其去。皆留之也。來者拘之使勿前。去者維之使勿退也。進退皆不得。則唯有安之而已。所謂既來之。則安之。即上六之義。安之者。綏之撫之。慰之勞之。故曰王用亨于西山。以敘其功。而嘉其勤。且使安其心志。慰其情意也。亨同享。即前宴息之義。宴屬于私。享屬于公。宴屬于下。享屬于上。宴為其常。享為其異。宴為其始。享為其成。義同而事殊也。故晏出于己。享出于王。宴見于日常。享見于成功之日。此上六之道。為全卦之終也。曰西者。本兌之義。兌金而主秋。其位當西。秋收告成。乃有享宴。亦慶慰之義也。曰山者。兌之對也為艮。

 

山也。既窮則變。既成則易。兌取艮用。以示變也。且山者土之積。與澤有高下之殊。來自下者。安之于高。來自澤者。享之于山。亦示其成。而賀其功也。拘係之二句。統指留止之義。以兌澤為流動之象。而震動有飛騰之象。皆主前進者也。至上六。其道既窮。不得流動或飛騰。以拘係留止之。示其必止也。即不欲止者。亦止之。故既拘。復從維之。從者。仍本隨義。蓋因其未去而止之也。隨以相隨不捨。為全卦要義。雖不前進。仍不失散。此聖王得民之象。猶家人父子。憂戚與共。行止相偕。情之親。誼之至也。此下句宴享。仍不失其歡聚之象。足見在上者。愛恤其下。在下者。愛戴其上。始終如一。以成隨之用。而隨時應變。亦不患于渙散攜貳。以其所隨者正也。隨本重在處變。上六。變之時也。而猶相聚相親。無所怨懟者。則以其正位得時。有恩威于平日也。故用隨者。宜先知之。上六之拘維。非同于縲絏。而纏束不使自去。亦有堅決羅致之志。則以有道在也。此九四所謂有孚也。有孚則感召自至。永相隨從。此即拘維也。爻辭稱拘維。而繼以宴亨。足見其受拘維者。並非屈于力也。

 

象曰。拘係之。上窮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言拘係。亦順勢之事。因道既窮。不得不止。非故為拘係也。窮者終也。終者成也。一日之工。既畢則息。一歲之事。既成則休。固隨時之義。時通則通。時窮則窮。窮通隨時。而後天下從之。此隨卦備具四德。有同于乾坤也。有元亨之通。有利貞之守。行則進而有功。止則保而不失。此隨卦之用。無可無不可也。故彖曰。天下隨時。言不僅為一人。或其親也。以震之剛。合兌之柔。二者相濟。而得乾坤正位。故其占如此。讀者當合辭象參之。宗主疏注按隨卦上兌下震。兌為說言。為口舌。震為雷。為震動。二者相應。皆關尋常日用。動定行止之事。震為剛。兌為柔。柔在剛上。剛主于內。柔見于外。方為道用。反之則為害。隨主隨時。而時以中位為正。中位在內為六二。在外為九五。此二爻內外相當。表裏相應。乃道用之本。若失其正。則迷其方。故在內秉坤靜之貞。以從六二之正。在外秉乾健之亨。以體九五之中。外乾乾不息以自勵。則無咎。內順承有終以契天。則有利。此隨之大義。即由一動一靜中見之。動而不失其正。則動必有功。靜而不悖于柔。則靜可自得。蓋行止以自慎。而言論必自節也。在卦節為水澤合。不節若則嗟若。明處兌澤之不易也。兌象似湖之決口。水流不止。涓涓有江河之虞。水泛無度。汨汨有沒頂之患。

 

此在兌之本德然也。隨兌居外。其弊正同。若因少女之愛憐。而失其糾正之道。則不節之害。必不止嗟若已也。若因浸潤之私言。而失其明察之道。則決潰之害。必不獨流漫已也。故防口如防川。慎用如慎財。財用可節。而言語不可不節。不節則利反為害矣。處兌者。如處是非之地。無在不以謹約為尚。用兌者。如用倉庫之藏。無在不以節省為宜。而對外不乖于悅澤之施。待人不履于口舌之爭。自能全始終。以免咎患。若以內言。動而不愆于儀。行而不亂其正。則含和保泰之道也。因有守以自固。則進可無後憂。因得朋以為輔。則遠有相得之益。故在隨卦。宜以震為體。以兌為用。以剛為己。以柔遇物。以奮勵為自勉之志。以和悅為處世之資。以果敢為決疑之師。以容舒為豫備之本。以寬洪為用。則不拘。以省約為用。則不汰。以守貞為用。則居亂世不危。以致亨為用。則乘時會有功。宜大宜小。可伸可縮。能緩能急。有猷有為。此即隨時之義。時中之道也。何以如此。則隨卦之所處。當變化無常。或宜守。或宜行。或宜大。或宜細。恆不一定。以適時為貴。體剛而用柔。本銳而末鈍。內貞而外達。志堅而行滑。上下不同道。而其相合也一致。先後不同功。而其有終也一趣。此由處世既非治平。而所遇又多歧異。故不得執一以背時機。而遭咎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