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講話第三輯(念佛法門與大勢至圓通章)

道源法師講述

佛堂講話第三輯序

比丘淨朗

執持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國土,乃釋尊「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有情,依斯徑登不退。」此一法門之殊勝,歷代諸師,讚歎備至。尤以永明大師稱為「萬修萬人去。」蕅益大師則謂「收機最廣,下手最易。」又歎為「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過去的祖師大德們,修此法門而現前見佛報盡生西者,史不絕書。我國大乘八宗,最能普遍社會深入人心者,亦惟淨土。這是有其必然的道理的。

慨自晚清以來,外道猖獗,邪說橫行,大大的影響了我國人心。而原在社會上廣泛代表佛教的淨土宗,隨之發生三種障緣,而大受打擊。三種障緣是:一、不信。二、信而存疑。三、迷信。第一不信者,為外道邪見之徒;誣念佛拜佛為迷信,為拜偶像。故毀寺興學,侵奪廟產之惡行,屢見不鮮。致多數優秀青年,相率走入外道邪說之門,而扼殺了佛教新生的原素。第二信而存疑者,則不僅教外人士為然,即教內學者亦且有之。歸納約有以下數類,1、稍具文字知識者,以為念佛法門太淺,祇是老太婆的佛法,不能接引上根奇特之士。2、懷疑念佛法門太簡單,太容易。謂佛法如大海,以上智之士,窮畢生之力,尚難窺其涯際。只是一句阿彌陀佛,即能究竟成辦,似無此理。3、有謂求生西方,乃逃避現實的弱者。只圖自利,似與以普度眾生為宗旨的大乘佛法不相應。4、有謂念佛法門最大的成就,止於生西,而不能現生開悟。不如其他法門之現生求悟,為直截了當。第三迷信者,一味的,虔誠的,「念佛、拜佛」。但他的「念、拜」的目的,是求人天福報。根本不明佛教的教義。不知道甚麼是「了生死」。更不知道甚麼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了。以佛法來講,就是「顛倒」,顛倒就是「迷信」。以這種迷信之心來念佛,不過種些善根而已,與佛陀悲愍度生之本懷,相去太遠了。

以上三種障緣,除外道邪說之因素外,在佛教自身,亦有其應負的責任。一、道德學行兼備的大法師們,不肯苦下身段,深入社會基層去弘揚佛法。致一般國民乃至初機信眾,對佛法—尤其念佛法門的義理和行事,茫無所知。纔發生誤解和歧見,而易受外道邪說之蠱惑。二、念佛方法,既覺籠統又嫌分歧。這種矛盾現象,實在是普遍的存在著。本來佛說阿彌陀經,僅示「執持名號」。至於「執持」的方法如何?則經無明文。歷代祖師們,見仁見智,各訂各的「執持方法」。皆有其得力處,亦皆有其成就。惟於後世學者,則有契機或不契機。致念佛人難獲實際利益。甚至念了幾十年,還不能與佛法相應。求其最簡單易行而普契群機者,則莫過楞嚴經大勢至菩薩的「都攝六根」一法了!可謂法門中之法門,開示中之開示。然而「六根」怎樣「攝」法?又成問題了!竟使學者,聚訟紛紜,莫衷一是。

上述這些疑難,都是事實。例如「信而存疑」那幾種罪過,筆者即曾犯了不短的一個時期。如不急予解答,徹底糾正,則信心無從生起。信心不生,即無從發願;修行就更談不到了。尤其為求人天福報而念佛的迷信者,更可憐了!欲求這些問題的解答,請讀這本「佛堂講話」。

這本佛堂講話,是民國五十年農曆十一月間,基隆正道山海會寺舉行念佛七時,吾師源公上人的開示。內容以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為經,博引其他經論並插入公案掌故數則為緯。對於上述各種疑難,俱有精闢的破解。念佛法門與其他方便法門修行的難易,亦予以簡明的比較。尤其「六根」的「攝」法,開示特詳。其餘有關斷疑、生信、求解、勸願、導行諸端,無不苦口婆心,叮嚀懇切。義理豐富,詞旨暢達。聽者始而皇皇然如有所失,繼則欣欣然法喜充滿。尤為暗路明燈,苦海寶筏。惜筆者六根暗鈍,筆滯如膠,所遺者什之八九,所記者什之一二。而上人隨機演暢,並無講稿;致遺漏者無從校補,是所憾耳。

本輯經菩提樹月刊分期刊出,深得各方歎賞,紛請印行專冊,俾廣流通。玆將付印,爰贅數語,以誌殊勝因緣。

中華民國五十一年臺灣光復節序於淨土宗海會寺。

念佛法門與大勢至圓通章

一、常隨佛學發心念佛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我們打念佛七應當一心念佛,不應當講話。但我們都是凡夫,平日被事務糾纏,免不了發生懈怠不能精通。現在聽聽開示,就能振奮精神變懈怠為精進了!所以要講講說說。還有初發心的人,不明白佛教的教義和念佛的道理;跟隨著念幾天,白白的消耗時間,得不到念佛的利益;更要講講說說,使之明白佛理,然後打起精神念佛,庶可事半功倍。學佛要行解並重,就是這個道理。有這兩種原因,還是要把應機的話,簡要的講講。

本寺自從落成那年(四十一年)起,每年打一個念佛七。我們學淨土的人本來天天念佛,為什麼還要打念佛七呢?這有兩個意義:一為紀念阿彌陀佛誕辰。一為加行精進,要在這七天裏剋期取證。所以定在農曆十一月十一日起七,至十七日——彌陀誕辰圓滿。去年因我到屏東講經去了,將念佛七停止一次,今年仍照舊規按期舉行。

談到阿彌陀佛誕辰,大家不免要發生疑問:像釋迦牟尼佛生在我們娑婆世界,他的生滅日期,是有考據的;阿彌陀佛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受生,而且成佛已有十劫了,怎麼知道他老人家十一月十七日誕生的呢?這是有段公案的,十一月十七日原是永明延壽禪師的生日,為什麼把壽禪師的生日當作彌陀的生日呢?現在把這段公案講給大家聽聽:

壽禪師生當五代末葉,深受吳越王錢俶的禮敬。一日,王欲設齋供僧,問師現代有無高僧?師答:「高僧太多了,惜無人識得,長耳和尚即是定光佛再來,你若能供養他,必得大福報」。——原來長耳和尚不修篇幅,韜光同塵,衲衣敝垢,躑躅街頭;因兩耳甚長,大家都叫他長耳和尚。王聞言,生大歡喜,即備盛筵延長耳和尚居最上座,長耳和尚詢悉原委,即說:「彌陀饒舌」,就座後即圓寂了!錢王憶長耳和尚言,悟知壽師是彌陀再來,迅即趕往壽師道場—永明寺,比至,壽師亦已坐化去了!佛教規矩,必至化緣屆滿,方可說出來歷,說明後應即離去。因此,確知壽師即彌陀化身。所以後人就以壽禪師的生日當作彌陀誕辰了!

以上講的是打佛七的因緣和彌陀誕辰的公案。

前年念佛七的開示,是依照普賢菩薩行願品講的。今年要按照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來講。我們念佛法門有五部經,即: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和楞嚴經的大勢至圓通章。本章既為五經之一,應當講講。又本章文字簡短,容易念誦記憶。文字雖短而意思周詳,教、行、理具備。大家能把它背熟了,再了解它的意思;然後行解相應,必能獲得大利益。今天講題是:常隨佛學發心念佛。經文: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再分三段來講:

1、既為佛子即應學佛

大勢至菩薩,最初也是薄地凡夫,因發心學佛,纔能與佛—無量光乃至超日月光—相遇,得到念佛三昧。我們也是佛弟子呀!要以同學伴侶—菩薩作榜樣,學佛念佛;發心要得到念佛三昧,纔不愧作一個佛弟子。

前年講十大行願的第八願:「常隨佛學」,就是說常跟著佛走,使怎麼走我們怎麼走,走到盡頭,就到了佛地了。要知道佛也是修習成功的,古人云:「無天生的釋迦,無自然的彌陀。」釋尊成就佛果,是經過多少難行苦行纔證得來的,並不是什麼天哪神哪給他的。

學佛的第一步就是要了生死。了生死的法門很多,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能了生死。而在這麼多的法門中,要以念佛法門為最容易最穩當。其他法門,修起來都很難,且人的壽命有限,還沒有修好呢,已到壽盡命終了。來生如何,殊難逆料。所以還是選擇最簡單最穩當的法門為妙。大勢至菩薩給我們作證明人,他生到極樂淨土,位居西方三聖之一,就是念佛的成果。

為什麼要求生西方?因娑婆世界打閒岔的事情太多,很難達到了生死的目的。你們在家居士們,固然有許許多多的事務糾纏;就是出家人也得為他的衣、食、住等等來打閒岔。西方極樂世界,是依彌陀的願力成就的,衣食現成,不要我們操心,要了生死容易得很。所以要求生西方。

以上講的要常隨佛學,學念佛求生西方。大勢至菩薩就是遵照超日月光佛教他的念佛法門,由念佛而生西方的。有人說:念佛法門是接引下根的!好啦!算你根基高,還高過大勢至菩薩嗎?菩薩還遵從佛的教誨念佛咧!我們怎可不遵佛的教訓呢?!

我們隨著佛學,不是死後纔得到利益,只要你學佛,馬上就得到利益。那些不學佛的人,終日忙碌,請問他們忙些什麼?為誰忙?都是為別人忙啊!並靡有忙到自己的事情。幾十年辛苦為別人,到頭是淒涼而死,死後還是茫茫無所。像你們來參加佛七,坐下來靜心念佛,這纔是為自己呢!將來念佛功成,生到西方,那是你的真正收穫,真正歸宿,也是真正為你自己。

你們有幾位年輕的居士,都是有大善根的人。應當珍重你的善根,好好學佛,勿以年華可待因循猶豫。你們問問他們年長的,忙碌了幾十年,結果是什麼?千萬不要等到老年再修。要發道心念佛,念一聲佛,功德無量,法樂無量。

2、不修淨土莫謗淨土

上節講的大勢至菩薩遵奉超日月光佛的教誨,一心一意的念佛,就成功了。我們應當照樣學,聽了就信,信了就念。

不知道念佛的人不念佛,不能怪他。有些學佛的人,對於理論好像他很明白,但不信念佛法門,不念佛還譭謗念佛。因念佛在各種法中是最簡最易的法門,會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即得。唉!就因太簡易的緣故,反而招人懷疑。至於繁難的法門固然很多,可是你修好修不好呢?中國佛教都是大乘佛法,所謂大乘者,以利他為主。凡是一個修行法門,不但自己修,還要教他人修。倘若自己尚修不好,怎能教好他人?結果糊塗一世,辜負自己,辜負眾生,亦辜負佛恩。念佛法門即無此種顧慮。

前面講過,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能入道,皆能了生死。但能應乎根機纔是妙法,所以說:「法無高下,應機者妙」。譬如醫師用藥治病,藥有貴有賤,不對症者,雖珍品不能愈疾,甚且有害。古人云:「藥無貴賤,對症者良」。學佛選擇法門,亦復如是。

釋尊預言,一萬二千年後,經典被魔毀盡,那時無人信佛,亦無人印經了,獨有無量壽經多存一百年。可知到了末法時代,唯有念佛法門尚能應機。佛預計如此,再看看我國佛教興衰情形如何?當盛唐時代,乃佛教鼎盛時期,大乘八宗次第興起。這八宗修行的方法各有不同,而其目的則無二致。譬如我們要到臺北總統府去,四面八方道路很多,任走那條路,都能到達總統府,路儘管多,而總統府祇有一個。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即是此意。任何宗派,都有了生死的方法,但佛教不是光談理論,最貴實踐。晚唐以後,名義雖有八宗,而除禪淨兩宗尚能勉維門庭外,其餘各宗,皆已逐漸銷沉了!到了今日,禪宗亦僅存名義,且在繼續衰落中;實際只有淨土一宗了。這是什麼緣故呢?就是因為那些宗派,理論高深,修法繁難,一般根器不易領納的緣故。

有人批評:中國佛教只有戒殺、放生、吃素、念佛八個字而已,此外已無佛法了。這個批評,是慨歎中國佛教沒落的現象,想把各宗都宏揚起來纔好。是的!我們雖學淨土,絕不反對而且希望其他各宗都興盛起來。人的根機不同,如八宗能同時宏揚,而同時攝受多種根機的人,那多好呢!但是我們不同意先來毀滅淨土宗。

現在我們來研究研究「戒殺、放生、吃素、念佛」這八個字的價值。這八個字的確是佛法,而且是佛教的成績,也是佛教的精華。大家都知道,佛法最重修行,什麼叫修行?就是修正罪惡的行為。殺生即是最大的罪惡行為!眾生皆有求生欲,被殺是何等痛苦!而竟忍心殺之,是身、口、意三業俱惡,與佛的慈悲本懷恰好相反。造此惡業,必墮地獄,焉能成佛!我們奉勸佛弟子,第一步便要消極的「戒殺」。進一步就要積極的「放生」。自己既能不殺,則見眾生被殺而起悲心,用種種方便免其被殺之苦。再進一步講到「吃素」,家庭狀況不同,吃素或不易普遍做到,自己不殺生,到市場去買——所謂三淨肉,固然可以,但是不究竟。自己不造殺業,叫別人造殺業而自己吃肉,合理嗎?所以不吃眾生肉纔是徹底的戒殺咧!戒殺、放生、吃素三善業是前方便,還不能了生死,斷業纔能了生死呢!末法時代,眾生業重難斷,唯有「念佛」一法,不待斷業,可以帶業往生。前三善都是助行,念佛纔是正行。或問:祇是念佛即可了生死,又何必戒殺放生吃素呢?須知帶業往生,只許帶舊業,而不准帶新業。你一面念佛,一面造惡業,那你一定不能生西,這要請大家特別警惕!怎麼說這八個字是佛教的成績呢?佛教傳入中國歷時近兩千年,經若干祖師大善知識宏揚的結果,就是這八個字普遍社會深入人心,而且現在佛教也就剩了這八個字,不是佛教的成績嗎!不是很值得慶幸的嗎!怎麼說是佛教的精華呢?中國的大乘佛教,無論那宗那派,所持的法門儘管不同,但絕沒有勸人殺生吃肉的,這是各宗的共同點,傳承至今,而且還要繼續維持下去,不是佛教的精華嗎?!再談各宗繁難的法門,高深是夠了,但不是每個人都能修證的。唯有念佛法門,自己能修,也能教人修,人人都能修。許多法門都已銷沉下去了,獨有這個法門尚能普遍宏揚。不也是佛教的成績和精華嗎?!

又有人認為念佛法門太淺,是老太婆的佛法,應該打倒。這更是造口業!普賢、大勢至那樣等覺大菩薩,也是老太婆嗎?也應該打倒嗎?再說老太婆也是眾生啊!怎麼就應該打倒呢?大乘八宗,現只剩這一宗還能維持佛法於不墜。猶如暗夜只此一盞燈了,你還嫌它不亮要打倒它;若果真把它打倒了!那麼佛法不就整個完了嗎?!前面講過,「法無高下,應機者妙。」學佛是要了生死的,能了生死即是妙法。老太婆能修老太婆了生死,你不修還在那裡造口業,無論你有多大學問,一樣掉到苦海裡邊去。

法門很多,都能了生死,你儘可任意選擇,不一定要你念佛。你念佛不念佛是你自己的事,但是不要譏謗念佛法門,免造口業。

3、承佛慈教應當念佛

現在講我們應當念佛的道理。大勢至菩薩就是從一個念佛法門證入無生法忍。我們雖然生在末法時代,但是也聞知念佛法門了,比大勢至菩薩略無遜色。你如果深信念佛能了生死,專心一志的念去,到了報盡命終時,則屈伸臂頃彈指之間,即生到西方去了。

念佛須有善根,善根植在前世。我們都是有善根的人,否則不能出家。居士們也有善根,但為家事糾纏,不能專心念佛,可以原諒;不知道佛法的人不念佛,更可以原諒。我們既已聞知佛法而又出了家的人,再不能認真修行念佛,怎能了生死?怎能度眾生?怎能對得起釋迦彌陀呢?

上節講過有人批評中國佛教只剩戒殺放生吃素念佛八個字,是慨歎中國佛教衰落的現象,中國佛教衰落是事實,但不是這八個字的罪過,是重行不重解無人講說的緣故。禪淨兩宗都是如此。例如戒殺放生吃素,乃世間善法,並非佛教特有的戒條。外道亦多有持此戒者,即邪教如一貫道亦持此戒。許多老佛教徒甚至還有出家人,都迷信一貫道去了!說起來真是佛教的恥辱!這就是少人講說,那些人不懂佛教的義理,所以不辨邪正,而朝秦暮楚了。念佛亦復如是,先前還有半通半不通的,後來簡直不懂念佛的道理了。類如「不修今生修來世」這那是念佛的本意!不是顛倒嗎?還有些老太婆預燒紙錢,儲備冥用,你看這顛到那裡去了!可是,這怪不得他們,因為他們不懂啊!其他宗派倒是有人在那兒講講說說的,但又陳義過高,像八不中道,圓頓止觀等等,也只是講講說說而已。一般知識的人,聽就聽不懂,那還談得上修!不能修,不還是等於零。淨土宗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為什麼被人譏為老太婆的佛法呢?就是因為沒有人講說,只有老太婆們在那裡念嘛!若果有人講說,一樣的攝受知識份子,以他原有的聰明智慧,學問經驗,再加念佛的工力,豈不事半而功倍?!

我們發心宏揚淨土,要行解並重。光說不行,大法師也不如老太婆。要自信我們有大善根,接受了釋尊大慈大悲教我們的念佛法門,就應當向大勢至菩薩看齊,認真的修,認真的念,自利利他。

話說多了打閒岔,好好的念佛吧!

二、二力相應定生極樂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昨天講到大勢至菩薩從超日月光佛,學念佛三昧。今天講題是:二力相應定生極樂。分三段講:

1、專憑自力悟修甚難

念佛法門,顧名思義,是教我們念佛。佛本來無時不念眾生,佛念眾生,眾生念佛,兩方互念,纔能成叻。念佛的好處,是能得到佛力加被。專靠自力來了生死,是可以的。其他宗派如禪宗即是全靠自力,不過很難如願。這有三種原因:(一)我們薄地凡夫,煩惱深厚,不易超出。不能超出煩惱,即不能明心見性。(二)無佛力加被,魔多來擾。(三)陳義過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有此三因,所以禪宗祇能接引上根利器,中下根人不易領受。分別說明如左:

(一)煩惱深厚,不易超出:三界內的見思惑,以貪瞋癡為根本。貪瞋癡造出甚多業障,乃無始以來的習氣,很難破除。再分別解說如下:

貪——貪是對順境現前所起的煩惱,約分財、色、名、食、睡五類,即所謂世間「五欲」。不學佛的人,固然免不了「貪」,學佛的人仍然不易擺脫這個「貪」字。拿「財」字來講,衣、食、住、行非財莫辦。一到財境現前,即心迷智暗,而隨財轉了!義中求財,還是好的,超出範圍,即是貪圖非義之財,犯佛法也犯世法。請看多少才智之士,事功烜赫,因財而身敗名裂者,比比皆是。說起話來人人都以清高自許,但一臨財境現前,就迷惑了!一方面是因為錢好用;一方面是無始以來的習氣使然。其二是「色」,男女之色為生死根本,是人所共知的,但這一關最難打破。因為作眾生以來,就有此煩惱。不僅上等動物如此,下至蜎飛軟動之倫,莫不皆然。其三是「名」,我國三代以上,已以好名為病,而三代以下,則惟恐不好名了!歐美有「名譽為第二生命」之諺,現代世界各國,無論國家社會乃至各個人,無不以「榮譽」相爭逐。即有道德有修養的大法師,亦多不免這種習氣,聽見人家恭維,看見報章頌揚,便生歡喜心。講起道理來誰都知道,但是一到名境現前就迷惑了!其四是「食」,不學佛的人貪圖口腹之欲,姑且不談。即學佛人懂得不吃眾生肉的道理——眾生即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種誠懇痛切的教諭,深足警世了!但業障重者,仍不能屏除多生習氣。我曾親見有人一餐不能適口合意,就傷心到流淚。佛教徒雖不食肉,而對適口的素菜,也要多吃一點兒;修行多年的人,也還免不掉這種習氣。這就叫做:「貪食忘道,歡喜放逸」。最後講到「睡」,惡勞好逸,是世人常情。按佛法晝夜六時都得用功,不應貪睡。但為習氣所使,不能不睡,睡眠以後,即入黑暗糊塗狀態,幾與屍體無異。而在「我知」「我見」未破除以前,沒有不貪睡的。

以上說的都屬於「貪」,即財、色、名、食、睡五境現前,所引起的煩惱。

瞋——瞋是對逆境現前所起的煩惱。不論在家人出家人,對逆境現前時,都要發生煩惱。煩惱有八萬四千,惟「瞋」最烈;佛喻為「瞋恚如大火,能燒功德林。」又說:「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人到忿怒的時候,不聽人勸,不怕人恥笑,不怕墮地獄,也不要成佛了!種種顛倒,無法形容。事後雖知後悔,但當瞋境現前時,心卻被境迷轉不可喻了!

愚癡——愚癡即不正知見。念佛了生死,纔是正知見。而自無始以來,無明纏縛已深,不正知見任運生起,解脫很難。所以古人有:「人生百年如白駒過隙」「生死在呼吸之間」等警策語句,都是想喚醒世人愚癡的迷夢。

以上說明貪瞋癡三根煩惱深厚,超出甚難。

(二)無佛力加被,魔多來擾:魔,自無始以來,即與眾生結怨,如無佛力加被,自力驅除甚難。現講一段公案:

悟達國師者,唐懿宗咸通年間,封為國師,稱總教沙門;住安國寺,帝親臨法席,時有遠人貢進沉香寶座,帝以其珍貴不御,以賜國師;師竟受之,且甚為得意。詎知其怨家即乘此隙而入,致生人面瘡,幾瀕於死;後遇異僧以三昧水洗之方愈。異僧並為說明因果始末,謂汝前身即漢之袁盎,曾勸景帝斬□錯;盎後身十世為高僧,錯銜怨不得報復;汝今受沈香寶座而心起憍慢,故彼得乘機而入。師因此作三昧水懺三卷,流通至今。

又民國三十七年,我在普陀山發心於頭頂「燃燈」時,有一位老修行,發心一同燃燈供佛。據云:他在普陀山住茅蓬,此時真發菩提心,願斷盡煩惱,度盡眾生。一日靜坐中,忽聞空中有言:「你也發菩提心?你也想了生死嗎?」言訖,即覺有人入於腦中,從此不能打坐,一想用功,即感覺有人在腦中擾亂。

以上述兩則故事觀之,自力驅除魔障,實非易事。

(三)陳義過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所謂開悟者,即是明自心、見自性。而心性被煩惱遮蓋纏縛,不明難見。須把一切執見,層層透過,即最後一個「佛見」,亦須掃空,纔能明心見性。如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去度牛頭山法融禪師;當時法融禪師尚未開悟,住在茅蓬,觀心辦道。四祖到後,趁融師取茶之時,在他座上寫一「佛」字。融師奉茶後,將欲就座,忽見「佛」字。竦然一驚!四祖喝道:「你還有這個在?!」可見「佛」也是障礙。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是說明這種道理的。但是這種道理,甚高甚深,平常人實在不易了解。

依上來所講的道理,雖然佛性人人本有,個個現成;但因煩惱深厚,魔障重多,義理高深;若全靠自力悟修,實在甚難!

2、但靠佛力往生不易

上節講不仗佛力全靠自力開悟不易,是由於煩惱厚、魔障重、義理高三個原因。那麼,單靠佛力怎樣呢?也不能生西。超日月光佛教大勢至菩薩念佛,就因為單靠「佛念」不成,所以纔要「念佛」。「念佛」「佛念」,二念相交,那就一定生西方了。經文: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先就經文來講:「憶」約佛說——現在講就是阿彌陀佛,「專忘」指眾生說。佛是專以濟度眾生為懷,無奈眾生把佛忘了!若逢或見的「若、或」是不定詞,約佛邊說;「不逢、非見」約眾生邊說。佛時時逢到眾生,看見眾生;而眾生有念佛者,則必逢必見;倘若不知念佛,不肯念佛者,則不逢不見了。又一義:「若、或」皆作「雖」字解,都約眾生邊說,你既不念佛,佛「雖」現在你面前,你也是不逢不見。此二義皆可通。

昨天講過彌陀饒舌的公案——長耳和尚是定光佛的化身,永明壽禪師是彌陀佛的化身,壽禪師是「順現」,長耳和尚是「逆現」。都是當時杭州人們所常逢常見的呀!誰又認識他們是佛呢?這就是雖逢不逢,雖見不見了。

今天再講一段豐干饒舌的公案——豐干是唐朝天台山國清寺的和尚,當時有候補官閭丘胤者,在貧困潦倒之際,忽奉命牧台州。而正在拼當赴任時,猝患劇烈頭痛,命在呼吸,可算命途偃蹇了!但是他對佛法頗有因緣,幸得豐干大師往為治愈。胤在感恩之下,因問台州尚有高僧何人?豐師告以國清寺寒山、拾得二僧,即文殊、普賢化身。胤到任後即往國清寺參謁寒山拾得二大士。知客僧告以他們倆是瘋顛僧,大人如有吩咐,喚他們來就是了。胤以為不可。於是知客僧引胤至大寮——廚房。即呼寒山拾得!胤見了兩師,立即伏地頂禮。寒拾二人,即笑敖著奔往寒岩,胤亦追至寒岩。寒山回首說:「豐干饒舌!彌陀不事,禮我為何?」遂縮身入岩穴,其穴自合。

豐干是彌陀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化身,一佛二菩薩同時現身於國清寺。而該寺僧眾及一般信徒,那個認識他們是佛菩薩呢?這不也是雖逢不逢雖見不見的例證嗎?!

佛教化度,不顯神通。不信佛者自不必說,信者亦尚有以為佛菩薩不夠慈悲,眾生這樣苦惱,還不來濟度!殊不知佛菩薩都是在因地即發大菩提心,以度生為懷,無時不在「念眾生」「行度化」,不過眾生「不念」不識罷了。不念佛專等佛來接引,那是等不來的!你不念佛,即使佛現在你的面前,你也不會認識,還是等於不見。就是佛來接你,你也絕不會跟著去的呀。

以上說明佛無時不在憶念眾生,我們不念佛而專仗佛力,仍不能生西。

3、因緣和合方生淨土

上兩節說明全靠自力或專仗佛力,都不易成功——開悟或生西。現在講念佛佛念,因緣和合,必能生西。經文: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這段經文是說:假使二人互相憶念,而且憶念甚深,則此二人從今生到來生,都不會分離,如影隨形一樣。這裏應注重兩點:(一)必須二人互相憶念,且不是泛泛的淺念,而是甚深的憶念。前面講過,自力難斷煩惱;仗佛力則能帶業往生。又自力魔多來擾;佛力能以卻魔。自力法門義理高深,普通根器不易理解;念佛法門平實淺易,且不致錯誤。這是說靠佛力比自力穩當容易。(二)專靠佛力而不自修,也不能成功。前面曾說,我們不念佛,縱然佛時時在念我們,也決不能生西的。

要生西方,須「念」且「深念」,這是眾生的事。佛沒有不念眾生的;眾生則有念佛的,有不念佛的。因佛無時不念眾生,且憶念甚深;生西不生西,端在眾生自己;佛是一味平等的。佛心如雨,三草二木,同得滋潤,無有差別。三草二木,配五乘法。佛說法一味平等,原無大小三五之別;因眾生根器不同,領納不同,纔有五乘之分。如同大木所得雨量多,小草所得雨量少,是一樣的。再進一步研究三草二木: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和雨一樣。但被澤者第一須有根,如草木然;若無根,雖蒙雨澤亦不能生長。第二根要深,草木無根固然得不到雨的利益,如根太淺,亦擎不住風吹日曬。根,即善根,淨土法門以念佛為善根。但念佛必須至誠懇切,把這一句佛號,一定要念到極樂世界去,纔算功夫。所以大勢至菩薩說念、深念,「念」即是植善根,「深念」即是深植善根。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是說多善根福德因緣,纔能生到西方。念、甚深念,則善根福德俱多,即能與彌陀念眾生之念碰到一起,而生西方了。

有人說:彌陀大慈大悲,十念即可往生,平日又何必念?更何必深念呢?不錯,十念即能往生,是不錯的!但不十分可靠。你現在念上十口氣的佛,永不再念,等著死了生西吧!那你一定生不去。因為帶業往生不帶新業,昨天已講過。你時時在造作三業,十念功德,敵不過你不斷新造的三業,怎能生西呢?所以必須多念深念。只顧念佛,自然不致造業了。念佛不但要多念,而且要深念!怎麼叫深念呢?就是一句佛號在「事念」上念到西方,在「理念」上念到自心深處。若只多而不深,則雖多到一日三千乃至十萬,一面念佛一面妄想,口念而心不念,則善根太淺,仍不能保證生西。必須每句念到自心念到西方,纔能與佛念相應,必然生西無疑。

難得大家發心念佛,既已念佛,還應進一步求深念。怎麼纔能「深念」?要作三種觀想:(一)觀眾生苦;(二)勿負善根;(三)勿負佛恩。我們觀察眾生,受苦無窮,而欲度無力;所以念佛求生西方,證得無生法忍,還度苦難眾生;思念及此,即應深心念佛。勿負善根:須知人身難得,前生不犯殺盜婬妄,始得現生人身。前生種了念佛的善根,今生方知念佛。而失卻人身則極容易,不念佛造作三業,轉眼之間,即失掉人身,亦同時辜負了自己的善根,思念及此,應即深心念佛。觀想佛在甚深憶念我們,我不念佛,豈不大負佛恩!思念及此,即應深心念佛。

現有一分學佛者,不明淨土宗旨及其修法,謗為「他力教,決不能成佛!」這是錯誤的。古代大德們,讚歎「佛力」,原為讚歎「淨土法門」的「殊勝」,非謂全靠佛力。這種外行的批評,不要盲從。再說淨土宗標旨為念佛法門,「念」不是「自力」是什麼?一面憑「自力」「念」,一面仗「佛力」加被。前面講過專靠自力專靠他力都難滿願,必須二力——因緣和合,方生淨土。佛是隨時等著迎接我們哩!能生西不能生西?只看我們這點「深念」的力量了!

話說多了打閒岔,大家提起精神,好好念佛吧!

三、憶佛念佛必定見佛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昨天講的二力相應定生極樂。經文講到二憶念深...從生至生...不相乖異。今天講:憶佛念佛,必定見佛。分三段來講,請看經文:

1、暫憶力弱難敵散亂

「十力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世人最慈悲的,莫過於母親。父母之恩雖相提並論,而母親的慈愛尤超過父親。何以言之?譬如子女不肖,犯了偷盜邪婬,做父親的往往一怒而捨棄之,驅逐於門庭之外。母親則不然,她對於不肖的子女,氣恨固然是氣恨,而在氣恨之中,更深寓憐愍之情,絕不忍捨棄逐出。諸佛對於眾生,猶慈母之愛子。眾生雖不念佛,而且造作殺盜婬妄諸惡業,但佛絕不捨棄,認為是可憐愍者,和慈母不捨棄不肖子女一樣。然而子若背母而逃,母親雖想念,又有甚麼用處呢?佛雖念眾生,而眾生背覺合塵,與佛乖違,佛念亦是無用。倘若兒子忙念母親,像他母親念他一樣,母子必得團聚,而且生生世世不相背離。眾生念佛,如能和佛念眾生一樣的懇切深摯,則現前即能見佛,當來永不離佛。

本章從開始至此,都是講念佛三昧的道理。以下講念佛的方法: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眾生心是甚麼心?就是現在你我的心。憶念二字,以上都籠統的講,就是思想。此節則說「憶佛」「念佛」,已把憶念二字分開了!可釋為:暫念曰憶,久憶曰念。為甚麼要把此二字分開呢?就是要教我們腳踏實地的修行。我們要知道暫念力弱。敵不過散亂心,現前當來都不易見佛。

凡夫必須要學佛。不學佛,不但不能認識真心,連妄心也不會認識。甚麼是妄心?即是妄想心。也就是天天乃至瞬息不停的東想西想的心。我們作凡夫,不自今生始,從無始以來就是凡夫,妄想成了習氣,不由自主的就要妄想。(註:此時適有一人從外面進來)例如我在這裏講開示,從外面進來一個人,大家不知不覺就要抬頭看看,即是明證。天天在妄想,都想些甚麼?不外貪—想五欲順境;瞋—想逆境;癡—糊糊塗塗自己也不知道想些甚麼。不但白天在想,睡夢中還在想!這樣無休止的亂想,究竟有甚麼益處呢?除去累得頭昏腦漲,使心更加散亂外,可說毫無所得。所以也叫做「散亂心」,這就是妄想心的說明。學了佛法,就知道有個「真心」存在,同時也就認識了「妄想心」—散亂心,認識以後纔能去制伏它。但是想把散亂心制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自無始以來,它—妄想心就隨我們來了,積習已深,力量強大!我們念佛,就是為了對治妄想心;但是暫念少念,是敵不過它的!所以說:現前當來都不易見佛。昨天已經講過,「十念往生」是靠不住的。但是話得說回來,不但十念可以往生,即使一念亦可以往生。要知道那是約臨命終時講的。到了報盡生西的時候,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十念一念纔能往生。但是想在臨終時管制住心意,使不貪戀顛倒,恐怕不太容易!平時充滿愛欲的妄心,到臨終時即愛境現前,常見老人臨命終時,召集家親眷屬,留下許多遺囑,如財務帳目人事等等,倘若心愛的兒女不在面前,還要掙扎等待,等待不及則氣雖斷而目不瞑。這就是心在貪戀,意在顛倒。不應貪戀紅塵的道理誰都知道,但是事實很難作到。若能提起「念佛心」一心念佛,捨一切貪戀,即與佛相應。所以臨終一念非常要緊。又若人到臨命終時,恰遇善知識開示,聞者信受,念至十念其命已絕,必生西方無疑。因臨命終時,生死心切,畏佈心重,願力強,念力大,故能十念乃至一念往生西方。這是約臨命終時說的。

我們在佛堂念佛,比較容易專心。因有莊嚴的佛像和道場,接觸的人都是清淨伴侶。但仍免不了要打妄想。在一般社會中,豈不妄想更甚!這是無始以來的習氣使然。必須平時常念多念,纔能對治這種根深蒂固的習氣。千萬不可貪便宜,存偷心。

2、久念功深便得一心

「憶佛」的道理,前面已講過。現在講「念佛」的道理;方纔講暫念為憶,念力微弱,不易生西。念佛要發了生死心,若是隨喜念念,祇能種善根,而不能了生死。若要了生死,一定要把念佛當作功夫用。或問:佛性人人本具,何必念佛?可是,人有佛性,是佛說出來大家纔知道的呀!實際誰看見佛性了呢?凡夫從無始以來,煩惱深厚,把佛性錮蔽了,必須斷除煩惱,佛性方得顯現。而欲斷除煩惱,太不容易了!要生到西方去,纔容易斷除,所以帶業往生,是念佛法門的殊勝。但業力—煩惱的力量太大;如地藏經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佛道」。你看這個力量有多大呀!斷除固然甚難,帶去亦不太容易。要想把業力帶去,必須多念佛,加強佛的力量纔行。古人有固定一天念十萬佛的,即是要增強佛力以便帶業往生。念佛固然越多越好,惟專修方見功夫,兼修恐難如願,例如一天念十萬聲佛,一般出家人已難辦到。何況在家人事務繁多,更難辦到。不念吧!怎能了生死?這要定個功課,早念若干,晚念若干,拈珠記數,不可缺少;天天如此,不可間斷。此外隨時隨地加念。忙亦不礙,如做飯、洗衣、坐車、行路......無時無地不是念佛的道場。如此,念的就多了,這是念佛法門特有的方便。我們凡夫,任何人都忙,總要忙裡偷閒,不要藉忙偷懶。你忙,他忙,忙到何時為止?不是到死方休嗎?我們不打算了生死,就不必談了!若打算了生死,一定要認真的念。家務事不能不辦,佛不能不念;各人要把時間善為分配,務把念佛看作重點。世人多把家事看得比念佛重要,其實這是顛倒,也就是「迷」,一定要把這個觀念轉變過來。在這念佛堂中,年輕的人較少,多半都是幾十歲了,忙了幾十年,究竟忙的是甚麼?也有有子有孫的,等著他們將來行孝呀!那纔是「迷」呢!女兒養到二十歲嫁出去了,還是你的人哪?她有飯吃,你也有飯吃,她來了你招待招待,那你們的感情還好。倘若你沒有飯吃,指望女兒養活你的時候,她不但不把你當做媽媽孝敬,甚至還不如一般親友呢!這雖不能一概而論,但大多數是這樣的。男孩子呢?娶了媳婦忘了娘,是一句古話。生了孫子,你還得照應他,倘或照應不周,還得落兒子媳婦的埋怨哩。你想想看,兒女都不能孝養你,還能指望孫子孝養你嗎?豈非迷上加迷。你說你忙,你忙的是甚麼?還不是為兒孫嗎?忙到你死的時候,誰也替不了你!要明白兒孫都是前生債主,你把債還還就是了,千萬不要迷。念佛纔是自己了生死的大事呢?假使不能生西,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想修亦不能修了!務須珍重現生人身,好好修行。多念佛加強佛力勝過業力。纔能把業帶往西方,而不致被業牽入惡道。這像小學生「拔河」遊戲一樣,力強者勝。有人說:佛力不可思議,如「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又何必多念呢?這是說佛號對治散亂的力量,須知這是讚揚淨土殊勝的話。更須知水濁有輕有重。濁甚者必待久而後清。亂心有輕有重,亂輕者一句佛號即能使心不亂。像我們散亂心太重的人,一句兩句佛號,是不能轉散亂心為佛心的。必須多念始能有濟。譬如賣肥皂的廣告說:「用少許肥皂一洗就淨」,這話並不騙人,垢膩少當然不需要很多肥皂就能洗淨。若垢膩太多,像廚房裡連用多日沒洗的抹布,就得多用肥皂,而且久久浸洗,方能洗淨。念佛對治散亂,勝過業力,也是這個道理。經上把憶念二字分開,用意亦即在此。

3、感應道交必定見佛

上面講的憶佛念佛,現在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按淨土本旨講,現在念佛,到報盡命終往生西方時,纔能見佛。有人懷疑是否可靠?現在就講不待死後,現前即能見佛的道理及其例證。一是夢中見佛,念想,想念,浸積日久,憶念漸淨,即能於夢中得見阿彌陀佛。夢中見佛其理易明,即晝有所思夜有所夢的科學道理。但凡夫所念的是凡夫事,夢境也離不開貪瞋癡。夢見順境是貪;夢見逆境是瞋;還有一些糊塗夢,夢中就是糊糊塗塗,醒來還是糊糊塗塗,那就是癡。凡夫的夢,大多是這樣的。夢見佛的很少。又母親夢見遠遊的兒子很容易,如愛子遠遊,逾期未歸,則其倚閭盼望之情,結念成夢。而其子則遊興正濃,早把母親忘了,絕不會夢見他的母親。假使有人告知他母親思念他的情形,他也能一動思親之念,但還是不曾夢見他的母親,因為念不切故。倘若遊子欲歸不得,思親心切,即能夢寐見之了。這是說夢中見母,尚須深思切念,何況見佛?我們念佛的功力大,能剋制三毒,纔能不夢三毒境界,而夢見佛的境界。俏若仍作亂夢糊塗夢,應生慚愧心,如功念佛。這是說夢見佛也須要相當的工夫。如欲白天見佛,則需要更大的功力。過去淨土宗大祖師們,見佛的很多。不但祖師,誰用工夫,誰能見佛。往生集有一則公案:

「昔有葛濟之者,信道教,學仙術,而其妻信佛。夫勸其妻學仙,妻勸其夫學佛。意見不能一致,於是各修其道。我國古代婦女都織布,葛婦亦日以織布為事,投擲一梭,念佛一聲。日久功深,阿彌陀佛顯現全身於空際,葛夫人一面禮拜,一面呼夫一同瞻仰。而濟之僅見佛之上半身,於是生信,亦隨妻學佛,同歸淨土矣。」

又我親自聽見念佛人講述他們親眼見佛的故事,玆舉兩則:

(一)民國十七年,我住蘇州靈巖山寺。有一老居士,面壁念佛多年。一日,忽見眼前一亮,開目看時,墻壁不見了,惟見西方三聖像,像高數丈,經過數分鐘,纔漸漸隱沒。」

(二)三十三年我朝五臺山,到了南臺,聽說不久之前,有喇嘛朝五臺,在南臺寺外念佛時,忽在空中現出彌陀佛像,其大無比,高約數十丈。喇嘛呼寺僧一同瞻拜,佛像停留約一小時以上,此次同見者有寺僧二十五人。

以上講的現前見佛例證。遠如葛氏夫婦;近如靈巖山居士及五臺山喇嘛與寺僧二十五人,都是鐵的事實,無可懷疑。那麼,我們為何不能見佛呢?因為我們念的都是凡夫境,所以祇能看見凡夫,而不能見佛,如同社會上的下流人,念的是下流事,他見的也是下流人。惟有能念聖人者,纔能見到聖人,是一樣的道理。念佛念的多而切,自能感應道交。現在念佛纔念三、五句,就想求感應,看不見佛,就怨佛不靈,這是天大的錯誤。你不想想,你念的既少而又不切,可說根本沒有「感」的力量,佛怎能「應」呢?佛,如「洪鐘在架,有叩則鳴。」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鐘不是為誰鳴為誰不鳴。鐘具音聲遍一切處,時時等著你去叩。佛具慈悲遍一切處,時時等著你去感。

淨土目的,在報盡佛迎,了脫生死。蓮華一開,即出生見佛,而且常常見佛,永不退墮。八萬四千法門,沒有比這個法門再容易的。但是我們念佛人也不可把它看的太容易了;要知道誰能念到感應道交,佛來接誰生西。怎樣纔能念到感應道交呢?即要用昨天講的三種觀想:(一)觀眾生苦,願求生西。成就神通、相好、智慧和辯才,還度眾生。(二)勿負自己善根。(三)觀佛念眾生的恩德。作此三種觀想,自然就能多念切念。今天再加一種觀想,即觀自身生死苦,而求解脫。我們生在三善道,已是煩惱無盡,倘若將來墮入三惡道,更是苦不可言。現在念佛不能與佛念成一片,乃因妄想太多之故。若觀照自身生死苦,則念佛自能懇切,妄想自然逐漸減少。念佛心切,妄念心少,自能感應道交,必定見佛了。

話說多了打閒岔,好好念佛吧!

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昨天講憶佛念佛必定見佛。今天接講經文: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先講「去佛不遠」,這一句經文,有兩種解釋;一、據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即過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方能見到阿彌陀佛,怎麼說不遠呢?這是就事相講的。若就心力來講。則心力不可思議,若念佛念到「心開」,雖遠隔十萬億佛土,屈伸臂頃即到。再就佛力來講,佛力之不可思議,是大家容易了解的。我們生西方,是阿彌陀佛親來接引的。既然蒙佛親自相接,自然「去佛不遠」了。而況憶佛念佛,佛即在面前,固不遠啊。猶如孔子所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二、生到西方,壽命無量,永不退轉,距成佛之期,也就不遠了。

再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分三段來講:

1、其他法門皆須方便

本章所說「方便」,指「觀想」而言。

我們是否要修行?修行是否要了生死?若不修行、不要了生死,那就不必談了。若要修行,了生死;那可不是兒戲的事情!一氣不來,便成隔世;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因此,對所修法門,必須慎重選擇,以免行與願違。諺云:十八般兵器,都能防身制敵。究竟用那一種好?必須遂心應手的,方能克敵致果。修行人選擇法門,也是如此。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門都能入道了生死,究竟如何取捨?這要依我們的根機而定。我國大乘佛教,共有八宗,各宗有各宗了生死的法門。宗旨都是「了生死」,修行的方法叫做「法門」。依其所指示的法門修行,即能了生死。但除淨土宗持名念佛法門外,其餘各宗,都須經過一種「方便」,纔能成功。現在略舉幾種方便法門,看看是否契合我們的根機?

法相宗—以五重唯識觀,亦名唯識三性觀,為其主要方便。他將一切法分為三種性:(一)「遍計所執性」,指執在心外之我法性。(二)「依他起性」,指種子所生之因緣法。(三)「圓成實性」,指依他起性所依之實體真如。而以心外諸法虛妄非實,應予遮遣。故簡去「遍計」,持取「依」「圓」。修此三性觀,自淺而深,有五個層次,稱為五重唯識觀:(一)遣虛存實觀。(二)捨濫留純觀。(三)攝末歸本觀。(四)隱劣存勝觀。(五)遣相證性觀。我們只看看這五種觀想的名字,就可知其修行之不易了。

天台宗—「三止三觀」為其主要方便。將釋尊一代說法之次第與教相,分為五時八教。八教是: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專修別圓,而以三止三觀為方便。三止是:(一)體真止—體念真如之理,止息一切礬緣之妄想(偏真)。(二)方便隨緣止,又名繫緣守境止—知空非空,止於諸法幻化之理;分別藥病化益者。知空非空為方便,分別藥病隨緣歷境為隨緣,安住假諦之理而不動謂之止(偏假)。(三)息二邊分別止,又名制心止—知第一止偏於真,第二止偏於假,息真假二邊而止於中諦。三觀是:(一)空觀—觀一切法之空(真)諦。(二)假觀—觀一切法之假(俗)諦。(三)中觀—此觀有二,觀一切法非空非假即是中,謂之雙非中觀。觀一切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謂之雙照中觀。又就性德之理稱為三諦,就修德之智稱為三觀。以吾人凡常之心,為所觀之境而觀之,謂之一心三觀。而三諦三觀。別教與圓教,又有不同之觀法。

即以右舉兩宗而言,要把它的名相弄清楚,已屬不易。且義理微奧,能講那些經論的法師,已不可多得。復以世亂時艱,國家教育不能普及,國民文學水準日漸低落,即便有法師講演,一般人亦不易聽懂。即使有能聽懂的,也不過是文字相,依文解義而已。至其奧義玄理方面,恐怕費上幾十年功夫,也不易弄明白,還能談到修行用功嗎?

禪宗雖亦不假方便,但祇接引上根利智之人。如雲門宗文偃祖以顧鑑咦著稱,他逢僧必加「顧」視曰「鑑」,僧有擬議,則曰「咦!」學人有問,每以一字答之,即所謂「一字關」,能明其旨趣者,實在太少了。臨濟宗則著重棒喝,乃黃檗、義玄兩祖師授受之心傳。故該宗接人,棒喝交馳。契機者一棒一喝即能開悟;不契機者打死也開悟不了!試問今天還有幾人參這兩種禪?原因:第一學者根器不夠。第二善知識不可多得。即如義玄禪師以受棒喝而開悟,亦以棒喝接引後學。及其入滅之前,召集弟子問「如何接引後人」?其中一人大喝一聲!義玄歎曰:「想不到臨濟宗風,毀在你這瞎驢子手裏!」這充分說明難學難修,故善知識實不易遇到。道源雖習淨土,但願各宗普皆興盛,絕不自譽譭他。不過說明其他法門—方便難學難修,作大家選擇之參考而已。

2、念佛法門不假方便

剛纔講過,其他法門皆須「方便」。現在講淨土—念佛法門不假「方便」。弘揚淨土有五部經: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這三部經是淨土專經;另外是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與楞嚴經的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觀無量壽佛經以十六種觀想念佛為法門。無量壽經以實相念佛為法門。阿彌陀經以持名念佛為法門。本章既稱「不假方便」,當然不是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乃專指持名念佛而言。

淨土宗是我國遠公祖師創立,歷代祖師都是專講「持名」的。所以各寺院都把「阿彌陀經」定為每晚必誦之課,誦經後即繞念阿彌陀佛聖號。阿彌陀經有三要義,即「信、願、行」,亦稱三資糧,就是為生西而準備的盤纏。其中「行」即是持名,但說「行」、即含「信」「願」二義,蓋無信願者即不能行。經上說:「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接著說「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在其前......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很明白的說是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可往生,並未說到其他方便。與本章所說「不假方便」正相符合。打念佛七,以七天為期,即本於此。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蕅益大師釋為:上根人一日即能得到一心不亂,中根人需二日乃至六日,下根人則需七日方能得到一心不亂。有人說:我打念佛七不止一次了,多少個七天都過去,了,何以還未得到一心不亂呢?是不是我們連下根也夠不上呢?還是佛說話不兌現—妄語—呢?不是的,都不是的,這是我們「行」不懇切的緣故。請大家反省一下:我們來參加「佛七」的時候,有沒有剋期求證的切願?有沒有俗事來打閒岔?有沒有把萬緣放下而精誠專一的念佛?如果沒有剋期求證的切願,又有俗事打岔,且不能精一念佛,那只是以隨喜心來參加「佛七」。「行」—念佛當然不能懇切,怎能得到一心不亂呢?所以說不是我們根機不夠,更不是佛打妄語。經上既無其他方便,只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們一定要奉行經旨,懇切的念,把念佛的力量送到西方去,時至機熟,自能得到一心不亂。若果祇是隨喜念念,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既不懇切又不精一,恐怕成功的希望很少。念字從心不從口,口念心不念,像小孩子唱童謠一樣,就等於沒念。怎樣纔能懇切精一呢?就要以本章所開示的,像母親憶念逃逝的兒子那樣念法,子若憶母,如母憶時,一定能念到西方去。昨天講要多念,今天講不僅要多念還得求精,古德云:「念佛切莫貪多念,先念一百心不亂;九十九聲一念差,勒轉數珠從頭念。」如此,方能念到精純不雜。多念要求精念,精念還得多念。所謂「執持」者,即固執堅持,絲毫不能放鬆,如此,纔能得到一心不亂。

不假方便,是念佛法門的殊勝處,大家亦不可因其容易而輕忽,務必認真的念,念的多而且精纔行。

3、老實念佛自得心開

前兩節講其他法門皆須方便,唯念佛法門不假方便,即十六觀經與無量壽經之觀想,實相等方便,亦不需要,僅持名一法,即能成功。有人說阿彌陀經之一心不亂,即是入定。所以持名一法,祇能得定而不能開悟;須生到西方,華開見佛纔能開悟云云。此說固有部份理由,實則以偏概全未為的論。本章所講的「不假方便」即專指持名;「自得心開」就是開悟呀!彌陀經上一心不亂,亦非限於「定」一方面啊!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分;執持名號,亦有「事持」「理持」之別。確信西方依正莊嚴是有,阿彌陀佛正在說法;並深信念佛法門,可以橫越三界,帶業往生。於是決心念佛,求願往生,如子憶母,歸心似箭;一心繫念於佛,無或暫忘。但未達自性惟心之旨,是名「事持」。持至了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即名「理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者,一心具足一真法界,本具佛性,謂之是心是佛,乃理具之佛。了達他佛全是自心,自心全是他佛,依「理具」顯「事造」,謂之是心作佛,乃事造之佛。既然是心是佛,為甚麼我們還是眾生呢?要知理體須依事顯,所以我們還得修行,依「事造」以成之。

念佛念到三界內見思惑斷,名「事一心」。我執已空,法執未除。念到藏心開顯,自性佛現前,名「理一心」。此時已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持至事一心,我執已盡,不為見思二惑所亂;及至理一心,法執已盡,無明分破,不為空有二邊所亂;全歸中道了。

依以上事持,理持、事一心和理一心各種解釋,我們可以了解念佛能以開悟。其不能開悟之說,如非淺學無知,即是有意誹謗。

本章所講的念佛,屬事持,如子憶母。並未涉及玄奧高深的道理。用最淺顯簡易的方法,而達到「心開」的妙境。誠所謂妙法不可思議!依理論講,在十法界中,念佛念的是佛法界。一念佛,一念現佛法界;念念佛,念念現佛法界。久而久之,心佛一如,其餘九法界統不現前,還有不見佛、不生西、不成佛的道理嗎?!

念佛要老實念,從最低淺處入手,而得最高深的功效。千萬不可好高騖遠,見異思遷。古德云:「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結果一無所成。

或問:悟西方淨土是惟心,彌陀是自性,還要念佛生西否?答:悟後仍須念佛求生西方。蓋悟的是理,若不把事相轉過來,雖悟仍是凡夫。經云:「理則頓悟,事須漸修。」即不可執理以廢事。不過悟後生西,能遂心所願;未悟者須待彌陀來迎;是其不同處。

或問:悟到理一心,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已相當於圓初住位,何必再生西方呢?答:等覺位已豁破四十一分無明,還要生西咧!如觀音、勢至皆是等覺菩薩,尚須生西,親近彌陀,就可證明了。我們距離遠得很呢!切勿好高騖遠,還是從最簡易的「持名」入手,老實念佛,日久功深,自然一心不亂自得心開。這個法門,看著很淺,其實「一句阿彌陀,無上深妙禪」只要老實念佛;自有徹悟心開之日,大眾其勉之!

話說多了打閒岔,老實念佛吧!

五、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昨天講一心念佛就能「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像其他法門,須要方便;念佛法門,只是一句佛號即成。今天接講經文: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先講前四句,「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這兩句很容易了解。人身上本無香氣,一經用香水、香油、香粉、香花等料熏染,就有了香氣;喻凡夫沒有佛的氣味,一經念佛就有了佛的氣味。香喻法身,光喻智慧;香光莊嚴,是法門的名稱—即念佛法門。法身即本覺理體,人人本具,惟凡夫被煩惱障縛,不得顯現。佛是斷盡煩惱,超九界的清淨法身。念佛,念的不是九法界,而是念的佛法界的法身。在這一念佛號之中,即是全體法身現前之時,其中絕對不容煩惱存在。所以念佛即染佛的法身香;以法身香來啟發智慧光;同時以香光來熏染自己的本覺理體,就叫做香光莊嚴。

其次講後三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分三段來講:

1、觀眾生苦發菩提心

「我本因地」,「我」是大勢至菩薩自稱。「因地」,佛菩薩最初發心叫做「因心」,在因心之地簡稱「因地」,包括從最初發心乃至證果中間修行的歷程而言。再講「念佛心」依經文解釋,念佛心即指因心而言,是由凡夫心轉化的。我們在未證入無生法忍以前,應在因地範疇中;那麼我們現在的心—因心,究竟還是凡夫心呢?抑已轉成念佛心了呢?這要認真的檢討檢討。念佛心是甚麼心呢?它包括(一)菩提心,(二)開悟心。這兩種心,有先後的次第。先講菩提心,梵語「菩提」,譯為「覺」或「道」,覺道即是佛道。菩提心即是佛道心,簡稱道心。我們平常恭維人說:發心!發心!即指發道心發菩提心說的。這個道心的本質,是大慈大悲,與眾生樂,拔眾生苦;依此旨趣而修行,即是菩提心。我們「發心」念佛,即是發菩提心念佛。這一層道理,最為要緊。否則,淨土法門便成了小乘法了!但淨土是大乘法門,所以最初即應發菩提心。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菩提心是甚麼了,也知道應當發菩提心了!可是,光說而不發心仍然是空的,等於不知道。現在講講怎樣纔能發起菩提心?欲發菩提心,應觀眾生苦。若不了知眾生苦,菩提心是發不起來的。要知眾生苦,須先觀自身苦。人間八苦,還是小苦;六道輪迴,頭出頭沒,那纔是大苦哩!觀自身如此,觀眾生亦皆如此。了達此種道理,即能發起菩提心了。前兩天勸諸位用四種觀想,發真實心懇切心念佛,今天再把它融會貫通一下。這裏邊既說為自己,又說為眾生,似乎矛盾!請諸位諦聽諦聽:學佛,最要緊的要學到圓融無礙。佛教本來是圓融無礙的,但以我們學的不得要領,或學的不到家,往往自己造出許多矛盾抵觸,滯塞障礙。佛說法不是隨便說的,各經各法,都是圓融互攝,且組織嚴密,如帝網千珠交相輝映。今以四諦法與四弘誓願的交織關係,來說明這個道理。四諦法本是了生死的小乘法,及其擴展到四宏誓願,即是度眾生的大乘法了。四諦法是:先觀八苦交煎的現象,叫做苦諦;次觀苦從何來,了知苦的過去因,叫做集諦;再觀這種苦因可以消滅,而證入清淨的涅槃,叫做滅諦;仰慕涅槃的清淨法樂而修道,叫做道諦。這就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四諦法門。依此修行,能證阿羅漢果而不能成佛,所以說是小乘法。而四宏誓願,即依四諦法發展引伸出來的!第一「眾生無邊誓願度」:由於苦諦擴展而觀無邊眾生皆在苦迫中,我需要了生死,眾生都需要了生死;並且需要我去度他們了生死。這即是發菩提心了,釋尊最初就是這樣發心的。這說明第一願是由苦諦來的。第二「煩惱無盡誓願斷」:為的要度眾生,必須把眾生煩惱斷盡,他們纔能得度。而欲斷眾生的煩惱,必須先把自己無盡的煩惱斷盡纔行。這說明第二願是從集諦來的。第三「法門無量誓願學」:煩惱是無量無邊的,眾生的根機也是無量無邊的,對治無量無邊的煩惱,適應無量無邊的根機,必須廣用無量無邊的法門。這第三願是為度眾生而修道,也就是從道諦來的。第四「佛道無上誓願成」:要度眾生,必須具有無上智慧、神通、辯才和相好莊嚴諸種條件,纔能達到目的。但是這些條件,惟有佛纔能具備,所以願成佛道,這是從滅諦來的。但我們誓願成佛,是為要度眾生,非為自享法樂。從以上說明,可知後三願—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都是為度眾生,也可說是度眾生的因;第一願—度眾生—纔是四宏誓願的目的哩!即此亦可了解四諦與四宏誓願是不一不異的;更可證明佛所說的圓融無礙的;至於說大說小,那是看行者的發心罷了!

由於觀自身苦擴展到觀眾生苦,愍眾生苦而欲度眾生,即能發起菩提心來念佛;這個道理已經明白了。但只是這樣說說,仍不懇切,應當從實際去觀察眾生。我們看看愚癡的畜生,互相殘殺,互相吞噬;不但不能修行,且天天在那裏造作惡業;來生還不是在三惡道裏打轉!人比畜生是高明多了,而不知學佛的人,還不是終日造業而不自知。我們學佛的人,用冷眼去看那些名利之徒,實在是可憐愍者。再看看過去的歷史,古代多少大國,現在都那裏去了?第一二兩次世界大戰,就是確切的證明。現在,破壞力相當於五千萬噸黃色炸彈的核子武器,業已出現了,將來必有比這更兇的武器出現。是毫無疑義的。大家都在比賽著殺人,卻沒有比賽著救人的;而殺人的人,亦必被人殺。這種惡性的因果循環,愈演愈烈,你想芸芸眾生,是不是可憐愍者?我們觀察眾生是這樣的苦,這樣的可憐,不應該發心度他們嗎?然而發心要去度他們,又談何容易?請問一個凡夫,人微言輕,誰相信你?誰聽你的?再說我們有甚麼本領?憑甚麼去度他們?這就不能怪人家不聽不信了!所以說既發心度眾生,必須學佛,具備智慧、神通、辯才、相好莊嚴諸條件,纔能滿願。這就是觀眾生苦發菩提心的道理和方法。

若念佛祇為自己求生西方,而不發菩提心,也能生到西方;可是生在鐵蓮華裏,經過十二大劫,蓮華纔開哩!蓮華開後還不能立即見佛,仍須發菩提心纔能見佛。所以我們念佛必須發菩提心,最為要緊。以上將「念佛心」講好。

2、悟後起修精進念佛

上節講大勢至菩薩自述他在因地以念佛心證入無生法忍。我們研究,「念佛心」是從念佛時發菩提心來的。現在要進一步研究念佛心是甚麼形態?依本章所說的念佛心,順著文義來講,就是「開悟心」,亦即念佛念到開悟以後的心。因本章有「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的開示,其他經典皆無此明文,彌陀經說「一心不亂」,含有開悟的一面,但隱而不顯。本章「心開」一語,於念佛法門理論上幫助很大。有謂念佛法門只能生西不能開悟,這種淺見,不攻自破了。這證明學淨土的人,只要一心念佛,不假方便即能開悟,以開悟心再加修行,即能證入無生法忍。據此而論,又超過禪宗多了!這不是抑禪揚淨,蓋禪宗多以開悟為止,所以打了自己的閒岔。淨土宗則悟後更加修行,以至證入無生法忍。或謂:悟後即在娑婆世界修行好了!何必生西呢?須知生西的目的,不是求開悟,而是在未證入無生法忍以前求得「不退轉」!在此娑婆世界,打閒岔的事太多了,所以開悟以後仍不免墮落!西方環境好,都是上善人,沒有造惡業的機會,不受輪迴,有進無退,故不致墮落。說到這裏,有一宗公案:禪宗大德法演禪師,轉世為蘇東坡,忘卻本來面目,不過成就一個慧業文人而已,豈不可惜!參禪既已開悟,何以還致轉生墮落?上面已講過,禪人都以開悟為期,不講悟後的修行,(當然也有悟後起修的)宗下善知識對學人的開導,亦率皆如此。須知悟的雖是佛理,而人仍是凡夫,所以以悟為止,是很危險的!念佛人不以開悟為期,而以生西為期。所以悟後仍繼續修行,以其目的在生西。必不中途停止,今以念佛心配到開悟心上,更能增加念佛的價值。悟後起修,精進念佛,一直生到西方不退轉地。

3、以利他願完成自利

上節講的念佛心即是菩提心,即是開悟的心,大家要牢記,不要忘了。現在講「入無生忍」這一句,「入」,是證入,「無生忍」是果,念佛是因。入無生忍,即是證果—證得念佛的果。

「無生忍」即「無生法忍」。「無生法」是對「有生法」而言,有生法即是「生滅法」。眾生都是被生滅法所轉,所以在生滅中輪迴受苦。生滅法本是虛幻假相,而眾生則認為確切真實。即如夢中人認夢境是真,醒覺人纔知是假。學佛的人纔能了知生滅法虛幻無實,而把它擺脫掉,證入無生法忍,而後即不生不滅了。我們懂得生滅法的假相,纔能知道無生滅的真理。必須證得無生滅真理的人,纔能空掉有生滅的假相。滅由生起,無生即無滅,說無生即含無滅。無生的真理,即是佛性。現在無生的真義明白了,再講「忍」字,普通講忍,都作忍耐解,凡夫用功要忍逆境忍順境。然而無生忍的「忍」字,不作忍耐解,它具有「安忍」「忍可」二義。安住不動,不被順逆境所轉,名安忍,即是定;於一切法無不了達,名忍可,即是慧。無生法忍,雖含定慧二義,實無二法,及至證入以後,即定慧一如了。譬如電燈,先有電後發光。電喻定,光喻慧。說一電燈,即含電、光二義,證入無生法忍,即含安住不動與於法無不了達二義。「心開」即是悟理,相當於三賢菩薩初住位,證入無生法忍,相當於八地菩薩位。按時間講,從初住到初地,須修一大阿僧祇劫;從初地到八地,須修一大阿僧祇劫;從八地到佛果,又須修一大阿僧祇劫。從凡夫修到無生忍,須兩大阿僧祇劫。在娑婆世界修,須修到七住位,纔能得到不退轉呢!假定我們善根在十信位,修到初住纔得到開悟,在此期間,隨風東西,進進退退,不知轉到何處?轉到何時?若在娑婆世界轉來轉去,真不知要修多少劫纔能成功哩啊?!以上是說明在娑婆世界證得無生法忍之難,生到西方,那就很容易了!上品上生,經一日一夜,蓮華即開;華開立即見佛;聞佛說法後立即證入無生法忍。所以我們求生西方的目的,在求不退轉,在證得無生法忍。七地菩薩雖可以隨類變身,而心仍不得自在;進入八地,纔能遂心如願,任運自在,名心自在位。到心自在位,始能任運度生,有人說:在娑婆世界邊修邊度不好嗎?何必到西方打轉呢?是的,但要知道在娑婆世界也要證得無生法忍纔能度生,何以故?蓋以凡夫度生,往往度不了眾生,反被眾生轉了去!因為凡夫多是重感情的,眾生順從者,特加憐愛;違逆者,則生瞋心。愛與瞋,同是煩惱,煩惱剛生,即被眾生轉了去了!若證得無生法忍,則能度眾生而不被眾生所轉,這纔能契合慈悲度生的本懷。我們了解眾生苦而且難度,應加功念佛,速生西方,證得無生法忍,再來度他們。

大乘法旨在利他,因要利他,必須精進念佛;實際自己先得其利,大家何樂而不為呢?!

話說多了打閒岔,好好念佛吧!

六、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昨天講大勢至菩薩在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我們也應念佛求生西方,再回娑婆來度眾生。今天接講經文: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這三句經文。其意義分三段來講:

1、此土濁惡不宜辦道

這三句經文的意思,是大勢至菩薩自述他念佛成功以後,現今在娑婆世界,攝持念佛的人們,歸到淨土去。然而大勢至菩薩,就在此土領導我們念佛修行不好嗎?為甚麼要攝歸淨土呢?因為此土有五種濁惡,稱為五濁惡世,不宜辦道的緣故。五濁的名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分釋如下:一、劫濁—劫,是時分,時間,俗語也說年頭,年月。濁,是不清。如說:這年頭不好,這年月太亂;就是說的劫濁。二、見濁—是知見不清,以五利使為體,見惑熾盛之相。簡述如下:1、身見:眾生執著四大和合虛妄不實之身為我。為我故,造作一切惡業。我,實為造業之本源。2、邊見:眾生執有執空,不起「中道見」。執有者認為生生世世,永恒不變,是名「常見」。執空者認為死了完事,一切空無所有,是名「斷見」。執有、執空、執常、執斷、皆非中道,而偏於一邊。故名邊見。3、邪見:撥無因果,貽誤眾生。不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盲引盲,墮坑落塹。4、見取見:此類人對於道理曾有所見,執其所見之一點道理,認為至高無上,而以偏概全。由其所「見」之偏理,而「取」著不捨,因之引生一種不正之知「見」,故名「見取見」。這是「非果計果」的不正見。5、戒禁取見:邪魔外道認為他們的戒禁至高無上。如耶教也有十誡,他們禁吃眾生血而不禁吃肉;還要編出一套理由,硬說是他們的上帝賜給他們的。又如回教戒吃豬肉,可是拼命的吃牛吃羊。邪教如一貫道,也持不食肉戒,但蛋類在所不忌。這都是「非因計因」的不正見。由於以上五種知見不清,造成娑婆世界的見濁。三、煩惱濁—以五鈍使為體,煩惑增盛之相。簡釋如下:1、貪心:於順境上,起諸貪愛,不能擺脫。2、瞋心:於逆境上,起諸瞋恨,不能含忍。3、癡心:於平常境上,起諸妄想,不能覺察。4、慢心:於諸眾生,心起傲慢,不能謙和。5、疑心:於人於法,心起疑惑,不能決斷。以上五種妄心,名「五鈍使」,煩動惱亂,攪擾自性,不得清淨,故名煩惱濁。四、眾生濁—凡夫以見濁煩惱濁為因,造有漏業為緣;以此因緣,招感五陰和合,蓋覆真性。因此這一報的生命,即渾濁不清,以致心鈍體弱,苦多福少,而不能自度。五、命濁—眾生以見煩二濁為因,以眾生濁為果。因果皆濁,故壽命短促,是為命濁。五濁的體相,已簡單的說明了。再講五濁的因果關係:劫,本身無濁,由於見等四濁聚會於此一時間,故構成劫濁。見濁以五利使為體,煩惱濁以五鈍使為體,已如上述。眾生被此「十根本煩惱」驅使,絲毫不得自由;以致苦多福少。壽命短促。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縱或七十不死,亦為老病糾纏,智暗體衰,不得自在。再講五濁發生的時節。此世界亦有非濁惡的時期。從人壽促至十歲起,人心向善開始增壽;每百年遞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人們從此捨福不修了,其壽命亦從此遞減,每百年減一歲,減至二萬歲時,濁惡開始興起。人壽在二萬歲以上時,是不濁不惡的。在五濁初起時,尚屬輕微;到了五濁熾盛時期,眾生可就苦了!我們看看現在時代,把五濁現象分析一下:劫濁越來越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人們還沒有得到喘息,第二次大戰就接著爆發了。第二次大戰結束至今,全世界那裏得到一天的清淨?第三次大戰的恐怖,卻一天比一天加重!再講見濁,邪見、不正見充塞宇宙,那裏還有人講求正知見?你要講正知見,大家認為你頑固,落伍,還要打倒你咧!再講煩惱濁,先講貪心,凡夫在生活上必需的衣食住行之資,固然非有不可。但現時一般人,在物質方面,除生活必需的範圍以外,仍是貪求無厭;在精神方面,則放縱無度。有了生活,還要娛樂。正當娛樂,已不能滿足其慾望了;還要節外生枝,花樣百出,新名詞叫做「找刺激」。我們來仔細研究一下,這種心理是太危險了!大家都不能滿足慾望,都去找刺激,這就是無盡無休的貪心哪!貪心不能滿足,必然引起瞋恨心。瞋恨心以此時最為熾盛,大家天天看報,請看社會新聞版,傷害兇殺案件,無日無之。如為報仇雪恨而殺人,雖然犯法,倒還有點原因可說。你看那些拿刀亂砍開槍亂打的,不是他仇恨的對象,甚至素昧生平的人,也不免做他刀槍的祭品。這種瞋恨已到了瘋狂的程度,把人性都喪失了,社會怎能不大亂呢?!由於見、煩二濁,引生眾生濁。不知佛法的人不肯學佛,見思二惑展轉增盛,智慧隨之愈益暗鈍,苦愈多而福愈少了。壽命本即短促,年輕時未聞佛法,無從修學,老來方知修學,而時不我予,修亦難得成功了!依上述種種理由,皆足說明五濁惡世不宜辦道。再就我們自身所處的五濁環境,說明不易修證實況;劫濁如寒暑、兵燹、饑饉、癘疫種種不清淨。見濁如家親眷屬的知見不正,社會上邪說的誘惑嫉妒,種種障礙。煩惱濁如家庭、社會、經濟、人事諸種煎迫刺激。心神不得清淨。眾生濁如智鈍體弱,事與願違。命濁如歲月如流,絕不稍待;尚未修好,已屆報盡命終了。尤以核子武器之威脅,更不容許常時靜修。總而言之,娑婆世界是苦海不宜辦道。所以大勢至菩薩,大慈大悲,把我們攝歸淨土去。我們要趕快念佛求生西方,說不定馬上來個原子彈,想念也念不成了。

2、西方清淨正好用功

上節把大勢至菩薩攝持我們歸到淨土去的原因說明了。西方纔是清淨世界哩!說明如下:

一、劫清淨—劫本無濁,被見等四濁染汙纔濁的。西方沒有見等四濁,且四季溫和,無狂風暴雨,無戰爭,無三惡道,是故劫清淨。

二、見清淨—眾生都是蓮華化生,故無身見;佛子們修持的都是中道,故無邊見;皆是明因識果的善人,故無邪見;沒有邪教外道,故無見取見及戒禁取見;是故見清淨。

三、煩惱清淨—依報都是七寶合成,物質豐美,故無貪;伴侶都是上善人,以道相尚,故無瞋;有智慧的人纔能生西,故無愚癡;風聲鳥語,無非法音,眾生常念三寶,故無慢;生西者皆淨信之土,故無疑;是故煩惱清淨。

四、眾生清淨—心敏體強,「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善根福德俱多。是故眾生清淨。

五、命清淨—西方眾生的壽命,無量無邊,是故命清淨。

五濁惡世,以見濁煩惱濁之因,引生眾生濁命濁之果;四濁交織,而成劫濁。西方世界,以知見清淨煩惱清淨之故,而眾生而壽命悉皆清淨。以上四法,既皆清淨,劫即無從染汙。恰與此土五濁相反,故名淨土,亦稱極樂。

見煩二濁,即見思二惑,亦名界內惑。念佛須念到一心不亂,纔能生西。一心不亂,即能降伏二惑。功力再深一點,即能斷除界內惑了。西方眾生,都是伏斷二惑的清淨身。何況連界外的無明惑塵沙惑都斷除了的佛菩薩。所以西方世界是清淨世界;清淨世界纔好用功修行。

阿彌陀佛以廣大誓願,經過無量阿僧祇劫,修聚無量功德,纔成就了極樂世界,接引我們念佛人去修行。極樂世界,就是念佛人的大道場,大寺院,並沒有甚麼神秘。

譬如社會上一般家庭,多不適於修行,如生活的繫累,孩子吵鬧,親朋酬酢,狗吠雞鳴種種煩擾;且親朋多半拉你吃喝玩樂,使你不能安心修行;這樣的家庭社會,就等於娑婆世界。寺院比較寧靜,沒有家庭裏那些煩擾,容易安心辦道,就等於西方淨土。但是每一座寺院,都是經過很長的時間,很多的功德纔能成就的。這是合情合理的,所以沒有甚麼神秘。

娑婆眾生—人,終日被衣食住行四大問題纏縛著,不得自在。極樂世界,乃彌陀大願成就的,任運自然,衣食隨念即至;七寶樓閣,黃金為地;神通具足,任意所至;衣食住行,都無須罣心,多好修行啊!

有人懷疑:阿彌陀經說的那麼多的功德莊嚴,是真的嗎?這不必懷疑,實際上比經上說的還要好些!第一,佛是不說妄語的。第二,阿彌陀佛願大功深,積劫累行纔成就的!並非無因的憑空冒出一個極樂世界來!以海會寺作比喻來講,今天大家看海會寺是一座莊嚴道場,到這裏來念佛。大家該記得十年前還是一片荒山吧!在這十年間,費了許多人的心力、體力、財力、物力,纔有今天的成果。若繼續增進,再過十年,一定比今天還要好的多。假使你來這裏出家,衣食住不用你自己操心;如遇佛事外出,常住自然供你交通旅雜等費用,衣食住行生活四大要素,都不用你自己煩心籌措,比起在家修行,真有天淵之別!試想我們薄地凡夫,尚能建設一座供大家修行的道場哩,何況阿彌陀佛那麼無量無邊的福德智慧,又經過無量阿僧祇劫的培養,成就了莊嚴的極樂世界,是應無疑義的。又如你到寺裡來修行,有法師說法開導,有道侶陪伴用功,決沒人拉你去吃喝玩樂,道心自然增長;何況極樂世界呢!你若生到極樂世界去,所見的都是「不退轉」的淨侶,或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並且天天見佛聞法,那你還會墮落嗎?總之,此土濁惡不易修行,西方清淨纔好用功。彌陀勢至都在那裡等著接引我們哩!但是須要我們至心念佛,否則,即使佛菩薩來接你,你也不會去呀!

3、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前兩節就大勢至菩薩,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一段經文,說明此土濁惡,難修難證,西方清淨,易行易成的道理。現在再講大勢至菩薩為何要來此土攝化眾生?彌陀淨土是大乘佛法,佛菩薩是以普度眾生為懷。大勢至因發菩提心念佛,纔證等覺菩薩位;來娑婆度生,是他的根本心願。

念佛人必須發菩提心,纔能往生西方速證無生法忍,求得度生的智力。回入娑婆,「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大勢至菩薩也是這樣,證入無生法忍以後,正好來娑婆世界,廣度眾生以滿其菩提之願了。講到這裡,再會歸自心:我們念佛,已發菩提心了!即在此土度生如何?可以的,並且是很理想的。本來隨時隨地隨緣隨分度化眾生,是每一個佛弟子的責任;但是所度不廣,這有兩種障難:一、身不自在—我們凡夫,既不能分身,又不能變化。比丘是佛弟子中第一眾,說法度生,是他的基本任務。但有部分信徒,不敢或不願親近比丘,而比丘則不能現居士身或婦女身而度化之。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必須證無生法忍的大菩薩纔行。二、心不自在—我們凡夫,智慧辯才都有限,更談不到神通妙用了。以我道源來講,學法說法數十年,大體上只能與一般人結結普通法緣。對於福報大而惑障深、才智高而我慢重的眾生,即不能應機折攝。這和醫師治病一樣,大菩薩譬如名醫,一望一聞,即知病根所在;一藥一方,沈苛立愈,我們是普通醫生,如遇疑難大症,即無起死回生的把握。此即能見機不能見機的分別。我在臺灣各地講經,大家還都稱說不錯,使我更加慚愧。即以臺灣為例,現有一千萬人口我們究竟纔度了幾個人呢?我們空有廣度之願,苦無廣度之資,真是焦急萬分!然而身不能變化,智不能觀機,急有甚麼用?以上講的因智慧不夠,致使身心不得自在。還有福報不夠,亦使身心不得自在。海會寺成立之初,即打算辦一所佛學院;但以經費無著,至今不能滿願。這是福報不夠,身心不得自在的又一事實。道源個人如此,在座各位還不都是這樣嗎?所以要趕快念佛,生西,見佛,聞法,證入無生法忍後,再來行化,纔能滿願哩!

或問:西方證無生法忍的菩薩,一定很多;何以不見他們在此世界度濟眾生呢?菩薩天天在此度生,我們障眼看不見罷了!前幾天不是講過:「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嗎?就是這個道理。

有人說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緣某居士夢中得知大勢至菩薩在上海說法。他認為非同常夢,於是急忙赴滬;比至則印師正在主佛七講開示哩!雖然印師否認他是菩薩再來,但是佛菩薩化身度眾之史實,則屢見不鮮,是無容置疑的。又有人說:佛菩薩既然天天在度眾生,為甚麼眾生還是這樣多呢?這也不必懷疑,實在佛比眾生多,只是我們凡夫的眼,但看見眾生,卻看不見佛而已。我先前也有這種疑問,某年在北平拜萬佛懺時,拜至中間,疑團忽釋,深信佛比眾生為多。這是我的一點經驗,提供大家參考。

大勢至菩薩自述從發心、修行、證果以至自利利他的經過,至此已和盤托出了!我們要照他老人家的樣子學,發心,念佛,生西,證果;再來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話說多了打閒岔,好好念佛吧!

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時光快的很!轉眼之間,念佛七今天圓滿了!大勢至圓通章,今天也就講完了!現在講最後一段經文: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這段是總結本章全文。本章出楞嚴經,佛問諸大菩薩各人證得圓通的法門。大勢至菩薩答說:我對各種法門,無所選擇。惟把六根通統收攝起來,深心念佛,使淨念現前,而相繼不斷。入三摩地(此云正定),以這個法門最為第一。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二句,是全章宗要。前文從學念佛的本源說起,中間修行的過程,乃至因果雙圓,以及遊化度生,都已說明,惟未及修行的方法。最後這兩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纔是修行的方法。都攝六根是因,淨念相繼是果。為能都攝六根,纔能淨念現前,而相繼不斷。希望大家深深體會,信受奉行。以下分三段來講:

1、託根緣塵廣造諸業

念佛為何要都攝六根呢?因「根」與「塵」接,即起諸「識」,造諸業,自心不得清淨,永在生滅道中流轉。必須把六根收攝起來,即關閉六根之門,不令向外攀緣,不與外面六塵境界相接觸,使六識不生,漸漸降服妄心,纔能顯露真心而淨念現前。凡夫一直在妄法中流轉,本具真心被妄法掩蓋而不自知,所以念佛亦很難相應。必須了達真心本有,妄心本空的道理,纔能把妄心空掉,而顯露真心。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任何宗派,都得明白這種道理。

三界諸法,森羅萬象,多如塵沙。釋尊把它歸納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凡夫的一切活動,不出十八界的範圍。十八界,即是六根,六塵,六識。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妄想心)。外界雖然千差萬別,綜合起來,不出六塵;眼之對境為色塵,耳之對境為聲塵,鼻之對境為香塵,舌之對境為味塵,身之對境為觸塵,意之對境為法塵。「識」性本空,在根塵相接時纔生「識」。「識」以分別為義,六根對境,不起分別作用。有了「識」纔起分別,故「識」能廣造諸業(在欲界為善業、惡業、在色界無色界為不動業,是謂三業。)既造業—因,必受報—果。受報後再造業,如是循環無端,受永無止休的生死輪迴。為甚麼說造業由於「識」的分別呢?譬如造殺業:殺人為報怨,殺畜生為吃肉。若不起分別,怨親平等,自然不會殺人了。若不起分別,不覺得肉好吃,自然不會殺畜生了。如是也就不造殺業了。造盜業,亦由知道衣物財寶的珍貴可愛而起。造婬業,更是由於男女互相愛悅而起。若不起分別,一視平等,當然也就不造盜業婬業了。這說明了果報由於造業,造業由於六識分別,六識分別起於根塵相接,病根就在這根塵相接上面。此即「托根緣塵廣造諸業」的始末因果關係。所以大勢至菩薩要都攝六根,使根塵不相接觸。根塵不接,六識即無由生起。六識不生,纔能除妄顯真,淨念現前,進而相繼不斷。

2、攝根歸性念佛即心

上節講念佛方法,要都攝六根,不使緣塵生識,而免造業輪迴。現在講六根怎樣攝法:上面講都攝六根,就是關閉六根之門,但不是說把眼睛閉上,把耳朵塞住。攝根最妙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須知念佛是妙有法門,一心念佛,即是都攝六根了。現在解釋給大家聽聽:念佛,用舌根,舌不攀緣味塵,即是收攝舌根。眼觀佛像,不分別凡夫境界,即是收攝眼根。耳聽自念之佛聲,不分別其他聲塵,即是收攝耳根。鼻嗅佛香,即是收攝鼻根。身體繞佛拜佛,即是收攝身根。意根發出念佛心,一心一意的憶佛念佛,即是收攝意根。這是初下手用功的方法。在最初下手時,佛是佛,塵是塵。日久功深,則六塵境界,無非佛的境界,即是淨念現前了。比方說: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就彷彿這種境界。因為他專心一志在玩味韶樂,雖在吃肉,而舌不起識的作用,等於味塵不現前了。我們念佛念到純熟時,六根自然收攝,對六境亦不起識的分別作用,則風聲鳥鳴,無非佛號了。從前有一老修行,每晚必定念佛若干聲。某日,他覺得剛念不久,即聞打「四板」(起床板號)了,他以為「夜巡師」看錯了時間。可是大家都起床,上殿了!他亦隨眾上殿,但聽見全部早課,都是念的「阿彌陀佛」。早課既畢,天也亮了,接著就過堂吃早粥了。他甚覺奇怪,大惑不解!於是請方丈和尚開示。方丈說:「那是你念佛的功力一時降伏粗塵,雜念暫停,得到一心不亂,亦即一時的淨念現前。所以長夜化為短時,睡眠化為清醒。到此境界,凡有所聞皆是佛聲。所以在做早課時,經文咒語皆化為彌陀佛號了。」凡夫在初下手時,大都離不開六塵境界,這就要用佛境來轉。久之,即能將塵境轉成佛境了。

大勢至菩薩,修證圓通,是用「根」修的。但他用的是「根性」而不是「六根」。都攝六根,歸於一性,即是妙有法門。只見佛境,不見凡境,妄念不起,淨念現前。到此方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了。

3、心佛一如淨念相繼

上節說到都攝六根,淨念現前,但不能持久,妄念又生,這是念佛的功夫尚未精深之故。再念再念,念到不見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能所雙亡,心佛一如」,即能淨念相繼了。但是說來很簡單,做起來並不太容易。因為我們凡夫,從無始以來,打妄想的路子太熟了,不知不覺,妄想就來了。倘若勉強剋制,還會發生毛病哩!菩薩深明這種道理,所以用念佛方法,使六根漸離六塵,而達到一心不亂。古德教人念佛有八字訣:即:「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心意攀緣塵境,原是熟路,現在繫心佛境,不使向外攀緣,久而久之,就把馳向塵緣之路淡忘而生疏了,這就是熟處轉生。念佛,最初念不慣,本是生路,勉強的念,用心的念,念習慣了,不知不覺就要念了,這就是生處轉熟。熟處轉生,自能都攝六根。生處轉熟,自能淨念相繼了。

上來所講的話,是對修行用功的人說的,現在我再勸一勸初發心的人:諸位在社會上,已經過了半輩子了,是不是感覺人生空虛,認為人生不過如此呢?倘能感覺人生空虛,已與佛法接近了。人們年青的時候,總是迷執著一切真實;如結婚、生子、名利、權勢等等。到了幾十歲以後,纔知道那些都不是真正快樂,都非實在,真如做夢一樣,所以感到人生空虛了。此時正好走入佛門,填補其空虛。否則,即會走入歧途,甚至流於「斷滅空」,以為死了就好了。其實這更錯誤,死了那能好呢?倘或落到三惡道去,其苦更甚了。死後的事,雖然不能見個明白,但我可以舉出那些頑劣的冒失鬼,作個比例;比如大家都要講求衛生,他說他不怕害病,亂吃東西,一旦真害了病,還不是痛苦呻吟呼爺喚娘嗎?又如那些好勇鬥狠的人,拿刀弄槍,不怕吃官司,一旦真的吃了官司,杻械枷鎖,關入牢獄,那苦頭不是很厲害嗎?等到吃了官司,後悔就來不及了。何況淪入三塗,後悔還來得及嗎?趁著現在沒死,趕快念佛!千萬不可心粗膽大,硬說:「我不怕地獄」!

念佛的具體方法,就是上邊說的都攝六根,把凡夫的熟處轉生,把彌陀的生處轉熟。進一步將六境轉成佛境,轉入轉深,即轉到本性了。本性即是本具真心,本具真心即是佛性。念到這個境界,就是一即佛即心,即心即佛」了。懂得這個道理更好,不懂也沒關係,只要你深信切願,念來念去,自然會念到這個境界的。但是這個境界還有心與佛的影子存在。再進一步,念到心佛合一,心佛一如,即是淨念相繼,純歸中道了。最初下手時,當然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念到能所雙亡,雜念不生,即是淨念現前。再進到心佛一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一片佛心,無有間斷時,即是淨念相繼,入於三摩地了。亦即證入「無生法忍」了。楞嚴經謂之「圓通」。此即「知真本有,達妄本空」的究竟功夫。我們要本著這個要領,好好念佛就對了。

佛七真快,這是最後一枝香,打起精神,好好念佛求證圓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