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晚晴集講記

淨空老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筆記

淨空法師於一九九三年春季,在美國達拉斯淨宗學會演講弘一大師所編的《晚晴集》,有錄音帶八卷,承張德聲居士惠賜一套,恭聽之後,摘要筆錄,供養讀者。

這次是達拉斯淨宗學會舉辦佛學講座之首次,選定弘一大師《晚晴集》與同修共同研習。茲先將其因緣作一報告。現在我們這個社會是有史以來未曾有的混亂時期,真所謂天下大亂。我們不幸生在這個時代,既要救自己,也有義務幫助別人,究竟由何處下手呢?冷靜觀察,參閱古聖先賢之遺訓,即能明白古時人性淳樸,皆能安分守己。古聖先王行不言之教,人人都過著安樂生活,沒有紛爭,天下太平。其後知識水準提升,知識開了,智慧變成了情識,人心乃漸趨於巧詐。用現代話說,即所謂時代潮流,愈演愈烈,到今天知識已經到了爆炸時代,思想紛歧複雜,正邪是非難辨,此乃一切動亂痛苦的根源,如何自救救人,還要依古人所說的反璞歸真。若真回頭即能領悟到真理,體會到事實,得真實受用。誠如現在人所說的自在幸福,照佛家術語說即是得到「菩提涅槃」。生在這個時代必須順應這個時代的潮流,由順應中學習反璞歸真。

學佛要把佛認識清楚,上次已將佛陀教育向大家說明,佛教不是宗教。佛說法四十九年,經弟子們會集之後編為《大藏經》,內容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教與我們人生有密切的關係。現代人的知識擴張不知要超過古人多少倍。中國在乾隆時代,編了一部《四庫全書》,從乾隆到現在已有兩百多年,在此兩百年中出版的書籍又不知增加多少倍,人哪有時間去讀一切書。這個道場四年前剛要籌備的時候,我即有一個幻想,希望道場建立之後,請大家發心把這個道場所存書籍,讀過之後將好的句子摘錄下來,一本書摘錄兩三條,或三五條均無不可,總名稱叫「中國傳統學術精華」,內容分為五部分:一為大藏經精華錄,二為四庫全書精華錄,三為四庫薈要精華錄,四為史鑑精華錄,五為群書精華錄。此書編成後,對自己修學與幫助大眾均有裨益。

今天我們選擇《晚晴集》就是一個樣子。弘一大師讀經與古人著作,把重要文句集錄下來,一共有一百零一條,如第一條是由《金剛三昧經》錄下來的,第二條是由《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內錄下來的,下面都註明出處,將來編中國傳統學術精華也照此格式,最好印成一冊,這一本書將是全世界最好的書,因為沒有一句廢話,句句對我們修養處世待人接物都是金玉良言。將來這部書流傳到全世界開講,即由今天宣講弘一大師《晚晴集》開其端。

這個工作我本想請諸位同修負責編,有人說:「我們程度有限,恐難擔任。」我說:「就因為你能力有限才叫你選,你能看得懂,別人也能看懂。」選的文句要大眾化,希望中學生也能看。選擇典籍文句,如入山採藥。採藥為治病。現在人害的病是倫理道德喪失了。從治療效果上說有五個目標:一、幸福快樂,二、家庭美滿,三、社會和諧,四、國家富強,五、世界和平。此外還有一個構想,請專人主其事。在北大或其他大學設立一個研究所,請十位教中文或教歷史的退休老教授擔任編纂,該所經費由我們供應。希望五年能夠完成,十年之後一本最有價值的書可以流通於世,這就是今天講經採用《晚晴集》的因緣。下面講正文。

1、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金剛三昧經)

本心即禪宗講的真如本性,教下講的菩提心,《大乘起信論》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觀經》講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儒家講的誠意、正心。大乘佛法通常講的四弘誓願、六度-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進心、禪定心、般若心,這都是大乘菩薩的本心。淨宗所講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是本心。就淨宗總括來說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心。這個心要是失掉,立刻就要懺悔。懺是懺摩,悔是悔過,此梵華合一名詞。懺摩是發露,悔是改過自新。真心悔改,心地即清涼。我們的心若不清淨不平等,覺心就失掉了,應立刻懺悔。祖師大德勸我們老實念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包括宗門教下所講的本心統統在內,一個也沒有除外。佛號斷掉了,立刻提起來即是懺悔。懺悔不是叫你天天想已作的事,這個錯了,那個錯了,如再這樣想就是再造罪,每想一次即再造一次。已做的過失知道了,以後不再做叫懺悔,至於究竟圓滿徹底的懺悔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五逆十惡的罪業都能徹底剷除,怎能不清涼呢?

2、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學佛同修對佛菩薩都願意隨順供養尊重承事,而對於眾生則忽略了。試想泥塑木雕的佛菩薩像只是一個象徵,啟發我們的本性,見到佛要尊重。《華嚴經》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無量壽經》說:「一切眾生皆成佛」,所以隨順供養尊重承事一切眾生就是隨順供養尊重承事諸佛。現在問題來了,假如這個眾生無惡不作,思想行為都是違逆本性的,也要隨順嗎?佛在世時弟子們已經代我們請示,佛說不可以隨順,善行善事應隨順,惡行惡事不隨順。見其作惡,以真誠慈悲心勸導之,如其不聽即隨他去,不再說,佛法稱之為「默擯」。佛教我們隱惡揚善,心中只記好事,不記惡事,如常記惡事,心就不清淨了。我們從佛所學,可以完全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所以它是世出世間最好的教育。

普賢行是建立在六度基礎上,如蓋一棟大樓有五層,普賢行是第五層,第四層是大乘菩薩六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般若度。六度的基礎建立在三學戒定慧上,三學的基礎建立在十善上,十善是人天乘,十善的基礎建立在五德上。五德以孔夫子為典範,當年孔門學生談到夫子的德行有五項,即溫、良、恭、儉、讓。以五德的基礎修十善,以十善修三學,以三學修六度,以六度修普賢行。我們淨宗學會在行門上提倡的德目即由此而來。另外還加了一個六和,六和最重要,家和萬事興,不和沒有前途,個人與團體都要毀滅。果能照以上步驟修行,能使一切眾生與一切諸佛歡喜。

3、我若多瞋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結?此愚癡人,以瞋恨故,於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華嚴經修慈分)

此段經文值得我們每天隨時警惕。瞋恚是三毒之根,起了瞋恚心必與眾生結怨。平時對人對事對物常犯此病,必須深自悔責。為什麼自己智慧不開,功夫不得力沒有進步,其主要原因即是貪瞋痴未斷。《華嚴》是佛對法身大士所說,菩薩立志存心是自度度他,如還有瞋恚,結怨於人,則自度度他的目標就達不到了。佛菩薩對於多瞋的人在想,此人欲求菩提為什麼還會生瞋恚心與人結怨?這與他的心願恰恰顛倒,有瞋恚即不能斷煩惱,也不能證解脫得自在。怨結另有一解,佛說:十善厚友,十惡冤家。怨結亦可以指十惡而言。

4、迦葉白佛:我等從今,當於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為自傷。佛言:善哉快論。(首楞嚴三昧經依寶王論節文)

此文是把一切眾生都看作佛,其效果生平等心。有人問我如何修平等心,我說你家裏一定有佛堂供有佛像,把你最恨的人寫一長生牌位供在佛像旁邊,每天香花供養他如佛。他說這樣不行,我見到他就討厭。此乃功夫不夠,應再用功修,幾時見到此人不覺討厭,還要尊敬他,自他平等,心就清淨了。清淨、平等、覺是三而一,一而三,一個得到了,其餘兩個也得到了。

5、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梵網經)

《梵網經》是大乘菩薩戒經,也是一個大部頭的經。傳到中國來只把其中之一品翻譯過來,即心地戒品,上卷心地觀法,下卷講戒律。學作菩薩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要能承受代眾人之毀辱。一切過錯自己承當,好事讓與別人,可以消除我們無始劫以來的貪瞋罪業,這與世間人恰好相反。如非真正覺悟,很難做到,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鍛鍊。

6、離貪嫉者能淨心中貪欲雲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台灣有單行本流通。一切眾生大的煩惱是貪瞋,嫉妒是瞋恚之一分。佛在一切經論中,常常勸我們把貪瞋痴三毒煩惱斷掉,這是修行的根本。心中有三毒才遇到外面的毒害,假如心中無三毒,喝毒藥如飲甘露,因心內無毒,它不起作用。若遇毒蟲咬傷,應生慚愧心。民國初年印光大師住的寮房中有臭蟲跳蚤蚊蟲等,都不驅除。小侍者欲為大師清理,大師不許,並說:我的德行不夠,留著牠們叫我改過自新。大師七十歲以後,所住的房間沒有一個臭蟲跳蚤。大師是作一個樣子給我們看,他可以作到,每個人都可以作到。晚間沒有浮雲,可以看到星星月亮清清楚楚,比喻人若離開貪嫉,則心中清淨,見事不迷。

7、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怨入丘塚,虛受諸辛苦。(大寶積經富樓那會)

生死是大事,能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個覺悟的人,如不知了生死,學任何法門都脫離不了輪迴。就法門說,一律平等,並無高下。貪是貪愛,欲是欲望,嗜是嗜好。在這個世間,還貪愛這樣,貪愛那樣,想離開娑婆就難了,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修行而沒有能出三界,仍在輪迴,就是因為貪欲嗜味。若不離開,如養冤家,一生修行全落空。這個偈子就是我們生生世世的寫照,始終沒有離開辛苦。特別在這個時代,第一、同修貴精不貴多,志同道合,真修實練,不是人多湊熱鬧。第二、道場重實質,有學風道風,不重形式,香火鼎盛沒有用。第三、修行在修清淨心,其他神通感應都不重要。

8、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云何於他人,數生於喜怒?(諸法集要經)

此從比喻說,人命無常,如閃電之剎那生滅。《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乾闥婆城是幻象,非真實。世間萬法無常,如執著有我有常就痛苦了。起心動念,順自己意思,生歡喜心,不合自己意思,生瞋恚心。不知道一切事都是假的,一場夢而已。

9、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佛遺教經)

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常常提到瞋恚之害。瞋恚對於修行有莫大障礙,如佛門中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說:「火燒功德林」。火為瞋恚之火,一發脾氣,功德就沒有了。功德與福德不同,功德是定慧,一發脾氣,定就失掉了,跟著慧也沒有了。福德不會失掉。名聞是榮譽,為社會大眾所尊重讚歎者,雖有好名聞,也會被瞋恚所破壞,因為人不喜見也。

10、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佛遺教經)

人生在世都希望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生活,然幸福快樂由那裏來呢?絕不是由修福而來,今天的富貴人或高官厚祿者,他們日日營求,一天到晚愁眉苦臉,並不快樂。修福只能說財用不虞匱乏,修道才能得到真幸福。少欲知足是道,欲是五欲六塵,生活不缺,受用夠了就行,不必貪多,吃得飽,穿得暖,住得舒適就行了。生活悠悠自在是真幸福,絕不在乎有多少財富與產業。無憂無慮,沒有牽掛,所謂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清楚,心就安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迷,處世待人接物恰到好處,自然快樂。

11、身語意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誦得,即此伽陀也)

世尊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周利槃陀伽者,根機很鈍,其兄教他讀誦上項偈子,經過三個月之久都背誦不出來,認為不可造就,令其回家,他哭泣不肯去。世尊見到,教他兩句偈,後來他證得羅漢,大開圓解,辯才無礙。世尊說周利槃伽前生是一位三藏法師,會講經說法,但是吝法,教人總要留一手,所以今生得愚痴報。身語意三業不造惡不惱害眾生。正念歡察人生享受五欲六塵與外面境界都是空的,欲屬心法,境屬色法,二皆非實。《心經》與《百法明門論》都講到這個問題。百法中前面九十四種屬有為法,心、心所屬「欲」,色法屬「境」,一切法歸納起來不外心、色二法,亦即此偈中所說的欲、境二字。《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叫我們觀想,為什麼不要造惡,不要惱害有情,因為萬法都是空的。緣生體空,而因果不空,造惡必受惡報。另外還叫我們不要修無益的苦行。小乘人著相修苦行,有時修得很冤枉,大乘則否。但是佛在戒經中常常讚歎苦行,因人肯吃苦,才能斷絕一切貪瞋痴慢,不取奢華享受。生活平淡,可以激發道心。佛教周利槃陀伽兩句偈是:「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生。」教了上一句,下一句又忘了,教了下一句,上一句又忘了。以周尊者之鈍才尚能證到羅漢,我們比他總好一點,若今生不能成就,毋乃太自棄了。

12、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有部律)

自古以來世間人為了名利,不擇手段,不怕因果,造了許多罪惡,此迷惑顛倒之人所喜愛,真正覺悟的人不要。縱然得到也不要,為避免禍害,成全功德,有利與大家享受,仔細想想道理不難明白。人在世間一切享受夠用就行了,衣服夠穿就行了,吃能吃多少?住房能遮避風雨就行了,不必大廈別墅。在美國我見過很大的住宅,設備豪華,我在裏面坐坐很舒服,喝喝茶,享受享受,但是主人苦了。為收拾房子,操心受累,受很大壓力,所為何來?聰明人應不作糊塗事。

13、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智者大師)

「色、聲、香、味、觸」是五塵,屬於物質,再加上一個「法」,名為六塵,法屬於知識。眼所見者為色,耳所聞者為聲,鼻所嗅者為香,舌所嚐者為味,身所接觸者為觸。這都是外面的環境,容易迷惑人,令人生起貪瞋痴慢。為了追求物慾享受,使人生起愛著,一愛一執著,毛病就來了。心被境界所轉,即是凡夫。佛在一切經論中。常常提醒我們要修行,行是生活行為,在生活行為中難免發生很多錯誤,修正錯誤的行為謂之修行。五塵都是虛假的,可以受用,不可以愛著。佛菩薩對五欲六塵亦享受,但不執著,沒有愛、取、有,沒有分別執著,永遠在定。

符按文內提到法字,法師解釋為知識,甚為恰當。仍恐初機對於法字之含義,究何所指,尚有疑惑,茲略補充之。法字梵語為達磨,乃通於一切之謂,包羅萬象,一切事事物物,不論眼見耳聞,即看不見,聽不到,有形無形,真實虛妄,而為心思所想及者均稱為法。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均包括在內,故又稱一切法。

14、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智者大師)

佛在《楞嚴經》上講到世間現象比其他經典講的詳細,其他經只講六道,而《楞嚴》講七趣,多一個仙道。七趣經文很長,講地獄道幾乎佔了一半,特別詳細,叫我們小心謹慎,不要墮地獄。瞋恚是地獄道之業因,貪愛是餓鬼道之業因,愚痴是畜生道之業因。佛法是什麼?佛是覺的意思。法是一切萬法,對一切萬法覺而不迷就是佛法。瞋恚心一起來就迷了,覺性就喪失了,故稱失佛法之根本。我這次在聖荷西講經,有人提出學佛總是進進退退問題,這是因為在修學過程中,功夫不夠,沒有得到法喜。古人學佛,最初五年學戒,遵照老師的教誨,依照老師指定的課程用功,第一個階段成就,即能得到法喜。精神飽滿,不易疲倦。俗語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我們看古今大德,修學不疲不厭。吃的是粗茶淡飯,睡眠時間很少,修持不懈,勇猛精進,其精神是由法喜中來的。心裏很想修善行,行善事,但被三毒障礙,不能自主。種種惡口之府藏乃是口業的來源,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時時刻刻要警惕,回光返照,此之謂覺察,也是禪宗的觀照工夫。

15、凡夫學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誹。諦觀少言說,人重德能成,遠眾近靜處,端坐正思惟。但自觀身行,口勿說他短,結舌少論量,默然心柔軟。無知若聾盲,內智懷實寶,頭陀樂閑靜,對修離懈惰。(道宣律師)

發心學道,如道業有成,只可自己知道,不必向人家說,說了他未必信,反而生毀謗。他為什麼要謗三寶呢?是你給他的增上緣,將來他墮落三途,你也跑不掉。閻王爺問他,你為什麼毀謗三寶,他說這是某人引我說的,所以你也有份。佛菩薩教化眾生能觀機,如不契機,他不能接受即不說,即無過失。凡夫無觀機能力,最好少說。諦觀是仔細觀察,少說話。遠離熱鬧場所,道力不堅,往往不知不覺即被繁華氣氛污染,使自己退失道心。古人修道多在深山,不但遠離都市,也遠離鄉村,與外面社會完全斷絕,心容易清淨,在今天這個時代很難做到。現在大陸叢林都變成觀光區,想找一個清淨場所已不可能。佛早有預見,他在《法華經》中說,在末法時期要用大乘法度人,不要用小乘法。大乘是開放的,能適應時代潮流,小乘是保守的。

「端坐正思惟」這句話不能看呆,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講「坐禪」並不是打坐,坐是不動,心不動叫坐,對五欲六塵不動心謂之坐。禪是不著相,外不著相曰禪,內不動心曰坐。所以《華嚴經》鬻香長者在市場中修,在市場中觀賞,樣樣清楚,樣樣不執著,不起心動念。真正修行人最要觀察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是否與佛的教誨相應。少批評人,少說是非長短。身口意三業,口業最易犯,往往障礙了自己與大眾的修學。少發議論,心中自然清淨慈悲。「無知」即古人所講的大智若愚,心中有真實的智慧,有覺正淨性德三寶,生活方面不求享受,喜歡悠閑清淨,這叫真正享受。在修持方面,永遠精進不退,懈怠墮落都能離開。

16、處眾處獨,宜韜宜晦,若啞若聾,如癡如醉,埋光埋名,養智養慧,隨動隨靜,忘內忘外。(翠嚴禪師)

與大眾相處或獨處絕不能炫耀自己,顯露自己的才華。要作到韜光養晦,必須如痴如聾。修行人不要知名度,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肥。」人一出名,嫉妒障礙陷害誹謗全來了。培養自己的真實智慧,智慧靠養,不是學來的。讀書多是知識,儒家說:「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因為不是你自己領悟的。智慧是由定來的,不是外來的,要養。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才產生智慧,因定生慧。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內外是二,二都沒有就是一,才能達到一真法界。如仍有內外,仍在十法界中。

17、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須是閒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胡鑽亂撞。苦哉苦哉。(黃檗襌師)

如果在生死交關的時候,你有什麼辦法呢?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也是修行人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問題。黃泉路上無老少,人人都應警惕,有充分準備,臨時就不會慌張。平時要作工夫,這一天到來就能派上用場。禪宗如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縱然有定功,如大限來臨;心不亂,看他定功的深淺程度可以生天,但出不了三界。宗門大德,晚課都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經》。平常把這一句佛號念好,到臨終時,阿彌陀佛必來接引。幸勿臨渴掘井,等病苦現前才找幾位同修助念,效果很小,恐無濟於事。可能隨著業力亂撞到三途,三途容易進去,但很難出來。

18、鼻有墨點,對鏡惡墨,但揩於鏡,其可得耶?好惡是非,對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於境,其可得耶?洗分別之鼻墨,則一鏡圓淨矣。萬境咸真矣。執石成寶矣。眾生即佛矣。(飛錫法師)

照鏡子看見鼻子上有一墨點,很討厭,擦鏡子一定沒有用。外面的如同鏡子,境界是緣,引起了心中的好惡是非。如迴光返照,觀察自心,即能覺悟。修道人知道是非好惡是內心起了分別,外面並沒有是非好惡。石頭與寶石並無兩樣。現在科學發達,此種理論更可證實。萬法平等,萬法一如,無高下之分。《金剛經》上說,世界是一合相。「一」是科學家說的基本物質,或稱為原子電子,佛家稱之為微塵。所有一切物質均為它的組合,一合相是平等的,一切現象是緣聚緣散,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一切萬象不生不滅,此種學說逐漸將為現代科學所證明。我們起了錯覺,才有善惡是非。眾生與佛亦無差別。石頭是一合相,寶石也是一合相,只是化學的方程式排列不同而已。

19、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鍊心,常搜己過,那得工夫管他家屋裏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動。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聖像坐在堂中,終日無人亦如此。旛蓋簇擁香花供養亦如此。讚歎亦如此。毀謗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無事,時時刻刻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盤山禪師)

修行人對於自己不相干的事不要去聽,也不要打聽,不必想知道。古人說:「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時是非多。」凡是對於清淨心有妨礙者,都要遠離。反之,心就迷了。在日常生活中常發現自己的過失,就是開悟。悟了才能改過自新。自己有過失而自己不知道,有人說我的過失,若是修行人馬上向此人恭敬頂禮。迷惑的人聽了,馬上就發脾氣。身是假的,心是真的。身比作佛堂,心比作佛像,心不可動。一個人獨處也是如此,在熱鬧場面心仍不動,讚歎毀謗亦不放在心裡,心永遠是定的。修行人心中無事叫真工夫。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即是參究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也就是隨時提起正念工夫。就淨宗說,就是時時刻刻提起一句佛號,歷歷分明,不夾雜,不間斷。心中無事就不夾雜,淨念相繼就不間斷。

20、元無我人,為誰貪瞋?(圭峰法師)

這兩句話非常難懂,我與人在世間法裡都承認的,為什麼說沒有?這是很高的境界,世間人以妄為真,不能辨別一切法之真假。現在科技相當發達,對於一切事物之真相漸漸明瞭,亦只限於極少數科學家,而一般大眾依舊執著身是我,以及緣生之物確實存在。小乘人執著空,所以這是羅漢以上之境界。執著有是業障煩惱,執著空雖可免六道輪迴,但萬物的真相他見不到。惟有菩薩遵從諸佛如來的真實教誨兩邊都不執著,這種境界謂之中道,如果他執著中道又壞了,連中道都不執著,所謂「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學者如常常用此二句「元無我人,為誰貪瞋?」提醒自己,幫助自己斷煩惱,念佛工夫成片,確實是一個好方法。

21、報緣虛幻,不可強為。浮世幾何,隨家豐儉。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動靜寒溫,自愧自悔。(佛眼禪師)

報指身體,緣指這一生遭遇的環境,我們這一生的境遇,全是虛幻不實的。覺悟的人生活隨緣就自在了。不覺悟的人造作強為,以自己的心意為所欲為,就是造業。虛幻的世間無常,人命苦短,祖師們囑咐我們隨家庭之豐儉,安份度日,無論苦樂順逆均屬三世因果。覺悟之人心中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心清淨不動。佛弟子大迦葉尊者修苦行,心地清淨,智慧圓滿。善財童子生於富貴家庭,心中亦如如不動,不為環境所轉,此之謂道在其中,道是覺悟的心。在生活活動與環境變化之中,被環境所轉而不能覺悟就應當懺悔,自己努力悔過。

22、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工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或喜或怒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大慧襌師)

一般人總見到他人的過失,假如能倒過頭來只觀察自己,以批評別人的心批評自己,就是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喜怒動靜情況都可以檢點自己。

23、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禪師)

禪宗境界的話,不能想,一想就錯了。參禪不用意識。這偈子請各位參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24、千峰頂上一茅屋,老僧半間雲半間,昨夜雲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閑。(歸宗芝菴襌師)

此偈依文解義尚容易了解,即雲隨風雨去,老僧仍處茅屋中不為境轉。是否如此簡單,請各位參參。

25、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石屋襌師)

過去的事不要再想,未來的尚未到,何必操心。聰明人抓著現在。梅子梔子都是有季節性的,一定要把握時節因緣,不能空空放過。

26、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雲峰襌師)

請諸位自己參。

符按古禪宗大德見面互相問詢,出詞吐語,往往內含禪機,局外人聽不懂。因為他們多為得道高僧,乃稱性而談,非用意識。我們對於佛法一知半解,焉能領會。若是研究揣摩,等於瞎猜,枉費時間、白費事。不如認為我的智慧太差,參禪學密,根本甭談,只能死心蹋地專念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比較可靠:印光大師說,一千七百則公案,如果你有一條不懂,你就全不懂。況且參禪不開悟,不能了生死。倓虛大師說過,學禪的人得定者他見過,但他從未見過一位開悟者,可見修禪是難行道,聰明人應有所選擇。

27、瑣瑣含生營營來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紛紛狂鬧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蕩,竟何所之?夢中復夢,長夜冥冥,執虛為實,曾無覺日,不有出世之大覺大聖,其孰與而覺之歟?(仁潮禪師)

瑣是瑣碎,微不足道,即指芸芸眾生。營營是忙碌不停,等於蚊蟲在器皿中亂飛亂撞。化是變化,生死是變化,化海即六道輪迴,何時才能有個頭緒。人生實在是夢中之夢,等證到羅漢果,才恍然大悟,知道已往乃是一場夢。明心見性,證得法身大士,想到從前作羅漢時也是在作夢。六道眾生把假的當作真的,無始以來從未悟過,假如不是世尊把宇宙人生真相告訴我們,我們怎會曉得。

28、縱宿業深厚,不能頓斷,當方便制抑,自勸自心。(妙禪師)

修行用功非常重要。過去生生世世所造惡業,累積到今生成為習氣。習氣若深厚,則障礙了清淨心,障礙了智慧,障礙了德能,障礙了學習。參禪念佛最常見的習氣是昏沈掉舉。雖不易除,總要設法克服,提高警覺,遇到昏沈掉舉即一心念佛。如無效,可改用讀經或研究經典以克制之。

29、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蓮池大師)

世間事不容易看破,但是看戲就容易體會是假的。人生又如夢境,夢醒之後,想想夢裡的境界均非真實。佛在經中常勸我們不要造惡,他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明白這個道理,決定不造惡業。在世間吃虧上當,還是歡歡喜喜的接受,因為知道全是假的。如此行之,自然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淨宗無比殊勝的特點是教我們抓著一個真實的法門,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超越三界,一生成就,為其他任何宗派所無。其他宗派要想一生圓滿成就是不可能的。假如有可能的話,華嚴會上文殊普賢又何必求生淨土。中國兩千年來,歷代祖師大德,禪宗大徹大悟,教下大開圓解,最後都念佛求生淨土,此乃徹底覺悟之人。什麼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實的。

30、達宿緣之自致,了萬境之如空,而成敗利鈍,興味蕭然矣。(蓮池大師)

「宿緣之自致」是了解三世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外面的境界全是空的。佛說人生為酬業而來,富貴是前生修福,貧窮是前生作不善業,聰明是前生修法布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了解此種事實,人生實在沒有什麼味道,完全被業力牽著鼻子走。一般人對於世間事興趣很濃,仍然願意在這個花花世界隨波逐流,樂此不疲,也只好隨他吧。

31、伊庵權禪師用功甚銳。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麼空過,未知來日工夫如何﹖師在眾,不與人交一言。(蓮池大師)

伊庵權禪師用功甚為精進,到了晚間,他流涕說:今天又空過,明天不曉得工夫怎麼樣。平常他與大眾相處,一句話不說,這才是真正用功之人。從前在寺院一般清眾見人都不理,一切接待事務有知客僧負責。因為修行人沒有時間同人閒談,今天時代不同,如修行人不理人,人家會說他架子大。

32、畏寒時欲夏,苦熱復思冬,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蓮池大師)

天冷的時候,總想夏天好過。天熱的時後,又想冬天多麼好,總沒有舒服的日子。如捨掉妄想,心就安定,心安理得是真工夫。民國四十三年間台灣第一次印《大藏經》,佛教會發起組團到各處推銷,環島宣傳,由章嘉大師領隊。參加人員有道源、東初、煮雲諸位法師。當時是夏天,很熱。章嘉大師穿著西藏式服裝,很厚。有人問大師,你穿這麼厚衣服不熱嗎?大師說:心靜自然涼。草食是吃粗糧食,飲食不好,總比沒有強。住茅草房子總比樹下露宿好。人能知足,一切隨緣是真快樂。我們作佛教事業,有緣就作,無緣不作,不要化緣,更不要化小緣。若先擬一個計畫,打算要作什麼,辦不到,自討苦吃。我在台北第一次印經是在民國六十年,最初只印一本《了凡四訓》,以後供養多了就多印。決定不化緣,我們的道場有佛菩薩護持,聽其自然。若靠信徒維護道場太苦了,寧可不當和尚。

33、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袁了凡)

過惡,過是罪過,惡是惡習氣,即前面所說的宿業。其徵兆是神志不清,容易忘事,無事時自生煩惱。或看到有道德有學問的正人君子,即覺得自己卑不足道。或聽到正法時聽不進去。或送禮與他人,反而受人奚落,或糊夢顛倒,語無倫次。都是過去的孽障所致。如有任何一項,即應改過自新,不要自誤。

34、只「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八個字,誤卻你一生大事。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急宜歛跡韜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西方確指)

西方確指這本書是根據扶乩寫的。宋朝時有十二人同修念佛,其中一人生西後名覺明妙行菩薩。西方確指一書就是覺明菩薩在乩壇上的開示。本來扶乩為佛家所禁,惟此書內容,純屬正見,經印光大師審定,故亦視同正論。「強順人情,勉就世故。」這八個字害人不淺。念佛人隨緣絕不攀緣。光陰非常快,往生西方有無把握,自己知道。如無把握,人情俗事必須擺脫。所以菩薩勸我們歛跡韜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

35、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於外,未久必敗。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西方確指)

持戒在修行方面非常重要,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一般所說的定,即《彌陀經》講的一心不亂。淨宗經論所說的念佛三昧也是定。持戒要會持,完全在事相上形式上修,所得的是人天福報,與清淨心絕無關係。戒能得定,善不能得定。如何才能得定,菩薩說要深潛不露。所謂戒是戒自己,非為旁人。常守清淨心是名為道共戒,又稱為定共戒。定中一定有戒,而戒中未必有定。道中一定有戒,戒中未必有道。自己有一點小善小行就大事宣揚,禁不起時間的考驗,日久必敗。從歷史上看,真有大德大能之人,在生時遭遇苦難或被人陷害,不幸死亡。但過了幾十幾百年,被人翻案。有人沒有實德,靠權術欺騙帝王及民眾,炫耀一時,以後不待死亡即行敗露。不必要的話不要說,不必要的事情不要打聽。現在的人,在這個複雜社會裡,如不隨俗,特立獨行,修行能有成就,比古人困難多了。

36、種種惡逆境界,盡情看作真實受益之處。名利、聲色、飲食、衣服、讚譽、供養種種順情境界,盡情看作毒藥毒箭(蕅益大師)

人的一生有順境也有逆境,逆境未必不好,而順境未必好。會運用環境之人,順逆均能成就。處人事環境更難,到處有冤家債主來為難。我們要回光返照,他為什麼不找別人的麻煩?總是過去生中我有對不起他的事情,我只有修忍辱波羅蜜,此佛法所說的逆增上緣。至於名利聲色等等順境最容易淘汰人,大師叫我們提高警覺,不要叫這些順情境界引起自己的貪瞋痴慢,要把它們看成毒藥毒箭。

37、將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方特達之觀。(蕅益大師)

此觀是人生觀、宇宙觀。我們心量太小,只想到自己或家庭以及親戚朋友,現在有心照顧親戚朋友的已經很少了。心量小絕不能超越六道,也絕不能往生淨土。《無量壽經》上說:三輩九品往生均要發菩提心,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這兩願非常重要,菩提心是真正覺悟之心。覺悟世間無常,生死事大,人生真苦,極樂真實不虛,依佛教誨,老實念佛決定得生。除一句「阿彌陀佛」外,把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越十方,通達無礙的宇宙觀。此乃常住真心,與諸佛菩薩同一心量,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38、善友罕逢,惡緣偏盛,非咬釘嚼鐵,刻骨鏤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師)

「善友罕逢,惡緣偏盛」。此八個字把世間相說透了。善知識很難遇到,但是遇到之後,你也不一定喜歡他。因為看他的樣子,聽他的講話,都覺得格格不入。他說的是苦口良藥,但世間人聽不慣。惡緣是引人造罪的因緣,隨時可以遇到,而且你很喜歡同他交往,以後吃虧上當,已經晚了。真正善知識必定謙虛。從前閉關的人是為養道,道業已經成就,閉關清修,等待時節因緣成熟再出來弘法利生。現在不行,尚未出家即閉關,已失掉閉關的意義。在今天這個時代,只有以佛為師,以經為友,決不會錯。應有剛毅的志氣,成就自己的道業,堅守原則,決不同流合污。

39、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師)

世間人一生中能夠覺悟,甚為難得。覺悟愈早愈好,功力才能踏實。自己沒有真實功夫,很不容易體會蕅益大師的開示。古時修行人有二三十歲即大徹大悟者,覺悟得早是放下早。我們聞法太晚,放下更晚,必無成就可言。身心世界均屬幻夢塵勞,把一切虛幻不實的東西一齊放下,在戒定慧上下工夫,時時刻刻,精勤不懈,才有辦法。

40、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蕅益大師)

喜愛世間文字詩詞是讀書人的毛病,障礙自己的清淨心,它引發人的感情,障礙修道。道是如如不動。八關齋戒中規定不可唱歌跳舞看戲,有礙道心,均所禁止,詩詞歌賦也是一樣。在學佛以前所學的文藝可以作為接引眾生之工具,以前未學,出家以後再學這些,即犯大錯。弘一大師的藝術修養是他出家前學的,後來他利用書法文字接引初機。修道人不要隨順世俗,必須把貪慳嫉妒,貢高我慢種種不良習氣一概捨棄,因為這些東西都會毀傷道心,障礙念佛。

41、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一味痴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蕅益大師)

無我,誰有能;無人,誰有過。如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看見別人有過失即有人我之相,四相具足,即非菩薩。雖然受了菩薩戒,而仍有我人等相就不是菩薩。戒可以重受,皈依只有一次。皈依是皈依三寶而不是皈依某一位法師,不要搞人情佛事。真正修行人的態度是如痴如呆。我們比古代大德比不上,即民初的先賢也比不上,自以為聰明是劣智,自以為了不起而看不起別人是修道人的大忌。先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工夫才能有進步。等覺菩薩還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過失,何況我們凡夫,毛病習氣太多太多了。印光大師勸初機學者念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無非是叫人先找自己的毛病。天天閱讀這些書,考量心裡有沒有骯髒的東西,有則改之。若是天天吃飽了飯混日子,光陰空過,太可惜了。

42、籬菊數莖隨上下,無心整理任他黃,後先不與時花競,自吐霜中一段香。(誦帚襌師)

菊花不與時花爭奇鬥艷,比作修道人道業成就,即自吐霜中一段香,與人無爭,於世無求,真正可以作到。修道人目標只有一個,求生淨土,其他均非所要,自然有一段清香。

43、從今以後,願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作一齋公齋婆,向廚房灶下安隱過日,今生不敢復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彭二林即彭際清居士,他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貴族出身,念佛往生。以上一段話即老實念佛的註解。古時有才幹有德能之人,不作官,隱居度日,後世為他立傳。我最初讀到歷史中的隱士傳,深覺困惑,認為這些人對社會國家沒有什麼貢獻,為其立傳有何意義?後來學佛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現身說法,與人無爭。如每人都不爭不求,則社會必然太平。有能力爭而不爭,有能力求而不求,隱士們真能作到,所以後世為其立傳,實有深長意義。彭居士說今生不敢復作度人妄想,他一生著書立說,度人無量,而心中若無其事。《金剛經》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度無度相,彭居士已作到了。學淨土者只准心中存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別的什麼都沒有。

44、幸賴善緣得聞法要,此千生萬劫轉凡成聖之時。尚復徘徊歧路,乍前乍卻,則更歷千生萬劫,亦如是而止耳!況輾轉淪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彭居士熟讀《華嚴》,著有《華嚴念佛三昧論》,把《華嚴》的修行方法統統歸到念佛,可以說把經念通了。他又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種深入觀察,確實證得華嚴三昧,泛泛者說不出來。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最精要的,得到這個法門,一生決定能成就。若信心不足,還想學其他法門,對世間事興趣還很濃,再過千生萬劫也就這樣輪轉六道,不知道淪陷到什麼地步。

45、輪轉生死中,無須臾少息,猶復熙熙如登春臺,曾不知佛與菩薩為之痛心而慘目也。(彭二林)

在六道生死中沒有一刻鐘休息,實在可怕。佛說法四十九年也不過是教我們覺悟,歷代祖師大德苦口婆心教導我們也無非要喚醍我們而已。而我們麻木不仁,仍然在這個世界中熙熙攘攘的唯名利是求,還覺得滿有逸趣,佛菩薩豈有不痛心之理。

46、汝信心頗深,但好張羅及好遊、好結交,實為修行一大障,祈沈潛杜默,則其益無量。戒之!(印光大師)

信心頗深,是好現象,此生脫離輪迴往生淨土的好因緣。但有障礙,障礙即好張羅,好遊玩,好交朋友,這是修行的大忌。把不必要的應酬統統放棄,喜歡場面,喜歡形式熱鬧,於實際修行沒有好處,應引以為戒。

47、汝是何等根機,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紛擾,久則或致失心。(印光大師)

弘一大師把這些條文作為自己的警愓,我們是什麼根機還要想作大通家。我們只有作個齋公齋婆,一心念佛,徹底放下才是正道。我們比弘一大師他們差遠了,還要博學多聞嗎?

48、當主敬存誠,於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與世人酬酢,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印光大師)

主敬,一切恭敬。存誠,以真誠之心,恭敬之心,處世待人接物。別人對我刻薄寡恩,我對他要誠敬。我學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與世俗人一般見識,處處吃虧無妨礙,一切不要計較,遭人家污辱毀謗,也歡歡喜喜,業障才能消掉,絕無虛浮怠忽之相。與世人往來存忠恕之心,不計較他人過失。

49、直須將一個死字掛到額顱上。(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的佛堂陳設非常簡單,只有一尊佛像,上面掛一個大死字,真是一心向道,常常念到「死」,大師《文鈔》中死字下原註云:此字好得很。

50、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豎如拔出者。當知此人,此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來也。(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依迦才淨土論引文)

此文是由《無量壽經》摘錄出來的,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是綜合其他各種版本會集的,其文曰:「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淨,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佛在《彌陀經》中指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有人一聽到這個法門就心生歡喜,或者有經過了許多挫折因緣之後才信受奉行,總之皆是善根成熟的現象。弘一大師慶幸自己善根因緣成熟,也叫我們知道自己在過去生中有深厚的善根,現在一定冥冥中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應珍惜此希有的機緣。

51、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浮,無可樂者!(無量壽經)

對於此世界要有厭離心才能放得下,西方淨土才容易達到。生老病死,無人可以避免,無論貧富均有痛苦。身體不淨,七竅均流惡露,既虛假又脆弱,事實真相如此,有何可樂?念佛法門是一生究竟圓滿成就的法門,非常希有,為什麼不能往生,乃是放不下之故。

52、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觀無量壽佛經)

此文是《觀無量壽佛經》佛為韋提希夫人所說的,她覺悟了,她親眼看見的。當時她遭遇家庭變故,痛不欲生,求釋迦牟尼佛替她找一個安身之處,不願再住在這個世界。佛很慈悲,並沒有給她介紹一個地方,而是把十方諸佛世界,以佛的神力變現在她跟前,她看來看去,覺得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最好的地方,請佛幫助她生到極樂世界,不願意再待在這個娑婆世界。韋提希夫人此種舉動是警惕我們這些迷惑顛倒留戀娑婆世界的人。

53、纔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善導大師)

此話如對一般人講,人家一定說:你們太消極了,才有一點病就不想活了。他不知道事實真相,淨土法門是不死的法門。現在人妄想多,貪生怕死。「一心待死」四字應改為「一心等待阿彌陀佛來接引」,意思完全一樣。因為往生是活著時候去的,不是死了之後才去。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天天想阿彌陀佛來接我,這種求生的念頭很懇切,到臨命終時必不慌張,無有恐怖,毫無痛苦,到那時很自然很輕鬆很瀟灑的就走了。

54、我未曾見聞,慈悲而行惱,互共相瞋恚,願生阿彌陀。若人如恒河,惡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則生清淨土。(諸法無行經)

我從來沒有見過或聽說過一個慈悲的修道人而行惱害眾生之事,或者彼此瞋恚嫉妒,而欲生極樂世界者,這種人決定去不了。反而言之,若有人以惡口刀杖相加而能夠忍辱,乃是生西方的主要條件。

55、生宏律範,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二法門。(靈芝元照律師)

靈芝元照律師一生專弘戒律,提倡持戒念佛,求生淨土,他成功了。《往生傳》及《淨土聖賢錄》均有記載。佛教有三個法門是共同科目,無論何宗何派均須共修:一為戒律,二為法相唯識學是理論,三為淨土是歸宿。

56、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願一切人不為惡行。凡見善事,則念阿彌陀佛以贊助之,願一切人皆為善行。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於淨土決定往生。(王龍舒)

日常生活中遇到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就念阿彌陀佛,佛號能消災,能消業障。同時還希望一切人不要造作惡業,以免受報。過去灌頂法師是乾隆時代佛門大德,通宗通教。他的著述很多,他在《觀無量壽經註解》裡說到,世間所有一切最重的業障,任何懺法消滅不了的,這句阿彌陀佛名號可以把它消掉。遇到順心喜歡的事情也要念阿彌陀佛,使善事能快速成就,且願一切眾生皆作善事。念佛有定課有散課,定課不可多,愈少愈好,容易作,但不能缺。散課不定,愈多愈好,常常觀想阿彌陀佛在我跟前,心中即無妄想。能這樣作,必可往生。

57、人生能有幾時?電光眨眼便過!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撥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命終,我之盤纏預辦,前程穩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天如禪師)

真醒覺的人,才能說得出來這幾句話。六十歲以上的人體會得更深刻,回想少年時代如同昨日。年輕時玩伴先後作古。趁著未老未病,先預備盤纏。老了想用功,精神不夠,如打個精進佛七,七天七夜不停,要體力,老人不行。修行要靠年輕,人命呼吸間,趁此時刻,抖擻精神,把世事放下。除穿衣吃飯其餘均非必要。如只為了衣食,日子並不難過,用不了多少錢。作一件衣服,五年穿不壞。一個冰箱保養得好可用十年。不要跟著時代潮流走,樣樣趕時髦。一切誘惑我們身心不寧的是妖魔鬼怪。如電氣用品,時時有新產品出廠,令人追趕不及。惟有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這是真實的,其餘全是假的。若不如此,必有後悔。

58、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天如襌師)

刑戮是把犯人送到法場殺頭,心必恐懼,至誠求救。所以有死刑犯臨終念佛往生,真的安詳去了,因其心至誠懇切,平常人比不上他。阿闍世王在世時,殺父害母,破和合僧,五逆十惡都作全了,犯了阿鼻地獄之罪。臨終時地獄相現前,生大恐怖。此時他念佛求生淨土,因其心專,真生到淨土。佛告訴我們他生西的品位是上品中生。往生西方有兩種人,一種平時念佛,積功累德而往生的,一種是造許多罪業,臨終懺悔求生淨土,如其懺悔心極為真誠,品位亦可能提的很高,如阿闍世王能生到上品中生,乃無法想像。人遇到極大災難時,心必真誠,如在監獄中,急求出離,又如被冤賊所追或水火所逼,一心求救,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即能脫苦輪。新加坡對死刑犯還用吊刑,通常吊死的人都七孔流血。有一死刑犯在上刑時念阿彌陀佛,瑞相非常好,面貌端莊,火化後有舍利,非常好,我看過,如同寶石,丟在地上,聲音清脆。這是李木源居士的功勞,他專到死囚犯監獄中勸他們念佛求生淨土。囚犯聽了之後,思想有一百八十度的改變,死心蹋地的念佛。典獄長都佩服他們。家人來探監,囚犯安慰家人不必傷心,說自己已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並勸其家人也同修淨業。

59、於此土聲色諸境,作地獄想、苦海想、火宅想。諸寶物作苦具想。飲食衣服,如膿血鐵皮想。(妙什襌師)

人都喜歡娛樂的場所,他叫你的心動感情,起貪瞋痴慢,要把這些地方當作地獄苦海火宅想。世間人喜歡珍寶,我說它是破銅爛鐵。戴個鐲子與戴個手銬有什麼兩樣,身上什麼都沒有才舒服。愈是簡單的飲食愈健康,大陸多年來貧窮落後,而九十歲左右的人很多。他們吃的簡單,粗糙,煩惱少,憂慮少,三餐吃飽就沒事了。只要能溫飽,不可奢求,身心才能自在,不為外物所牽。

60、此界釋迦已滅,彌勒未生,賢聖隱伏。眾生奔波苦海,猶失父之兒,若不以極樂願王為歸,誰為救護?(妙什襌師)

此界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佛已滅度,彌勒佛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下生,時間太長了。釋迦佛的法運只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依中國歷史記載,佛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滅度在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算到今年是三○二○年。我們是在末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九千年以後就沒有佛法,眾生就更苦了。以後一世不如一世,明瞭此種事實,即應抓著此一時刻努力求生淨土決定成就。不可有等待來生再修之念。以達拉斯說,有幾個人來聽佛法,不成比例。眾生業障太深,菩薩羅漢都不出來,出來我們也不認識,在六道中如同無依無靠的孤兒,可憐可憫。在此情況之下,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是唯一的一條生路。

61、聞教便行,奚待更勸?(妙什襌師)

上上根人一聽就領悟,立刻照作,無疑。中等根機還要等人勸,下等根機的人勸也不信,他說拿出證據來。佛說法是三轉法輪。第一、說法。第二、勸勉。第三、作證。佛有此能力,能把十方諸佛國土現在韋提希夫人之前。佛雖不在世,而作證人仍然不少,只要留意即能發現。早年倓虛法師在香港講開示,由弟子們記錄,有一本叫《念佛論》,最後談了幾樁公案:第一、哈爾濱極樂寺傳戒時,有一位修無師,出家人,不識字,在俗作泥水匠。他發心來戒壇幫忙。有一天他向老和尚倓虛法師告假,說要走了。老和尚有修養,不怪他。當家師定西法師沈不著氣,責備他說:你既發心來護持道場,沒幾天就要走,說得過去嗎?他說我是要到極樂世界去。大家一聽很驚訝,問他何時去,他說不超過十天,並請求老和尚為他準備一個房間同兩百斤柴。第二天他又來了,說今天就走。於是大家為他急於準備,並請同參道友來助念。有人請他說個臨終詩偈,他說:我是苦惱人,不識字,不會作詩作偈,但我有一句要緊的話,就是「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說完不到一刻鐘就往生了。諦閑法師見到極為讚歎。

另外又舉了一位女居士之例,他丈夫是拉黃包車的,一家四口,生活甚苦。沒有人瞧得起。她參加當地念佛會,作廚房洗碗等粗活,但她能預知時至,自在往生。另有一位鄭錫賓居士,生意人,讀過書,聽諦閑法師講經後即發心學佛,學講《彌陀經》。把生意丟掉,到處講經。有一天講經完畢,他說要往生打算租一間房子。有一位朋友就說,你要往生,到我家住,我沒忌諱。當他臨終時,也有人要求他說個偈語,留個紀念。他說不必了,你們看我這個樣子就是一個很好的紀念。他的弟弟來為他料理後事,才覺得當初錯怪了他,以後弟弟也專心念佛,三年之後也往生了。這就是現身說法,真正的證據。民國五十七年台南將軍鄉的老太太站著往生,其他坐著走的太多了,你看到之後還不相信,還用人勸嗎?這些人真是聰明人,把身心世界一齊放下。世間全是假的,全是障礙,都是搞六道輪迴。

62、惟名聞利養,甜愛軟賊,及瞋心瞋火;雖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當深加精進,以攘卻之!(妙什襌師)

有貪有瞋,諸佛如來都救不了,自己要精進不懈,把貪瞋痴三毒從內心中拔除。日常生活中要警惕,名利不是好東西要捨棄。貪瞋痴害不了別人,只害自己。拔除之法以念佛除之。念佛之人若真放下,才有感應,早一天放下,早一天得大自在,想站著走想坐著走都行。在未去之前,在此世界一切環境亦得自在,順逆都自在,自在是真正幸福快樂的人生。

63、又復當護人心,勿使誇嫌,動用自若;息世雜善,不貪名利,將過歸己,捐棄伎能,惟求往生。(妙什禪師)

大多數人都有這些障礙,須認真檢點自己,有無貢高我慢,嫌棄他人之習氣。世間善事,一切隨緣,不必勉強。為名聞利養而作善事,果報還是在三界中。世人每天辛辛苦苦為名利是求,若看不破就脫離不了生死輪迴。過去不知道每天追逐名利,佛點醒我們的迷關,方知已往之非。世間技術才藝也是搞六道輪迴。有人說:假如天天念佛,誰給飯吃?佛在經中說得很清楚,縱然大地眾生皆出家修行,佛以白毫光中之一分供養拿出來供給這些出家人生活,足足有餘,所以念佛不要顧慮生活問題。

64、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矧多念乎?(幽溪法師)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嗜好每人都有,只要有一項,就是牽引你在六道輪迴之原因。念佛人對嗜好必須全捨棄,絲毫茍且不得。出家人把世間五欲六塵放下了,而喜歡經典也是貪愛,也是障礙。有人喜歡佛像,收集古董佛像,珍惜至切,來生依舊搞輪迴。往生最重要的標準是佛在《無量壽經》中告訴我們的「一向專念」。《彌陀經》的標準又高一層是「一心不亂」,如夾雜其他念頭,一向專念就達不到,專念尚且不成,一心不亂更作不到。

65、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瞋。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師)

此是觀想方法,西方世界人民絕無情愛,我們也應當放棄,恢復到心地清淨平等。面色表示怒容者謂之瞋,心內不高興不表現於外者謂之恚。比較有修養者,喜怒不形於色。西方人即使下下品生者,蒙阿彌陀佛無量光之攝受,所有煩惱皆消除,等於證得阿羅漢果。西方人相見皆生歡喜心,不會有煩惱,實不可思議,故稱之為難信之法。當今天下大亂,生於此時代怎能不苦,只有輕重之別而已。在此娑婆世界有時亦有短暫的小樂,名之為壞苦。西方之樂不需要等待,也不中斷。會用功者,一切時一切處,心可轉境界,凡夫作不了主,被境界轉,苦不可言。一切時一切處皆為修行人修淨之助緣。《華嚴經》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作出一個榜樣,表演給我們看。凡歷緣境,成就自己,樣樣清楚,而心中如如不動,定慧等修。

66、如何說得娑婆苦?苦事紛紛等蝟毛!(西齋禪師)

刺蝟身上的尖刺很多很硬,遇大動物侵害時即縮成一團,以保衛自己,頗為有效。娑婆世界苦事太多,多如蝟毛,不適宜我們居往。禪師告訴我們應以苦為師。

67、當屏人獨處,自辦道業,以設像為師,經論為侶。(袁宏道)

袁居士也是念佛求生淨土,《淨土聖賢錄》有記載,《居士傳》有他的傳記。他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只生到邊地,但他覺悟很快,未久即生安養。設像為師,經論為侶,這一段話適合於當今時代,善知識難遇。我在已往講習中介紹大家拜阿彌陀佛為師,在家裡設一尊阿彌陀佛像,常常想念老師,想老師的慈悲功德,念老師的修行度眾生之悲願。這一句佛號把彌陀的無量智慧德能都包括在內,這叫真念佛。

古時候古聖先王所有一切制度儀規,都是教化眾生。讀《禮記》,五禮中之祭禮,明白規定祭祀祖先,不是祖先不祭。孔夫子說:非其鬼不祭。鬼是歸去的意思。至於祭天地山川是天子諸侯的事,非平民之事。祭祖先時要闡明祖先過去在生時之德行教誨,使後人常常追念遵行,這個祭祀屬於教育。儀式留傳於後世只有形式而無真實內容,常被人視為迷信。佛門中祭鬼神之儀式很多,其中有非常精彩的開示,但文字深奧,不易理解,似應用現代語言加以說明,使民眾都能明白。經論是最好的伴侶,其中於往生無助者不取。袁居士講的是往生經論。如想在這一生成就,雖有我最愛研究的經論也暫時放下,不要打閒岔,等到了西方再學不遲。

符按前文中有孔子說非其鬼不祭一語,恐初機同修難以理會。此語出自《論語》卷二為政章中:「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其大意是說:不是我們的祖先而我們去祭祀他,這是一種諂媚的行為。遇到道義上應該做的事而不去做,這就是沒有勇氣。鄭康成註曰:「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諂求福。」可見鬼字就指的是祖先。又朱子解:非其鬼,謂非其所當祭之鬼,知而不為是無勇也。

68、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袁居士是古人,離我們幾百年,已經說五濁惡世。現代科學家說:如不重視環保,五十年之後,這個地球就不適宜人類的居住。環保無法改善,其根源是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環境,正報是人心,心淨則土淨。人心是貪瞋痴慢,如不知保持清淨心,而想改變環境,談何容易。如真像科學家所說,五、六十年後我們到那裡去呀!念佛人若不趕快求生淨土,怎麼辦呢?濁就是污染,污染是由相上講的,惡是由業因上講的。心惡行為也惡,感得身心世界都污染了。這幾年全球氣候不正常,天時失常,不是好現象,與人心互為影響,愈來愈嚴重。

69、問:人不信淨土,恐只是本來福薄?答:此言甚是!(蓮池大師)

不信淨土真是福薄,念了《無量壽經》就明白了。一聽就相信,乃是過去生中無量劫所培養的善根福德。即使下下品往生的,或一生造作罪業,臨終懺悔往生者皆是大因緣大福德,絕非平常人。

70、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問者,必以此答。(蓮池大師)

蓮池大師的道德文章修持近五百年中首推第一,而他虛懷若谷,沒有一點自滿自大,沒有一點誇張,自稱為下劣凡夫。他的特長即「安分守愚」四個字,人不要學聰明,學聰明就壞了。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李老師教我學愚,他說他自己學愚,一生沒有學成功。蓮池大師平生所修惟念佛,一天念十萬聲,計數的,也不念經咒。年歲大了,工夫格外加緊。有人向他請教,不管什麼問題,他的回答只是一句阿彌陀佛。印光大師晚年專心念佛,有人給他寫信,他寫一函遍覆。我現在也學他。我快七十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要辦自己的後事了,大家寫信給我,我刻一個圖章「老實念佛」,連信封都退回去。老實說:凡是提出問題來問的都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提出問題都是不老實的人。

71、當生大歡喜,切勿懷憂惱,萬緣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極樂國,上品蓮花生,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蓮池大師)

聽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及阿彌陀佛的名字,一生可以決定往生,乃大歡喜,但不要怕去不了。只要真正肯修,善導大師說,萬修萬人去。從今以後,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統統放下,心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隨時希望往生。《無量壽經》上輩往生一段同《觀經》上品上生章尤為重要經文,見到阿彌陀佛即證得無生法忍,證得無生法忍即有能力度眾生。若是由西方世界打個轉,再回到娑婆世界來,是再來人,就有智慧神通幫助別人,否則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如何能度人呢?關於上品上生章非常重要,有錄音帶保存,諸位應當常常聽,至少要聽二百遍或三百遍。過去古大德學一部經要幾十年,如終南山道宣律師,專學《四分律》。台灣有單行本,線裝書二十冊,精裝者四巨冊。道宣聽了二十一遍。從前聽經苦,沒有交通工具,聞某法師在某道場講經,不論遠近皆步行前往。現代人求快速,說這部經我聽過了。聽過一遍就不想再聽,這樣態度,焉能有成就?我在台中時李老師講經,有時在台中,有時在霧峰講同一部經,我們一再去聽,每次講的都不一樣。台中慈光佛學講座編寫的「十四講表」,我聽了十一遍。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求生西方一定要上品上生,上品上生去不了,還有中品,如目標定的太低就麻煩了。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蕅益大師)

世情要看破看淡,不為世間情愛所累,念佛工夫才能得力。生活能勉強過得去就行了,不求奢侈豐盛,生西方世界才有把握,心在道上不要用在生計上,盡情追求生活享受,道心即退失,往生難有把握。閻浮世界是五濁惡世不可留,應當快快到西方極樂世界,真肯放下,往生有望。

73、歸命大慈父,早出娑婆關。(蕅益大師)

大慈父是阿彌陀佛,歸命即歸依。

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茍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薰修淨業。(徹悟禪師)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惜我們都浪費掉了。我勸各位念佛機要隨身帶。阿彌陀佛是淨念,起一個妄念,動了貪瞋痴即是九法界的業因。一天到晚不知道造了多少業,那個業因強,那個就先受報。故須特別留意,必要抓緊今生的機會,萬一失掉,不知道那一劫才再遇到佛法。把精神放在執持名號上,光陰才不會虛度。

75、悲哉眾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壞。佛之視汝,將何以堪?(彭二林)

欲是欲望,念是妄想,這兩個東西在,道就站不住。雖不能劇斷,亦應慢慢看輕放下。否則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生不了西方。

76、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情所錮;污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彭二林)

「子」,古時對男子之尊稱。既然發願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必須要有一副鐵石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煩惱所動,此謂之鐵石心腸,禪宗稱之為禪定。色聲香味觸是外塵,法是內塵。世間法不能沾染,出世間法亦不能誘惑我們,什麼禪宗天台賢首密教統統都不沾染,心才能定。只求一見阿彌陀佛,諸佛來了也不理不睬,何況其他菩薩羅漢善知識。內絕不起心動念是定,外不被誘惑是禪。修行有此覺觀工夫與心態,哪有不成就之理。

77、蓮花種子,榮悴由人。時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十方世界眾生念佛求生淨土,西方世界七寶池中即生出一大朵蓮花,且有你的名字。心地真誠,念佛懇切,工夫不斷,此花越長越大,光色一天比一天好,將來往生時,阿彌陀佛即以此花來接引。若退心,此花慢慢枯萎。西方只有池中蓮花有生滅之相,其他皆是萬古長春的。

78、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雖有遲速異,終無退轉時。參禪病著相,念佛貴斷疑,實實有淨土,實實有蓮池。(張守約)

上品往生的到了西方即見到阿彌陀佛,下品往生的還有一段修學時間才能見佛。不管上品下品均不退轉,而且圓證三不退,此法門殊勝無比。參禪怕著相,一著相就不能開悟,如說我什麼都不著,即著了一個什麼都不著的相。念佛人只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要專。念佛懷疑者還不多,而夾雜者難免。看非淨土經論是夾雜,人情佛事均須放下,而且必須信有淨土,實有蓮池。

79、念阿彌陀佛,正覺圓滿之名;觀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相;如此滯著,只怕未能切實;果能切實,則世間種種幻化妄緣,自當遠離。(悟開禪師)

彌陀名號不但是西方教主圓滿的名字,實在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通號。「阿彌陀」是梵語,其含義是「無量覺」。「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那一尊佛不是無量覺呢?所以這個名號是正覺圓滿之名。西方世界是彌陀教主大慈大悲方便建立,接引一切有緣眾生。所謂有緣者即是能信、能願、能持者。此法門與禪宗性宗不同,禪、性二宗要離相,而這個法門必須執持名號,一定要執著,只是把執著的對象換一換,把往常執著的對象放下,執著一句阿彌陀佛,而且就怕你執著的不切實,果能切實,則世間種種一切幻化妄緣都可以遠離了。

80、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師。以下悉同)

無論在什麼環境,閑忙都好,需要思考時把佛號放下,工作完了,馬上提起一句佛號。假如是不需要思考的機械式工作,已經作嫻熟了,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念佛。稱心如意時或遇到逆境時都不忘念佛,作到這樣往生有望。

81、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

有一人寫信給印光大師,問他學佛有無祕訣,他答覆說,秘訣就是「誠敬」二字,誠是真實,一絲毫虛假都沒有。「真誠」是大乘佛法講的「無上菩提心」。儒家也講誠意正心,所以儒家的學問思想也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儒家講真誠不圓滿,佛家講的圓滿。菩提心一發就是誠與敬真正發起的時候,從凡夫地超越二乘證到圓教初住的地位。圓初住以下都未發菩提心,用的是虛情假意。從圓初住到成佛的果位有四十二個階級,證明誠敬的不同程度,恭敬是真誠起的作用,內心真誠表現於外者即為恭敬。祖師用最淺顯文字開導我們,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之階,果能作到即是法身大士。了生死不但了三界分段生死,同時也了掉變易生死,所以這是極好的秘訣。

82、業障重、貪瞋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咸愈。

貪瞋痴三毒是病根,常常發作,身體衰弱,心常恐懼,都是心中有毒,心理影響生理,但能把一句佛號認真的念,工夫得力,使無始劫來的貪瞋習氣消除,才是究竟徹底的治療宿疾之法。

83、佛固不見棄於罪人,當承玆行以往生耳。

有一類人自覺罪業深重,不敢學佛,認為佛會怪罪他,不能收容他,瞧不起他,以佛菩薩為凡人。此種人還是好人,有慚愧心。佛對五逆十惡之人,只要肯念佛,一律平等收容,往生品位看其懺悔工夫。自知有罪,如不求佛拯救必墮三惡道。

84、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深信佛言,了無疑惑。

娑婆世界實在是苦,極樂世界實在是樂,若深信佛言,乃是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之人。祖師苦口婆心之言,我們要深深體會。

85、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繫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

我們發願要真實懇切,諸位如到大陸觀光在鄉下仍可看到大糞坑,如掉在糞坑裡,還願意多待一刻嗎?必想急於出離。坐牢一切自由都失掉了,一心一意的急想出離,自己無能力出來,一定要求人幫忙。我們今天了解娑婆世界確是甚苦,但又無法擺脫。佛在經論中講的理論很清楚,修持方法也很周詳。叫我們斷煩惱,修戒定慧。我們也知道三毒是病,三學是藥,但是作不到。在無可奈何之下,不得不聽諸佛如來的勸導,只要這句佛號念好,決定帶業往生。

86、業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

初機同修,尤其對於知識份子,這是當頭一棒。學佛人粗心大意者多,心思細密者少。四弘誓願誰都會念,不但教我們如何發心,連修學的程序都給我們說出來了。首先要發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即與佛的心願合一。煩惱無盡誓願斷,業識未消是煩惱未斷,三昧未成是心不清淨。此刻不能學法門,要等三昧成就再學法門。現代人前面兩項不要了,先由法門無量誓願學開始。如同蓋樓房,一樓二樓都不要,只蓋第三層,大錯特錯,光陰都虛耗了。我建議各位在這一生先修前二條,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再學後邊兩條,把時間精力都放在執持名號上,念到一心不亂,煩惱就沒有了,念佛三昧也成就了。

87、入理深談,且緩數年!

廣學多聞,再等幾年不遲。如這一句佛號真念好,那些法門請你學,你都不願意學。

88、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這是真話。《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將此事講的清楚,他說我與五十二同倫,大乘菩薩位有五十個,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個,加上等覺、妙覺共五十二個。他與這五十二個位次的人,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只憑一句佛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一句佛號圓滿成佛。世間一等聰明人不會找自己的麻煩,不會繞圈子。惟智慧第一者才能接受,《彌陀經》上佛對舍利弗說,他為什麼不對別人說,因為舍利弗智慧第一。再者我們對於學其他法門的人要恭敬讚歎,不可毀謗。他如說我們無知無識,下根劣智,我們統統承認,一心老實念佛就好。

89、汝雖於淨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騖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

前面談過學愚,愚好,笨好,聰明伶俐不好,時間不會久。愚人含藏的深,能久能遠,能光能大。淺識者見不到。祖師責備此人習氣很重,好高騖遠。不要同世間人比,要同往生人比,他為什麼能成就,就是自己承認不如人,這與真誠恭敬相應。如認為自己這也行,那也行,樣樣都比人強,你來生還搞六道輪迴。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污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

佛門中無論在家出家,有很多自命為通家者。通宗是參禪的,通教是對經教有深入研究者。此種人往往輕視淨土法門,不肯接受念佛。這樣只有各修各的。他如勸我們學他的法門,就對他說,我沒有你的智慧聰明學術修養,我不如你。如再勸,就說我怕麻煩,念佛簡單,經教太繁。宗門教下,最後到臨終時,一切經教統統用不上。民國五十七年佛光山剛剛開山,只有一個佛學院,星雲法師找我作教務主任,同時擔任講師者尚有唐一玄、方倫居士,現在都不在了。當時還有一位鍾景德老居士,年歲大我很多,學佛頗有成就,參禪學教兼習密宗。四、五年前我到屏東東山寺講經,他來看我,已八十五、六歲。見到我握手言道,我現在念阿彌陀佛,那些禪與教都不得力。他一天念三萬聲佛號,一天走三萬步,身體健康,紅光滿面。他肯回頭,往生有望。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

很多人都有這種毛病,妄想就是念頭,妄想太多,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宗門所說的向外馳求。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一個妄想都沒有。神秀說的塵埃就是妄想。返照回光是息妄想的好方法。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說出自己修持方法,「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我們不肯回頭,佛家常說回頭是岸,古聖先賢教我們回首如意。古人手上常常拿著如意,因如意是回頭的,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尤其富貴人家都有此物,提醒自己要回頭。世間人求功名富貴,也要知足。此法門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由一切妄念中回頭,恢復我們平等心、清淨心、正覺心,此之謂返照回光。

92、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騖遠,不肯認真專修淨業,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今生未遇通人。

大師痛切感慨之言,發人警醒。發心學佛者都是好人。佛門有句老話:「學佛一年,佛在跟前,學佛二年,佛在西天,學佛三年,佛化雲煙。」如能保持初心,成佛有餘。隨環境而動搖,值得我們隨時警愓。世間善根為「無貪、無瞋、無痴」,名三善根。反之,貪瞋痴為三毒。出世間善根為「精進」。這一生機緣不好,沒遇到一位真正善知識。末法時期找不到善知識,只有求佛。李老師自己非常謙虛,不以老師自居,叫我們學印光大師,印祖已逝世而有《文鈔》在。真正通達的人沒有不念佛求往生的,古來大德早年博學多聞,到了晚年一切放下,專心念佛。

93、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尚猶悠忽度日,不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

印祖八十歲圓寂,正在二次大戰時。現代若發生戰爭,其慘烈有甚於二次大戰時,以時代人心言,不如五十年前。現在表面上雖稱承平,而危機四伏,遠比昔時為甚。一旦爆發,逃避都來不及。李老師往生的前一天下午帶幾個學生散步,把消息透露給同學說,他要走了,不想再住下去了,告訴同學說時局已經亂了,即使佛菩薩神仙下凡也救不了,唯一的一條生路是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李老師最後的遺言。老師去世七年,觀察時局與老人家所說相符。如不認真遵行李老遺言,即是前面所說的善根淺薄。從電視報紙看,整個世界不景氣,人口愈來愈多,失業率增加,情況非常嚴重。我們現在有這麼一個安定的環境,若不認真念佛,就太可惜了。

94、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為善因緣。

心跳惡夢,這些現象是過去惡業種子在夢中現行,不必介意。《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夢中相是虛妄的,跟前森羅萬象也不是真實的。覺悟的人知道這是業習種子現行,善惡境界都不能脫離輪迴。世尊在楞嚴會上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我們沒辦法轉境界,印祖叫我們專心念佛即能轉境界,在善惡因緣纏繞時,立刻提起念佛的警覺性。

95、當恪守淨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

嚴格遵守淨宗家風,老實念佛。持齋是吃素,不與眾生結怨仇,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改惡修善,要由內心裡去改。《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皆為印祖一生所提倡者。如何培德植福,依此而行,在生能消除業障,臨終神志清楚,穩生安養。真心照教規去作,方不虛度此生,才是三寶弟子。

96、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

世出世間一切法是無量因緣所生。法相中講四緣,把無量無邊的因緣歸納為四大類,即「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一切法無偶然而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熟讀《了凡四訓》即能真正認識因果。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遇到一點挫折即覺得冤枉,怨天尤人。應知人生惡多善少,故一生中違逆之事多,稱心之事少。世間最重的業障所有經懺不能消的,念佛可以消掉。有人說:我念佛不少年,何以業障消不掉,這是念的不如法,第一心不真誠,第二念佛還夾雜,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符按法師提到的四緣是法相名詞,恐初機不易領會,茲簡單說明如下:

(1) 因緣。這是二法相生成緣。如種稻,穀子是因,長成為稻是果。稻又可作為種子,因成果,果又成因,故又稱為親因緣。

(2) 等無間緣。這是二法相讓成緣,又稱為次第緣。譬如排隊買票,前人走一步,後邊人跟一步,中間不可插隊。此二者互相銜接必須相等,即同類之義,故稱等無間緣。

(3) 所緣緣。這是二法相待成緣。譬如娶妻之人稱為丈夫,如其無妻,他就沒有丈夫的資格。又如鏡子前面有一件東西,鏡中同時照見一件東西。若沒有這件東西,鏡中即無此件之相。此第一個緣字有攀緣之義,有能緣所緣,必先有所緣然後才有能緣,無所緣,能緣不起作用。

(4) 增上緣。這是二法相助成緣。譬如單獨一個稻種不能發芽生苗成稻,須有水土肥料日光灌溉幫助其生長,這些助緣謂之增上緣。

97、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於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於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沈溺之想乎?

被煩惱纏繞的凡夫,假如沒有貧窮疾病等苦,不見得是好事情。貧窮疾病中是在受報,報盡就好了。如無此苦,恐又要去吃喝玩樂造罪業。苦人沒有時間金錢,自然可以避免許多罪過。誰肯在得意時想到將來會墮落。得意時難免損人利己。俗語說:樂極生悲。視其損害他人的淺深接受果報,不只現世受報,死後墮落三途才是可悲。

98、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我們學佛為什麼得不到好處?工夫為什麼不得力?即因為未由恭敬中求。普賢十大願王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在課誦本或許多懺法中第一句是「一心恭敬」。一般人只是在口頭上滑過而已,故毫無效果可言。內真誠則外恭敬,表裏一如。佛法真實利益是消業障,業障一消,則煩惱、憂慮、牽掛、分別、妄想、乃至於身心疾病都沒有了。增福慧,自己聰明伶俐,對人對事對物比過去看得清楚,一切作為作得很恰當,這是慧。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必須把業障消掉,障礙排除才行。

99、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念佛不懇切、不真誠,心中還夾雜著妄想,是死難尚未臨頭。在《淨土聖賢錄》中讀到張善和的往生記錄,他過去生中修集善根非常深厚,到臨終遇到善緣。但是這一生不幸作了一個屠夫,殺了不少牛隻。臨命終時看見許多牛頭人向他討命債。果報現前,惟心志尚清楚,生大恐怖,大聲呼救。恰好有一出家人路過其門,聞之,即燃著一把香,令他急念阿彌陀佛,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念了幾聲之後,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了,他就走了。因為他的心真誠懇切,所以有這麼大的效果。從此一公案亦可證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均能兌現。世間一切苦比不上三途,餓鬼畜生苦比不上地獄。《地藏本願經》說,地獄之苦,說之不盡。如不往生西方,遲早地獄有分,不能不警惕,即使下品下生亦能證三不退。

100、末法眾生,無論有善根無善根,皆當決定專修淨土;善根有,固宜努力,無,尤當篤培。

善導大師講,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如遇緣殊勝,即能上上品往生。我們今天的緣無比殊勝,超過任何一個時代,如不能上三輩往生,真叫冤枉。現代的佛教典籍容易得到。《無量壽經》譯本有五種,無人能遍讀五種版本。《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會集本有四種,夏蓮居老居士民國二十一年發願會集,集五本之大成,比王龍舒、彭二林、魏源他們所會集的都圓滿。此夏編會集本在台灣只印了三千餘本,許多人未見過,道源老法師對五種譯本未全讀過,亦未見到夏編會集本。台中李老師九種本只見過五種,尚有四種未見過。今天我們把九種版本印成一冊,此乃無比殊勝之緣。現在我們所缺欠的是善根。善根是真正相信發願,福德是真肯念佛。我的善根很薄,學佛之初不相信淨土法門,老師雖然苦口相勸,我不好意思同他頂嘴而心裡不服。後來經過研究《華嚴》、《楞嚴》、《大乘起信論》之後才相信淨土是歸宿。特別是《華嚴》,古德說:「華嚴、法華是無量壽經之導引」,這話說的一點不錯。我勸人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不要研究經論,有人還不相信,也不服氣。他說:法師叫我們不要研究經典,但是他自己曾經學了許多經典,他這是愚民政策。其實他那裡曉得我的真意,我實在不願意同學們再走我的冤枉路。我耗費了三、四十年才回頭,吃了虧上了當之後才找到這個法門。假如我老早聽老師的話,一心專攻念佛法門,到今天無論走到那裡,人家會稱呼我是阿彌陀佛。

101、汝須自知好歹,修行要各盡其分,潛修默契方可,急急改過攝心念佛。

弘一大師在關房中摘錄祖師大德的警句,用這一段文字作總結,意義非常深長。修行要各盡其分,根性利者可學教參禪,總不如念佛穩當,中下根性,學教參禪得益非常有限,不如老實念佛。出家人的本分是「遠紹如來,近光大法」。在家人本分是「弘法利生,護持佛法」。僧團作到六和敬,佛菩薩必來護持。修行的態度無須要表現,工夫隨其自然成就,無須與他人爭勝,學愚,自覺一切不如人,自然不會貢高我慢,還要改過遷善,攝心念佛,勇往直前,永不懈怠。

一九九四年元旦草於西雅圖時年八十八