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角虎集》有感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受皈依、受五戒、受菩薩戒,還有人要受比丘戒,這是我們的本師啊!佛法最主張、最著重的就是「師承」。「師承」教導有如傳燈。

釋迦牟尼佛說的法,作為智慧的光明、智慧的燈要一代一代傳下去。所以,我們的老師就是釋迦牟尼佛,是他把智慧的光明傳到了我們的心裏。這個師恩勝過於父母的恩。父母所生的是我們的肉身,而我們的本師給我們的慧命,使我們得到慧命。所以我們要尊師。

有些人沒有直接從老法師那得戒、受皈依。但是他還算是我們居士林的導師,凡是在居士林說過法的人,都是師。所以,他人說一句偈,講一句法,這個人就都是我們的師,都應當給以尊重。飲水思源,都應當感恩、報恩。我們能做到「尊師」,就是知恩、感恩、報恩。

最近得了一些書,從各方面來的。有一本書,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讀過,還讀過不止一次。今天又看到了,讀了幾部書。所以學法就是不可思議,正如孔子也說:「溫故而知新」。不能說一本書我看過就算了。你再看一遍,所謂:「一番拾起一番新」。這次讀了之後,收穫還是很多的。今天我就要用這本書裏面的內容來供養大家,意義也很深。

這個書按北京話講叫作《角虎集》,應該是《角(jué)虎集》。長了犄角的老虎。這個書名是根據永明大師的一首偈子:「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在為人師,將來作佛祖。」而來的。有禪有淨土,在禪宗你是開悟了的,念佛能念到一心,這是「有禪有淨土」帶角之虎。虎本來就很稀少,勇猛為獸中之王。帶角之虎就更厲害了!

這個偈子,雖然不是咱們平常講的淨土宗一些書籍所談的。但都是「帶角的老虎」。都是禪宗的大德所寫,所以今天我就從這裏選一篇對咱們合適的。那麼這有什麼好處呢?我們淨土的書不夠嗎?幹什麼還要找禪宗人說的話來講呢?因為我們很多人,還不免有這樣一種想法,尤其是知識份子,他們總覺得我要是根器好,我就參禪了。禪是上根利智,對這個念佛法門,總是有點看不起,認為是愚夫愚婦行的。勉強能夠念,也是覺得這是不得已,沒有辦法的事。那麼對於這個情況,講這本書就有好處了。

都是禪宗開悟的大德講的話,他們開悟了之後還要學淨土,而且他還要弘揚淨土。這就說明,不是上根利智去修禪,而下根下智的才去修淨。而這些大德不僅是學禪開悟了,而且是大悟了,經過幾十年的修持之後,他還要修淨土,還要弘揚淨土。從這一點上就說明「千經萬論共指,十方諸佛同讚」的淨土法門之殊勝呀!不管哪一宗,禪宗的大德最後他還要依止淨土、弘揚淨土,這就更加增長了我們學修淨土的信心。

《角虎集》中說淨土殊勝的話很多,我單選一篇,為禪宗臨濟宗的大德,開悟的人。他談念佛、修行的要領以及怎麼得到成功?也就是替作了我們總結。

這是一個參禪開悟的人,但是我們看的時候感覺很深。就跟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不謀而合了。所以我們沒有這些宗門的分別。本來在印度時佛教根本不分宗,馬鳴大師稱為八宗的祖師。在印度不分宗,本來是圓融的,是一個整體的。比如:密教的「大手印大圓滿」,其實都是禪宗的見解。參禪開悟成就之後所說的話,今天我從其中選一篇(見《角虎集》第四卷)供養給大家。

本文的作者,為福州鼓山的住持,臨濟宗的祖師,叫永覺元賢禪師。他在很年輕的時候聽見和尚說偈子,就想出家,後來遇見善知識,一步一步的深入,最終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後,他最後的偈子是:

「金雞啄破碧琉璃,萬偈千休只自知。

穩臥片帆天正朗,前山無復雨鳩啼」。

(金雞把這個碧琉璃一下給啄破了,這說明我們的智光發現,一下子把「無明」給打破了。啄破了碧琉璃。千般也歇了,萬般也休止了,只有自己知道。到了禪宗他所證的境界,那不是沒悟的人所能體會、所能猜測的。所以古禪師說:「神秀對於六祖,他就是摸不著邊。」他對於六祖只能迷信,他說:「我師父把衣缽給他了,他一定比我強,」到底六祖是什麼境界,神秀是國師,但他必竟還是不知道。萬歇千休只自知。我在這片帆之上,穩穩的睡覺,天空是明朗得萬里無雲。這說明他的心境。下雨時,斑鳩都在那啼叫,但天冷了,千山的斑鳩不再在那叫喚了。)

這樣的境界,這樣一位大悟的祖師,他最後特別推崇特別信「六字彌陀」為「末法津梁」。認為念這六個字棗「南無阿彌陀佛」,是我們末法眾生唯一得度的途徑,能靠的就只有這個法了。所以他做了這個念佛要旨,開示給大眾。這裏頭的內容很好!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廬山——「橫看成嶺,側看成峰」。我們淨土大德說了,再看禪宗大德怎麼說的。

他在文中一共總結了六條:

一、淨土教源:

淨土之教,他的根源是什麼?

「昔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說種種法,普逗群機,不過去其習氣之穢,以還我本來之淨而已。」

以前佛都是以一大事因緣出興與世。《法華經》就講了,十方一切如來為什麼在世間出現呢?就是為的一個大事因緣,這個因緣不是小因緣,而是個大因緣、大事情!因這個大因緣,所以才出現於世。這個大因緣是什麼呢?「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說種種的法,普逗群機,就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祛除掉這習氣帶來的一些污穢,恢復本人的本來光明。所以,佛就是讓大家明白自己的本妙明心,大事因緣就是這樣一件事。說種種的法,觀機逗教,為的是什麼?就是因為你現在習氣太重,多少劫生生世世以來不好的習慣,使得你無明,所以佛教你把這些習氣去掉,恢復本來的清淨光明而已,就為這麼一件事。

「但機既不一,教亦千殊,求其修持最易入道、最穩收功、最速者,則莫如淨土一門也。」

人的根基是不一樣的,有千差萬別,絕對沒有兩個人完全一樣的。人之不同,各如其面。長相沒有一個是絕對一樣的,都是一樣的那就糟了,分不清誰是誰了。所以長相沒有二個是一樣的。根機也沒有二人是相同的。因為根機不一樣,所以如來設教也就千差萬別。

「求其修持最易,入道最穩,收功最速者,則莫如淨土一門也。」

大家看:這是禪宗人說的,不是我們淨土人自己說的,也不是老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說自己的瓜甜。這可是禪宗大德的話。在一切法中,種種根基各有不同,但在種種法之中要求其最易,挑一個最容易的、最穩的。說到最穩,現在有好些可不穩哪,比如打座,打到了不倒單的程度,還算是有功夫了,但是他還要出毛病的,眼前就有這樣的事。密宗雖然是很殊勝,但是正因為密宗殊勝,所以魔王的眷屬就紛紛冒充密宗,到處設壇、到處招徒弟、到處傳邪法……你一下子鑽進去了之後,可就萬劫不復了。不平安哪!尤其你是初機,你怎麼知道誰是真正的善知識?所以密宗好是好,但不像淨土宗,淨土宗還有什麼?如果一個人說:「我就叫你什麼都不幹,你就專念佛!」這話不管是什麼人說的,咱們都可以聽,對不對?你發菩提心念佛就是最穩的嘛!而且不光是容易、最穩,而且是「收功最殊」,得到的功效最快,三個最字:最容易、最穩、最快。

「則莫如淨土一門也」,這是禪宗人讚歎淨土的話。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別人讚歎咱們,說明確實也是如此。在禪宗的立場上,他為什麼不說:禪好!你們不要去念佛。因為釋迦牟尼佛就公開地叫咱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佛並不說:你們就在我這個國土呆著別走。佛是最慈悲的嘛,所以用最好的法來度眾生。釋迦佛還教他父親念佛,教他七萬個本家人都念佛。而且釋迦牟尼佛的父親也是現身開悟了的,得無生法忍的,跟韋提希婦人一樣。所以人最要報恩的就是父親嘛。他救度父親也是用這個方法。也就是淨土宗的特點:最容易、最穩、最快。

「淨土者,何謂太虛空中國土森列?有淨有穢,眾生心淨則生淨土心濁則生濁土」

「淨土者」是什麼呢?就是太虛中、在整個法界裏頭有種種的國土,現在天文學就發現了,有無窮的世界。有的是淨的;有的是穢的……「淨」就是清淨,也就是善的;「穢」就是刀山劍樹以及種種的地獄、種種的惡,眾生之間互相殘害。什麼人去什麼地方,眾生要是心淨就生淨土,心臟就生濁土,這是自然之理。

「生濁土則障累日深,善法難成。生淨土則障累日蠲,善法易就。」

生到濁土,你的障礙一天比一天深,善法就難以成就。生到淨土,障礙就一天比一天少,而且沒有退緣。一切都是念佛、念法、念僧,處處都使得你增進菩提心。就連你吃的水也增長你的善根;聞法聞聲,看到菩提樹的影子都能證果。一切障礙都消了,善法自然容易成就。

「故學道之士必須揀其淨穢」。

所以我們學道人就要知道如何去選擇淨的,去掉穢的。

「即淨土之中亦有種種差別,其最為殊勝者,則西方極樂世界也」

這句話就更深一層了,許多學佛的是在淨土上學的,但也有許多是在穢土上學的。比如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土(即娑婆世界)就是穢土。這許多淨土之中,最為殊勝的,則是西方極樂世界。無量的佛國、無量的世界。當初世間自在王如來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他就請佛看一切世界,看了種種世界,通過總結,把一切好的、精華的都收到一塊,他就發願,建立一個佛國,這個佛國是最為殊勝的。

「此世界乃阿彌陀佛無量願力,無量功德之所成就。故其功德莊嚴大非諸方之所能擬。」

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好?就像我們老念的彌陀偈子那樣:「阿彌陀大願王……」咱們學法講真實,不是宣傳虛假的,而是真語者、實語者,是真實不虛地稱彌陀為「大願王」。就是因為他確實在一切國中、一切願之中稱王,所以沒有再超過王的了。極樂世界就是大願王發大願力所成就的,由大功德所成就的。所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最尊最高,其他一切國土所無法比擬的。

「其中有事有理,修者不應偏廢。」

我們要知道,這裏有事有理。理是本體;事是事相。一切都有一個現象,我們就這個現象,要進一步知道它的本體是什麼。本體就是理體,相就是事相。不能夠只知道它的本體,而不去分別它的事相。比如,都是答錄機,答錄機的本體都是一樣的棗答錄機。但是你看看它的相,有種種不同,大的、小的、紅的、綠的……品種、品質不一樣,使用方法也各不一樣。所以,事相與本體都要知道,這是舉一個很粗的例子。

「何謂事?經中所列淨土一切事相是也。」

什麼叫「事」?就是經中所列淨土的一切事相:黃金為地,七寶壯嚴、寶網明珠、寶珠照耀、寶香普熏……這一切都是事相。

「何謂理?了知一切事相不出一心是也。」

什麼是「理」?對於這一問題,咱們學淨土的人往往對此有時理解得還顯不夠。極樂世界的本體是什麼呢?也就是說什麼是理呢?就是「一切事相不出一心」啊!這個「一心」,我們還能懂,指的是阿彌陀佛的心。一切事相都是阿彌陀佛的心所顯現的,這叫做「一心」。但還要知道:阿彌陀佛的心就是咱們每一位自己的心!否則,那不就是多心了嗎。是「一心」呀!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同樣是我們每位行人的自心之所顯現的。所以,心淨則土淨。你的心淨才生淨土;你的心穢則生穢土。實在講:心和土並不是兩件事!連科學家都懂得了這一點。咱們凡夫總是把那個物質看成是真實的,卻不知道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已然認識到:物質是人類的錯覺。也就是說,沒有什麼叫物質。可見大科學家都在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所以就是「一心」,事相皆是「一心」所顯現的。知道「一心」的顯現,那麼事和理,我們就要圓融起來看了。

「雖曰唯心淨土,而不妨有極樂世界,以世界即一心之所現也。」

雖然說是「唯心淨土」,但是並不是說極樂世界不存在,因為這個極樂世界的存在,也是因為一心的變現的結果。

「雖曰本性彌陀,而不妨有極樂教主,以教主即本性之所成也。」

彌陀是我們每個人的本性、每個人的自性。但是,也許還有人不相信。雖然只是「本性彌陀」,但你要相信「十萬國土外有一個極樂世界,其中有佛號阿彌陀」。雖然是一心,但確實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佛號阿彌陀。這兩者之間是沒有矛盾、沒有防礙F的!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世界就是這「一心」顯現的。

「雖寂然無生,而不妨熾然往生,以往生而本自無生也。」

雖然在理體上,常寂光中,一切都無生。自性無生、無生法忍。但並不妨你熾然往生啊!雖說是往生,但往生者的自心其實是遍一切處的!你本來也沒有來去,只是在事相上這麼說罷了。在本體上,這一切都在自心之內。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都發生在自心之內,也就是從自心到自心。並沒有什麼叫來和去的!但是,這不等於說,你又沒有往生這一回事。所以,就事和理來講,還要圓融。一切事相都是由於心所現的結果,沒有心外之法。都是心所顯現。當然這個道理很深,我們只有通過慢慢的讀經、念佛,才能逐漸逐漸地、自然而然地明白這個道理。

「高明之士多樂於談理而詆笑事行。」

這是指那些自是清高的人,他們只會講究空理、談心、談性,而笑話人家念佛的,笑話人家求生淨土,他就是不信淨土,也就失掉了這個往生的機會。

「中下之流多執於事行而迷昧實理。」

中下之流、中下的根器的人,他就知道整天磕頭、求功德、寫牌位……只是在這些事實上很注意,而不知道這一切皆不出於自心哪。於是把這事和理就隔裂了。有的是知道事上做,而不懂得理。因此,信雖然是很信,但是道理不很明白的信,這就在理解上不夠了。有的人雖然是能夠明白自心之理,由於參禪等等,但他又不修持、不念佛、不發願。這兩方面都是有缺欠的。

「全不知理無事外之理,事乃理中之事。」

要知道:事和理是一體的,理沒有事外的理,理就在事裏頭,因為你水成了波了。水在哪呢?水不就在波裏頭,那波浪不就是水嗎。水是理,理就在事裏頭,理就在波裏頭,事也是理中之事。波在哪兒?是水生出來的。所以波和水那就是一體,事和本心是一體的嗎!你知道了這個道理有什麼好處呢?你真知道「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呀!不然,你以什麼速度也去不了。你要知道這一切都在你自心之內呀!於是,對於往生你就敢信了。所以我們念佛能感應道交,因為念佛就是念自心佛,這是必然的!自己叫自己,哪還有叫不醒的。沒有信心,有的時候,特別是有的人修著修著,到臨終的時候,這一點是一個很大的「關」,是信的關。其中一個關就是臨終,有些人並不知道,作為修行人,要把這一生的業障都了了,所以最後給你示現一些病苦,因為好些業障沒有消完,因而讓你受一些苦。比如玄奘大師就是這樣,玄奘大師最後有點病苦。他臨終告訴他的弟子:「你們不要懷疑你們的師父。」不要以為念佛的人一有病,就覺得自己不行了,自己這念佛不見功效,於是自己就產生了退轉的心了。一定要堅定!這是自心,彌陀就是我的本心,我有念佛的功德,佛一定接引。所以,對於這個事理,一定要圓融。這就是善根。

「執理而廢事反有落空之禍」

你只是相信這些道理,但你卻不修行,這就落空了。只是知道做功德、上供……而不明白「本體」的道理,於是把佛看成跟神差不多了。我在美國就碰見好幾個這樣的人,他又供佛又供黃大仙。佛也有,大神也有,求他,他就給我好處?用這樣的心態來對待佛,就把佛庸俗化了,把佛拉成一個普通的神仙了。那麼,這就跟正信的人的功德差的太遠太遠了。這種人連「三皈依」都沒有了,就不叫佛教徒了。你既然皈依了「佛、法、僧」,你怎麼還供黃大仙哪?你不能再皈依外道邪眾呀!這樣你就成了外道邪魔了。這樣修行,他就不可能成就啊!對於這一點,必須要把這個關係搞清楚。到這裏,永覺元賢禪師說明了淨土法門是一個最高的佛法。同時也把《阿彌陀經》肯定了下來:「十萬億國土之外,有極樂世界,其中有佛號阿彌陀」。

說到「本體」,這個極樂世界和阿彌陀就是我們的自心,無二無別。有人一說到「一心」、「有佛有土」,於是就覺得不真實了。其實,「一切都沒有心最真實」,這是布袋和尚的話。「只這心心心是佛,一切無心最真實」。自心所現,最真實了。這一段話是上根利智人講的話。上根念佛,能夠智理圓融,可以上品生,上品生的結果,當下就是大菩薩了。你一往生就是大菩薩了,遠遠超過了凡聖同居土,等於密宗即生成佛。對此,我問過貢噶上師的。淨土宗大家不要把他看低呀!這是頭一個問題。

二、念佛要有正信:

「修此法門首要正信,三世諸佛,諸大菩薩以及歷代祖師並由此信而後能入。」

正信和不正的信,兩者的功德懸殊的不能比。我們要正信,這是首要的問題。

三世諸佛、諸大菩薩、歷代祖師,都是由於這個正信才能進入這個法門。所以我們形式上到這兒來拜佛,到底真的進沒進佛的那個門呢?只是咱們進了廣濟寺的寺門了。真正進門是要看你到底有沒有正信。如若沒有這個信,那怎麼樣呢?

「若無此信則遲疑而不決定虛浮而不真實。」

如果沒有正信,就會遲疑而決定不下來。到底修什麼好?到底往生的了還是往生不了?一旦事情一來,一生病了,於是各種仙方妙藥就又用上了,那就麻煩了。所謂正信,你到底信什麼?如果決疑不定,還是虛浮之心,那你就不真實了!

「毋論其不肯修習,即肯修習而若有若無、或作或輟,無斬釘截鐵之能,無射石沒羽之意,豈能成就希有功德哉!」

不要說不肯修的人,就是肯修行的人,如果你沒有正信,對於信心若有若無,修一會兒又停一會兒,那你就沒有斬釘截鐵的那個能力了。真正的修行需要當鐵漢,要敢於咬碎鐵稱砣。只有這樣的決心才成。不能是順我就修,不一順我就放棄。不斬釘截鐵,就沒有李廣射石沒羽的能力。當年李廣看見一個老虎,一箭射過去,結果一看原來是一塊石頭,但這個箭卻射到石頭裏面去了。這說明心的力量是有大呀!他認為是虎,所以箭就射進去了。如果我們修法也能這樣,使這一句佛號有如同宇天長劍,把一切業障都可以斬除。如果對於極樂世界半信半疑,當作若有若無的,那怎麼能成就這稀有的功德呢?

「蓋緣我等凡夫,心暗識劣事,於近習不能知遠大之域、幽微三境,才見非常之事便疑而不發信。」

因為我們凡夫心暗識劣,束於近習,就為這一生中近幾生中的習氣所束縛住了。比如,剛講完《金剛經》,可人家要是罵你一句,你馬上就動火了,這就是咱們的習氣。《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人家罵你,可你要這樣想:誰罵我了?哪有人罵我呀!他罵的是誰呀?黃念祖?沒有黃念祖他罵誰呀!這不就解決了嗎!可對此,一般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人家罵你,你馬上火氣就來了,這是無明習氣造成的。因為有這個習氣,所以不知道自心的遠大。其實,自心的心量、自心的智慧和十方諸佛相等,而我們這一念是殊勝功德不可思的!不是其他功德所能比的。

「才見非常之事,便疑而不敢信。」

稍微有一點點的不如意,於是就不信了。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所以凡夫只當確尊佛言。」

所以我們應該確確實實地聽佛的話。《阿彌陀經》告訴我們:「有世界名為極樂,其中有佛號阿彌陀……」叫我們信、叫我們念、叫我們發願。咱們就照佛說的做。

「佛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心說誠實語絕無虛誑。」

因為佛是大慈悲心哪,能捨身飼虎、割肉喂鷹,這樣慈悲,多劫以來都是這麼修行的,而且是大智慧,九十五種外道學遍了,超過一切學問。佛的智慧是大智慧,說的是誠實語。「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妄語者」真實不虛的話,沒有一點虛妄。

「佛言不信何方可信乎?」

佛的話你要不信,你還信什麼呢?所以我們有時候,雖然道理不能懂,咱們只要能信就成。有的道理很深,我們慢慢的才可以懂。有的能懂,那就好極了,那麼我們先要信哪!

「所信佛言凡有二門,一信其理二信其事。」

信佛的話分成兩類:第一是信他的理;第二是信他的事。我們面對一切問題,它都有理、有事。信他的理信什麼呢?

「信於理者,信我心便是淨土,我性便是彌陀也。」

信我心就是淨土,我性就是彌陀。所以,密法就是,一旦修法他自己就證本尊了。比如我修觀音,觀音就在修法……這就把這個理和事結合起來了。所以我們也應該這麼信:我心就是淨土,我的本性就是彌陀,這叫信理。什麼是信事呢?

「信其事者,信西方果有淨土,西方有彌陀也」

信事就是:信西方真有淨土,西方真有阿彌陀佛。這理、事兩者都信,便跟蕅益大師一樣了,蕅益大師告訴咱們「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亦一亦二,非一非二,如是信解,名這正信。」

理與事,既是一也是二,既不是一也不是二。這樣的信解,事和理就很圓融了,成為絕代、不可思議,也才是真正的正信。

「如信理而不信事,信事而不信理,是謂偏信,非正信也。」

只信一邊,信的就不圓滿。如果我信理而不信事,信事而不信理,這叫偏信,不是正信。

「行人若未得如是正信,必須博問先知廣考經論。」

如果你沒有得到正信,那你就要向善知識去請教,去看書。

「則群疑自然冰釋正信自然現前,方能發起大願,策起大行直取菩提不在身後矣」

正信自然現前之後,才能發起大願,才能引得起大行,從而直趨菩提,不要等下一輩子、或再下輩子、或再再下輩子了。

「有等天資高妙才看經論,便謂渠得正信,卻被習氣累牽,倒不能轉動一步。不知此論註解非為正信也。」

有的人是天才,水平很高,一看經論,就以為得了正信。可是他卻不知道,等到他的習氣累劫以來的業障一出來,就會被束縛住。因為他的所謂正信,其實還是一種謬解,而不是真的正信。

「如信虎能噬人,豈敢輕攖。如信鴆能毒人,豈敢輕嘗。今甘遭噬毒之禍而不之悔,則不信熟甚焉。」

要是真的正信,就像相信老虎能夠吃人一樣,你就不敢去找老虎了,這才是正信。同樣,你要信淨土也是如此,要有正信,你就不會半信半疑而心裏放不下了。

三、念佛正行:

怎麼修行?要正修行,而念佛才是正修行。

「淨業行人既具正信當修正行。依真歇云:將這句佛號當個話頭,二六時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

「真歇了」是一位大禪師的名,他的法號叫「真歇了」,意思是:真歇下來了。「真歇了」曾經說過:念佛正行也分好幾種,各種根器便有各種不同的念法。你把這句佛號當成看話頭一樣,一切時間都用於提起這句佛號,不是用有心來念,也不是用無心來念,也不是用也有也無的心來念,也不是用非有非無的心來念。咱們一上來做不到這一點,這種念法叫做「理念」,一般人做不到。但是我們應當知道,知道念到什麼程度呢?

「前後際斷,一念不生,不涉階梯超登佛地,此理持也。」

「前後際斷」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我們的妄想一個緊跟著一個,一個妄想緊跟一個妄想,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們不管如何修行,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要使你的妄想斷掉。後際中間有個斷,前面過去了,後面沒生,從中間斷開了。這種「前後際斷」,妄想稍一斷,你就能悟道了。如果斷的徹底,不再起妄念了,那你就證道了。修行就是這麼一件事,那麼真正前後際斷,一念不生,你就不需要再經過次第的修行了。念佛是圓頓法,是圓教,所以不講次第,一超直入,也如同密宗的大圓滿法。禪宗、淨土宗都是圓頓教,一超直入。不是要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那麼爬著修。你念到這個程度的話,就可以直接超登佛地了!這就是「理持」。所以,密宗即身成佛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若事持者,專其志一其慮,只將一句彌陀佛靠著如一座須彌山相似,搖感不動。朝也如是念;暮也如是念;行也如是念;坐也如是念;應緣接物也如是念,縱遇順逆境也如是念。」

雖然理持不容易做到,但這個事持,大家可以做得到。我的心很專,不去搞什麼,也不去想別的。一門心思、一個心眼,就把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好。密念得就像靠在須彌山上似的,說什麼也動搖不了。就是靠定了這句佛號了。你苦也罷、樂也罷、順也罷、逆也罷,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朝也這樣念,暮也這樣念,行也這樣念,坐也這樣念,逆緣也這樣念……總之,不要忘記這一句。這裏要注意,順、逆境界也這麼念。

「淨念相繼,自得心開,與前理持者,未嘗少異。」

清淨的這麼念便能夠相繼。大勢至菩薩就是這樣自得心開的。這跟那理持沒什麼兩樣。理持咱們做不到,但「淨念相繼,自得心開」,這是借用了大勢至菩薩說的話:「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事持達到的心開跟理持的心開沒有兩樣。所以佛法的特殊就在於平等。只要你能專心一致這麼念的話,念的你心開的時候,就像孔子所說的:「有的生而知之,有的學而知,有的空而知之,這些知之也一矣。」你知道之後,也是一樣的,所以道理就在於此。

「未得心開,臨終時定生彼國,亦非中下之品矣。」

你念著念著雖清淨了,但還沒有得開悟,但到臨命終時,也必生彼國,決定了生脫死,而且品位不低,還不是中下之品。這裏禪師給你授記了,給你做保證了。但大家聽起來還覺得很高。這裏講個例子:

古時候有一個人叫葛繼芝,他的老婆是織布的。古時男耕女織,男的念書,女的就織布。有人教他妻子念佛,在織布時,撥一下梭子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整天這麼念。當時很勤勞,整天得勞動織布。她丈夫是信外道修仙的,於是做丈夫的說:「你念這個沒有意思,跟我學吧,修仙道去吧!」做妻的不為所動,就這麼念,一天阿彌陀佛果真現前了,光明照耀。她趕緊頂禮,也叫她丈夫頂禮。他丈夫「啊!」看見了,但沒看見全身,只看見了半身。於是他也頂禮了、相信了。「趕情念佛真能見佛呀!既然這樣的話,臨終接引都是事實的了。」於是他就把仙書都燒了。你看人家把這些書都燒了,夫婦倆都生淨土了。這說明我們就是在這日常勞動之中也能修行念佛。還有一個例子:一個姓黃的打鐵匠,打一下鐵念一聲佛,最後也成就了。就這麼做,這最容易、最穩當,不出一點毛病,也不著魔。

說起著魔來,著魔的事情很多,所以禪堂把「楞嚴咒」掛上。你不用咒加持,光靠坐禪,那不著魔是不可能的呀!念佛的人,阿彌陀佛能派二十五個菩薩到娑婆世界來保護你,所以是最穩當的。

以上講了「理持」、「事持」,前者頓超佛地,後者也能達到。而這兩者都做不到又怎麼樣呢?下面就講了:

「如或力量不及工夫未純,必須隨力修習。」

如果你做不到念佛綿密,那你就必須隨你的力量,有多大力量你就使多大力量。你身體不好、你有病,你不能念那麼綿密,那你就盡你最大可能性去念,這就叫隨力。不是主動放棄。如果來了本好小說,看小說要緊,於是就把念佛的事給忘了;這個電視節目好,那我看電視要緊……這就是主動放棄了。沒誰拉著你必須看電視、看小說不可。那你就把功課耽誤了,這樣主動放棄就不可原諒了。所以要「隨力」。

「或者晨昏禮念,或者清晨十念」

明真法師就是這樣,他是修禪宗的,但他每天早晨就修十念。

「積功累德,漸培善果,要在信願堅固,臨終必獲往生,但品位稍低、見佛稍遲矣。」

這跟蕅益大師的話完全一致,只要你信願堅固,臨終必獲往生,只不過品位稍低、見佛稍遲罷了。要點就在於你信心願力堅固不堅固上,如果信願堅固,臨終必獲往生。事情很多很忙,沒有那麼多時間,念不了那麼多,念不了十萬聲,三萬也念不了,那你就盡你的力量去念,十念都可以嘛!這是彌陀在大願裏說的。通過永覺元賢禪師的話,我們可見禪宗大師和淨宗大德都是一個鼻孔出氣呀!由此也就增加了咱們的信心。淨宗、禪宗說的是一回事、一個道理、一個主張。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持己見,吵鬧不休,而是非常一致。

「然似榜末登第,要亦不惡也。」

這就好像你考試一樣,你考了最末一名,中了舉人,但你是最後一名的舉人,但還是管你叫舉人,並沒有管你叫「不行、最末名舉人」嗎!舉人的一切你照樣可以享受。又像考大學一樣,被錄取了,但是其中有人沒來,於是就由你補上了。跟考取的不是一樣嗎!你這也叫被錄取呀!也比考不上強得多嗎!所以,儘管品位低一點,但這樣念佛也是正念。所以我們要念、要修持!

修淨土宗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如果是修密的或修其他法門,你把這一句咒語也這麼念,得到的結果也是一樣的。這一點我敢給大家保證!你真是在一句咒上也這麼念,你這麼念是蓮花部的咒,和念其他部的咒是一樣的。只要你的信心純一,也可以!有人就念一句金剛咒,往生的也有啊!所以道理就在於此。當然,最好是淨土宗,因為念佛為最主要的,其他咒,比如你念觀音聖號,只要念到這樣的程度,也可以往生。

四、兼修眾福:

「淨業行人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必須廣修諸福以為之助。《觀無量壽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二者受持三皈,足具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淨業行人不僅要專念阿彌陀佛,也要廣修眾福,這是淨業正因。以念佛為主,其餘是助行。《觀無量壽經》講「想往生彼國者,當修三福。」過去正果老法師在講經時跟我也說過:「我講經就講兩個:一個講出世三福,一個講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以大家要修「出世三福」。而彌陀第十八大願就是:「願生我國,一切願來的,乃至十念,不生者不取正覺。」所以,你念十句都可以嗎!

「三福」指:

一是「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說明尊師孝親很重要。今天師父活著的時候,我們可以奉持,師父往生了,離開人間了,那麼我們今天怎麼做呢?大家要修法超薦,拿法回向,這就是修世福嗎!「慈心不殺」,不要去殺生,要愛惜眾生的生命,你不要讓它死。中國有句老話「天有好生之德」,我們既然信了佛,就要慈心不殺。要修十善業,「修十善業」就是「五戒」、「十善」。

二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大家受戒都很踴躍,我們要很好的把這戒研究清楚,受了戒就不可以再犯,因為破戒之罪嚴重極了!不管你知道不知道,既然是受了戒,你破戒就要受報。因此,我們受了戒就要好好研究清楚哪些是破戒的。菩薩戒要求很高、很深,我們不受則已,受了必須要發心受持,萬一犯了戒,就趕緊懺悔。允許懺悔。但是你破了戒,你也不懺悔,你也不知道,整天在破戒之中,那你就是再做多少功德也頂不回來呀!「出世三福」的第二就是持戒。

三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有關「出世三福」,正果法師講的很多,所以我們就在此念念罷了。我們今天念到這,就更加追思這位導師了。有導師的好的教導,這很重要!

以上三種業是三世諸佛的淨業正因。他們成就正業都以這個為正因。

「肇法師云:有為雖偽,棄之則佛道難成。無為雖真執之,則慧性不朗。」

僧肇法師說:你所修的法,雖然還都是有為法,有為法雖然不真實,但你把它扔了,你的佛道就更難成了。孝順父母不是有為法嗎,有為法雖然不真實、不究竟,可是你把它扔了,你的佛道難成。無為法雖真,但你執著無為法,有為法我都不要,而去要無為,這本身就已經是有為了!你盲目地執著於無為法,這不就是有為了嗎!所以,一旦執著無為,你的智慧就不明朗了。

「汝今欲修念佛三昧,求生淨土速成佛果菩提者,須是專以念佛為正行,更以福德為兼修。晨夕常勤供養三寶,禮拜、懺悔、布施、持戒,潔白三業增修淨緣。所修一切善根,悉皆回向淨土,成就念佛功德。」

想要修念佛三昧,求生淨土修成佛果,那就必須以專心念佛為正行,更以福德為兼行。早上要好好的念佛、禮拜、懺悔、布施、持戒,這一些都是種善,從身、口、意這三業上都讓它潔白,以此增修淨行。所修一切善根都回向淨土,這就是順水行舟,再加上搖櫓,就更好了嘛。

五、念佛正願:

「五念正願,慈照導師云: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願必虛;行願雙資方登寶地。」

說來說去跟蕅益大師所談的「信願行」三資糧是一致的。頭一條勸我們講這個理、講這個事;第二條讓我們正信;第三條就是行,就是讓你念佛,有信、有願、有行;第四條就是兼修眾福,還是行;這第五條就是願。所以,信、願、行是三個資糧,缺一不可。這裏,禪宗大德所說的,跟咱們淨土宗大德所說是一回事,就是要正信、要有願、要有行。這裏說的是正願。

你雖然在修,但你沒有願,你這個行就生不了啊!而只知道發願要求生淨土,但就是沒有去做,你這個願就成了虛願了。又有行又有願,才能登到極樂世界的寶地。

「故凡念佛者必發正願。正願者,非願生人天福報,也非願權乘小果,也非願我一人得生淨土得證菩提也。乃是願一切眾生同生淨土,同證菩提也。」

所以勸咱們發正願,《阿彌陀經》處處勸咱們發願,要求生淨土。這個正願是什麼?並不是求人天福報。現在往往還是求人天的事多,求這個求那個……也不是要求證阿羅漢等果位;也不是願我一個人求生淨土。以為我一個得生淨土,這生死可怕,我可出去了!……這麼想就不是正願了!正願是什麼呢?就是願一切眾生同生淨土同證菩提。正如經本後的那個回向偈所寫:「同生極樂國」。所以,處處都啟發咱們,不是為我自己,而是「若有見聞者,同生極樂國。」這個見聞者,大家不要以為咱們念佛,就光為的是咱們自己能聽到。你要知道虛空之中,你眼所看不見的有許多的見聞者呢!而且我們這個音聲是遍一切處的。說老實話,這見聞者是很多很多的。

「此願一發即能具無量功德,能消無量業垢,能破無量魔網,永為成佛真種。即所謂菩提心也。」

此願一發,這個話很重要,大家注意聽,一發這樣的願,就能夠具足無量的功德。「具」是什麼?具就是具有、具足。這個願一發,就能具足無量的功德;能夠消無量的業障和垢習;能夠破無量的魔網。魔網是重重,實際生活中真是如此,實在可怕。雖說是一面魔網,但你不知道自己只不定就在哪塊魔網上呢!有的人就被「色」網上了;有的人被「名」網上了;有的人就被「利」網上了……這魔網太多了!但是你這個願一發,就能夠破魔網,永為成佛真種。這個「真的種」就是佛種。你發願,就永遠成為佛種。你就要有這樣廣大的願:願自己的修行回向一切眾生同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所謂的「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諸善中王,你才發菩提心就好像鳥出蛋殼一樣。鳥在蛋裏頭還沒出蛋殼呢,它就會叫喚。叫喚的聲音就超過一切鳥。這是比喻我們凡夫,你發了菩提心,就如那個鳥還沒出蛋殼哪,也就是還屬凡夫呢,可是你已經超過許多許多其他的鳥了。所以大願不可不發,菩提心不可不發。

「故行人宜日日如是發,時時如是發。」

所以行人應該日日如是發,時時如是發,老是這樣一條心,以這樣的心來修行,來行一切善。

「願力堅固無有變異,則一切萬善悉成淨土正因,菩提妙行矣。又何慮其不往生乎。」

你的願力很艱,不會變、不會退了,就如廣濟寺有一個念佛者,念到佛來接他了,所以他都沒想到能這麼快,一想還有很多事情沒辦完,「阿彌陀佛,我跟你請假,再給我幾年假」,要是這麼想就變了嘛!只要不變異,那麼一切萬善都成了淨土的正因,菩提的妙種,因此你還怕什麼不往生的呢!

六、臨終正念:

還是講行,就是講要堅持到最後。所以我們貴就貴在能堅持。這麼殊勝的一個法,咱們凡夫能念就能往生,就能超生死,就能到了極樂世界。念佛往生的神通遠超一切阿羅漢,去了之後承佛威力,在極樂世界到娑婆世界,一頓飯功夫就打一個來回。所以到極樂世界,你要到兜率天拜彌勒,那就是一頓飯功夫的來回。可見神通到了這種程度。都是超過你本業所能得的,這是彌陀的願力,超勝一切。

「淨業之功積於平日,而臨終最後一念最為緊要。」

所以你要堅持才成!往往念佛的人,雖然一時沒有見佛、沒有得到什麼瑞相,但這是一種考驗。沒有得到什麼瑞相,你還能堅持念到最後,信心堅固、願力堅固。信心堅固必定往生。但到臨終之時,你功敗垂成、功虧一簣了,也就是到最後,你都快成功了,但這時你卻不念了,那就太可惜了呀!所以臨終一念十分重要,我們一定要堅持,不管什麼困難,就這句佛號堅持到底!最後只要你能念,哪怕是曾犯有「五逆十惡」,通過臨終十念,地獄就消除了,就往生極樂世界了。最後的關鍵,不是你平常只有十念就可以了,要靠平日的功夫,這對於在最後的關頭,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蓋以生淨土、穢,入聖入凡,唯此一念為之轉移也。」

無論你生淨土還是生穢土,也無論你是入聖還是入凡,乃至驢胎馬腹、刀床劍樹……這一切都是憑人的最後一念的結果。所以這最後一念十分的重要!有的人一向很好,最後卻生起嗔恨心,於是他就變成了蛇或其他生命。

「每見念佛之人,尋常俱說求生淨土,及臨命終時多無正念。」

每每見到念佛的人,平常都說求生淨土,老說求生淨土,可到臨終時都無正念,很多人就是這樣。為什麼說往生不了呢?一輩子努力到了臨終的時候不行了,因為沒有正念。這還是古人說的呢!古人有這種情況,現在恐怕更嚴重了。

「或者貪生怕死,戀此皮囊。」

就是因為貪生怕死,貪戀這個肉體。在活著的時候,儘量想法保護他、愛護他、將養他……可到了臨死的時候,唉呦!唉呦!……你這麼愛護的肉身還是得扔,可這時你捨不得呀!捨不得就不行了,正念就維持不住了。

「或目顧妻兒難忍分別。」

還有些人,臨終看看愛人、看看孩子,於是眼睛流下來了,因為難捨難分,正是愛別離苦呀!我們常看到這種情況,有的上火車、上飛機前還在哭呢,不知道何時才能相見。你就這樣,到離別的時候,情感不消除,你看不淡,還依依不捨,那你這佛號就念不成了,往生也就沒希望了。

「或繫綴家財放捨不下。」

我在哪還有多少錢、在什麼什麼地方、還沒有來得及跟家裏人說、怎麼可以告訴、怎麼處理、怎麼分……這一系列的事你還惦念著呢,那你就不可能再產生念佛的正念!

「或因境界不順抱恨面終」

或者遇到不順心的事,比如受冤枉、受抱恨……於是心裏很恨、很有勞騷、很委屈……這都會使你失去正念。

「或因病苦逼迫飲痛而去。」

既然平日就早已經失去正念了,那你就甘受「淪墮」了。病疼艱苦呀!躺在床上,身上插著各種救命的管子,處於如此痛苦之中,那你就不容易維持正念了。

「既失正念,甘從淪墮。」

既然已經失去正念了,那你就只能甘受「淪墮」了!所以在這種時候,就是要咬緊牙關,真正就是憑這一句佛號才成!

底下也說了,臨終不要害怕!這是禪宗的觀點,也是淨土宗的殊勝之處。確實要經受住考驗才成。我們要知道,咱們平常真正能如法修持,真正是正信、正願,並且信念堅固,那你在臨終的時候,佛就來接引你。佛就會慈悲加佑於你,令你自心不亂,這就是咱們往生最大的憑證。可是你得符合彌陀這個願力才成呀!你真正有願生彼國的心,而不是三心二意。一心一意,信念不變,不但每天有修持,就是臨終你也不放棄,願意往生,這個時候佛就加被你,而且用三昧力使你也得到一種三昧,於是你就能夠正念分明。如果得不到加持,只是靠自己,但到這個時候你又失掉了正念,那就很難說了!還有,最後你能夠這麼念的話,也能夠感佛接引。你本來不能受接引,但這個時候你能夠這麼堅固信念,於是佛就慈悲加佑來接引你。

「我今勸行人,到此只要諦信經文,堅凝正念。」

我今天在勸行人哪!到這個時候,只要諦信經文,相信經上的話,佛肯定臨終來接引你哪!來加持你啊!

「慈悲加佑,令心不亂。」

這八個字,在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裏頭有,咱們念的《阿彌陀經》是秦譯本,所以沒有。通過這八個字,就特別地顯出了「他力」的特點。阿彌陀佛來慈悲加佑你,咱們只要一心不亂,那就沒問題了!可是,如果念不到一心不亂的地步,這又怎麼辦呢?對此,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裏的這八個字就使你有信心了。佛來接引你,佛的慈悲加持你,可以讓你內心不亂。所以淨土念佛法門稱為「他力門」,不可思議處就在這。咱們補充這句話,就是提醒大家,如果你臨終失掉正念了,得不到佛的接引,那就要淪墮了。

「百般放下念佛待盡。嗚呼!死門事大,頃刻來生,念差錯歷劫受苦,可不慎哉。」

你要百般的放下,就信一句佛號,要念到底!所以關鍵就是在這,這是大禪師、禪宗的大德,他從禪宗開悟,自己念佛,研究經典。對這個淨土法門,總結的綱要就是他的這篇文章。

臨終一念還是修行,所以要修行到最後。以上說了這六條,歸納起來還就是「信、願、行」。這其中,「信、願」最關鍵。蕅益大師也說,你只要信願堅固,「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到底能不能往生,就全靠你有沒有信和願。信要正信,真實的願力,既然願生極樂,就別再留戀娑婆了!你又留戀娑婆,又說我願生極樂,腳踩兩隻船,這個願就不堅了,臨終怎麼樣那就難說了。如果真是深信切願,那你就一定往生。

不管你念的好壞,念到什麼情況,品位高低憑你念佛的高下,念到理一心,那當下就是大菩薩。能念到事一心,就是羅漢。你不到這個程度,需要慢慢花開見佛,就要看你念佛的情況了。所以,我們既然是修淨土了,各人有個人的情況,但大家都能努力去念,這其中最要緊的是正信,真正發起大願,正如前面永覺元賢禪師所說的:你發起大願,你就具足無量的功德,你就消無量的業障。因為你這樣就破無窮的業網了。這跟蕅益大師的說法都是一致的。所以,我們還是用蕅益大師的話再把這個地方補充一下,咱們這個修行的路就更清楚了,也就操之在我了。

當年,我的先師夏蓮居老師,聽到淨土法門,回來後在屋子裏就這麼樂了好幾天,太歡喜了!他說:「這回我可有辦法出去了!」如除了這個法門,要出這六道,那就太難了!那要斷盡了見、思惑才能出得去。要斷見、思惑,不光是指咱們人世間的貪、瞋、癡、慢,還要把欲界天的、色界天的、無色界天的貪嗔癡慢全都去掉不可,這樣你才能出六道。所以,要出六道是這麼難哪!如今,咱們就是憑這一句佛號,有信、有願,還不管你念多念少、念好念壞,只要你有信有願,就決定可往生!因此,咱們出娑婆世界往生極樂,是人人都有份的!希望大家都能跟夏老師一樣,都歡喜呀!

為了將來咱們結一個在極樂世界再相會的因,我以上的供養就到這了,謝謝大家!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