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義蘊

菩薩戒優婆塞德明李炳南述

小引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閻浮提洲。其苦倍甚。一切眾生。所有身心。剎那生滅。原本無常。眾苦交煎。原本無樂。四大假合。原本無我。血肉臟腑。原本無淨。眾生不悟。妄希常樂我淨。故起顛倒。然終不得。是以憂苦。惟有證得真如。於此四者。一時俱足。名曰淨德。釋迦世尊。悲憫眾生。沉淪苦海。頭出頭沒。不能出離。特現於世。親作慈航。廣說八萬四千法門。教人起修求證。但須長久劫波。精苦功夫。斷盡三惑。方證真如。可憐末法眾生。根器淺劣。五濁惡世。欲塵牽纏。能行能斷。幾等麟角鳳毛。不獲普度。豈佛本家。故於八萬四千法門以外。而又開此念佛往生一法。是說本經之因緣也。

◎此法之奇。不經祇劫。無須斷惑。未證真如。便可取得常樂我淨。眾生往生。皆是蓮花化身。壽命無量。毫無眾苦。一生補處。廣大方便。普應群機。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鈍根如愚夫愚婦。均可證入九蓮。利根如華嚴善財。端由圓成佛果。依法行之。萬修萬去。求解究竟。三藏難窮。故修他門。皆須信解行證。惟修此法。只重信願行持。而本經文法。更為奇特。不談玄妙。然無一處不含玄妙。深者見深得深。淺者見淺得淺。亦可謂三根普被之絕妙文章。惜乎減劫之時。眾生福薄。或文字障重。或我慢貢高。胸橫成見。未曾深求。輒對經文。妄生誹謗。遂使大好慈航。不肯乘渡。區區悲若輩惶惑。兼悲經道蹇遇。是述義蘊之動機也。

◎本經文簡而顯。義豐而微。簡則事不支蔓。顯則音易宣流。豐者萬法全包。微者一痕不露。看嶺看峰。固皆有得。屠門大嚼。總屬空嚥。亦猶橄欖檨果。不到回甘。未為知味也。叢林日誦。雖定常課。求諸法會經筵絕少開演。寧非跡似顯彰。而實處隱晦耶。誠以經文體栽。有類敘事。弦外之音。未能遽會。致令淺嘗之人。輕生議論。有謂契合鈍根下機者。甚有謂是廣告式者。以故通宗通教大家。視為語義平凡。不足講論。偶有講者。而哲學文學之儕。亦存無甚可聽成見。噫。均過矣。述者早歲心理。亦具此等錯誤。後遇知識。指謂本經性相律密藏通別圓無不盡蘊。但須會於文字之外。從茲再讀。始覺酪酥醍醐。乳中具備。驚歎立言微妙。宛如無縫天衣。昔賢天親。初謗大乘。其後悔悟。欲自斷舌。無著教以改讚大乘。便是補過。因之不揣譾陋。師其故智。實為自補前愆。兼為謗本經者。普作懺悔也。

◎本編所述。專為經文含蘊。偶舉片羽。可想吉光。冀人咸知本經構造。表裏精微。事理法軌。攝無不盡。從生尊重。藉堅信行。並非釋經。亦非闡揚淨土義理。蓋古今注釋之家。各有獨到。而淨土義理。賢、台、性、相、律、密各典。皆有詳論。吾知有涯。未敢盲道。

◎初機修士。閱此義蘊。須與拙輯本經摘註。或他家詳注合觀。方解所云為何。此編乃經注之注。故必以解經正文為先。如法會眾證分別序十六尊者行業。及禽鳥演法分三七道品等處。尤證不了經文。無從索解。

◎金剛經傳由梁昭明太子析成三十二分。大為後世詬病。本經亦由前人析為十二分。但誦者多未依從。茲取對照經文。易於檢查。更不妨作科判觀。特採用之。實非有所主張。謹以十二分題目。標於文前。經文頂格恭錄。義蘊低格附後。

◎本篇成於蘆橋事變。三巴道中。流離之次。參考無書。不自藏拙。輒喜生事。其間紕繆。諒必繁多。尚祈海內 大善知識。不吝匡教。為幸。

述者謹識

佛說阿彌陀經義蘊

經題

佛說阿彌陀經

經皆佛說。人咸知之。茲復冠是二字。不以贅乎。然諸經雖云佛說。只是總相。其中之言。實括數種。如啟請語。質疑語。毀謗語。苦惱語。歡喜讚歎語。承受擁護語等。類多菩薩聲緣。天龍八部。人鬼等眾之所發。此則除經家例語外。從始澈終。全為佛語。味猶水中乳素。酥中醍醐。精似礦提純金。璞剖美玉。聲出金口。句集真言。統體聖教。毫無夾雜。題曰佛說。標其異餘經也。既如是矣。一句莫非圓音。一字亦屬密藏。嘗聞讚歎他經。曾曰持四句偈。勝施七寶。吾亦曰受持此經。乃至一句。功德廣大。已逾恆沙。蓋牟尼瓔珞。散置地上。隨意俯拾。皆是珠王也。他經正宗分。佛語開端者。亦標佛說。只是體例。豈若此經貫串一如耳。

法會眾證分第一

長老舍利弗至無量諸天大眾俱。

經家謂此段曰發起序。其意謂依於因緣。引起發端。他經多有啟請說法之人。此經深微難曉。故無人啟請。只記來會參加若干聽眾而已。然亦應當著眼。內中究為何等根器。以及何界眾生。可以想像此會之鄭重廣大。非復尋常。如舍利弗之智慧。大目犍連之神通。摩訶迦葉為密得正法眼藏承佛衣缽之人。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均具辯才無礙。離婆多之禪定功深。阿難陀之博聞強記。摩訶劫賓那之才藝。放牛難陀之聰明。文殊為一切菩薩之上首。彌勒為當來下生之佛陀。乾陀訶提常精進之勇猛精進。此皆係德慧雙尊。各有特長之大阿羅漢等覺菩薩。俱來與會。聆法受持。周利槃陀伽愚昧善忘。亦預其間。同獲利益。是此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妙用。已於無字句處隱然揭示矣。今人偶秉小慧。或具薄技。輒便起慢。輕視淨宗。自問果比舍利弗諸阿羅漢。及文殊諸大菩薩如何。不識字者。又或自命大卑。不敢承當。究尚不至如周利槃陀伽之善忘。凡此皆是病態。自應圭臬諸尊。借作良藥。再或身有障礙。不妨學羅侯羅之潛積密行。已得道通。尤須戒賓頭盧頗羅墮之未能養晦。至憍梵波提之牛司。薄拘羅之長壽。當凜果報鑿然不虛。鑑阿冕樓馱為法忘身。遂得天眼。且勿偶生小障。遽退初心。戒迦留陀夷怖婦墮胎。尚須顧念世法。檢點行徑。此次與會聖賢。其數甚多。特提出以上諸尊者。固為表揚淨土法門之大。亦以糾正眾生種種邪見。故示楷範。俾自得師。此外諸天大眾。萬類不齊。聞法以後。各能歡喜信受。其中雖有利根。而鈍根亦何能少。吾輩縱非上智。似尚不到下愚。幸聞佛法。若還遲疑。不但辜負佛恩。相形之下。俯仰亦滋愧矣。

佛土依正分第二

佛告長老舍利弗。

淨土法門。義理深微。惟佛與佛。乃能究盡。眾人不解。遂不置信。心存不信。便不啟請開演。世尊慈憫眾生。不能出要。乃以徹底悲心。不問自說。既肯自說。必求契機之人。諸比丘中。惟舍利弗智慧第一。故直呼而說之。而舍利弗並無一語問答。似初聞之際。亦未能深信其事也。

從是西方。

空際蒼茫。地體圓轉。不分上下。安有東西。必曰西方。寧非執著。蓋眾生之成為凡夫者。只因迷於二執。惑於假相。以故頭出頭沒。不能出離。果能照破假相。斷除二執。則入聖域矣。一切經典。垂訓後人。大體亦無不以遣相破執為歸。此經何獨不然。惟其開端一語。說有西方。指教學人。心存執著。嘗為談空者流。輕加訕笑。豈知此正其善巧處。實以凡夫妄念。沸騰起滅。猶如瀑流打毬。剎那不止。茲先指趨西方。是將亂心收攏起來。安住一處。乃誘掖入道密要。心果安住西方。不緣其餘。散亂歸一。是有所定。執著何害。夫亂心是病。佛法是藥。說有說空。貴在機理雙契。事本圓融。並無定式。若一味執空。殊不知亦是著相也。

今現在說法。

學者嘗曰。生當無佛之世。又曰。去佛遙遠。似不勝其悲慨。此實未之深思。阿彌陀佛。不屬過去。不屬將來。正是現在住世之佛。經不云乎。今現在說法。考華嚴及萬佛名兩經。皆曰。娑婆世界一劫。為極樂世界一晝一夜。世尊說此經時。距今雖云將近三千年代之久。若於極樂世界時間相對照。似尚不到彼土一分鐘。又觀無量壽佛經云。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我輩念佛之人。時時涵在現世佛陀之光明藏中。而又歎曰。生當無佛之世。寧非衣藏寶珠。反不自知。尚沿街乞討。逢人叫窮乎。今既知矣。而又徘徊歧路。捨現世之佛不速皈依。更於何世再逢佛耶。自是有家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此機錯過。真成大錯矣。

此分尚有二點。不容疏忽。即有世界名曰極樂。及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也。極樂者。享樂之極。而無絲毫違逆之謂。佛既仍須說法。使人修悟。方證補處。豈非尚不免苦。觀此土修士。持戒、求法、閉關、參禪。難行能行。難斷能斷。忍辱精進等行。何一而不是苦。縱後證得菩提。現在分明艱困。亦猶患有毒瘡。治用刀圭。雖能來日病愈。先受刀圭之痛。不能不說現下不苦也。果如是矣。樂何稱之曰極。至全經除僅眾鳥演三七道品一處外。餘未見有彌陀一語。究說之法維何。皆成疑問。不知彼佛教化。大異尋常。與樂說法。原非二事。只去莊嚴六塵。任人追逐。即是說法。眾生恣意享樂。即是修持。比到六塵享備。妙悟已成。純乎出之自然。絕無半點勉強。非若此土修眾。必大死一番。或曰。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之類。定須發幾次大惛也。名之曰極樂。自非虛讚矣。

寶樹蓮池分第三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此二句為全經脈絡。兩大綱領。後文之無三惡道。壽命阿僧祇劫等。皆反襯此世之苦。劫、見、煩惱、眾生、命等五濁。及殺、盜、淫、妄語、綺語、兩舌、惡口、貪、瞋、癡等十惡。皆正說此世之苦。花鳥園林。七寶池閣。黃金為地。天樂鳴空。飲食沐浴。隨意舒適。皆說極樂世間享受欲塵之樂。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上善俱會。飛行十方供佛。一生補處。皆說極樂出世速得速證之樂。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有純苦者。有苦多樂少者。有苦樂相等者。有苦少樂多者。皆無一苦不有之理。惟鈍根眾生。何為苦樂。往往木然而不自覺。囿於俗見。甘墮苦淵。少聰明者。或悟受皆是苦。尚昧苦之由來。無非強作達觀。甚或玩世不恭。既無解脫之法。只有任運忍受而已。有人幸聞佛法。知苦所由。欲尋真源。超登彼岸。每以多劫習氣。時起現行。觸境生心。仍復染著。所謂看得破。忍不過。真能毅然裂塵網而出者。百千人中難見一二。兩土世尊。洞知眾機各異。專用一帖阿伽陀藥。普愈一切沈苛。方法善巧。事理周圓。看之反甚平常。此真堪稱不可思議。細觀本經兩大綱領。妙用已覺無窮。既可喚醒鈍根使知苦樂。發起欣厭之心。驅其向道。復能教聰明人知其所苦。有法脫離。但辦肯心。必能如願。已經聞法難斷塵緣之流。不使強斷。卻令捨小希大。便得轉染成淨。橫超生死。古今大德咸云。橫超生死。乃為特別法門。此尚是指果地一端而言。試看全經。處處誘掖學人。種種方便。即在因地入手之際。亦無不皆具特別義意也。

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八功德水。四邊階道。上有樓閣。微妙香潔。

此世界之地體。土塊和合。雜以石沙。峻嶺深壑。坎坷崎嶇。居室則茅檐荊扉。竹籬泥堵。上者不過磚瓦木石。油漆雕繪。所謂珠闕瑤階。亦無非形容貼金嵌玉之宮殿誇詞。花木則低僅數寸。高不及尋。尚復凋落無常。枯萎時變。極樂地體。琉璃凝結。金幢撐持。階鋪四寶。欄圍七珍。康莊平衡。猶如止水。所居則重樓複閤。接地連空。眾寶構成。珠網嚴飾。旛蓋如雲。瓔珞似雨。億萬色光。映澈無際。樹花亦七寶簇出。數千由旬。蔥參成行。璀璨永茂。香色郁靄。光明交融。兩地合觀。當生欣厭。是教眾生捨穢土之粗色塵。換取極樂之妙色塵也。

此世界之晝夜時序。全賴日月運行。故氣候有嚴寒酷暑。驟雨暴風。煙瘴陰霾。燥溼疫癘。至於河海。皆挾泥沙。質則臭澀鹹苦。有時洋流衝襲。每生劇冷劇熱變化。砭肌刺膚。俱成不適。時劫則饑饉荒旱。刀兵水火。凍餒交加。流離勞頓。極樂氣候。因無日月星曜。其光全由佛身蓮花寶樹珠網所發。故微風和暢。新爽清涼。水具八種功德。充滿寶池。溫涼淺深。隨意應現。澄清光滑。舒體養根。既無劫數。永為和時。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必營求。如願以償。無不百體輕安。心神怡悅。兩土合觀。當生欣厭。是教眾生捨穢土之苦觸塵。換取極樂之樂觸塵也。

此世界之香。雖有檀樟之木。桂梅之林。荷菊之花。蘭芷之草。不過幾處山澤所生。幾家亭園所植。揚芬不出畦町。隨風僅聞數里。為量無多。轉眼成幻。他如荀令之衣。莫非煙火。郇廚之饌。純是腥躁。若果究其實際。園囿田圃。遍撒尿糞骨灰。城鄉閭閻。瀰漫馬桶糞窖。直是無量污穢。滿布大地。一團臭氣。上熏諸天而已。極樂則七重寶樹。間以無數栴檀。八德金池。滿矗四色函萏。原非栽種。不須灌澆。永劫繁榮。通國錦繡。況且飲食化成。人不便溺。曾無纖塵。安有濁氣。本質清淨。更加莊嚴。而池花行樹。各吐異香。彼土如一顆明珠。眾香似無邊大海。將全土籠罩香中。猶一珠涵浸海內。無量眾生。優游香海。呼吸沾濡。通體皆馥。沁脾爽神。暢襟悅意。兩土合觀。當生欣厭。是教眾生捨穢土之濁香塵。換取極樂之潔香塵也。問曰。欄楯、羅網、行樹、珍寶。數必有七。亦有義乎。曰。表顯西方為菩提道場。以三七道品。分七科故。表顯國土清淨。以戒淨、心淨、見淨、度疑淨、分別道淨、行斷知見淨、涅槃淨等。為七淨華故。表顯佛德莊嚴。以身具三二相、敷利一切眾生、見及戒命俱正成就其身、智具四無礙、神通不可思議、斷惑業苦三障、住大涅槃。為如來七種無上故。表顯普攝群機。以人皆上善。則是七賢七聖同居斯土故。數必備七。猶之伊字三點。亦說法之義也。

天人供養分第四

常作天樂。

此世界之聲音。類甚複雜。呵斥聲、詬罵聲、綺語聲、鬥爭聲、打殺聲、決水放火聲、山崩地裂聲、槍聲、炮聲、哀鳴哭泣聲、怨恨呻吟聲。種種惡聲。難以備舉。雖有音樂。多不過百餘種。亦是在萬苦之中。求其一時之樂。尚須時緣允許。遣人而奏。更不能家家絃歌。人人悅耳。極樂無有眾苦。則娑婆之惡聲。自然不有。而百千種樂。發自天空。不遣人奏。並無歇時。考大本略云。四天王天。百千香花音樂。供養佛及菩薩。於是忉利天。以至第七梵天。一切諸天。香花音樂。轉相倍勝。觀經云。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加以後文之鳥聲樹聲。梵音唄韻。都成和雅音樂。遍空無盡。人人共聞。心曠神怡。皆大歡喜。兩土合觀。當生欣厭。是教眾生捨穢土之惡聲塵。換取極樂之梵聲塵也。

飯食。

此世界之滋味。無論其五味八珍。山海異品。總是穠血皮囊。骯髒筋肉。穢質毒液。混合難分。即稻粱菜蔬果蓏之類。亦不免蟲汙蠅玷。縱令刷洗炮製。終難去其原來不潔。況須經過採辦、碾磨、刀碪、釜灶、盤碗。一切麻煩。須臾之餐。費盡無數之力。轉下嚥喉。漸變臭穢。飽後捫腹詡然自得者。豈知裝藏一袋尿糞。靜心思之。實堪大嘔。極樂之味。大不同此。大本略云。銀缽金缽。隨意現前。百味飲食。充滿其中。食已自消。而無遺滓。或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適。食畢化去。時至復現。既不煩勞。而又潔淨。兩土合觀。當知欣厭。是教眾生捨穢土之不淨味塵。換取極樂之妙淨味塵也。

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

生到極樂。便具神通。此舉神足一端。可以推知其餘。到此境界。乃真能恆沙佛土。任運而生。否則徒逞大言。自他兩欺。無有是處。

前言娑婆極樂相距甚遙。但淨功成就者。便是棲心極樂之人。在極樂者。能以少時。遍遊十萬億土。是其化遊。在娑婆者。剎那之間。可生極樂。是以神往。神與化則不受時間空間之限制。此處標出。特以反映前文。證明以此達彼。非難事也。尚有一說。無量法界。本皆妙明覺心。故古德云。眾生心性本具塵剎。雖十萬億之遙。無非性具此心。如帝網之一珠。影含眾珠。如大海之一浪。具全潮體。非但互具。亦乃互即。

禽樹演法分第五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凡夫惟知飲食男女。上者百藝文章。再上則治國平天下。如是而已。殊不知飲食男女。假緣而有。時時遷流。終須失散。到頭落得酸淚兩行。苦腸寸斷。不外秋風鬼哭胭脂井。春雨人耕翡翠樓。百藝文章。嘔盡心血。爭長較短。譽毀由人。縱能流傳千古。直等黃金用盡教歌舞。留與他人樂少年。治國平天下。說來豈免攀龍附鳳。攘利爭名。便到伊周之業。亦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由於自己對於宇宙人生。無澈底認識。故亦不能永久出民水火。若問身後。無非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荒蒿共一邱。此皆世間有為之法。總屬五欲六塵。依緣而有。剎那生滅。猶如露電。夢幻泡影。凡夫不悟。陷溺其中。妄起顛倒。翻覆追求。以致一生受苦由此。多劫輪迴亦是由此。然則真實者維何。即自己之本妙三寶性德是也。古人謂一切眾生惑業苦三體。是不可思議三德秘藏。苦即法身。五陰色心。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如燄即火故。惑即般若。見思無明。本無內外中間諸相。如波即水故。業即解脫。有漏縛著。本無能縛及所縛者。如拳即手故。法身是法寶。般若是佛寶。解脫是僧寶。蠢動含靈。無不具足惑業苦三體。則是無不具足三寶德相。只是沉迷太深。自不覺耳。果能識得本性。眾苦縛著。一時解脫。心等太虛。頓出三界。自覺覺他。成大慈悲。此乃大雄真常事業。不同世俗生滅幻法。三七道品。即為闡發三寶德相之雷音。賴由震破無明。指出覺路。知念三寶。顯彰性德。直趨菩提。超凡入聖。倘再回憶前緣。定成嚼蠟矣。兩土合觀。當生欣厭。是教眾生捨穢土之妄法塵。換取極樂之正法塵也。

上來所說。國土樹池樓閣等為色塵。氣候池水等為觸塵。檀樹蓮花等為香塵。天樂眾鳥等為聲塵。化食現前為味塵。三七道品為法塵。如此分析。取其易明粗相。實則每舉一事。即含數塵。如四色蓮花。是香塵、亦是色塵。眾鳥天樂。是聲塵、亦是色塵。水是觸塵、同是色味二塵。其他各塵。又無一不具觸塵。為歸根結柢。均是法塵。何以故。經曰。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所說何法。自第三至第五。此三分盡是彌陀所說之法。為釋迦世尊轉演者也。粗讀不過認是略說極樂種種莊嚴而已。殊不知金鍼暗度。是借六塵代說法事也。前五塵皆用反襯之法。使有欣厭。至末一段。則直以三七道品作獅子吼矣。故每分結處。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莊嚴者。是指極樂物華燦璀之美。功德者。是指六塵說法也。問曰:法塵專說道品。固無論已。前五塵轉比娑婆佳勝。豈不更生染著。何能謂之說法。答曰。優劣比較。有所欣厭。厭此即思解脫。欣彼即是出離。理上論之。固不免於染著。事上論之。便為往生堅願。往生以後。染著極樂六塵之心。自然亦歸消滅。是借染著而醫其染著。所以經曰。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多有一生補處。蓋聽北里曲。則興淫邪之惡。服錦繡裳。則起驕慢之念。聞栴檀氣。則發慕道之心。親袈裟輝。則生出世之想。良以境由心造。心亦因境而轉。極樂諸色。皆有化佛。諸聲皆演法音。伴侶乃聽法及盛花供佛之眾。即是後文羅漢菩薩之流。六根所緣。不離三寶妙相成德。以楔出楔。轉識成智矣。故六塵說畢。方曰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既曰自然。是與三寶兩相契合。豈復染塵云乎哉。

問曰。有聲盡是演法。而天樂鳥樹當作人言乎。答曰。不如是也。言語文字。謂之有名句文身。然亦有殊國不同。各趣分限。人當需要人言。而他趣則否。中國人需要中國言。而他國則否。往生極樂者。殊國各趣。為數甚多。可以推知人言並非重要。八音萬籟。謂之無名句文身。但會其趣。各成音律。此處諸聲當為無名句文身。其音各隨眾生之識而轉。靡不領悟。華嚴經曰。一音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是也。色香味觸。聲音俱無。亦是說法。有感斯通。皆在言外。又奚拘泥天樂鳥樹必作人言耶。況往生者。俱具天耳。又有彌陀威德加被。解諸眾聲。復何疑哉。

彼佛國土。無三惡道。

經云。無三惡道。顯然尚有三善道。如是得非仍居六道。未出輪迴歟。曰否否。蓋往生之人。程度既不相同。說法自分次第。娑婆本師。法分五乘而演。極樂慈父。為契群機。亦必如是而說。初機眾生。未得無漏智慧。只解人天之法。便同人天。迨聞修開悟以後。果證聲緣菩薩。方稱聖者。魏唐所譯大本云。彼佛國淨土。本無人天之別。惟順餘方。示有三界。據此。可知一生極樂。確超輪迴。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往生眾生。功有深淺。根有利鈍。大德於生前先已證果。報盡往生者。固所多有。而凡夫具足惑業。於命將終。十念往生者。亦不乏人。所以九品邊地。顯示往生種種不同。有得有證者往生。可不論已。而功淺十念之流。雖得往生。在未聞法要以前。豈非惑業具足。仍同凡夫。故此法門。曰帶業往生。見佛聞法。此分心念三寶。文有二處。須分別觀。一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一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前者初聞。尚屬勉強。後係澈悟。乃歸自然。以六塵說法之後。自得心開也。到此境界。不但娑婆之六塵。不繫於心。即極樂之六塵。亦不繫於心矣。且眾生之不能出離三界。為纏於分別俱生見思二惑耳。既自然而然心念三寶。是二惑漸斷。階入聖域。從此而後。始能得到蒙佛授記。一生補處。

按本經六塵說法。共有三分。其間尚含有勝處加行。供佛功德。以及真實證得等事。各有次第。義至微要。其初先成四種淨觀。眾生享樂色香觸塵之時。指出寶池蓮花四色四光。此四色光。乃修八勝處定之四種淨觀色。其法略謂觀外青色。轉變自在。使少為多。使多為少。於所見之青相。不起法愛。餘黃赤白。亦復如是。觀想既成。此定已就。必久精勤。非可率得。彼土眾生。徜徉池上。四色蓮花。形如車輪。小則十里。乃至六十萬里。一花觸眼。淨觀已成。此世數十寒暑苦功。尚多杳茫。彼土剎那遊戲。便得於無意之間也。再則獲勝功德。於享樂味塵之時。先承神足。供他方佛。誠以厚植福慧。要須遍事多佛。聞法悟證。獲得授記。釋迦世尊。於過去劫。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觀世音菩薩。亦曾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各經典中。諸佛菩薩。類如此事。不一而足。然必歷經多劫。方能成辦。娑婆凡夫。生逢無佛。欲植功德。實莫所由。彼土眾生。常以清旦盛花。供養十萬億佛。一食之頃。圓滿廣大功德。復時時處處。普薰以三七道品。終使眾生。證得自然念三寶心。而多有一生補處也。

佛德無量分第六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

各註釋家。每將彌陀光明所照世界。舉出數目。此只是頂上圓光耳。若所放之光。則不能以算數計量。曰無量。曰照十方國。分明盡虛空遍法界皆涵蓋在內。大本彼佛所放光明。照遍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觀經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亦有眾鳥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然則娑婆極樂。距十萬億土。何得云遠。以此土當在彌陀光攝之中。有光斯有化佛。化佛與法佛報佛。一而三三而一也。念佛之人。一念相應。即浸入彌陀光海。得與化佛為侶。奚必曰。命終往生。方侍彌陀哉。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只說壽命長久。不說永不變滅。得非仍有生死耶。曰彌陀壽命。焉有限量。因經謂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既云現在。顯然尚未入於涅槃。在此時期。權云有此一段壽命。人民指往生未證補處者言。已無分段生死。尚有變易生死。故仍可曰壽命。蓋諸有漏(漏者煩惱異名。漏泄又留住之義。令三毒常由六根漏出、留住三界。)十善五戒五逆十惡等善惡業因。由我執以為助緣。感得六道輪迴果報身。是凡夫之分段生死。諸無漏(反於有漏)善。如戒定慧等業因。由未斷法執以為助緣。感得三界以外之淨土果報身。是斷見思二惑羅漢聖者之變易生死。即地前菩薩未破塵沙。十地未破根本無明。尚得稱曰。有變易生死。因其迷想漸滅。證悟漸增。迷悟遷移。亦是無常。故皆曰變易。然與四生(胎卵溼化)流轉者則迥不同。而具縛凡夫。未斷諸惑。由念佛力。得生西方。是以有漏心。亦感得三界外之淨土。較諸修他法門。必斷諸惑。方能證得。已大便宜。以彼限於壽命。惑未曾斷。不免分段生死。動經僧祇耳。

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此特為壽命長久之句。提出證明。未來者說固難知。已往者舉徵可信也。

往生發願分第七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前文曰皆是阿鞞跋致。乃全稱肯定之辭。此曰多有一生補處。乃不盡然之謂。然則一生不得補處。是有二生多生歟。曰既經變易生死。可曰有二生多生。但除此以外。尚有二說。大本四十八願。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度脫一切眾生故。遍遊佛國。修菩薩行者。雖生他國。終不受三途苦。永不退失善根。又云。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夙願為眾生故。以大宏誓願。入生死界。度脫有情。隨意而作佛事。即不一生補處矣。此一說也。至上根利器。見佛聞法。直證菩提。猶宗門頓悟。不歷祇劫。即至一生補處矣。他根尚須漸修。幾經變易。此又一說也。

修持正行分第八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大本觀經。俱云臨終十念。即得往生。此處何以又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乎。蓋佛力固不可思議。而眾生業力。亦是不可思議。是以同為念佛之人。有生有不生。非佛不普加垂引。其不生者。乃為業力所障。如人行日下。手掩其目。不睹光明。實自遮蔽。非日不照。故修淨者。必須持戒修福。非戒福可得往生。藉戒福以消障也。或謂如是說者。便與帶業往生之義有乖。曰是不然。帶業往生者。乃識田含藏之舊種子。不加增上緣。無由而起現行。念佛之新種子。淨緣常薰。念念增長。先起現行。故得往生。舊種仍未斷滅。故曰帶業。若誤解此旨。往生有礙矣。本經揭出此義。特促後學猛醒。讀者不可不三致意焉。

執持名號。

修淨本有實相、觀想、觀像、持名四法。而三經亦各有其專主。大本主廣修功德。觀經主以心作觀。小本主執持名號。各有妙用。各有難易。其間雖有相通之處。究各有其本質。不必一定兼修。多招費力。本經不云其他。只言持名。顯標此是單行一門。故古德多有主張單持聖號一法。近代靈巖印光大師。亦主此說。所謂徑中又徑。而其要訣。全在心念、口誦、耳聽。三處相應。自入三昧。清妙空大師十二字念訣。口念、耳聽。心念、心聽。神念、神聽。若至神念神聽。豈非寂之至照之至。即心念心聽。已是六根都攝。能口念耳聽。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亂境界。得手功夫。夫復何疑。正是歸來坐對梅花嗅。春到枝頭已十分。

若一日至一心不亂。

七日為時少也。不亂定也。此克期頓證得定之法。為持名功行之極則。古人謂有理與事一心不亂之別。今亦可就功與行兩端而分之。先以功一心不亂言之。按梵語之訓定有三。一曰三摩地。此云等持。謂心住一境。平等維持。但於境轉故通定散兩位。二曰三摩缽底。此云等至。身心安和謂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是定非散。三曰三摩囉哆。此云等引。謂等至之心。能引功德。亦是定非散。又修止有種種行相。按雜集論謂最初攝所緣。繫於內心。故曰內住。其次相續內緣心動漸細。等似於住。故曰等住。其三若念外馳。即復斂念。令其安住。故曰安住。其四經上三度。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其五由於所緣色等散心起過患想。而調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調順。其六由於所起惡覺散心深見過患。而攝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寂靜。其七所有散心率爾起時。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曰最極寂靜。其八於此精勤加行。無間無缺。相續安住勝三摩地。故曰專注一境。其九如是善修習故。不由加行。遠離功用。定心相續。離散亂轉。故曰平等攝持。此九種行。初之四行。為一階段。從第五起工夫漸深。至第七又為一階段。此後發起身心輕安。至第九而等持成矣。觀此則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謂持名至一心不亂。即同等持。而等持既通定散兩位。實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較諸通途法門。難易判然。果能心念口誦耳聽。不必如止觀次第而進。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縱不至此境界。只信願具足。亦得往生。不過仍希眾生取法乎上而已。

復次。則言行一心不亂。萬事隨緣。不取不著。厭離娑婆。息心淨土。一句洪名。不事雜修。是為一心。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恩愛不牽。怨讎不憎。此身尚覺為累。況乎身外。是為不亂。念常爾者。是此土機緣已斷。淨域蓮胎已成矣。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修行之人。亦有臨終之時。往生一事作不得主。或生恐怖。或起貪戀。正念一失。便忘念佛。皆由平素工夫不切。至此心便顛倒。發生障礙。佛雖慈悲。亦不相應。非佛不來。乃是自不肯去。咎誰歸歟。若然十念往生者。平素有何工夫。何有一心不亂。須知是人夙生定有善根。臨終方遇大善知識。前來開示。教以念佛。初聞能信。直下念佛。撒手萬緣。自己肯去。信願行三。一時具足。便成心不顛倒。故能相應。得以往生。惟此亦是偶然之事。種種因緣。必皆湊巧。未可借口以圖徼倖也。行者平素縱不能作到功一心不亂。而行一心不亂。卻要薰成多量種子。方不致唐捐其功。前文必勸以一心不亂者。正防臨終顛倒害事耳。

同讚勸信分第九

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今人不信淨土法門。或輕視之。本不足異。坐井觀天。拘於見也。是法超出八萬四千法門之外。名曰門餘大道。看似平常。理實微妙。當時與會諸賢。尚且如聾似啞。無一人啟請宣說。豈後世執深小智之人。所堪了解。六方諸佛。同出證讚。足徵惟佛與佛。乃能究盡。凡測聖界。直等盲人數星。蓋六字洪名。本如來果海實相。無上甚深。釋迦世尊。悲憫末法眾生障深孳重。雖說種種法門。各有畏難。終渺成就。乃以澈底悲心。運用善巧。教持名號。借果修因。以果能攝因。因亦該果。纔念一句洪名。早契彌陀三昧果海。一念成佛。至為奇特。所謂不可思議也。設可思議。當日世尊與六方諸佛。決定詳為演說矣。若必解後始信。恐須劫經僧祇。方有其分。豈非錯過。切願聞斯法者。依聖言量。生信起行。蓮邦非虛。彈指可現。但辦肯心。必不相賺也。

此段經文。不但專為證信。且能佐助行者易得一心。蓋心亂者。皆是牽於欲塵。本經既為六方恆沙諸佛現身稱讚。後文又曰。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是凡起心念佛時。即為六方恆沙諸佛現身稱讚護念時。一稱洪名。四維上下。遍現諸佛。行者身居其中。六根所接。無非皆佛。有塵皆淨。無欲不消。心縱外馳。仍不能超出佛境。能作如是觀想。不一而一矣。

古德云。修淨土者。雖專念一佛。但阿彌陀翻為無量。是念一佛。即為念無量諸佛。此不過就理上立言耳。今一稱彌陀。而六方恆沙諸佛。一時頓現。是事上確亦如此。持一佛名。既省心力。又節時間。便能於無量千萬佛所。遍種善根。獲不可思議無量功德。此等大便宜。聞而不修。真非狂即愚矣。

釋迦世尊。於此土勸修此種法門。六方恆沙佛土之佛。各於其國均勸其眾生亦修此種法門。此經在此土固為釋迦世尊所說。六方恆沙諸佛。既各於其國同聲讚勸。亦即六方恆沙諸佛所同演說。是此法門。已盡虛空遍法界矣。大本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憫。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大集經云。過是以往。無量壽經亦滅。惟餘阿彌陀佛四字。師地論云。劫盡之時。阿彌陀佛四字。世間無能念全。經論所云。不過皆指此土而言。若夫本經。既已普遍恆沙佛土。乃是永無滅時。此法門之偉大莊嚴功德光壽。尚有出其上者耶。

聞法信願分第十

聞是經受持者至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聞經受持。發願往生。志切生死。固得不退菩提。至於受持而心存福報。及僅聞佛名之人。如何亦能不退菩提乎。須知入芝蘭室。觀色嗅香。縱各不同。惟具有一蘭花印象。遇值三寶。求福求慧。雖亦有殊。必當存有三寶觀念。仗此觀念。薰入識田。種子遲早總起現行。況又有諸佛護念之力。故曰皆得不退菩提。夫復何疑。

此處聞經受持。聞諸佛名。皆為諸佛護念。是一種利益。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是一種利益。經云。若能歸依三寶。受持一佛名者。現世當獲十種勝利。(一者晝夜常得一切諸天大力神將隱形護守。二者常得觀音等二十五大菩薩而為保祐。三者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四者一切惡鬼夜叉羅剎皆不能害、毒蛇毒藥悉不能中。五者水火冤賊刀兵槍砲杻械牢獄橫死悉不能受。六者先作罪業悉皆消滅。七者夜夢吉祥、或見阿彌陀佛勝妙金身。八者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祥。九者常為世間一切人民恭敬禮拜、猶如敬佛。十者臨命終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西方三聖金臺接引往生淨土、蓮花化生受勝妙樂。)即為諸佛護念之功。乃現世所獲利益也。一旦種子發起現行。心羨極樂。念即往生。萬修萬去。生皆阿鞞跋致。即為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功。乃將來所獲利益也。

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

前文所云聞者。自係初聞起信。所云受持。亦只誦持而已。然亦獲得大益。但此等初機。或心止福報。於微妙大道。不敢承當。則辜負世尊徹底悲心究竟度生本懷。故特標出欲生極樂並非艱難。能於信行之外再加發願。即可成辦。信願行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三者具備。定得往生。下文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三句。證明凡發願者。皆得往生。亦即是證明欲往生者。必須發願。去來今之學人而得往生者。無不如是修也。

無上正等正覺。有因果之別。在信解行時為因地。在證後為果地。此一分之先後兩段所言三藐三菩提。皆指因地。故曰不退轉。若夫已到果位。尚何有退轉可言哉。

互讚感發分第十一

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淨土法門。唯佛究盡。人天聲緣事度菩薩。漸修大士。皆不能知。故不置信。諸佛證明讚勸以後。聞者方始歡喜信受。是諸佛不可思議功德一也。諸佛說誠實言。教勸恆沙佛土眾生信是經典。而是經因以普宣恆沙佛土。是諸佛不可思議功德二也。諸佛護念此經。因而護念受持之人。是諸佛不可思議功德三也。諸佛為護念此經。因以名彰。為眾生所聞。得以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四也。全文見於本經第九第十兩分中。皆係釋迦世尊金口宣揚。稱讚諸佛功德之語。

能於娑婆國土至是為甚難。

娑婆國土之眾生。若透視之。其行無非殺盜淫妄。其心全是貪瞋癡疑。是以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形成爾虞我詐。傾壓排擠。弱肉強食之習俗。考究古今中外歷史。一切生類。無日不在擾亂悲慘中。不過禍亂發生不在一地而已。居於此等世界。飢寒窘困。炎涼橫加。暴力逼迫。刀兵賊戕。智人雖有厭離覺心。甚少安修緣分。縱得小安之境。又為五欲誘惑。六塵牽纏。心不作主。隨順流轉。終不能躍然跳出。是此世界不問境遇順逆。皆多障道。古德云。愛不重不生娑婆。以本有無始以來雜妄薰習。恆與身俱之俱生見思二惑。再加生後邪師邪教邪思薰成之分別見思二惑。二者封蔽。愈蔽愈迷。愈迷愈蔽。以故沉溺其間。不能自拔。世尊慈憫。演說種種法門。不外教人斷惑。惑斷真即顯矣。斯之謂解脫。而真能斷惑。豈易言哉。達摩祖師云。了此心源。妄念不生。我所心滅。定得無生。復云。聞而能行者。恆沙眾中。莫過有一。行而能到者。億萬劫中。希有一人。橫說空間之廣。豎說時間之長。能依法起修。修而能證者。不幾近龜毛兔角。而況此土。種種障緣乎。釋迦世尊。偏能於此成佛。此難非復尋常。讀經至此。切勿視作普通讚語。滑口而過。要起警覺心。知是暗示此世眾生欲求出要。惟有淨土法門。尚有其分。如修他法。便等蟻子上山矣。世尊亦且自承得證甚難。末法眾生。捨此不修。自量智慧忍力。得非上齊佛祖歟。

四土九界。一切世間有情。論到智慧。其中自多超絕之流。然諸惑不斷。二障未消。總不能澈證真實。如與佛智相較。何啻螢火之與日光。淨土法門微妙之義。彼等世智。決難窺量。不解其然。或有笑道。吾人若遇此流。誤為知識。隨其知見。以為轉移。則恐如意寶珠。輕輕棄去。故釋迦世尊在諸佛作證以後。仍具婆心。再重提警一句。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即是暗示一切世間有情。其智均不及此。經曰。依法不依人。吾輩只宜依經為準。一切坐井觀天之有情。未足取法也。

流通普度分第十二

歡喜信受。

世尊說已。一切與會之菩薩聲緣。無量諸天。無量大眾。頓然悟入。疑情全消。故歡喜也。

回向偈

我釋此義已 爇香三寶前 香雲遍虛空 以及未來際
化為恆沙佛 齊發海潮音 九界含識類 塵剎皆不遺
福慧一時足 咸登金剛臺 方寸未曾移 何有十萬億
一切器世間 盡攝彌陀土 寶樹及蓮池 天樂眾香光
凡種種莊嚴 等無有差別 人皆成補處 地無有娑婆
無有法可說 無有生可度 我願實如是 至心用回向

阿彌陀經義蘊終

阿彌陀經義蘊題偈

姑蘇靈巖行人傳智

淨土妙法門 吾佛大悲心 利鈍悉全收 三根皆普被
言簡而意賅 無問而自說 最契末世機 莫如彌陀經
炳南李居士 現作維摩身 以文字般若 放作大光明
深入而顯出 著彌陀義蘊 博採群經注 復加妙答問
抽絲以搏繭 披沙而揀金 分雖作十二 合信願行三
信則信金口 誠言無虛論 娑婆多惡濁 目前苦刀兵
西方純七寶 衣食自然成 化鳥宣妙法 勝友夥於雲
彌陀垂金臂 常放光接引 願則厭火宅 欣得寶蓮生
行則持聖號 念念存於心 效法古聖賢 勇猛恆精進
普導於同倫 速出大火坑 先化於臺灣 繼以及各省
推行全世界 咸返古家鄉 因請如岑公 法眼而鑑定
行人預末座 一睹大欣慶 爰題撰六八 用表思歸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